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风筝教案鄂教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5788593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风筝教案鄂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风筝教案鄂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风筝教案鄂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地理解课文。2.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教学难点: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明确: 文章围绕“风筝”展开。说的是小时候小兄弟最喜欢放风筝,“我”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三深入课文,品味探究1.读完文章后,你的心情是什么?用一个词形容一下。沉重、难受、2.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心情?学生讨论、交流(1)子问题一:正月初一可以说是中国人最喜庆的节日,往往中国人还喜欢在新的一年里图个好兆头。那么在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鲁迅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一段,再谈谈作者在新年里的第一天的感受。示例一:我觉得鲁迅内心挺悲哀的,他居然这样写:“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示例二:作者在大年初一居然这样写道“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我觉得这种景物描写很恐怖,树枝居然是“灰黑色的”而且还是“秃树枝”,又添了一个“丫杈”,怪吓人的!明确:阅读的沉重来自开头奠定的基调悲哀(2)子问题二: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学生朗读、交流教师分析: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明确:阅读的沉重来自美好的东西被毁伤心(3)子问题三:文章这样写道:“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是什么事情让“我”再见到风筝时如此“悲哀”?“我”是否想过办法去摆脱这种“悲哀”的境地呢?效果如何?学生浏览课文、朗读语段。解决: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然而他其实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救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明确:阅读的沉重来自想要不过却不能遗憾(4)子问题四: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学生讨论、交流朗读课文教师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明确:阅读的沉重来自现实与记忆的对照失落(5)子问题五: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6)子问题六: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教师小结: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明确:阅读的沉重来自被虐杀者的失忆沉痛四小结课文,回归现实1.小结课文:读完文章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这种沉重来自开头奠定的基调悲哀、美好的东西被毁伤心、想要不过却不能遗憾、现实与记忆的对照失落、被虐杀者的失忆沉痛,作者以其立体丰富的情感体验向我们传递出他精神远走高飞的寂寞感和一个人暗夜行路的孤独感,进而生出无限悲凉的人生感慨。文章中的我是爱小兄弟的,只不过,这种爱的方式却是错误的。现实中我们有多少人却正在以一种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演绎着这种爱呢?2.风筝这篇文章不仅表现出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能够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本文深刻的主题,令读者读后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文章带给自己的体会。板书设计:开头奠定的基调悲哀、美好的东西被毁伤心、沉重想要不过却不能遗憾、现实与记忆的对照失落、被虐杀者的失忆沉痛鲁迅风筝教学反思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对于这样一篇课文,我们究竟教什么,怎么教,我在自己的这节课中做了点滴思考,现对这节课反思如下:1、没有注重阅读技能处理,更多关注作品本身我的教学目的是试着让学生去挖掘鲁迅作品里的深层次内涵,试着让学生去体悟鲁迅人格的深邃与魅力。教学目标不是针对阅读技能而言的,所以,这堂课上完了,学生想习得阅读技能或是阅读方法的训练,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的教学定位本不在此,我试图通过作品的解读,告诉学生,阅读需要尊重自己的阅读体验,因此,我的设计更多的在追问学生阅读体验产生的原因。2、教学问题设计力求用主问题带出子问题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问题呈现的,在这堂课的设计好以后,我自己也感觉问题较多,自己想整合成几个主问题,这样可以一条线贯穿下来。但是一直苦思冥想都一无所获。我还是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只能落脚到学生的阅读感受上。一直想着把某几个问题删掉,精减成几个问题,但是,自己又舍不得,总感觉这几个问题都是挺重要的,不忍割舍任何一个。所以到最终开公开课的时候,主问题的设计与流程依然不尽如人意。3、教学预设大于教学生成,教学机智不足整堂课的教学,最失败之处就是每一个环节都是顺着我设计的环节一步一步往下走,而教学的动态生成可能并不是特别理想。就算学生有动态的生成,那也是在我的预料之内的,说的答案也是我所期望的答案。教师理解是不是就一定要传授给学生?鲁迅作品风筝确实有很多隐喻意义,但是,这种深层的解读,是不是老师自己懂了,就一定要把它全教给学生呢?学生能接受的了吗?备学生远远比备教材重要。深知这一点的我,可是,或许是自己太自以为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总想把自己知道的都能传授给学生,所以,整堂课的控制上,问题的探究上,知识的呈现上,主要还是以我原先的预设为主,我设好了圈套,等着学生来钻。不过,这堂课生成的部分还是有的。比如:最后,一问“通过以上的讨论,你觉得这篇课文还仅仅是在讲风筝吗?如果不是,那这篇课文还在传达什么呢?”,对于这一问的设计,是和我整堂课的教学定位相统一的,我预设的主要落点是倾向于鲁迅个人的深度自省与顽强抗争的命运意识与民族意识。我也知道,初一的学生很难理解到这一层,所以在这一步,我主要让学生各抒己见便可,读出自己的心得,并不要求理解到这个高度。学生的回答,有说亲情的,有说孩子教育的等等,还有的谈到了我们与人相处要学会换位思考。这些都是我预设以外的,整堂课没有一个环节的设计和这种解读有密切关联,这些都是他们自己读出来的见解,都是他们自己的心得。我觉得这样很好!因为教师的理解并不等于学生的理解。况且,这种理解,学生也能自圆其说,讲得合情合理。我觉得这样挺好尽管这堂课总体以预设为主,但是,我自己的头脑是清醒的。在备课阶段,本来也想把教学定位在从“亲情”、“教育”这些角度来解读文本,但自己总是不愿意,因为我个人总觉得,这样解读离鲁迅作品的高度相差太远,这样解读太肤浅。一直思索着能够深入浅出的教学本文,因为鲁迅作品的隐喻意义探讨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真的是很大的难点。所以在课堂上,我也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灌输”,如果学生有的有难度,那就算了,大不了不解读,感觉感觉就可以了,否则,学生真的会晕头的。正如我所料,当我提出“为什么小兄弟会全然忘却?”这一问题时,学生感到很大的困难。为了思索的快些,我提醒学生:为什么小兄弟连自己当年的最爱“风筝”会忘记?你会忘了你的最爱吗?为什么小兄弟连自己最重要的精神都被虐杀了,还会忘记呢?怎样的人会连自己的精神被虐杀了,还会忘记?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讨论探究。为了不造成盲目讨论的假象,我要求学生先自己静心沉思后,再和同学交流看法。讨论结束后,学生的回答,应该说是出色的,他们确实是在思考。但是,学生理解问题的深度与我的预设肯定有距离。这是我上课前,自己也早就料到的。在此,最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我想,我在此的处理也是不够理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