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5913531 上传时间:2020-02-11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 要素禀赋论 要素比例论 H O理论 新贸易理论新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 要素禀赋论 要素比例论 H O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 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要素禀赋论用要素 经济资源 丰裕程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H O模型 广义的要素禀赋论还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论和雷布斯津基定理 斯托尔泼 萨缪尔森定理 2 新贸易理论 二战后 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 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 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 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迪可西特 克鲁格曼赫尔普曼 斯宾塞和布兰德等 研究对象 产业内贸易理论前提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规模经济 3 新新贸易理论 现象 即使是贸易强国 从事出口的企业只有极少数 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没有设想在某个产业 当企业A从事出口的时候 同一产业的企业B不从事出口这一情况 新旧贸易理论都无法解释 新新贸易理论则是从企业的异质性层面来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 研究对象 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 关注企业国际路径方式的选择问题 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经典模型 一个是以Melitz 2003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一个是以Antras 2003 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前者说明同产业的不同企业在是否出口问题上的选择 后者说明一个企业在资源配置的方式上的选择 4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杨小凯等人创立 各种经济现象都是劳动分工的内生演进引起的 贸易作为劳动分工的一个侧面 也可以从分工角度进行解释 无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都是折衷专业化经济与节省交易费用之间两难冲突的结果 即使所有人 既是消费者 又是生产者 都天生相同 没有外生比较优势 只要存在专业化经济 每个人选择不同专业后都会产生内生比较优势 然而 生产专业化与消费多样化之间存在矛盾 只有通过贸易才能解决 而贸易又产生交易费用 当交易费用大于每个人的专业化经济时 贸易不能产生 在多样化需要的强制下 每个人只能回到自给自足状态 贸易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分工经济大于交易费用 这时每个人就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 并通过贸易来满足多样化的需要 贸易便产生了 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 贸易由地区贸易发展为国内贸易 进而国际贸易 如果存在多样化消费的好处 交易效率的改进会导致商品种类数的增加 一个社会的专业化程度 结构多样性 贸易依存度 商品化程度 经济一体化程度 生产集中度等组织结构问题都可以由此说明 5 第四章国际贸易的现代与当代理论 第一节H 0理论及其分析第二节列昂惕夫反论与新要素贸易论 6 第一节H 0理论及其分析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雷布斯津基定理斯托帕 萨缪尔森定理 7 思考 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时 基本上是单一经济结构 橡胶出口占其出口收入一半 占GDP的近1 4 锡是其第二大出口商品 占全部出口收入的10 20 独立后继续投资初级产品出口 并在制成品出口上投资 结果其出口逐步多样化 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 旅游业目前已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 加纳1957年独立时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 经济结构单一 可可出口占其出口收入的60 独立后加纳将投资从出口基地急转到进口替代产业 结果到80年代 可可出口量仅为六十年代的一半 而其他出口产品并没有并没有弥补这一出口 8 黄金 可可和木材三大传统出口产品是加经济支柱 90年代末期 由于国际市场黄金 可可价格下跌等外部因素的冲击 加经济深陷困境 货币塞地大幅贬值 2004年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达到重债穷国经济完成点 开始获西方国家大幅减债 2007年 加发现石油资源 探明储量约12亿桶 2010年底实现商业开采 按世界银行标准 加自2010年起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 为什么独立后马来西亚和加纳的经济发展大相径庭 对我国出口有什么启示 9 H O理论的意义 1 提出者 Heckster和Ohlin提出 Ohlin因此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该理论是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创建的 在西方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是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标志 20世纪40年代 萨缪尔森又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2 解释比较利益存在的根源 10 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穆勒和马歇尔使这种理论更加科学化 分别对国际商品交换比例的确定进行了论证和以几何方式将这种理论提高到更为现实的层面 比较优势理论是基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建立的 而且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构成生产要素的除了劳动以外 至少还包括资本和土地 作为现代国际贸易 这些因素还要包括技术 管理 信息 品牌甚至国际关系等 因而对于生产成本和国际贸易成本的研究就成为后来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理论进行发展和完善的主要内容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 仅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解释比较优势从而说明国际贸易的原因是不够的 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各国比较优势乃至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或者说是最主要的原因 11 一 H O理论的提出 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2相同要素的生产率不存在差异 仍能产生国际贸易 单一要素不能说明国际贸易的产生 H O理论以生产率一致为出发点 从其他方面说明生产成本的差异 同种商品的价格 成本差异 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国际贸易产生 一 H O理论的基本命题 12 新古典贸易理论 H O理论 与古典贸易 绝对 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的差异 产品价格 生产成本 古典模型 生产技术 生产要素价格 H O模型 要素供给 禀赋 对要素的派生需求 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偏好 收入分配 新古典与古典贸易理论对比 古典理论的观点是生产技术的差别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别 进而产生了价格差异新古典理论的观点是技术相同 但生产要素的供给量不同 导致要素价格差异 进而导致商品的价格差异 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唯一原因 假设对产品和要素的需求相同 13 假设前提1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两种产品和两种生产要素 劳动和资本 2 2 2模型2 两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相同 3 规模报酬不变4 两国处于完全竞争市场 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移动 但在国际上不能移动 两国要素供给既定但存在差别5 两国生产的X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6 单位产品的成本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临界点 7 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 即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相同 8 没有运费 关税等限制9 资源充分利用 充分就业 10 两国贸易平衡 二 H O理论的假设前提及关键术语 14 问题 世界最贫穷国家没有什么可出口 它们没有什么资源是丰裕的 它们的土地都不丰裕 在较小的国家 甚至劳动力也不丰裕 对上述论断进行评论 15 关键术语要素禀赋 要素丰裕度 指一个国家 地区 拥有经济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即一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比例 与其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2006年各国资源禀赋 GDP占世界的比例 16 要素禀赋 丰裕度 有两种衡量方法 其一为实物单位衡量法 即以一国可以利用的资本数量总和与劳动数量总和之比进行衡量 例如AB两个国家 如果A国的总资本与总劳动数量之比大于B国 则A国称为资本丰富型国家 B国称为劳动丰富型国家要素丰裕度是一个相对概念 不是两个国家的要素总量而是二者不同要素的比值比较如2006年中国的资本总量和劳动总量都远远大于韩国 但就比值而言 韩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之比 0 36 大于中国 0 14 因而韩国是资本丰裕型国家 而中国是劳动丰裕型国家 17 其二为相对要素衡量法 即以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资源禀赋的标准 要素价格是使用生产要素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也就是要素的报酬 如资本的价格为利率 劳动的价格为工资 管理的价格为利润 技术的价格为费用等例如美国的贷款利率为5 工人的平均工资为每天500美元 则这样的比值即为万分之一 中国的贷款利率为5 工人的工资为50美元 则比值为千分之一 则美国为资本丰裕型国家 中国为劳动丰裕型国家由于两国的技术 偏好 需求都是一样的 因而使用上述两种方法得出的要素丰裕度是一致的 18 要素密集度 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投入两种要素的比例 与投入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事实上 生产要素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 但在研究时 出于简化分析假设只有两种要素参与生产和交换 假设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和资本 在两国两种商品的模式中 生产不同的商品 所要求投入生产要素的结构比例也不同 如生产布和生产小麦相比 生产小麦所需投入的劳动较多 而资本较少 生产单位产品X所耗费的资本量为Kx 耗费劳动量为Lx 单位产品Y对应的资本量为Ky劳动量为Ly 若KX LX KY LY则X商品为劳动密集型 LaborIntensity 产品 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CapitalIntensity 19 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要素不可替代时 比如生产一块手表需要投入的资本为100单位 劳动为10单位 生产一辆自行车需要投入的资本为200单位 劳动为100单位 则手表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自行车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因为手表的资本与劳动之比为10 1 而自行车的比例为2 1 因而手表的资本密集度大于自行车 而不是看这两种产品投入生产要素的绝对值 要素可替代时 比如生产X和Y两种产品 如果在任何相同要素价格下 生产X需要投入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小于于生产Y所需要投入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 则两种产品相应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20 三 H O理论的主要结论 1即使同种要素的生产率相同 各国要素因丰裕程度不同而出现相对价格不同 同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存在国别差异 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 2在国际贸易体系中 为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 一国应出口国内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进口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3国际贸易的结果导致各国间要素的报酬差异趋于减小 出现要素价格趋于均等 4雷布津斯基定理和斯托尔泼 萨缪尔森定理 前者认为如果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保持不变 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 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增加 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的商品产量减少 后者指出如果贸易前后经济能维持充分就业 自由贸易导致价格上升的出口行业使用的密集要素报酬上升 而价格下降的进口替代部门使用的稀缺要素报酬下降 从而国内优势要素拥有者实际收入水平提高 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减少 自由贸易带来一国福利水平的增长并非使全部要素所有者受益 21 四 H O理论的适用性H O理论假定生产每种商品的要素比例 技术系数 对不同的国家是一致的 例如 日本和澳大利亚生产小麦 wheat 和纺织品 fabric 需耗用两种要素劳动 Labor 和土地 Terra 的要素比例及成本如下 22 澳大利亚小麦成本相对低 澳生产小麦 日本纺织品成本较低 日本生产纺织品 产生比较利益的原因 澳大利亚使用了丰裕要素 土地 小麦是土地密集型产品 日本使用了丰裕要素 劳动力 纺织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 当同种商品在两国的要素投入比例不一致时仍然适用 23 1 H O模型 1 模型的内在逻辑 2 数学论证 二 H O理论的基本内容 24 1 H O模型的内在逻辑 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 要素禀赋不同 相对供给差异 相对价格差异 生产技术条件相同 国际贸易产生 pA pB 即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即劳动丰富国家 A国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而资本丰富国家 B国 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5 贸易三角 QAOACA和 QBOBCB 图3 7 开放后 A国将出口X 进口Y B国则相反 因此 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 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 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 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均衡价格Pw由A 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 26 设A国 B国分别拥有劳动 资本禀赋优势 劳动和资本的报酬分别为WA WB和RA RB X Y分别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单位产品需要的劳动和资本数量分别为LX KX和LY KY令SX KX LX SY KY LY QA WA RA QB WB RB则SX SY QA QBA国 B国X Y的价格分别为PAX PAY和PBX PBY A国 B国X的相对价格为PA PB 2 H O模型的数学推导 27 由产量分配净尽定理 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时 全部产品正好分配给要素所有者 有PAX LXWA KXRAPAY LYWA KYRAPBX LXWB KXRBPBY LXWB KXRBPB PA PBX PBY PAX PAY LX QA QB SX SY LY QB SY QA SY 0即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两国要素相对价格差异引起同种产品价格的国别差异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国际贸易 根据相互需求理论 国际市场的价格满足 PA PB 均衡时两国的提供曲线交点决定均衡国际贸易价格 2 H O模型的数学推导 28 1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H O S定理 由要素禀赋理论出发得出的一个推论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1948 对此进行了严格论证 因而称作赫克歇尔 俄林 萨缪尔森定理定理 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y 贸易开展之前 两国要素禀赋上存在差异 要素价格不一致导致两国间同种商品价格的差异 贸易后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会不断缩小 并最终达到均等 在此过程中 两国要素的价格也会实现均等 即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相等 2 要素价格均等化原因 价格差异引起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导致国家间商品价格趋同 三 要素价格均等趋势分析 29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相对价格均等说明 PS PW A B W r 1 要素相对价格均等 W r W r 2 PS PW 2 PS PW PS PW 1 W r 0 横轴 劳动的相对价格纵轴 丝绸的相对价格两国均面对完全竞争的市场小麦与丝绸分别为土地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同一种产品生产技术相同结论 要素相对价格和商品相对价格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贸易均衡时两国均停留在B点 A 30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贸易前 中国的均衡点位于A 美国位于A 由于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 丝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因而中国丝绸与小麦的相对价格及劳动与土地价格的相对比值均低于美国两国开展贸易后 丝绸向美国以高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出口 刺激了国内生产和国内丝绸价格的提高 中国更多的生产要素转移到丝绸生产 因为丝绸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种情况会促使劳动力价格上升 表现为A向B点移动同样 国际贸易使得美国的丝绸价格下降而小麦价格上升 从而美国对土地的需求量上升 刺激土地价格的上涨 使得相对工资下降 表现为A 向B点移动国际贸易的结果会使得参与国贸的国家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 31 2 要素绝对价格均等证明PB PA 0 国际贸易达到均衡 则PBX PBY PAX PAY LX QA QB SX SY LY QB SY QA SY 0而Sy Sx Qa Qb A国的资本 劳动的相对价格等于B国 结论 由于生产技术相同 生产要素同质 两国贸易导致要素的价格会逐步趋于一致现实情况与理论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假设前提难以满足的 不完全竞争 非充分就业 技术不同 要素在国内非自由流动 加上运输成本与关税壁垒等问题阻碍国际贸易使两国内部同种商品价格趋于一致 从而阻碍要素价格趋同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32 1 研究对象不仅研究比较成本的决定因素 而且也说明要素价格的变动以及收入分配 2 斯托珀 萨缪尔森定理 要素禀赋比率理论 Theoryoffactorproportion 澳大利亚土地丰富 出口小麦 进口布 日本的劳动力丰富 进口小麦 出口布 开展贸易后 澳大利亚 出口小麦 小麦价升 扩大小麦生产 布价降 缩小布生产 澳大利亚更多使用土地资源 更少使用劳动力资源 最终导致土地价升 劳动价降 日本 出口布 布价升 扩大布生产 进口小麦 小麦价降 缩小小麦生产 日本相反 劳动力价升 土地价降 四 斯托珀 萨缪尔森定理 theStoper Samuelsonthorem 33 1 要素禀赋比率定理从封闭经济转向自由贸易 价格上升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 在价格下降的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降低 注意 国际贸易的放大效应 国际贸易使要素报酬的变动超过产品价格的变动 2 要素禀赋比率定理的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34 说明 贸易前后经济能维持充分就业 由自由贸易会使得价格上升的出口行业使用的富裕要素报酬增加 而价格下降的进口替代部门使用的稀缺要素报酬下降 因此富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 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减少 自由贸易带来的实际福利水平的增长并非每个集团都可以平等的分享 35 斯托珀 萨缪尔森定理的举例 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 要素价格就等于边际产品价值 而边际产品价值又是产品价格和要素边际生产力的乘积 WS PS MPL中国出口丝绸使得国内对生产丝绸的生产要素增加 同时对生产小麦的生产要素需求减少 因为可以从美国进口更便宜的小麦但这种情况对两个部门的收益会产生不同影响 对丝绸部门而言 由于国外市场拉动生产 使得工人的工资会提高 因为小麦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它所释放的劳动力不足以满足丝绸部门的要求 36 由于丝绸的劳动力供不应求 则劳动边际生产力就会上升 在价格与边际生产力共同作用下 丝绸的劳动力价格就会上升 同样 在中国 由于相反的原因 小麦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下降 导致土地的租金下降 表示该部门的收益减少结论 贸易将提高一国出口产品中密集使用要素的收益 而无论两种要素的供应者倾向于消费那种产品 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对相对要素的变化有着增强和扩大效果 斯托珀 萨缪尔森定理的举例 37 斯托珀 萨缪尔森定理的举例 特定要素模型上述分析的假设为所有生产要素的移动都是自由的 但在现实中 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劳动力的流动显然要远远大于土地的流动 这样 就可以将生产要素分为流动要素和特定要素边际产品价值概念 它等于产品价格和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乘积 即VMPL P MPL 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 VMPL将逐步下降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劳动价格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即W VMPL 38 斯托珀 萨缪尔森定理的举例 W 0 F E C VMPL S 特定要素模型 土地 资本固定在小麦和丝绸部门 VMPLW VMPLS F E C 0 W 39 斯托珀 萨缪尔森定理的举例 说明图中的横轴表示中国的劳动力总量 纵轴表示工资率 丝绸 小麦部门雇佣劳动的边际价值曲线分别为VMPLS和VMPLW两种产品价值相交点表示该产品使用的劳动与工资比率 相交于E点 劳动量分别为OC和O C中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结果为出口丝绸 使得丝绸的价格上升 同时使用在丝绸方面的资源增加 价格上升会使得边际产品价值上移 形成新的资源配置 分别为劳动使用量OC 和工资率E C 这两个数值都大于贸易以前的量 40 斯托珀 萨缪尔森定理 对于特定要素土地而言 其报酬地租的变化则是不确定的 一方面 由于丝绸生产增加需要增加劳动和土地 使得土地用于生产丝绸的部分需求增加 地租提高 同时 用于生产小麦的劳动力有一部分转移到丝绸生产部门造成这部分土地的实用价值降低 地租降低结论 贸易的开展使特定要素的报酬在出口产品部门上升 而在进口产品部门下降对于流动要素而言 购买出口产品的实际工资下降 购买进口产品的实际工资提高要素报酬的变化是根据不同生产部门划分的 而不是以要素本身为依据划分的 因而特定要素模型只是一种短期分析 41 B A E G H F O D C 保护贸易为什么难以绝迹 42 五 雷布津斯基定理 分析在商品价格不变时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化对该国产出及国际贸易的影响 定理 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保持不变时 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 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部门产量增加 而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的部门产量减少 X1 X2 Y1 Y2 A A 43 说明 假设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图中显示劳动要素增长 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 生产能力提高 趋势 X生产的扩张速度 Y生产的扩张速度 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偏向X 在生产的K L不变的情况下 增长的劳动要素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 减少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 以便有更多的资本与增长的劳动力结合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产量 随着劳动要素的增长 得到绝对的增长 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产量则出现绝对减少 44 雷布津斯基定理的应用 1 丰裕要素积累与经济增长 要素积累导致贸易大国出口部门的产出增加 产出增加导致两种大相径庭的影响 产出增加引起经济增长 意味着该国福利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若导致该国贸易条件趋于恶化即获取进口产品的代价更大 类似于谷贱伤农 显然引起该国福利水平的下降 要素积累导致出口增长的净福利效应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对比 当要素积累导致一国贸易条件恶化足以超越积极效应时 出现悲惨增长 immiseringgrowth 出口的悲惨增长条件 一国为世界市场的贸易大国 世界市场对该国出口产品缺乏弹性 该国的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该国进口产品富有弹性 45 思考 为什么会出现 荷兰病 DutchDisease 20世纪60年代 荷兰发现了天然气 使得生产资源转向了石油天然气相关产业 这些产业迅速扩张 而与此同时 传统出口产业如制造业则萎缩 这种一个行业的增长扩张导致其他行业萎缩的现象称为 荷兰病 荷兰病 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 适用于所有 享受 初级产品出口急剧增加的国家 尽管这种病症一般是与自然资源的发现联系在一起 但它也可能因任何一种造成外汇大量流入的事件诱发 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 外国援助和外国直接投资等 46 这种情况不仅在荷兰出现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分享了石油价格暴涨带来的横财 以及后来新开发了自然资源的国家 如沙特 尼日利亚 墨西哥 挪威 澳大利亚 英国等 都出现过类似的经济症状 1973 1974年 阿拉伯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后 世界市场上石油价格翻了两番 1979 1980年 石油价格又涨了一倍 结果 1980年末尼日利亚石油贸易条件是1972年的7倍 这种 石油意外收入 占尼日利亚70年代和80年代初国内生产总值的23 这些意外收入全部成为政府支出 公共投资增加 公务员工资涨了一倍 国内通货膨胀加剧 实际汇率上升 到1984年 尼日利亚非石油产品出口下降了近90 其中 农业受损最重 出口量下降了2 3 47 印度尼西亚也是分享石油意外收入的国家 但是印尼政府在整个飞速发展时期 力争收支平衡 控制住了通货膨胀 同时 印尼政府采取了将石油收益用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首先 扩大了对农业的投资 包括资助灌溉系统 鼓励改良品种 改造农村医疗和教育设施 增加农业投入 另一方面 采取措施避免货币实际升值 维持其真实水平 使非石油产品出口一直保持在7 的增长率 因此 印尼经济没有出现 荷兰病 症状 48 荷兰病 的解释 由于自然资源出口增加 使该国贸易收支顺差 固定汇率制度下 将导致国内出现通货膨胀 传统出口部门成本上升 出口减少 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 贸易顺差将导致本币升值 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 出口减少 因此无论哪一种情况 传统出口部门收缩 新资源的发现可能导致非工业化 制造业发展停滞及其大规模裁员 现象的发生 由于新资源部门及其关联度大的部门存在的收益 传统部门的劳动和资本迅速下降 49 X Y O A国在要素增长之前 在Y商品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在开始阶段出口Y 进口X 但由于要素增长偏向X部门 时间足够长导致比较优势由Y商品转移到X商品 A国也变为出口X 进口Y 历史上 美国经济发展就是代表 在1920年以前 美国在土地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之后 随着要素积累 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变得具有比较优势 不再是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 Export BiasedGrowth 雷布津斯基定理的应用 2 稀缺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转变 50 三 H O模型与比较利益学说的比较 政策含义与评价 1 H O模型与比较利益说的比较 1 相同点从基本层面看 H O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基础之上的 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 2 不同点1 李嘉图认为商品是由一种要素 劳动 生产的 而H O模型认为一种要素无法进行生产 至少应为两种 2 李嘉图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应用于国际贸易 H O模型则认为 国内 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 本质相同 交换原则亦相同 3 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而H O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自己分析的出发点 51 2 H O模型的政策含义 1 该模型指导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发挥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 从优势出发进行贸易 马来西亚出口锡 中东国家出口石油 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 轻工产品 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 2 完全依照H O理论可能使一国相对落后的经济结构凝固化 52 3 对H O模型的评价 1 积极意义a 从一国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b 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 c 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 2 缺陷a 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 b 过分强调静态结果 排除了技术进步及实际存在的情况 影响了理论的适用性 c 对需求因素未予以充分考虑 影响了理论对实际情况的分析 53 第二节列昂惕夫之谜与H O模型的动态扩展 一 列昂惕夫之谜 Leontiefparadox 及其解释列昂惕夫 1906年 1999年 美籍俄裔著名经济学家 1973年列昂惕夫因发展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及这种方法在经济领域产生和重大作用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 萨缪尔森和罗伯特 索洛是他的学生 54 1 H O模型实证检验的结果 列昂惕夫之谜 反论 悖论 1951年 列昂惕夫利用投入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的投入 产出表测算美国进 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 由于美国进口外国产品数据不全 选择进口替代商品代替进口商品 习惯认为美国是资本丰富劳动稀缺的国家 根据H O模型的原理美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列昂惕夫的测算结果如下 美国国内生产1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 1947 55 计算结果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度比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高出30 美国的贸易结构与H O理论预测的正好相反 这一实证结论与理论的矛盾 被称为列昂惕夫反论 悖论 Leontiefparadox 1956年 里昂惕夫又用美国1951年的贸易资料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论证 结果发现这一年的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为106 56 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德温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并且这种结论在日本和加拿大的国际贸易中也得到了验证 除美国外 其他工业国如日本 加拿大等绝大多数国家也都存在列昂惕夫反论 悖论 这种情况使人们对要素禀赋论产生了质疑 一些经济学家也在寻找解除里昂惕夫之谜的办法 57 Leontief之谜引起了全世界经济学家的极大震惊 导致它的原因可能有 过去的全部贸易理论尤其是H O理论出了差错 或者是美国等工业化国家属于劳动力充裕 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 或者统计方法有误 具有代表性的解释观点有6个 1 自然资源说a 产品的要素构成H O理论只考虑两种生产要素 资本和劳动力 而忽略了资源要素 如土地 矿藏 森林和水资源等 的影响 某些产品是资源密集型的 如石油 矿石 煤等 b 自然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之间具有互补关系 即生产某种商品的自然资源不足 就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 先进设备 如阿拉伯半岛的石油相对丰富 开采方便 所需要的设备简单 因而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 而石油稀缺的地方 即使投入大量的资本 设备和技术 也只能生产出成本较高的石油 2 对Leontief之谜的各种解释 58 c 美国产品的要素结构研究表明 美国的多数进口产品正是美国资源稀缺的商品 作为进口商品在美国国内生产 必须投入较多的资本 而且生产成本较高 对美国来说是资本密集型 而对于出口国来说 这些产品是资源密集型产品 所需要投入的资本相对较少 而且生产成本较低 这就是Leontief之迷形成的原因 59 2 劳动力异质说赫克歇尔 俄林理论的假设条件之一为各国的劳动力是同质的 但实际上 劳动不仅存在数量上的差别而且存在质量上的差别 美国1947年的劳动生产率是非常高的 因为美国的管理水平高 如果劳动要素乘以3 则相对而言美国就是一个劳动资源相对丰富而资本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因而就一定会出现上述现象 60 3 人力资本 humancapital 说人力资本 随着工业的发展 产品的生产不仅取决于资源禀赋程度 还取决于人力资本状况 人力资本是不能单纯以劳动者数量来衡量的 事实上包含了太多的其他因素 如教育 培训等费用 而这种投资形成的资本又是不能从劳动中分离出来的 虽然对劳动和资本的产品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但作为一种要素在很多情况下是算作劳动而不是作为资本计算的 美国劳动生产率高是因为美国的劳动生产者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和培训 从而使他们获得了较高的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而教育 职业培训也是投资于教育的结果 因此 美国的劳动力是比外国的劳动力包含了更多资本的劳动力 即资本化的人 capitallabor 故从广义来看 美国出口的商品仍然是资本密集型 进口商品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 61 4 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说H O理论建立在完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的 而现实中 国际贸易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 美国的贸易政策是限制高技术 一般是资本型 的产品的出口 阻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保护国内的就业机会 特别受到保护的是技术落后的产业和非熟练 半熟练的劳工集团 如纺织业和鞋业等 62 5 要素密度逆转 factor intensityreversals H O理论假设商品的性质和技术条件决定该商品是资本还是劳动密集型商品 两国生产同一种商品对要素比例是一样的 但实际中存在生产要素密集型转换 生产要素密度逆转是指一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 可以用劳动密集型方式进行生产 而在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可以用资本密集型方式来进行生产 如小麦 在美国由于资本相对充裕 可以用资本密集型 机械化 方式生产 在中国由于劳动力相对充裕 则可用劳动密集 手工作业 的方式生产 63 美国进口品在其国内生产时 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而在其出口国来说 则属于劳动密集型 如小麦 在发展中国家是劳动密集型 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 美国 其他国家 资本密集型 劳动密集型 美国进口品 劳动密集型 美国出口品 资本密集型 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 64 6 消费者偏好说要素禀赋论的假设是贸易双方的需求偏好是相同的 消费结构也是相同的 而实际上 贸易各国的消费者偏好是非常不同的 如果两国都对本国的产品具有强烈的偏好 本国生产不能满足需求而需要进口 则根据要素禀赋论得出的结论就正好相反了 65 Leontief之迷的技术要素解释表象 劳动力密集型实质 技术密集型技术 人类在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软技术 硬技术为了获得技术优势 美国投入大量R D资本 因此美国出口的实际上是技术密集型 technologyintensity 产品 这些产品可能是以先进的 耗资巨大的装备为基础 也可能是以高智能 高技能的劳动力为基础 由于美国劳动力具有较高的技能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了较高的研究和开发费用 因此美国生产的是技术密集型商品 和H O理论类似 差别在于引入了第三种生产要素 技术 技术生产要素 技术是生产力 是生产要素 二 H O理论的动态扩展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 66 思考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产业的分解转移 我国工业化由最初的纯粹组装加工业发展到一些高技术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 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融合 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但是目前我国与美欧日仍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 我国这种反向工程 模仿 是否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为什么 67 1 技术差距模型该理论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 1961 提出的主要观点 当一国企业通过技术开发研制出新产品后 利用新产品的技术优势出口并获取高额利润 其他国家会在接受和消费该产品的同时逐步掌握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 从而使得开发国的技术优势逐步缩小直到完全消失开发国为了保持这种技术优势就必须不断对新产品进行研制 从而创造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 68 A国 创新国 出口B国 模仿国 进口 A国生产 A国出口 B国进口 A国进口 B国出口 B国生产 需求时滞 反应时滞 掌握时滞 模仿时滞 t t1 t2 t3 从创新国创新成功并开始生产一种新产品到模仿国完全掌握这种新产品的生产技术 生产达到一定规模 能满足国内需要 不需再进口这种产品时为止的时间间隔称为模仿时滞 ImitationLag 模仿时滞进一步又可分为反应时滞 ReactionLag 和掌握时滞 MasteryLag 两个阶段 其中反应时滞的初期称为需求时滞 DemandLag 只要模仿时滞长于需求时滞 创新国就可以依据其技术领先地位 向模仿国出口其创新产品 模仿时滞超过需求时滞的时间越长 创新国向模仿国的累积出口量就越大 69 技术差距模型 引进产品的国家在生产和消费这种产品时存在时间上的滞后 这种滞后分为消费者需求滞后和生产者模仿滞后 技术领先是否会导致两个各方面均相似的国家开展贸易取决于需求滞后和模仿滞后的净效应 如果需求滞后时间长于模仿滞后则技术领先不会产生贸易 因为企业不会获得利益 但一般情况下 模仿滞后的时间总是长于需求滞后 因而技术差异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条件 技术差距模型说明 即使在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 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 从而产生贸易 70 2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和威尔士 1966 提出 是对波斯纳理论的深化和拓展该理论强调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投入要素比例的规律性变化当新产品刚刚引进时 设计尚需改进 工艺没有定型 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和高度熟练的技术工人 随着产品生产技术的日臻完善 只需要标准化的技术和大量的非熟练工人操作 产品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使得最初集中于技术和资本丰裕的发达国家的生产逐步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欠发达国家转移 71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Q 第一阶段 T 时间 T4 T3 T2 T1 T0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出口 进口 进口 出口 创新国消费 创新国生产 模仿国生产 模仿国消费 72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说明 第一阶段 新产品导入期 技术和价格使得该产品的生产与消费限制在创新国 比如手机第二阶段 产品成长期 国外对这种产品也产生需求 但由于产品还不能模仿 因而创新国对产品市场形成垄断第三阶段 产品成熟期 技术基本定型 创新国发现让模仿国生产这种产品同样有利可图 同时模仿国在技术方面迅速赶上 但由于模仿国产量有限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因而还需要从创新国进口该产品 这时 创新国的产量达到最高 73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第四阶段 产品标准化 只需要流水线就可以生产 模仿国利用其劳动力优势进行大规模生产 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出口 这时 技术优势让位于成本优势 创新国的生产开始向模仿国转移第五阶段 模仿国的生产持续扩张 开始向创新国低价出口 此时 创新国的生产大幅下降或者完全停产 上述两阶段合称为产品衰退期 技术的扩散使得创新国的优势荡然无存 迫使他们开发更为先进的技术 74 引入期 成长期 成熟期 下降期 衰亡期 创新国销售量 净出口 O O 发展中模仿国 如新加坡 贸易 发达模仿国 如日本 贸易 创新国 如美国 贸易 为了避免落后 美国必须越跑越快 t t t1 t2 t3 t4 t5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随着技术的传播和扩散 新产品逐渐由知识技术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 再向劳动密集型转变 从而决定产品生产优势的因素 也逐渐由技术垄断优势向低成本优势转变 从而使不同国家在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不断的变化 75 国际贸易理论的动态意义 1 考察了当周期发生变化时 由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 比较利益是怎样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的 这使得解释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学说 H O模型摆脱了静态分析 进入了动态化分析阶段 2 这一理论隐含一种产品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其含有的要素密集度也在发生变化 3 相对落后的国家也要不断检讨本国要素优势的变化以应付新的挑战 76 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利益说 H O模型从静态发展为动态 但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不确定因素 各国面临的产业发展方向和环境不同 故产品生命周期的循环并不是国际贸易一成不变的必然的现象 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