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月迹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5870461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月迹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月迹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 月迹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月 迹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教学中以品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为主要教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激发学生灵动的想象。教材分析:月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点;3、品味文章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教学重点难点:1、说出文中孩子们寻月的过程,赏析课文中的美句美段。 2、品味月色的美、体验童心的纯,领会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心灵。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在回忆童年的不幸遭遇时曾这样追述道:“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那作者究竟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呢? 二、作者及背景 1. 作者简介: 贾平凹,生于1952年,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他的散文有其鲜明的特色:一是不矫饰,不做作,自由地抒发自我诚挚的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体验。如一棵小桃树。二是着重描写生活常态和平易事物,他认为“赫然的寓意往往产生于极平易的事理里”,他告诫人们要“注意那些微细之处。妙微精深,微的东西才往往是表现了深的东西”。三是讲究氛围的营造和情绪的捕捉,从而构成一种艺术境界。四是常以小说的笔法去写散文。此外,在语言的运用上,以长短、强弱、深淡、简繁,构成了一种和谐的节奏,以及浓郁的陕西韵味。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腊月正月等,长篇小说有浮躁废都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贾平凹散文选集等。 2. 背景资料 贾平凹自小在山区长大,1976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来上了三年大学,毕业后又回故乡去了。他说:“我最愿意回到生我养我的陕南家乡去,那里是我的根据地,虽然常常东征西征,北伐南伐,但我终于没有成为一个流寇主义者。北伐,我莫于爱去陕北,黄土高原的风物会给我以浑厚、拙朴;南伐,莫过于爱去四川,西南盆地的风情,会给我以精光、灵秀;东征西征,我莫过于爱去黄河两岸,他给我以水的表面貌似平静、温柔而内藏排山倒海的深沉和力量。”三、整体感知课文 1、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孩童们寻月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心理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A、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B、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 寻月赏月 C、过程: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沙滩议月 孩子的心理: 失望争执人人拥有处处都有竟是这么多满足 小结:寻月的过程正是童心升华的过程,是寻找美的过程。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有桂树,有嫦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望月争执) 善解人意的奶奶给每人一杯甜酒,指出每人酒杯中都有一个月亮,喝下去,月亮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板书:杯中饮月人人拥有)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2、了解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纯真愿望,那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感悟? 提示: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四、课文结构全文共36段,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写穿衣镜上的月。抓住了月亮的轻盈和升起时的情态来写。“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第二部分(521段):写院子里夜空中的月。抓住了月迹的纯洁晶莹的特点来写。如“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 第三部分(2224段):写杯中月。抓住了月光的柔和和温馨来写。如句子“果真里边就浮起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的样子。” 第四部分(2530段):写水中月。突出了月光的宁静历历在目。如“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样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 第五部分(3136段):写月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如果说前几个部分是蓄势、铺垫,这一部分就属于点明题旨:美好的事物永存心中。五、句段品味: (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 品味: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活了,形象逼真。 (2)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品味:透过这样的描写手法,我们似乎窥见了孩子们水晶般的心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3)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我们就都跑出门去 品味:表现孩子们的好奇心理,以及对事物勇于探索的品质。 (4)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品味:“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5)“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品味:这里的月亮已不再是自然界中的景物了,而是美好事物,孩子们心中美好梦想的化身。 (6)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品味: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都属于他们的。因而把“月亮”当成自己的“印章”按在天空上了。体现出了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也表达出作者通过神奇、大胆的想像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理。 (7)大家都觉得满足了 品味:寻找月亮,其实也是在寻找梦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实了,满足了。文章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幸福的渴望追求。六、特色探幽,你能谈谈你的看法吗?本文有以下写作特点: (1)曲中见直,欲扬先抑,盛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文章写屋内品月、院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议月等情节,意在告诉人们,对美好的、光明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写月中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内蕴。写庭内赏月很自然地将身后的桂树联想成“月桂”,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2)语言清新隽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如“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象尽的骨朵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一句,想像自然,宫有诗的惫境美,令人心驰神往。提示:贾平凹的散文以朴挚著称,不但寄寓的情感是朴实、真挚的,语言的运用上也毫不矫饰。 儿化音的使用。全文共有二十多处用了儿化音,使文章语言有了口语化、方言的特点,读起来亲切自然。 叠词的大量运用。全文共有十多处使用了叠词,写,出了各处的月光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如:“玉玉的、银银的”:亮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疏疏的”:枝叶不是很繁茂,银银的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酥酥的”:既有形状上的“碎”,又有触觉上的“软”,一个酒杯中荡漾着的月影被写得似乎可以触摸到,,q-以感觉得到。“款款地”:仿佛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袅袅的”: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 七、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答:月迹是文章的线索。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就是孩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它既是月的变化轨迹,又是孩童成长的轨迹。八、课外探究:1、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心的一个人。她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导孩子们发现、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2、 篇文章与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传统的吟咏月亮的诗文,常以月亮的圆缺比拟人世的盛衰,抒发伤感乱离、期盼团聚的思想感情,因而常写的题材是闺妇思夫、征人思妇、游子思乡、家人思亲、分离思合等等。由于以日为阳,以月为阴,因而吟咏月亮的诗文一般缺乏阳刚之气,即使是豪放之作,也难免伤感之情。本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不是离人赏月,而是中秋之夜弟兄姐妹团聚,且在祖辈指引下共赏月;第二,作品的基调是温馨、融洽、热烈、追寻、向上,而不是伤感、悲凉;第三,作品有意识地把赏月与孩童们的成长结合起来,随着寻月的进程,孩童们的认知在发展,心灵在升华。这一切,都使得文章有一新之感,不落窠臼。九、作业:指导用书“第二课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