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II).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5877780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试题 (II)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6小题,每题1.5分,共69分)1、有学者说:“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夏商周三代是一种部族国家。”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A. 都实行王位世袭制 B. 都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来C. 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 D. 都由部落联盟首领担任最高统治者2、夏朝时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是指A.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C.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3、“周代这种自上而下的分封制,还是造成了比夏、商二代更为统一的国家,更为集中的王权。”这可以表明A. 西周是统一国家的开端 B. 从夏至周中央权力在加强C. 分封制加强了专制王权 D. 国家统一必须借助分封制4、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 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 B. 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C. 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D. 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5、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6、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 违背人伦礼仪 B. 不利于社会进步C. 重视尊卑贵贱 D. 有利于凝聚宗族7、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 宗法血缘关系 B. 家国同构观念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8、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赢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 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9、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10、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嫡长子继承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11、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12、有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某一制度:“这好比蜂巢,如果蜂巢只有一个大的六棱形,根本就不堪一击。只有依靠一个一个六棱形排列起来,才可能稳定。即便局部崩溃,但是整体不会崩溃。”这里评述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行省制13、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C.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14、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分封制度的崩溃C. 等级制度的颠覆D. 礼乐制度的破坏15、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A. 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 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C. 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D. 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16、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专制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C.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17、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宗法制18、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A.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 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D.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19、近年来,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议持续不断。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尤其在用人上,有人说他“唯才是举”,有人说他不善用人。他死后,其子曹丕废汉称魏,历史上称曹魏。曹操生活的时期战乱频仍,国家主要的选官制度应该是A. 军功爵制 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20、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 丞相掌握大权 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21、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A. 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 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 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 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22、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 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C. 颁布细密严苛的法律 D.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23、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中贯穿始终的制度是A. 皇帝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24、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国”与“家”同治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25、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 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 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 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 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2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27、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28、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相结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古代选官制度是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九品中正制29、 “门生”,顾名思义,即是学生。汉代经师的门生动辄成百、上千以至上万,并且登录于名册,经师与门生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叔孙通投刘邦之初,不举其弟子为官,便遭到弟子指责;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材料反映出A. 察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B. 儒生把持官员选拔C. 汉初官僚政治需要完善 D.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30、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31、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两者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 推动文化的普及 B.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促进统一国家的出现32、宋朝发展、完善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科举取士的名额大为增加,每科录取人数由唐朝的数十人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这一措施的影响是 减少地方割据的隐患 降低官僚集团的素质 削弱世家大族的势力 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A. B. C. D. 33、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34、“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A.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 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C. 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 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35、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出宋代 A.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B. 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C. 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D.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36、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A. 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B.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C.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D.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37、公元前221年,我国政治文明历程出现拐点,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从分裂割据到实现统一 B. 从分封制发展为郡县制C. 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 D.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38、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 阶层。这一变化说明A. 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C. 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D. 秦汉官僚的等级性39、 战国时期,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如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郡)守,以拒秦、韩”。朝廷往往授予这些“郡守”节制周边县域文武官员,统一调度县域人、财、物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权力。这反映出当时A. 负责地方管理的郡守都是武将 B. 吴起变法加强了魏国集权体制C. 魏国地方管理实行郡守负责制 D. 郡的设置具有巩固国防的作用40、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41、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B. 中央集权的加强C.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D. 宗法制得到完善42、虽然科举考试面向全社会,但漫长的求学、应试历程要耗费大重的钱财,需要稳固可靠的经济支持。因此,实际上封建社会入仕的学子中绝大多数是富人子弟。据此可知,科举制保障了A. 人才选拔经济基础的平等性 B. 政治决策广泛代表的民主性C. 人才录用技术操作的科学性 D. 选官制度在政治上的可靠性43、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大,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A. 证明皇位正统 B. 体现皇权独尊 C. 保证皇位世袭 D. 震慑割据篡权44、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A.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B.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45、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46、 公元1302年,元朝中书省批评各行省“不详行体轻重,无问巨细,往往作疑咨禀,以致文繁事弊甚非所宜”,要求各行省自主处事,如非重要事情,应自行解决。元朝中书省这样做的目的是A. 扩大行省权力 B. 强化君主专制 C. 提高行政效率 D. 加强地方监察二、材料解析题(31分)47、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三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材料四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3分)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6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叛国”的原因。(3分)(4)据材料四概括钱穆的主要观点。(6分)(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6分)佛山一中xx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5 CCBCC 6-10 CBCCB 11-15 CADDA 16-20 DACBB 21-25 AACBB 26-30 DCCCB 31-35 CCDCC 36-40 BDADC 41-46 ADAACC47. (1)影响: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制度:郡国并行制。原因: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4)观点: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地方缺乏自主性。(5)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