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5861867 上传时间:2020-02-10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课标 考纲要求 1 宋元时期的政治 了解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与更替 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 把握政治改革 政治 2 宋元时期的经济 知道宋初的土地政策与租佃关系 北民南迁与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列举宋元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概貌 经济 3 宋元时期的文化 掌握宋明理学 列举宋元科技成就 宋元书法艺术的特点 代表及其成因 宋元文人画与风俗画 宋词元曲成因及其特点 成就 南戏与元杂剧 文化 2 概述 古代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期 时空框架 宋元时期 960年 1368年 即公元10世纪到公元14世纪 十国 五代 辽 契丹 金 西夏 北宋 南宋 蒙古 元 891 979 1127 1276 1368 916 1125 1206 1271 907 960 1038 1115 1234 1227 南 3 政治上 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局面逐步走向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元朝行省制度影响后世 经济上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加强并在南宋时最终完成 农业 手工业全面发展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使中华农耕文明达到新的高度 土地兼并更为激烈 租佃经营比较流行 文化上 高度繁荣 尤其是科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出现高峰 儒家思想博采众长 发展成理学 多元化 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 民族关系上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政权对峙 有战有和 以友好交往为主流 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 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阶段特征 一 宋元政治 一 多民族政权的更替与并立 1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907 960 979 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 十国 南平吴越吴 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 再加前后蜀 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的延续 2 北宋与辽 西夏的并立 960 1127 3 南宋与金 西夏 蒙古的并立 1127 1271 4 元朝的统一 1276 1279 一 宋元政治 二 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1 中央官制 二府三司制 1 北宋时期 皇帝 政事堂 非机构 议事 办公地点 中书门下 下领六部 枢密院 三司 御史台 谏院 度支 盐铁 户部 影响 1 进一步分割相权 加强了皇权 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 2 职权过于分散 导致行政效率低 出现 冗官 局面 2 选官制度 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 1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 省试 殿试三级 2 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 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 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殿试成为定制 3 考试科目逐渐减少 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4 在考试方法上又实行糊名制 即将试卷上的姓名 籍贯密封 防止考官舞弊 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评价 科举制的发展 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10 一 宋元政治 2 元朝 一省制 相权的反弹 中书省 皇帝 影响 1 行政机构精简 提高了行政效率 2 宰相权力过于集中 导致权贵专权 内乱频繁 元朝实行一省制 宰相权力很大 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 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 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 13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 帝王凡易八姓 战斗不息 生民涂地 其故也 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 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宰相赵普 14 一 宋元政治 三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 集中军权 杯酒释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设枢密院 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 实行更戍法 防止武将专权 加强禁军 强干弱枝 2 集中行政权 文官任知州 通判监督知州 3 集中财权 设转运使 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影响 积极 达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消极 造成了冗官 冗兵 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拓展 北宋中央集权强化的特点 思考 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 过度集权 防止割据 大量授予官权 养兵政策 养兵 养官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积贫局面 积弱局面 根本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弊端 17 一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财政危机 政治危机 边患危机 前奏 在加强集权的同时 冗官冗兵冗费使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 导致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尖锐 各地农民起义给北宋政权以沉重打击 对外无力抗击辽 西夏的侵扰 广大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庆历新政失败 北宋朝廷进一步陷入积贫积弱的局面 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拓展 王安石变法 了解 18 1 根本目的 2 指导思想 富国强兵 二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理财为方今先急 理财以农事为先 19 1 富国 理财为方今先急 理财以农事为先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 政府调控市场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增加政府的收入 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 保证生产时间 增加了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20 2 强兵 保甲法 十家为一保 农闲时练兵 生产 战时编入军队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同时减少军费开支 将兵法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精兵 淘汰老弱 减少军费开支 21 3 育才 改革科举制 整顿太学 废诗赋取士旧制以经义策论取士 使一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撰注教材 作为考试依据 培养改革人才 革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22 三 王安石变法影响 1 积极意义 2 局限性 3 变法实质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 两积 局面 增加了财政收入 加强了军事力量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变法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 农民负担依然很重 在不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 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3 24 一 宋元政治 2 元朝的地方制度 行省制度 1 原因 元朝疆域辽阔 秦汉以来郡县制的奠基作用 2 内容 除河北 山西 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 地方设行中书省 简称行省 行省拥有经济 军事大权 但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行省之下 分设路 府 州 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地位 具有双重性 既是朝廷派出机构 也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体制 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 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 也可以说使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相结合的领导方式 权力 大而不专 较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实力坐大的积习 区划 打破自然地理界限 形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 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 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 元朝行省制特点 26 A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C 它的创立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 元朝行省制影响 27 拓展 分封制 郡县制与行省制的异同 28 29 二 宋元经济 一 经济重心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城市交通贸易 人口分布 民族关系 南方沿海城市兴起海上交通与贸易发展工商业城市增多 人才教育 生态环境 南方人口膨胀在全国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 南方文化教育发展中国人才格局的变化 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 宋元经济 二 农业方面 1 熟制 宋朝以后 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 稻麦轮作 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2 灌溉工具 宋代出现高转筒车 31 二 宋元经济 三 手工业方面 2 冶炼业 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 3 纺织业 棉花种植广泛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推广先进纺织技术 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 4 陶瓷业 宋出现了五大名窑 元 青花瓷釉里红5 造船业 南宋明州 泉州 广州是造船中心 1 工匠 宋代匠户为被官府以强制服役的役使 元代以后 工匠被编人专门户籍 32 三 宋元时期的商业繁荣1 条件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 表现 宋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交子出现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坊 市界限被打破 打破了时间限制 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 农村 草市 发展 元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二 宋元经济 33 宋元明清时期和16世纪西方的 商业革命 的比较 宋元 1 商业的时间 空间均不再受限制 2 草市 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3 纸币的出现与大量使用 4 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 5 海外贸易发达 明清 资本主义萌芽与地域性商帮人群体出现 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 34 古代城市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商业的两次突破 春秋战国时期 宋朝 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突破了坊 市界限 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 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 35 城市功能 商业活动 数量规模 区域分布 影响方面 政治 军事 数量增多 规模扩大 与经济重心相联系 市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变化 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经济功能 严格限制 逐渐放松 工商业市镇 36 一 程朱理学的发展 三 宋元文化和科技 必要性 1 佛道思想的传播冲击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3 三教出现合流的趋势 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完善自身 2 宋朝统治者为巩固封建统治而加强思想控制 可能性 4 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 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 抨击佛道的运动 5 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科学文化的进步 文化氛围宽松 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 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37 二 含义 三 程朱理学代表主张 1 世界观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 上天的意志 2 道德观 天理即 三纲五常 存天理 灭人欲 其实质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特点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含义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 才能真正获得其中 理 目的 明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 方法论 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理学是一种以 理 或 天理 为核心 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 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38 四 影响1 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 有力维护封建统治 2 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教科书 奠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3 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形成 朱子学 学派 4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对提高社会道德修养和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5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9 二 心学开创者 陆九渊 南宋 心 是万物本原 心 即 理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提出 发明本心 发 产生于 明 懂得 本心 自己的内心 是求理的方法 即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反对 格物致知 主观唯心主义 40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比较 理 仁 礼 以儒家伦理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理是外在的 独立于人存在的 理是内在的 心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41 三 宋词 1 起源 诗的另一种形式 起源于唐代 是一种音乐化和格律化了的杂言体诗歌 2 特点 句子长短不齐 更便于抒发感情3 宋词派别及代表 婉约派 柳永 北 李清照 南 豪放派 苏轼 北 辛弃疾 南 42 四 元曲 1 发展阶段及特点 兴起 宋代 特点 可雅可俗 抒情叙事兼长 更为生动活泼 繁荣 元代 特点 通俗生动 豪放飘逸 元代前期 2 代表人物 关汉卿 马致远 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 散曲 43 五 行书代表北宋 苏轼 元朝 赵孟頫 六 两宋时期的绘画 1 特点 两宋时期 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阶段 各画种全面发展名家辈出 其中风俗画是当时最大的亮点 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主要特点是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2 代表作 北宋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44 科学技术的特点 世界领先 以应用型技术为主 面向现实 服务现实 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七 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发展 45 宋元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和时代特点 1 原因 经济的高度发展为科技 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使中原和南方出现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 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 两宋政府重视教育 宋代的学校制度更加完备 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 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 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 相互学习和交流日益频繁 促进了少数民族的进步 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 印刷技术的进步 书籍增多 便宜易得 2 特点 高度繁荣 宋元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期 宋词 元曲 世俗文学 史学 绘画成就突出 科技领先 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 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如沈括的 梦溪笔谈 三大发明的出现及其传播等 全面发展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胡汉交融 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 市民气息浓厚 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 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 他们文化不高 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 如形式自由 可以歌唱的 词 以 清明上河图 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并增多 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杂剧 散曲等 直接影响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 宋元时期 理学兴起 并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 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 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 促进了元曲的形成与繁荣 宋朝国家分裂 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 影响了两宋诗歌 词赋的创作风格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 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本课结束 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