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战略与思考

上传人:都** 文档编号:5827977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汽车业战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汽车业战略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汽车业战略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中国汽车业战略与思考作者:cqwuyingjie 【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减缓、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的经营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既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也潜伏着不少生存的威胁。本文首先从我国汽车业发展的特点出发,并与国际汽车巨头进行了比较,详细阐述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概况;通过对我国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在高低端市场的分析,国际汽车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汽车工业所面临的问题。最后以迈克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为指导,提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政府层面:建立健全新型自主开发投入体制;多方面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鼓励保护好自主品牌;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加大汽车相关人才的培养;企业层面:抛弃“市场换技术”的旧观点,制定自主发展战略;进行有效的研发项目管理;建立专业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树立品牌意识,全力打造中国品牌;加快推进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全力打造国际品牌的车企。 【关键词】:自主品牌,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竞争力 正文: 一、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计划经济时代,让我国错过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开发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德国大众于1985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才开展了我国汽车企业国际合资合作的道路,从而加速度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广州本田、北京现代、东风日产、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天津一汽丰田、北京奔驰、华晨宝马等汽车合资企业的相继成立,国际汽车集团已经全部进入中国成立合资企业。1990年我国汽车产量为50.92万辆,其中轿车产量仅为4.24万辆。到2000年,我国汽车产量增长至206.82万辆,其中轿车产量增长至50.74万辆,2007年我国汽车产量增长至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其中轿车产量增长至472.7万辆,同比增长23.64%。2007年,我国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汽车企业依次为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集团、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汽车工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哈飞汽车工业集团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的汽车销售量分别达到155.40万辆、143.60万辆、113.73万辆、85.77万辆、69.41万辆、51.35万辆、38.08万辆、30.05万辆、24.31万辆、21.95万辆,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汽车733.65万辆,占2007年全国汽车销售总量的83.45%,前五位企业的集中度达到了64.60%,市场竞争进一步激烈,尤其是以自主品牌企业为主第二梯队的汽车企业,上升速度很快,哈飞汽车、吉利汽车迅速发展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汽车产量达到938.05万辆,其中轿车产量为496.73万辆,同比增长6.7%,较同期增长回落16.81%。在未来几年,我国汽车产量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增长速度将放缓。至2009年,我国汽车产量预计将超过1000万辆。 图表1:2000-2007年我国汽车产量增长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 经过近几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的高速增长,汽车保有量也快速增加。2001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为1802万辆,2002年汽车保有量增长至2053万辆,200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长至5408万辆,同比增长20.98%。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出口业务大幅减少。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以出口为导向型的企业受损严重。我国的楼市、股市大幅下跌、原材料价格普降,造成了国内经济的震荡。但随着国家最近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比如存贷款利率的降低、油价的下调,在未来几年,我国汽车以及机动车的保有量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年均增长率将超过10%。 图表2:2001-2007我国汽车保有量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 图表3:我国主要汽车品牌保有量情况 单位:万辆 序号 汽车生 产企业 汽车品牌 汽车 保有量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1 上海大众 桑塔纳 172.99 15.11 16.09 20.00 2 一汽大众 捷达 120.78 14.22 17.68 20.11 3 天津一汽 夏利 90.25 18.44 16.19 13.45 4 广州本田 雅阁 67.95 11.4 12.32 11.80 5 上海通用 凯越 65.25 15.09 17.65 19.68 6 上海大众 帕萨特 64.19 6.72 11.38 12.05 7 北京现代 伊兰特 56.68 17.38 16.97 12.03 8 奇瑞汽车 QQ 45.03 11.39 13.2 13.02 9 东风神龙 富康 42.03 5.03 5.07 2.80 10 长安铃木 奥拓 41.58 5.48 3.93 3.19 11 上海通用 别克君威 37.51 6.45 3.41 1.53 12 一汽大众 奥迪A6 34.33 4.23 6.34 7.26 13 一汽大众 宝来 33.19 3.94 3.83 5.86 14 广州本田 飞度 30.85 8.92 5.92 6.33 15 吉利汽车 美日 30.36 7.61 5.91 7.93 16 上海通用 赛欧 28.64 4.61 2.64 2.05 17 上海大众 波罗 27.80 1.55 5.64 9.04 18 一汽丰田 花冠 25.73 6.74 8.01 6.40 19 长安铃木 羚羊 24.12 2.53 4.76 3.93 20 奇瑞汽车 旗云 23.23 5.85 10.13 9.54 21 东风神龙 爱丽舍 22.12 4.27 4.24 3.14 22 一汽轿车 马自达 21.04 5.04 4.6 5.40 23 悦达起亚 千里马 20.83 6.62 3.52 0.53 24 长安汽车 福克斯 20.47 1.24 7.97 12.50 25 吉利汽车 豪情 20.27 4.76 2.17 0.54 26 北京现代 索纳塔 20.04 4.35 3.71 2.55 27 一汽丰田 威驰 18.58 2.67 3.64 3.94 (二)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分析: 1、我国自主品牌的现状: 2008年,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1308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占有率比上年略有降低。与国外成熟的造车业相比,我们的自主造车者整体上呈现出数量众多却规模有限的局面。几年前汽车业的准入门槛之低和利润之高吸引了诸多的国内企业参与,目前轿车自主品牌有37个,自主品牌各厂商之间的技术差异不明显,对销售网络和营销能力的依赖远大于对技术的依赖,特别是规模的严重不足,致使多数自主品牌企业陷入残酷价格战而疲于奔命。在自主品牌企业阵营中,生产规模达到20万辆左右的只有奇瑞、天津一汽、吉利三家企业。 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已经将一个国际型汽车企业的生死门槛定在了15万辆以上,规模是保证其长期存在的重要因素。在国内,达到单一车型年产10万辆这一并不算高的门槛的自主品牌企业仍屈指可数。去年数据统计,在我国100多家汽车企业中,年销量不足10万辆的企业达72家,自主品牌仍面临数量多、规模小的散乱局面。 在“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到2010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要达到60%以上。这是一个令兴奋的目标,但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方向,是依靠数量众多的企业总量实现,还是发展数量可控的规模企业,值得我们思考。从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年产销100万辆以下的汽车公司已经不能单独存在,200万辆规模的也面临重组局面。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重组整合已不可避免。 2、自主品牌产品结构和价格分布 自主品牌的市场仍持续徘徊在低端市场,市场主体和增长集中在A级车市场,更多的是在AOO级市场。在07的销量中,AOO级占据53%的份额,而在自主品牌的销售结构中,B级车仅占8%,10万元以上仅占5%。长时间以来,A级车市场都是自主品牌生存的基础。当现代、通用、大众、PSA、丰田都在争夺10万元以上的中端及中高端轿车市场的时候,以奇瑞和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把目光放在了竞争相对宽松、技术壁垒不强的低端市场,依靠强有力的价格竞争力获得了市场优势。但目前PSA、本田、现代、通用在这两年内都不断推出了排量更小、价格也相对更便宜的紧凑型经济轿车,如现代雅绅特、雪铁龙C2、雪佛兰乐风等6-10万元的产品,国产低端产品开始面临合资品牌带来的竞争压力。 而在B级车市场,自主品牌的“价格”杀手锏并未能收到相似于A级车市场的良好效果,以奇瑞为例,2.0排量的东方之子价格拉低到了10万元以下,但销量依然有限,B级车的中主要市场被合资品牌牢牢占据。在自主品牌的销量结构中,B级车占8%,10万元以上的占5%,有3%的B级车价格在10万元以下。说明在中级车市场,自主品牌并未被消费者接受,中级市场对技术和品牌的两大要求成为自主品牌产品结构提升的两大瓶颈。 自主品牌要想在国内与国际品牌车型竞争,光以价格取胜已经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想获得长期发展并挤进世界汽车市场必须自主创新,在汽车技术及品牌发展上加大力度,提高产品品质,健全售后服务体系等。 3、合资品牌的现状: 合资品牌开始向本土化靠拢,设计理念随着进入中国市场后,发生着巨大变化。2007年我国汽车生产888.24 万辆,同比增长22.02%,销售汽车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 .84%。其中轿车销售 472.7万辆,同比增长23.64% 。除韩系企业外,其他外资轿车企业都所不同的增长,广州丰田高达223.16%,其次是北京奔驰达到172.15%,第三是东风本田增幅为108.91%。另外本田中国增长75.45%,长安福特马自达增长58.81%,华晨宝马增长43.08%,一汽大众增长37.19%, 东风日产增长33.85%。 南北大众2007年在中国市场已经形成百万的销售规模。通用在2007年12月21日宣布在中国汽车销量已经达到100万辆的目标。2006年投产不到半年的广州丰田产量突破6万辆,凯美瑞仍然供不应求,2007年销售超过17万辆,预计丰田可能在2009年成为第三家在中国销售突破百万的公司。福特在中国加速实施其“长江战略”,2007年9月长安福特马自达南京工厂竣工投产,重庆产能不断扩大,其战略布局基本完成,其在中国市场的总产能达到55万辆。本田随着东风本田产能扩大,广州本田增城工厂投产,2007年本田在中国产能扩大到53万辆,本田在中国进展非常迅猛,在受到丰田凯美瑞的抑制,销售同比仅持平,为此其推出第八代雅阁,预计2008年本田将达到80万的产销规模。东风日产已经将中国市场列为其主要市场,08年希望日产在华的合资和进口车销量达到50万辆。现代受到中国本土企业的强力挑战,而品牌提升的努力受挫,北京现代的产量下降30%,悦达起亚也下降了15%,随着新车型的推出,现代在中国市场还是雄心勃勃。 2007年,日系轿车销量达到132.12万辆,车市场占有率接近30%,同比增长38.17%。德系品牌轿车销量92.35万辆,市场份额为19.81%,同比增长37.01%;美系品牌销量为63.28万辆,市场占有13.42%,同比增长20.31%;韩系销量27.27万辆,市场占有5.77%,同比下降24.99%;法系销量20 .28万辆,市场占有率4.29%,同比增长3.57%;意系销量1.95万辆,市场占有率0.41%,同比下降36.07%。如果把德、法、意归为欧系,那么欧系仅次于日系和中系,名列第三,市场分额为24.51%。 图表4:2007年分国别轿车销量 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数据) 从2001年到2007年的6年时间里,欧系轿车在中国的市场分额有53.8% 下滑到24.51%;日系轿车则由15%上升到29.95%;韩系轿车由0.8%上升到9.77%,再下降到5.77%;美系轿车由8.1%上升到2006年的14.17%,2007年降到13.42%。 2007年3月1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指出新增产能应该“支持汽车生产企业加强研发体系的建设,在消化引进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明确规定“所有新建汽车整车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合资企业至少要明确新增产能为中外双方合作研发。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但中国汽车消费者的需求、审美情趣与世界其他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姿企业必须开发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及审美习惯的新品牌、新车型。目前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东风日产、神龙等都已经在中国建设研发中心,其中上海通用和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联合开发了别克君威、上海大众研发中心则成功开发了帕萨特领驭等车型。 与此同时跨国巨头们还角逐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市场,世界100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对70%在中国设厂,在中国投资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达1200家,并且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比如德尔福、博世、电装、杜邦、法雷奥等。汽车金融也是跨国汽车企业占领的一个市场,其对扩大汽车销售起到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自主品牌产品(轿车),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二,但我们清楚的发现,自主品牌主要占领的是低端市场,一般在10万元以下,中高端被外资品牌牢牢占领着。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加剧、石油价格的攀升,小排量、经济型轿车倍受青睐。现在中高端品牌的车企,已经开始向低端市场发力,对我国汽车企业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二、世界汽车发展趋势及我国汽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世界汽车发展趋势: 汽车设计方面:、越来越多的采用计算机工具,从而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更多的款式、车型;、越来越多的采用数学模型,从而能实现验证模拟设计,并确认空气动力学、耐冲撞性能、可制造性、从而缩短开发时间。、越来越多的采用虚拟概念,从而无需制作物理原型,就能组装、观察、模拟汽车的性能及制造工艺,进而缩短开发时间;、越来越多的开展厂家、院所、政府、供应商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从而加快汽车开发时间;、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主导汽车设计潮流,从而见诞生出新的汽车种类,进而满足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需求。这些新产品将在不同程度上组合轿车、旅行车、皮卡车、越野车的特点。同时也将促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分化。 2 汽车动力方面:专家预测,在今后10年中、内燃机将继续担任汽车动力的主要来源。但是汽车动力系统将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越来越多的采用稀燃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技术,优化的燃油发动机组合,以及更好地催化技术。汽车动力系统的配置将有所改变。电动和燃油混合动力行汽车、燃 电池汽车等多种动力技术将日趋普及。这些尖端技术可望在将来减少或消除汽车尾气排放及其对环境的污染。 3 汽车材料方面:为了有助于减轻车身的重量,21世纪的汽车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轻质材料:铝材、镁材、超轻钢材、轻质聚合物、聚合物符合材料等。这些新的合金,新的复合材料以及新的加工技术,将使这些新的汽车产品成本越来越低,并提高燃油燃烧效率,并赋予设计师更大的设计灵活性。 4 汽车舒适性方面:考虑到21世纪人们驾驶车的时间越来越长,因而对轿车舒适性,方便性的期望将越来越高。因而未来的汽车将在不增加外部尺寸的前提下,车身的内部空间将越来越大。轿车的视野将更好,出入轿车将更方便。汽车制造厂将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品味,以更快速的将消费者需求的概念车投入批量生产。 此外,未来的汽车,机械系统将大量地被电子系统所替代,这将大大提高轿车的驾驶性能及行驶的安全性。车内将配置更多的电子器件、计算机功能、并接入因特网。车上配有:交通信息功能、路线规划与导航设备、高级导航设备、车载娱乐信息设备等。所以汽车将变为可与消费者家庭、办公单位交换信息的信息、通行、娱乐中心。 5 汽车安全方面:为了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安全,汽车制造厂家将在车上设置新一代安全带、能量吸收结构、前端和侧面安全气囊,触发气囊的智能传感器、发生紧急情况的求救信号等。但是保证安全的下一个目标是:避免碰撞。为此,车上装有帮助驾驶员避免撞车的警告系统、将集成雷达、视野、全球定位卫星、地图成象和评估汽车前方道路上的危险状态。据悉避免碰撞技术将在不远的将来装备到轿车之中。 (二)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汽车市场在产销高速增长的繁荣期,我国汽车已经暴露出了四大问题: 1 汽车产业热度过高,供给市场存在投资泡沫。近几年,在强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下、受汽车产业链条长,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大和投资回报高的诱惑,截止2005年有23省市在搞汽车、分别设立了190个整车厂、292个特种车及改装厂,98个车身厂,3900多家汽车及摩托车零部件和配件厂。根据有关方面的分析,目前我国整车生产能力约为1000万辆.目前国内形成的汽车投资热,尽管有市场因素作用,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主导下掀起来的.这种模式的汽车企业,明显不利于汽车生产集中度的提高,增加了企业间生产和竞争成本,降低了汽车产业的效益. 2自主开发能力弱,引进多、模仿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大部分新型轿车都是依靠技术引进和合资开发。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实质上是汽车强国和世界汽车巨头的组装车间,汽车市场格局是由跨国巨头主导和操作的. 3汽车行业分散,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成本偏高。目前中国汽车生产不但自主开发能力弱、而且产业配套能力也非常低。目前我国有许多汽车合资厂家所需要的特殊钢材仍需要大量进口。此外、由于中国铁路运输系统效率低,钢材及零部件运输交货时间不及时,还使企业的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增大。使得目前中国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比工业化国家高出18%左右。 4 销售服务体系不健全,汽车消费环境欠佳。汽车产业要想获得持续高速的增长,必须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支撑。而有将市场需求有潜在变成现实的购买力,又必须有宽松的汽车消费环境。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全国已经形成了认输众多的中高等收入阶层,他们完全有能力买得起汽车,但由于买车手续复杂,服务不到位,收费项目多,影响甚至抑制了人们的汽车消费。汽车消费金融系统的不完善,也严重压制了潜在的消费者。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大中城市的城市建设也制约着汽车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未来汽车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一)、政府层面: 1、建立健全新型自主开发投入体制。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投入有很大部分是依靠政府推动的,而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比例很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尤其是合资企业,普遍存在着引进力度大,开发费用低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应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开发,提高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的比重。同时借鉴工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健全新型的技术开发投入体制,形成产品开发以企业为投入主体,产业共性技术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联合投入的新型科技经费投入机制,从而促进我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的不断提高。 2、多方面支持企业对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对企业为推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从国内外购入首次用于国内或国外市场的生产制造技术,专利实施许可,技术使用许可,科技开发方法和软件使用许可等知识产权,按合同交易额,可申请一定比例的政府补贴;由企业承担的技术创新项目,可优先获得拨款或政策性贷款支持;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的家户,除给予相当的拨款支持外,还可以申请新品基金低息贷款;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项目,给予资金贴补;对技术开发及技术改造连动的项目,将给予政策优先支持对符合产业导向,企业自主开发的产品,其申请国内外专利的申请费用给予全部补贴,专利代理费和专利维持费给予部分补贴。 3、鼓励保护好自主品牌。政府应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倡企业自主品牌的建立,并给与自主品牌汽车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明确提出了对自主品牌的支持,鼓励汽车企业增强产品开发,自主开发的意识,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但仅此还不够,政府应对自主研发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项目的贷款给予支持;对研发项目产生的正效应的企业给予奖励。政府应大力宣传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对自主研发企业的研发成果给予法律保护,充分保障其利益。对以“自主研发”为发展理念的企业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知名度,为企业的品牌建设给予政府方面的宣传动力。 4、加快推进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要想提高汽车行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无疑是前提条件。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国家对大企业集团和企业联盟的支持是优化社会资源,治理行业散乱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要从政策上推进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以其快速达到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竞争力,避免项目的重复性建设。具体来说,政府要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在企业联合重组中的带动作用,核心作用,鼓励企业兼并与重组,形成合理的产业规模结构;积极引导外资、民资、掺股改造国有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债权转让、资产出售、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促进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化,提高竞争力。 5、加大汽车相关人才的培养。对我国高等院校有关汽车方面的教育加大扶持力度。协调学校和企业建立起一种合作的机制,企业可以提供资金与培训环境培养优秀的汽车人才,培养出的人才为企业所用。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汽车人才培养、储备、用人机制。 (二)企业层面: 1、抛弃“市场换技术”的旧观点,制定自主发展战略。培养企业自主研发的新观念,否则只能做市场的“追随者”,最终被市场淘汰。我国部分大车企与外方合资已经有较长的时间,现在又有新的产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目前是我国汽车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最好时机,虽然我国企业还不完全具备自主研发的能力,但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企业应将自主研发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方向。 2、进行有效的研发项目管理。首先要选择能进行商业化的研发项目,使企业可以获得满意的投入产出比;其次组建“智囊团”,为研发人才和知识储备提供充足的后备条件,使研发的资金得以有效利用;再次,积极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秀人才、设备,开发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和产品;最后,要注意用运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企业研发成果的权益。同时,企业还可以将非核心的技术或项目委托外国专业化公司去做,充分利用国外企业的专业化资源和服务,从而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3、建立专业结构合理的人才团队。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国目前汽车行业人才结构不劲合理,其表现为:一般人才过多,高级人才缺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高级人才流失严重,而企业发展有过分依赖“洋人”的现象,而忽视了自己人才队伍的建设。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必然会触及国外汽车集团的利益,又必然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技术输出与激素控制。所以我们必须在汽车自主发展的背景下,通过调整用人机制,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及人才积极性,培养出适合中国汽车自主发展的人才队伍;依靠自主人才的设计和开发优势切实的降低开发成本,真正实现企业的自主发展。 4、树立品牌意识。全力打造中国品牌。汽车产业已经从“车型时代”发展到“品牌时代”。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名品牌,除拥有良好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概念价值。我们必须树立品牌意识,企业发展必须以顾客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重视市场策划和资源整和,普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5、加快推进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全力打造国际品牌的车企。汽车产业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的而非一国的产业,他是推动世界经济增涨的动力之一。像通用、福特、大众、丰田等都早已走入国际市场,成为世界级车企。要想跻身世界级车企,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就非常重要。虽然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会更加的激烈,更加的残酷。贸易壁垒、市场的准入标准、各地的风土人情,消费观念,都考验着一个刚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虽然我们的车子现在已经开始批量出口,并且成增长趋势。但我们主要以成本优势杀入国际市场,当比我们更有成本优势的企业进入市场,我们的优势将不覆存在。为了树立国际品牌,我们必须在自主研发、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品牌等,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创新意识,积极和国际车企合作或通过兼并等方式,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向他人学习国际市场的运作模式。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失去独立。面对跨国汽车集团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战略迅速向全球推进,中国汽车企业更应与国际接轨,关键是要使跨国汽车集团的战略与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协调。 结论:汽车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众所周之,汽车工业是一个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的产业,因此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实力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在目前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国汽车行业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美国通用公司,现在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开始向美国政府求助。其他各国的汽车企业也开始大量裁员,减少产量以应对目前的经济危机。与此同时汽车寡头们更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这样有着一个庞大汽车消费市场的掠夺,在每个细分市场都可以看到外资品牌的身影。预计在今后,我国汽车市场将展开新一轮的激烈竞争,在汽车及相关行业的每个领域。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目前此种情势下,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指导,积极的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来发展我们的自主品牌。依托和国际巨头新的合作机会,抓住时机,积极学习他们新的制造工艺、技术、来发展我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工艺、技术、产品等,并同时进军国际市场。政府应积极协调国内民族品牌企业,依托强大的外汇储备,到国际上兼并优良的汽车企业资产,为实现我们国家汽车的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1、 作者: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华夏出版社 2、 作者: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 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展望 机械工业出版社 3、汽车与配件杂志。 上海东方汽车杂志社有限公司 4、汽车市场杂志 益通汽车系列期刊 5、 余凤芹 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问及对策山东财政学院报第4期 6、2008慧聪汽配年鉴 www.qipei.hc360.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社科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