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突破模块三中国近代篇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课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817395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突破模块三中国近代篇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新课标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突破模块三中国近代篇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新课标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高频命题点突破模块三中国近代篇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 总纲目录 1 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 魏源萌发了 向西方学习 的思想 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 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维新派提出 维新变法 思想 并进行了 戊戌变法 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 并领导了辛亥革命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 在五四运动时期 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1 2018河北衡水金卷 鸦片战争后 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 强调 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 无穷极不变之法 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 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A 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B 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C 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行探索D 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主干点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C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 材料反映的事件出现在鸦片战争后 当时清政府并未进行政治改革 故A项错误 材料说明魏源认识到中国进行变革的必要 但并未说明他认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 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在当时列强侵略的背景下 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变革的思想 故C项正确 当时魏源只是提出变革 并未说明向西方学习 故D项错误 2 2018江西上饶一模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 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介绍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 其中有 未来战国志 游侠风云录 美国独立记演义 和 苏格兰独立记 等 据此推断 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B 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C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D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 答案A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 材料表明维新知识分子翻译的政治小说多体现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 这有利于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故A项正确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并未主张推翻清政府 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901年到1907年 而维新变法于1898年已经失败 故C项错误 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故D项错误 3 2018山东济南期末 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如此批判儒学 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 五伦 礼乐 政刑 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 这反映出当时 A 封建礼教受到强烈批判B 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的终结C 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D 共和政体不断完善 答案A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 根据材料中的 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 五伦 礼乐 政刑 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 得出 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 批判以儒学为主体的旧思想 封建礼教受到了批判 故A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儒学的批判 没有涉及这种批判最终对儒学地位所产生的影响 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批判旧思想的主张 没有涉及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的内容 故C项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 这期间处于北洋政府统治之下 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故D项错误 4 2018天津文综 6 据学者研究 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 其中翻译多于创作 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但1840 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 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 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 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 答案C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晚清时期 小说翻译多于创作 但1840 1899年翻译的外国小说只有7部 主要原因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使国人更关注西方的器物与制度 故C项正确 材料主旨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无关 A项错误 1840 1899年 西方科技 制度等传入中国 西方文化的传播并未遭到顽强抵制 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对西方文化关注重点的不同 而不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力问题 D项错误 5 2018课标 28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 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 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 天演论 时 煞费苦心 地将二者联系起来 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 传播 中体西用 思想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 严复 有意 把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 可结合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用意 当时中国民族危机深重 严复的这一做法意在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故选D项 严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 其用意也不是纠正进化论的错误 排除A项 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君主立宪 由此排除B C两项 6 2018课标 29 五四运动后 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 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 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 就是 增加富力 发展实业 还有人主张 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 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 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五四运动后 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 也就是围绕 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 等问题而开展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通过争论 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故选C项 中国共产党确定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 A项错误 仅凭一场争论并不能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的社会制度 B项错误 五四运动后 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然存在分歧 D项错误 1 2018山西太原期末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 应归工人所有 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 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 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 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 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 从而提出 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据此可知 A 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C 民生主义源自剩余价值学说D 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 主干点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答案A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 根据材料中的 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 应归工人所有 可知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根据材料中的 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可知 孙中山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贫富两极分化 故A项正确 根据所学可知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故B项错误 源自 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C项错误 材料不存在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简单比较 故D项错误 2 2018山东滨州期末 现在清室不能压制我们 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 勿谓满清已倒 种族革命已告成功 民族主义即可束诸高阁矣 孙中山意识到 A 反满革命还要继续B 国共合作的必要性C 民族革命的长期性D 救亡图存刻不容缓 答案C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 材料中 勿谓满清已倒 说明反满革命取得了成功 因此孙中山并非强调反满革命还要继续 故A项错误 材料主旨是孙中山强调不要认为反满革命取得了成功就可以放弃民族主义了 据此不能得出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故B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的是孙中山主张不能认为推翻清政府就认为民族革命就结束了 而应当继续坚持下去 故C项正确 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D项错误 3 2015上海单科 24 在清末的学堂里 学生经常聚看 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 其中 余维欧美之进化 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 曰民权 曰民生 变法之本 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 应分别出自 A 民报 时务报 B 民报 天演论 C 天演论 时务报 D 海国图志 天演论 答案A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 结合所学可知 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民报 上 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 三民主义 变法之本 在开学校 是梁启超发表在 时务报 上的有关变法的主张 4 2018课标 29 1923年底 孙中山认为 俄革命六年成功 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 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 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 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 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 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的道路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 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答案C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 孙中山认为中国革命久未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组织之方法不善 而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之一是有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 故孙中山想效仿俄国的做法 即通过改组国民党来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故C项正确 孙中山不可能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A项错误 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 不会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故B项错误 材料表明孙中山的斗争目标并未改变 故D项错误 1 2018河北唐山期末 海国图志 原本是为打开中国人的眼睛而著的 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初级启蒙读物 但却被当时的中国拒绝 无意中启蒙了日本人 对明治维新起到催化作用 明治维新后 日本走上富国强兵道路 反过来一次次侵略中国 海国图志 在中日不同的命运 从根本上反映了两国 A 对外开放的程度B 思想解放的尺度C 社会转型的难度D 政治改革的力度 答案C根据题意可知 海国图志 在中日不同的待遇体现了中日在对外开放 思想解放 政治改革等方面均存在差别 这决定了两国社会转型的程度 故 从根本上反映 应该为C项 2 2018河南郑州一模 1898年 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 应诏统筹全局折 中没有提兴民权 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 变法开始后 他还劝说光绪帝在变法过程中应该 勿去旧衙门 而惟增署新衙门 勿黜革旧大臣 而惟荐擢小臣 这说明康有为 A 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B 侧重于提倡除旧布新C 实质上代表守旧势力的利益D 并不认同君主立宪制 答案A根据材料中的 没有提兴民权 设议院等维新派的核心主张 和 勿去旧衙门 而惟增署新衙门 勿黜革旧大臣 而惟荐擢小臣 得出 康有为在实际变法过程中的措施比他当初的主张保守 尽可能不触犯旧官僚的切身利益 从而减少变法的阻力 故A项正确 根据材料中的 勿去旧衙门 而惟增署新衙门 勿黜革旧大臣 而惟荐擢小臣 得出 康有为的主张是布新不除旧 故B项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 康有为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一定程度向旧势力妥协是为了推动变法 故C项错误 根据所学可知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主张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即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政体 故D项错误 3 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 新青年 创刊之初 陈独秀明确表明不谈政治 1918年底 陈独秀和李大钊一起创办 每周评论 作为新的阵地 关注时事 讨论政治问题 以补 新青年 之不足 这表明陈独秀 A 投身民国初年日益活跃的政党竞争中B 试图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C 由温和的思想启蒙转变为激进的革命D 意识到政治变革是改造国民性的前提 答案D材料只是提及政治问题 非投身政党竞争 故A项错误 将俄国革命道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 每周评论 补 新青年 的不足 非激进的革命 故C项错误 从 新青年 创办时不谈政治 到 每周评论 讨论政治问题 表明陈独秀已意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故D项正确 4 2018湖北稳派教育联考 史学界一般认为 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 关注民生 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 但其 民生 民本 主张依然带有 空想 色彩 空想 主要是因为 A 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B 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C 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D 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答案A 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 但没有让土地的所有权发生根本的改变 所以农民拥有土地就成为一句空话 故A项正确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故B项错误 据材料中的 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 关注民生 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 可知 其对民生是有关注的 故C项错误 在三民主义思想里面 是有关于民生方面措施的 如 平均地权 故D项错误 5 2018河南洛阳一模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告诫同盟会会员 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 但只是民族革命 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 此等革命 不能算成功 孙中山之所以如此告诫 反映了他 A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惋惜B 辞去临时大总统的无奈C 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D 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忧 答案D从材料可以看出 孙中山以太平天国为例 是为了告诫同盟会会员不要重蹈覆辙 没有体现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惋惜 故A项错误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孙中山对政治革命不彻底的警惕 不是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思 故C项错误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在革命派的妥协之下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中国的民主之路前途未卜 这体现了他对实现民主政治的担忧 故D项正确 6 2018广东华附 广雅 省实 深中四校期末联考 孙中山说 前代革命 只以驱除光复自任 此外无所转移 我等今日与前代殊 于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之外 国体民生 尚当与民变革 虽经纬万端 要其一贯之精神 则为自由 平等 博爱 故前代为英雄革命 今日为国民革命 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蕴含了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内容B 其思想体系体现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意识形态C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 第一次提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变革的方案 答案A据材料中的 于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之外 国体民生 尚当与民变革 则为自由 平等 博爱 故前代为英雄革命 今日为国民革命 可得出 其包含有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故A项正确 孙中山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而不是君主立宪 故B项错误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 故C项错误 从材料中不能看出这是第一次提出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变革的方案 故D项错误 7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 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 学在官府 的局面被打破 形成 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 的局面 但这些变化遭到了秦始皇执政时期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 两汉以来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 即西汉高峰 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 入汉之后 汉代教育制度对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 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 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 度得以确立 形成了第二个高峰 而发展至宋 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摘编自李国钧 王炳照主编的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 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甲午战争失败后 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 维新派认为 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 为了变法 必先改革教育 因此 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 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 京师大学堂和长沙的时务学堂把经学 理学 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 把高等算学 格致学 农学 矿学 商学 卫生学等实学列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主编 中国近代史 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 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15分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 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12分 答案 1 变化 教学内容由百家学说到儒家经典 办学形式由私学为主到官学与私学并行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系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充实官僚队伍 原因 唐宋变革所引起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科举考试制度的推动 经济 科技的发展 学术思想的发展 2 共同之处 课程内容设置重视西学 兴办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开启民智 培养新式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 推动教育近代化 认识 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 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第 1 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分不开 同春秋战国时期 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 相比 汉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备的教育体系 办学形式 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的都发生了变化 从政治上科举制度的推动 经济上社会经济的发展 思想上学术思想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原因 第 2 问 根据 把高等算学 格致学 列为专门学 得出内容设置重视西学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和洋务派兴办教育都是为了救亡图存 培养人才 都创办了新式学堂 从而都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根据材料一 二中不同时期教育制度的不同得出教育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 据此分析其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