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两篇)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589095 上传时间:2019-06-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两篇)期中综合检测题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一、积累与运用(28 分)1请用正楷字将下面一句话正确、端正、整洁地抄写在田字格内,标点要占格。(2 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给下面选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所给的拼音写汉字。(3分)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 yu(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co),她的眼睛是那么 n dn(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chng jng),又仿佛在等候。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3 分)A微不足到 盛气凌人 人声顶沸 六神无主B津津有味 人情事故 不知所挫 出奇制胜C寥寥无几 乐不可支 随声附和 刮目相看D怨天尤人 索然无味 大庭广众 为富不人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2 分)A封神幻想WP 版将于本月正式开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华丽的装备变身表现,无与伦比的打击快感,酣畅淋漓的操作体验,大气磅薄的 PK 对决,让人耳目一新。B事情已经过去很多年,可现在想起来,我仍然感觉心有余悸,因为那些经历,每一次我几乎都是和死亡擦肩而过。C文艺工作者应多从细微之处入手挖掘中国文化故事,并以盛气凌人的形式讲述给年轻人听。D小时候,我总以为父母如此含辛茹苦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当我慢慢长大,才真正了解了父母的艰辛和他们给予我的深沉的爱。5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 分)A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应去掉“是否”。)B江边垂柳,婀娜多姿,令许多游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观赏。(应删去“令”。)C针对最近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些违法案件,教育部要求有关部门,对侵犯少年儿童权益、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要从严查处并依法打击。(应在“损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后加“的行为”。)D最近我市发生的几起重大交通事故,原因都是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闯红灯引发的。(应去掉“引发的”或“原因”。)6填空。(9 分)(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3)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生机勃发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怀。(5)曹操观沧海一诗中,诗人突发奇想,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大海蕴含深广、吞吐万物的壮阔景象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7综合性学习。(7 分)李克强总理在 2015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谈到“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为响应总理号召,某市特举办“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城市”的活动,特邀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为激发同学们的读书热情,请你拟写一则标语张贴在教室里。(2 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2)请你根据有关知识,把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2 分)上联:阅读牵系家园梦下联:书香凝聚民族魂(3)下面是某同学对全民阅读的看法和认识,请你根据画线句加以仿写。(3 分)建设书香中国,开展全民阅读,用高质量的阅读来塑造个体与民族的精神气质,形成崇尚经典文化、重视文明风尚的社会风气,我们的社会就会少一点铜臭味,多一点书香气;少一些烦闷浮躁,多一些沉静平和;少一些丑恶,多一些美德。二、阅读理解(42 分)(一)(4 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8这是诗人回赠白居易的诗。(1 分)9诗中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同时充满哲理的句子是什么?(1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0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表达了作者不甘沉沦、奋发昂扬、勇于投入新生活的乐观精神。(二)(11 分)【甲】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乙】任末好学勤记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对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王嘉拾遗记)【注释】常师:固定的老师。笈:书箱。而:若,如果。刻:挤、榨。易:更换。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 分)(1)邑人奇之(以为奇)(2)题其衣裳(写)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 分)(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诗,不能与先前的名声相称。(2)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不肯学习的人,即使活着,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13甲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方仲永的出色才华?(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3 分)“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4我们可以从乙文中学到什么读书方法?(2 分)一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二是读书要有所选择。(三)(15 分)我长大了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太太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太太。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 分)本文叙述了“我”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对“长大”的不同理解及一些相关的事情。16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1)小的时候想长大。进入中学,成为大人。(2)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能够承担责任(或“懂得什么叫责任”)。17作者在叙述中,详写了哪一件事?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3 分)详写邻家孩手用自行车捎“我”时撞倒一位老太太的前后经过,突出“我”对“长大”的认识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从而揭示“长大”的含义,突出文章中心。18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从中反映出“我”具有哪些好的品质?(3 分)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有些惭愧。帮她捡起散落在地上的菜,送她回家,并决定常常去看她。从中反映出“我”的道德良知,敢于承担责任、善良、诚实等品质。19“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请从文中举出例子加以说明。(2 分)如:“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_桌上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父亲和蔼地为我夹菜。父母在睡前对我说:“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四)(12 分)别让委屈再版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每星期都有作文课,国文教师除了在作文卷上有批语外,还把全班的作文排好了名次,当堂点名发还。如名次排在后面,就会显得非常难堪,于是大家对作文都很努力。我本来就喜欢作文,再加上努力,所以作文发还时,常是名字在前几名之中。一次作文,题目是“北风”还是“春风”我已记不清了,写完后自己很得意。当时觉得下星期发还时,我一定是在前几名中,没有想到,不仅前几名没有我,甚至中间也没有,而是排在最后一个。我根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下了课,去问国文教师。老师说:“这不像你这个小学生作的,一定是抄自什么杂志的。”我惊讶得不得了。我说:“确实是我作的。”老师说:“你不可能作这么好。你是抄的。你如果说你不是抄的,拿出证据来!”我反抗也无从反抗起,委屈地哭了一场。小时候的多少事情,现在几乎都忘了,唯独这次所受的委屈,总是记得清清楚楚。事情竟然无独有偶,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又出现了一次类似的事。那是考交流电路的课,有一道最低还是最高功率的问题,教授所讲过的是用微积分求最大或最小的方法。我在考试时,嫌那个方法麻烦,竟异想天开,用几何作图,利用切线的关系,找出答案来,那一次考试,我又是很得意,却没有想到这一题竟然得了零分。 教授说我不会微积分;而这个几何方法呢,一定是从别处抄来的。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时光流水似地逝去,我在美国当了教授,又遇到一次类似的事,不过我扮演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的角色。有一个美国学生提交了一篇学期论文,当作期末考试。我翻来覆去地看他这篇论文,发现不仅风格清新,而且创新满纸,简直令人不能相信是一个大学生所作。我很自然地怀疑他是从什么地方抄来的。问题就这么极端:如果是抄来的,只有给不及格;如果不是抄来的,那就太好了。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看看有无类似的东西,却不得要领。于是请教一位同事,问他该怎么办。我这位同事对我提出的问题,倒显得有些惊异。他说:“如果你不能查出你的学生是抄来的,你就不能说他是抄来的。你的学生并没有义务去证明他不是抄来的,这是罗马法的精神。文明与野蛮的差别,就在这么细微的差别上。我觉得这是常识,你却觉得这是个问题,好奇怪!”听了这一翻教训后,我倒没什么惭愧的感觉,而是想起中国文化中好多好多莫须有与想当然的故事。(文章的标题及内容有改动)【注释】国文: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莫须有:原意是也许有吧,后用来表示凭空捏造。20本文写了三件事,请任选一件事,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其内容。(2 分)小学时,“我”的作文因为太完美被老师认为是抄的。_(2)大三时,“我”用几何方法解决物理学问题被老师认为是抄来的,并说我不会微积分。_(3)“我”做教授时,通过查资料和请教同事,最终肯定了一个学生完美的论文。21本文围绕中心选取了三个类似的事件作为材料,三个材料的类似点是什么?(2 分)学生的作业水平之高出乎老师预料。22第二件事中,“于是我在小学所受的委屈再版了一次”。这里“再版”一词的意思是:再受、重复。(2 分)23第三件事中,当了教授的“我”对学生作业(论文)的处理是很慎重的,这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 分)(1)“我”到图书馆查了两天最新到的期刊;_(2)“我”去请教同事。24在如何看待学生作业的问题上,国外那位同事的认识是很高的。他是从什么高度来谈论的?(2 分)他是站在法律的高度,将高水平的学生作业引起的抄袭怀疑的证明责任类推为法律问题中当事人的证明责任。“不能自证其罪”是罗马法的基本精神,是现代文明与野蛮的分别。25你想对文中的小学老师说些什么?(2 分)围绕“别让委屈再版”的核心说出真心话即可。三、作文(50 分)26题目:那一刻,我不再_要求:先补全题目,如“脆弱、任性、悲观、轻信、浪费”等等;写一篇记叙文,要抓住中心,写出真情实感;字数在 500字以上。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第五单元检测题时间:120 分钟 满分:120 分一、积累与运用(27 分)1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7 分)论语教会我们怎样学习和修身养性。当面对别人的误解,我们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当面对学习上的疑惑时,我们要虚心请教,_通过学习伤仲永,使我们明白了“不使学”是他“泯( )然众人”的根源;通过学习淮上与友人别,我们仿佛看到在暮霭中诗人与友人互相珍重,各奔前程的情景 君向 xio xin ( ) 我向秦。(1)给文段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 分)愠(yn) 泯(mn) xio xing(潇湘)(2)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改正在下面。(2 分)去掉“通过”或“使”。(3)在段中横线上填写出自论语中的成语。(2 分)不耻下问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2 分)A相委而去 委:丢下,抛弃 B学而不厌 厌:厌烦C风烟望五津 津:渡口 D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增长【点拨】“厌”为“满足”之意。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D )(3 分)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少小离家老大回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D巴山楚水凄凉地【点拨】巴山楚水凄凉地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3 分)A有朋自远方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有朋自远方来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余闻之也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5按要求填空。(5 分)(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喻示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发展规律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歌颂友谊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古诗词中有许多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请写出你喜欢的诗句:乡书何处达_归雁洛阳边,夕阳西下_断肠人在天涯。6下面是和我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对联,请写出对应的节日。(2分)(1)叶落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月常圆。 中秋节(2)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清明节(3)话旧他乡曾做客,登高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4)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春节7某班举行以“谈谈你的学习体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5 分)(1)仿照示例,再设计一个班级实践活动。(2 分)活动一:开一次谈学习体会的班会活动二:写一篇谈学习体会的文章活动三:编一期谈学习体会的班刊(2)学了论语六则和伤仲永两篇文章后,相信你对进入初中后应该怎样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请谈谈你的体会。(3 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方能成长,不学就会像方仲永那样最终“泯然众人”;在学习中,我们可运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复习旧知,学习新知。二、阅读理解(43 分)(一)(18 分)【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释】敧(q):倾斜。宥(y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恶(w):哪里,怎么。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 分)(1)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2)知之为知之 (“就是”的意思)(3)是知也 (判断动词“是”)(4)此谓何器也 (称为)9翻译上面语段中画横线的文字。(4 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孔子问守庙的人说。10【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 分)人要谦虚,不要自满,不要自以为是。11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学习与思考应该相结合。 (3 分)12“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 分)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13综观以上文段内容,你认为孔子在学习方法方面特别强调什么品质?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3 分)孔子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二)(12 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 分)(1)期日中(约定)(2)太丘舍去(丢下,抛弃)(3)下车引之(牵引,拉)(4)入门不顾(回头看)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朋友立即愤怒地说:“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一起出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16元方反驳友人的话妙在何处?由此可以看出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2 分)妙在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击,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又不失身份。由此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聪明,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的人。17文中的“怒”“惭”两个词,生动地描绘了友人的神态。请分别说说友人“怒”和“惭”的原因。(2 分)“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惭”的原因是自己“无信”“无礼”。18有人认为友人已经知道错了,并且“下车引之”,元方应该原谅他,元方“入门不顾”是不对的。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2 分)示例:不同意。元方当时才 7 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要求完美。(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没有一个人一生都不犯错误,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许别人道歉。)(三)(13 分)一碗豆腐脑的价值白琅这天早晨,几个小学生刚刚坐下喝豆腐脑,就有一个瘸腿母亲领着一个小男孩儿走了进来。瘸腿母亲很着急地对张金锁说:“老板,赶紧给我们来一碗豆腐脑,一个馒头。”张金锁赶紧把豆腐脑和馒头端上来。瘸腿母亲催促小男孩儿:“快吃快吃,今天是周一,你们学校早晨要举行升旗仪式,千万别晚了。”小男孩儿很听话,吃起来非常快。刚吃完,瘸腿母亲就领着他向外走去。张金锁的妻子赶紧追过来:“哎,那位家长,您还没”张金锁赶忙奔过来,一把捂住妻子的嘴。他见瘸腿母亲领着小男孩儿走远了,才把手松开,妻子瞪着张金锁:“你认识这个瘸腿母亲吗?”张金锁摇摇头说:“不认识。”妻子说:“既然不认识,为什么不跟她要钱?”张金锁说:“他们有急事,这是事出有因。再说了,做买卖不能太较真!”正在喝豆腐脑的几个食客插嘴道:“看他们着急的样子,肯定是忘了。”一个青年女子正在结账,她十分慷慨,说:“把刚才那个瘸腿母亲的钱一起算了。”张金锁摇摇头说:“不用,不用。”突然,妻子“呜呜”大哭起来,还一边哭一边说:“你们大家肯定会认为我是个小气鬼,不就一碗豆腐脑、一个馒头,用得着这样斤斤计较吗?其实我们家非常不容易,我有个女儿,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大夫说了,越早治越好,如果治疗晚了,后患无穷啊!我们起早贪黑就是为了多赚一些钱,好早一天给孩子治病!”有位中年食客掏出 100 块钱,递给张金锁,慷慨地说道:“不用找了,当我献爱心了。”张金锁赶紧给中年男子找钱:“别别别,我先替孩子谢谢您的爱心!”就在这时,瘸腿母亲回来了,问张金锁:“刚才儿子悄悄问我,为什么吃饭不给人家钱?我记性不好,到底有没有把钱给您?”张金锁微微一笑,说:“您确实没有给钱。”瘸腿母亲有些不解:“那您当时为什么不跟我要啊?”张金锁说:“您是个残疾母亲,在很多人心目中非常不容易,您的孩子或多或少会产生自卑感。刚才您有急事忘付饭钱,我要是追出去跟您要钱,您多不自在呀!也许您没有这种感觉,但是您孩子的自尊心会受不了的!”大家放下筷子,热烈鼓起掌来。瘸腿母亲眼睛红了,深深鞠了一躬说:“您真是个了不起的小老板,我替孩子谢谢您!”第二天早晨,张金锁把店门打开时,一下子惊呆了 门外站了很多人。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有些紧张地问:“请问,大家站在这里干什么啊?”众人回答道:“我们是来您这儿喝豆腐脑的!”张金锁蒙了,他开豆腐脑铺两年多了,从没来过这么多人喝豆腐脑。更让张金锁没想到的是,前来喝豆腐脑的人越来越多,屋里坐满了,人们就站在外面等。第三天早晨,张金锁把店门打开时,再一次惊呆了,今天等在外面喝豆腐脑的人竟然比昨天还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这时,一位中年食客走了过来,拍了拍张金锁的肩膀,说:“你感到奇怪了吧?我告诉你,那个瘸腿母亲是个记者,是她把你做的事、说的话,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发到微博上。大家觉得你很了不起,就都到你这儿来喝豆腐脑了!”张金锁的眼睛红了,妻子感动得“呜呜”大哭起来,她一边哭,一边说:“真不知道怎么感谢那位记者啊!”这时,瘸腿母亲走了进来,十分激动地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你们的爱心(1),是你们的爱得到了爱心(2)的回报!”妻子的脸一下子涨红起来。(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 年第 1 期)19结合小说内容,说说小说标题“一碗豆腐脑的价值”中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哪里。(3 分)以一碗豆腐脑换来了大家的感动和爱心,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得到了大家的帮助。20当瘸腿母亲带儿子吃完早餐忘记付账匆匆走后,小店发生了什么故事?请分点概括。(4 分)一个青年女子为瘸腿母亲结账;中年食客掏出 100 块钱结账表示不用找;第二天早晨很多人站在小店门口等着喝豆腐脑;第三天早晨来了更多的人来喝豆腐脑。21“爱心”一词多次在文中出现,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爱心”的具体含义。(2 分)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你们的爱心(1),是你们的爱得到了爱心(2)的回报!(1)爱心:张金锁夫妇没有叫住瘸腿母亲收取一碗豆腐脑的钱,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2)爱心:很多顾客都到小店里来喝豆腐脑,奉献一片爱心。2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2 分)瘸腿母亲眼睛红了,深深鞠了一躬说:“您真是个了不起的小老板,我替孩子谢谢您!”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写出了瘸腿母亲的感激之情,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23小说结尾写道:“妻子的脸一下子涨红起来。”请写出她当时的心理活动。(2 分)示例:她心想,瘸腿母亲带儿子来喝豆腐脑的时候自己差点儿当面叫住她要她付钱,又当着大家的面诉说自己的不易,自己真不应该那样做。三、作文(50 分)24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没有一颗心生来就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但,也许恰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竟是你的童心老爸,也许,却是你满架的好书、外婆家中的酸枣树。或许,你和苏轼一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或许,你沉入音乐海洋便“沉醉不知归路”。题目:我最好的朋友要求:以记叙为主,要有描写,并有适当的抒情和议论;600 字左右。附:课外阅读译文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