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5827461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DOC 页数:132 大小: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北京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北京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第 132 页 共 132 页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2、正确朗读课文,并积累词语。3、知道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爱家乡、爱北京的深厚感情。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首都北京,首都北京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身为首都的小主人,谁能把自己了解到的北京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北京的名胜古迹有 ,北京的民俗文化有 ,北京的风味小吃有 ,其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故乡是北京。二、结合预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2、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天坛 甜丝丝 脆生生 京腔京韵 高耸 大厦 旋转的厅 王府井 名厨佳肴 色香浓 豆浆 细悠悠 密茸茸 甘美芬芳一生读,对的其他生跟读两遍,有问题的纠正。3、强调字音字形。注意读音:大厦中的“厦”读“sh”,不读“xi”。旋转的厅中的“转”是多音字,这里读“zhun”。注意字形:“旋”第3笔是“横折钩”,第7笔是“横钩”。 “佳”右半边是两个土。 “肴”上边是“撇”、“点”,不要写成“撇”、“捺”。 “坛”、“韵”、“旋”、“佳”、“浓”是左右结构的字。 “耸”、“肴”、“浆”是左右结构的字。 “厦”、“厅”、“府”、“厨”是半包围结构的字。4、比一比,组成词语。厦( ) 耸( ) 浓( ) 府( )夏( ) 茸( ) 农( ) 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1、学生自由读课文。2、找出作者都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内容。3、感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质你还有哪些不懂或是想了解的问题?五、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想法?2、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解决同学们心中的疑问。六、板书1 故乡是北京上下结构: 耸 肴 浆左右结构: 坛 韵 旋 佳 浓半包围结构:厦 厅 府 厨 1故乡是北京(第2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细细品味词句,感受作者是怎样赞颂北京的。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仿照课文,结合自己搜集的材料写一段话。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北京是一个既古老文明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大都市,产生热爱北京的情感。教学难点:1、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强烈的热爱故乡北京的感情。2、知道作者是怎样赞美北京的,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和搜集的材料写一段话。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把它谱成曲子,就成了一首京味歌曲,想欣赏吗?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北京的。二、新授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1)自学:读一读、想一想 (2)汇报 (3)重点指导 1、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重点指导第二小节朗读,体会北京的历史悠久。同时北京又是一座现代化程度很高、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节,体会北京充满现代化气息。2、北京市民居住有哪些特色?咱北京人的饮食偏爱是什么?为什么不写高楼大厦、生猛海鲜?3.体会“唱不够”、“道不尽”的用法。4、有感情地读读你最喜欢的段。(为什么喜欢它) 三、结合搜集的材料,仿写一段话学完课文你想不想用你的笔也去描写咱们的故乡北京呢? 去过( )名城 也走访了不少( ) ( )地告诉你, 我还是最爱咱们的北京。 不说( )的( ) 也不说( )的( ) 唱不够( ), 道不尽( )单想那( )、(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自己说一说,写一写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想法?五、板书1 故乡是北京去过( )名城 也走访了不少( ) ( )地告诉你, 我还是最爱咱们的北京。 不说( )的( ) 也不说( )的( ) 唱不够( ), 道不尽( )单想那( )、( ) 便生出一片热爱北京的浓浓情。 2.我爱家乡的柿子教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其中“熟”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9个生字。 2能用“敏捷”、“小心翼翼”造句。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能够说出第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5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和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其中“熟”为多音字)及新词,认读9个生字。 2. 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问题。 3.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熟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柿子吗?好吃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柿子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 2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己拼读生字 2强调读音: 偏僻 垂涎欲滴 熟悉 熟透 3强调字形: 馋,右上方为免,下面的两个点上下对齐。 涎,共9笔,第7笔为竖折,一笔写成 4自己读一读词语,想一想词语的意思。 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 垂涎欲滴:形容非常馋想吃的样子。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贬义)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本文指孩子们把采摘柿子当作一次开心的战斗。 敏捷:(动作等)迅速而灵敏。 小心翼翼:原来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四、练习读课文 1老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 2教师出示要求:正确流利,在小组内检查,全班汇报,学生评议。 五、初步质疑 1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同学帮助解答,解答不了的留下,再请全班同学帮助。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初步解译 老师:巡视指导 2全班质疑 3总结未解决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1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敏捷”、“小心翼翼”造句。 3 继续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能够说出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柿子的可爱之处,感受摘柿子时的欢乐,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的家乡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这里的土特产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什么?(大柿子)等到柿子成熟的季节,满山坡的柿子树上挂满了小红灯笼般的柿子真是令人馋涎欲滴啊!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老师出示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爱家乡的大柿子? 2出示学习步骤 (1)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 (2)说自己感受特别深的地方。 学生自学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三、深入学习课文 提问: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爱家乡的大柿子?(学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相关句子) 1感受柿子树开花、坐果、丰收时的景象美(老师相机板书:开花、坐果、丰收) 抓住以下句子: (1)每年六月,柿子树上开满黄灿灿的小花。那花儿小巧精致,犹如童话王国中的金色皇冠 (2)柿子花谢了不久,碧绿的树叶间一下子冒出许许多多青里透亮的小生命 (3)田野里、山坡上到处可以看见缀满枝头的柿子。在秋日的阳光里,柿子闪闪发亮,令人馋涎欲滴。 2感情朗读(学生说到那句,就指导朗读) 3提问:采摘柿子时我们的心情如何?(非常开心) (1)说一说当时摘柿子的场面。板书:采摘(在小组里说一说) (2)围绕摘柿子写了哪些内容? 做好准备:分工合作,有人侦察情况,有人上树摘柿子。 (3)从这些内容中的那些词语和句子中感受到了欢乐? 抓住:“小心翼翼”地做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敏捷”是什么意思?谁敏捷地做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总结第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写孩子们摘柿子时的欢乐情景。 4指导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写孩子们摘柿子,哪些词语用的特别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读出感受。 5那又大又红的柿子早就令人馋涎欲滴了?品尝一下,那滋味就别提了!请你用朗读表达出这种别提了滋味。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板书:品尝。边读边想象。 四、小结 1看板书总结:围绕我爱家乡的大柿子,作者选取了哪些内容来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内容? 2摘柿子又怎么能说明了爱家乡呢? 3通过这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说一说自己家乡的特产是什么 3指导造句:出示造句的步骤: (1)理解词义(2)在课文中找例句(3)读例句,体会词的用法 (4)自己试着造句(5)进行修改(6)抄写在本子上 例句:敏捷:晓明敏捷地从书包里拿出铅笔盒,开始写作业。 小心翼翼:妈妈下班了,小红倒了一杯茶,小心翼翼地端给妈妈。3.可贵的沉默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教育学生要关心自己的父母。教学重点体会孩子们情绪的变化,学习关心别人。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器材、板书设计。教学过程 2课时第一课时一、模拟情节、导入课文1. 模拟课文情节:(1)“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2)“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了呢?”(3)“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4)“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2. 导入课文:同学们,我们刚才模拟了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可贵的沉默,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呢?是在什么情况下沉默的?二、初读课文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2. 读通课文。三、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正音。2. 学习本课生字。3. 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四、细读文章,交流感想再读课文,勾画出你喜欢的语句,交流一下,说一说,为什么喜欢?第二课时一、理解课文内容1. 图上画的是哪个场景?2. 从书中找出有关描写他们这时表现的语句,小声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出什么来了?(1)自由小声地读一读。(2)体会、感悟。(3)指导朗读。二、出示第二幅图,体会“可贵的沉默”的意思1. 这幅图和第一幅图有什么变化?2. 默读课文这部分,找找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了?3. 这时,他们的表现又有什么变化?从文中画下来。(1)小声读一读。(2)你又有什么体会?(3)想象这时他们的心里会想什么呢?(4)假如是你,你知道吗?4. 学到这儿,你想想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如果没有这沉默,就不会引起大家的思考,不懂得去珍惜别人对自己的爱;有了这沉默,同学们才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关心爸爸妈妈,所以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三、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回报他们的爱。)板书3. 可贵的沉默 父母孩子4.沙滩上的承诺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读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小姑娘克服困难,履行诺言、不图任何报答的美好心灵。 3能够依据提示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依据提示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难点:依据提示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承诺吗?你们又有谁向别人作过承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总结) 二、学生自学。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承诺: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 礁石:河流海水中距离水面很近的岩石。 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 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者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额头:人的眉毛以上,头发以下的部分统称额头。 焦急:着急。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心潮:比喻像潮水一样起伏的心情。 翻腾:上下滚动。 4小组代表汇报,集体纠正问题。 5自己读课文,要求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检查。要求正确流利。 7指名读。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思考: 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 (1)小姑娘答应为画家看衣服。 (2)小姑娘遵守诺言,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为画家看衣服。 (3)小姑娘不要任何回报,画家被感动了。 2给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四、关于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解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随机解决。) 3集体梳疑。 五、通读课文,学会复述。 1轻声读每一部分,然后合上书,跟同桌讲一讲这部分的内容 2老师巡视指导 六、总结全文。 1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结合实际谈感受,或对小姑娘写一段话。) 2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也可以背一背。 3展示朗读或背诵。 4摘录你喜欢的语句。 七、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附板书:4沙滩上的承诺 答应 遵守诺言 不要回报 语文综合实践 1教学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和所学成语,感受多义词一词多意,能照样子扩写句子,能独立阅读短文,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积累字词句和独立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能力。训练学生能静心读书,鼓励求异,积极表达,爱习作的习惯。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积累字词句和独立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教学难点:训练学生能静心读书,鼓励求异,积极表达,爱习作的习惯。查阅资料:成语故事教学具准备:投影教学课时 : 2 第 一课时教学要求: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和所学成语,感受多义词一词多意,能照样子扩写句子教学过程设计导语:今天,我们学习语文综合实践1一、看拼音写词语。1、自己试着拼一拼这些词语。2、自己试着写一写这些词语。3、写完之后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互相纠正,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重点指导:寂静 索性 兴奋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1、读一读表示成语的三句话,边读边想是什么成语?2、互相商量一下、讨论一下。3、师生讨论答案:左顾右盼、异口同声、不约而同4、游戏拓展:谁能说出成语的大概意思,让大家猜一猜是哪个成语?并动手写一写。三、体会带点词语的不同意思。1、自己读句子,想句子的意思,在体会带点词的意思。2、交流:道:说、量词(个)、 道路。3、照样子说一两个例子。四、扩写句子。1读例句,理解意思,找出不同,哪个句子好在哪?2、扩写练习,鼓励求异。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积累词语指导学生积累词语、成语,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理解与应用能力第 2、3 课时教学要求培养独立阅读和口语交际能力。教学过程一、 教学过程设计 读下面的短文,然后按要求做。1、 齐读题目:说一说“望梅止渴”是什么意思?2、 是不是向你们说的那样呢,静下心来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说的是一件什么事?3、 课文说的是一件什么事?要求:要不等同于复述或者讲故事,要简单明了。4、 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了,同时形成了“望梅止渴”这个故事。在生活当中有“望梅止渴”这样的事情发生或者你亲身经历吗?5、 小结:在生活当中“望梅止渴”的含义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来的范围,它用来比喻“用想象或者虚构的东西来安慰自己或别人。”6、 练习讲一讲这个故事,要求讲出主要内容,但不同于背诵。7、 在小组内试着讲一讲。在全班讲。二、 口语交际。1、 创设生活情境:小丽很想为十分疼爱她的爸爸过个有意义的生日。你们能帮她实现这个愿望吗?说说你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2、 在小组中交流,要当参与者,不当旁听者。3、 在讨论的过程中比较、筛选,选出最佳方案。各小组发表意见什么方式最好?选出最佳方案,并说出为什么?(最佳方案要围绕“有意义”进行,同时要考虑可行性,符合实际情况,不任意想象,不华而不实,祝贺的方式可以是有形的物质,也可以是无形的精神的) 4、小结并提出要求。第四课时:写作5.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质疑、小组合作、搜集资料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2.能够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能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说说这三首诗表达的情感的异同。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注释、想象、小组合作等形式理解山中送别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会生字“扉”、“罢”。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好多首古诗,谁愿意为大家吟诵几首? 谁会背王维的古诗?新授:看生字表正确读古诗山中送别。同桌检查。指导读出古诗韵味。二、根据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诗句意思,并提出不懂问题。三、汇报指导。重点理解:日暮、掩、柴扉的意思四、通过读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质疑。五、用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这两首古诗。六、小结:七、布置作业:边读边抄写古诗并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第二课时课时目标:通过注释、小组合作、质疑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够说出古诗赠汪伦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能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想请教大家,朋友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呢? 师:真正的朋友应该是互相关怀、互相理解的。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不是别人,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是谁呢?别着急,先来猜猜看他生活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大诗人,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如学生回答出李白,教师接:看来李白醉酒诗百篇的佳话是人人皆知。)流传至今的诗作有990多篇。号称诗仙。(李白)对了,就是李白,关于李白的生平,我想同学们都不陌生,李白与朋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故事:安徽泾县农民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说: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见面后,李白说: “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却笑着说:“ 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 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了好朋友。师:你说他们俩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为什么? 师: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就在临别刻又出现了一幕让人感动的场面,什么场面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则古诗赠汪伦。 自学古诗 师:什么场面这样让人感动呢?一起看诗文。(引导出声读三遍。) 二、学习生字:“赠”、“汪”、“伦”、“李”、“踏”、“潭”、“及” 困三、理解诗意:1.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理解古诗每句话的意思的? (生发散)是理解古诗句意最常用也最实用的一种方法。就请同学们按照你们总结出的连词解句法自学诗意,可以结合书后注释,小组学习。 师:谁愿意汇报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生汇报诗意) 体会踏歌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朋友之间告别场面的诗,我想问问同学们 2.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和朋友或亲人告别时的情景呢?和谁告的别?你们是怎么告别的?(生发散) 师: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可汪伦对李白却与众不同,他们是什么方式一齐说(板书:踏歌相送)。踏着节拍唱歌那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体会一下?老师放段音乐,谁愿意到前面来踏歌。其他同学看他做得对不对。(放音乐请同学踏节拍)。还想试一首吗?全班同学在座位上踏歌。(一首是找朋友、一首送别) 师:通过尝试,我们都理解了踏歌,刚才我们先唱的是找朋友后唱的是送别,这两首诗虽然都有送别的意味,但情感不同,节拍与声调也不同。前首轻快高昂、后首比较哀婉忧 3.你推断一下汪伦当时应该是用什么样的调子来踏歌的呢?(小组讨论讨论) 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论忧伤还是轻快,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老师尊重你们的意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经过十几天的交往,李白和汪伦接下了深厚的情谊,就要分别了,汪伦还有很多话想对李白说, 4.假如你是汪伦,想想此刻,你会对李白唱些什么? (生想象) 师:人们都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如果此刻你是诗人李白,站在船头,面对踏歌相送的汪伦, 5.你会对汪伦说些什么?(生想象) 句式训练 师:是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所以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诵到-(生接)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放课件) 师:1.一尺有多深,用手比划一下,千尺是多少米,学过数学吧算一算,难道李白用尺量过桃花潭?他怎么知道桃花潭水有多深呢? (这是一种夸张写法,形容他俩之间的友谊很深厚。)板书:情谊深厚 师;2.他俩之间的情谊这么深厚,你觉得在解释这两行诗的时候,用上哪些关联词语能恰当地表达出他们之间深厚情谊呢?老师给你提供几个关联词语,(课件) 师:3.你说说用上关联词语好,还是不用好?为什么? 师:不仅关联词语能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其实不同的句式对句子也同样可以起到加深程度的作用。不信,你把这句诗的意思变成感叹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形式再来体会体会? 师:不管是关联词语还是变换句式都是我们理解句子意思的好方法,今后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阅读中去。 感情朗读和背诵 师:这比桃花潭水还深厚的友谊你能读出来吗?读全诗。 师:熟读成诵,哪位同学可以背诵。 扩展学习 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你还知道哪些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带来几首送别诗,看大屏幕。(课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董大。) 师: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一种,请自选一首回家自学,不过学习时不要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要着重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就像我们今天这样把自己当作诗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去说,去想,去做,你就能体会出古诗的那种美妙的意境,体会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四、作业:背诵赠汪伦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注释、小组合作、质疑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能够说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能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2.学习生字“忆”、“倍”、“插”、“茱萸”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揭题 昨天我们学了一首王维的诗,谁来背一背?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还是继续学习王维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打开书, 初读古诗。 请你自己读这首古诗,要求诗读正确、连贯。困教师范读 自由读 指名读。三、精读理解 1.师: 昨天我们在学习古诗的 时候,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理解古诗的意思的?下面就请你用理解字词的意思,在连词成句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2.题目:“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忆”什么意思呢?不要急,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文的意思。3检查一、二行的学习情况: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题目的意思就是学生说题目的意思。(板书:思) (点黑板)作者是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出示: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 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答: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独、异。)释:独,异客。这句话是说 。(句意让学生说。) 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过渡:(填空:因为诗人 ,所以诗人平时 每逢佳节就 :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 的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他会想到(谁干什么);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会想到(谁干什么)。) 4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因为诗人极度思念亲人,触景生情,在九月九日这天他想到兄弟们在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假如你们就是诗人的弟弟妹妹,就是诗人的亲人,你会对远在他乡的亲人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 5请你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朗读指导,并背诵。 点拨: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无华,这是我们在写作文时应该好好学习的。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比较,明中心。 1学了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另一首诗杂诗。要求:自学,说说诗意,再比较它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出示: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来日,出发前来时。绮窗,雕着花纹的窗户。著花,开花。 2交流。 相同之处: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 不同之处:在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思念兄弟登高来写思念亲人之情;杂诗写问朋友寒梅开花没有,表达对故乡一草一木的深厚情感。 五、作业 1国庆佳节即将来临,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写写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怎样用一段话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试写一段话,也可以试着写诗,不要怕,试试看。 6.李时珍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讲述了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边行医边研究药物,用了27年时间,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药物书,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事,表现了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教学目的: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2引导自读,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以及编写经过。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体现人物品质的表现手法。4激发学生对李时珍的敬佩,学习他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事例以及语句,体会李时珍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问:你知道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吗?2简介李时珍。谁能向大家介绍李时珍这个人物?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勾画出不懂的问题。2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的哪两件事,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讲的?三、检查预习1出示生字词认读生字词。谈自己对生词的理解。说出自己用的什么解词方法?2指读课文。3课文主要讲了李时珍“立志学医”和“编写本草纲目”两件事。四、质疑、归纳问题提出不懂的问题。有些问题可由学生解决,有些难题由师生共同归纳。五、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熟记生字词,思考讨论课上归纳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李时珍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层次,了解了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第1、2自然段1指名读。思考:(1)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2)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意让儿子当医生,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 (3)从这两自然段中你体会到李时珍是个怎样的人?2齐读1、2自然段。三、学习第3、4、5自然段 1学生轻声读35自然段,思考: (1)李时珍决心重新编书的原因是什么?(2)李时珍为编书做了哪些准备工作(3)李时珍亲自采药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做的?读后你有何体会?(4)为什么说本草纲目一书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的著作?2指导朗读。四、总结1课文5个自然段,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等内容。你喜欢哪部分内容?为什么?2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从课文内容看,他具有哪些高贵品质?3齐读全文。板书设计7、责任教具: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自学,课上纠正易错字的读音,使学生学会个生字(含个多音字“空kn”)及新词,认读个字。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多角度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3.引导学生增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勇于承担责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多角度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多角度理解父亲让小里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目的。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里根的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是美国第49届总统里根,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出生在一个美国小镇,曾经是一名出色的体育播音员,后来成为好莱坞明星,29年间拍摄了51部电影,在69岁时他登上了象征着权力与荣誉的美国总统宝座,成为美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总统,并连任两届。 他当上了美国总统后,回忆往事时,说:“那次闯祸之后,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 里根那次闯了什么祸呢?为什么给他这么深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责任。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出示: 立即 怯生生 暂时 空闲 固执 指名读词语,纠正。全班齐读。 2.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抓住文章中主要的意思或故事的主要情节说。 自己准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说,针对学生发言适当指点。 三、精读课文、了解内容。 孩子闯了祸,家长怎么处理这件事呢? 1.默读课文:思考:男孩的父亲和母亲的态度、做法有什么不同?请你对他们的态度、做法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 学习提示: 分别找出描写父亲和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这些语句,简单标注,把你看法和小组同学说说。 2.组织全班同学交流: 引导抓住父亲的语言来揣摩内心的想法,从而了解父亲做法的目的。 想象一下:父亲两次板着脸一言不发,可能在想什么? 父亲说了几句话,分别读一读这些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闯的祸,就应该由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理解父亲说这句话的目的是让孩子有承担责任的意识。 对比读一读: “这15美元我暂时借给你,你去陪给人家。不过,你想办法把钱还给我。” “这15美元我暂时借给你,你去陪给人家。不过,你必须想办法把钱还给我。” 两个句子意思一样吗?父亲用“必须”这个词说明什么? 体会父亲在给孩子一个承担责任的机会,教给孩子方法。 练习读好父亲的话,齐读。听了这些,小男孩又是如何来承担过失的呢?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小里根是怎样挣这15美元的?在挣钱的过程中他会想些什么? 引导抓住重点词语:“一边一边”“几个月”“终于” 想象:小里根在挣15美元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练习朗读,体会小里根挣钱的不容易。 指名读,评议。 3.小里根经历了许多同龄孩子没有的经历,克服了许多同龄孩子不可能遇到的困难,终于挣够这15美元!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想象男孩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思考: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他为什么觉得很自豪? 指名读, 联系还钱时父亲的表现来理解父亲做法的目的。 还钱时,父亲拍着他的肩膀,高兴地说:“一个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将来一定是会有出息的!”。 引导体会父亲对孩子的做法表示满意、赞赏,同时对孩子充满期望。 难能可贵的是,在挣15美元的过程中,他懂得了做人的责任。 此时请你再来谈谈对小里根父亲和母亲的态度、做法的看法。 四、回顾全文。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思考讨论:文章中哪些比较重要的意思在说的时候不能丢?(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指名在全班说一说, 评议:重要的意思是否有遗漏,语句是否通顺。 再指名说。 2.小里根通过劳动懂得了什么叫责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你“责任”的理解。 其实,责任不单单指承担过失,它还包括很多方面。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责任”的认识? 把你对“责任”的理解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回家之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7责任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组词练习,引导比较“怒、努、恕”的音形义,巩固生字。 2.、继续朗读课文,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想象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并能把这一情景写成一段话。 教学重点: 能够想象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并能把这一情景写成一段话。 教学难点: 能够想象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时的情景,并能把这一情景写成一段话。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小里根父亲的良苦用心,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课文。 指名朗读。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要挣到15美元谈何容易呀!为了挣够这15美元,小里根要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学会熟练地洗盘子刷碗;为了挣够这15美元,小里根在捡破烂儿的过程中,又会遇到怎样令人难堪的情景;为了挣够这15美元,小里根失去了多少游戏、玩耍,甚至睡眠的时间当小里根终于挣够这15美元的那一刻,当小里根把钱还给父亲的那一刻会是什么心情呢? 二、学习课文,写话训练。 1.再读第五自然段,想象当时的情景。 除了课文中写的,小里根的父母还可能有哪些表现呢?提示:小里根、父亲及母亲当时心情怎样?他们会想些什么? 小里根、父亲及母亲的神态怎样?有怎样的动作? 独立思考后,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和小组同学交流或表演一下。 2.全班交流、表演: 说说当时的情景,引导抓住课文中的“郑重”、“自豪”“高兴”等词语。 有兴趣的同学合作表演。 评价 3.把你刚才想象到的内容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独立写话。 4.写后默读修改。 自己读一读,检查一下语句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想象是否合理,把需要修改的地方改正过来。 同桌相互修改。 指名读一读,评议。 三、巩固生字,指导个别字的书写。 1.出示: 怒努恕 观察比较三个字,在音形义上有什么异同? 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练习书写。 2.组词: 怒( ) 赔( ) 检( ) 脖( ) 努( ) 倍( ) 捡( ) 勃( ) 恕( ) 怯( ) 却( ) 四、总结全文。 “一个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将来一定是会有出息的。”老师希望你们都能成为这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8.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教具准备:爱因斯坦画像。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板书:5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二、初读指导1自学生字词。2(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要求掌握的:蓄裹嘛呵啥二会字:(一)撮踱(步) 噢(2)读准字音。(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蓄:留着而不剃掉;裹:(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4)字形分析重点: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噢(右上方里面是个“米”字)。(5)“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2理清文章层次。(1)各自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第一次:第13自然段;第二次:第4、5自然段;第三次:第6自然段)(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3)填空练习。第一段是( )自然段,写第二段是( )自然段,写第三段是( )自然段,写第四段是( )自然段,写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三、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2完成课后作业题。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读拼音,写词语。x( )胡子gu( )被子png( )2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二、精读训练1指名朗读第一段。(1)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2)提问:小女孩第一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3)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样子: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衣着: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着重抓住头发“蓬乱穿的衣服“又肥又长”脚下趿着“卧室里穿的拖鞋”)(4)什么叫“纳闷”?(因为疑惑而发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5)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由三名同学分别饰)(6)小结: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2阅读第二段。(1) 过渡:上面一段写的是小女孩一遇爱因斯坦,第二天她巧遇上了。(2) 读课文中两个“仍是”的句子。请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仍: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3)体会“一边一边,(一面一面,在运用时的规律。(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4)分角色读第二段,大家从这一段文章里读懂了什么?(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5)小结:这一段说的是小姑娘二遇爱因斯坦,教给爱因斯坦穿戴要领。3理解第三段。(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2)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3)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工作室内:样乱?4以上三段,分别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的几次交往?说说这几次交往的具体情况。5最后一段概写两人的交往。三、作业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2想一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第三课时一、听写蓬乱纳闷踱步冷不丁衣衫不整蓄着温柔穿戴手把手一塌糊涂结合听写情况,指导正确书写。二、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为什么?1书面准备发言提纲。2组织讨论。小结:爱因斯坦是一个最伟大的人。他不把时间花在穿戴、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上,而是把精力完完全全地放在搞科学研究上。三、研究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1用小黑板(或用幻灯片)揭示下列句子:(1)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2)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3)这还不简单!L提问:这些都是反问句,能换一个说法吗?学生回答后小结:(1)上述三句可分别改为:这个连衣服也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这很简单!(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一般做法是:原句意思是肯定的,要改成否定;原句字面意思是否定的,要改成肯定。学生如果对“肯定”、“否定”的意思不理解,可以先举例讲讲“肯定”表示承认正面的;“否定”表示否认反面的。四、研究写对话的形式1小黑板揭示下面的内容,提问: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形式上有什么不同?(1)他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还不简单!”女孩将平日妈妈教给她的穿戴要领一口气说了出来。“能记住吗?”她问。“也许能。”(2)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2讨论后小结:这两段话都是写人物对话的。在形式上的不同点是:(1)把两个人说的话连着写;(2)各个人说的话独立成自然段。五、作业指导1出示下面的句子,重点研究(2),用“只好”造句。(1)他仍是衣冠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2)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读句子,理解“只好”的意思:别的没有,这是惟一的,不得不这样做。口头造句。2书面作业。(1)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2)把课文中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语文实践活动 2教学目标:查字典填表,扩大词汇量,填空组成语,扩大阅读量。提高查字典的能力和选择字义的能力,培养造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教学难点: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教学课时数:2第 1 课时教学要求:查字典填表,扩大词汇量,填空组成语,提高查字典的能力和选择字义的能力,培养造句能力教学过程: 一、 查字典填表,看谁做得又对又快。1、 读一读,弄准这些字的意思。2、 学生独立查字典,教师记录所用时间。3、 全班订正: 穷:尽,完。严寒酷暑:厉害的,高度的。 景色奇异:特别的。 漫山遍野:满,遍。 (说明:字典版本不同,所在页码不同)二、组词练习。 1、读懂题目要求。 2、鼓励学生多组词语。开展组词比赛。 3、学生独立填写,订正答案。三、仿照例子,填空组成词。 1、读题审题。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