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739644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2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2019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2019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秋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2. 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理解并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快乐成长,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教学准备1. 生字卡片;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2. 城市学生可开展“手拉手”活动,与山里孩子通信、交流,了解山里学校的一些情况。教学设计 一、揭题质疑 1. 读题。比较去掉“我们的”后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读出自豪的情感。 2. 质疑。我们的学校在哪里?我们的学校美不美?学生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这个学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教师个别辅导,看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3. 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三、深入感悟,指导朗读 1. 读第一、二段。说说你从中了解了这个学校的哪些情况。 2. 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画出学校的草图。(方位、环境等) 3. 从哪些地方看出学校很美? 4. 课文中没有直接提到具体的人物,但我们却能感受到有哪些人在学校干什么,想象出孩子们快乐活动的情景。 5.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过渡:在这样美的校园里学习,学生们有什么收获呢?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6. 自由读第三、四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7. 交流,从中体会孩子们学习的快乐。 点拨: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8. 练读第三、四段。 过渡:学好了知识,掌握了本领,长大才能为祖国作贡献。“我们”虽然是山里的孩子,可是一样有快乐的学习生活,就像青青的春笋,茁壮地成长。 9.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五到第九段。展示你读得最好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10. 结合全文内容,指导学习最后两句话。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山里的孩子成长是幸福的。 四、总结全文,练习背诵 1. 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 自主练习背诵。 五、拓展练习,激发情感 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 六、识字用字,运用语言 1. 学生练习写字抄词。介绍自己书写成功的经验。 2. 练习用课后第3题的词语造句。老师、学生进行评议。 第二课:雪 儿教学目标1.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我”和爸爸对雪儿的关爱,雪儿给“我”带来快乐的关键词句,从而体会“我”和雪儿和谐相处、人鸟情深的丰富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 课文插图或课件(“我”和爸爸为雪儿疗伤;“我”和雪儿友好相处;放飞雪儿)。2. 生字卡片。 教材简析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雪儿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鸟情深的动人故事:一只受伤的白鸽“雪儿”,被爸爸带回了家。“我”的腿跌伤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雪儿和“我”做伴,“我”为雪儿疗伤,盼着它快快好起来。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我”放飞了雪儿。雪儿这篇文章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在反复朗读中,你会感受到生命的魅力,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鸟情深的感情。难点是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这一段是文章的高潮,在雪儿飞回阳台的转圈直叫中,在“我” 与雪儿的祝福对望中,人鸟情深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体会。 课文最后一段写明了“我”放飞“雪儿”后的愉悦心情,唤起了人们保护鸟类、保护动物的意识。 注意“鸽”、“激”的韵母的读法和方音不同。“脏”是多音字,要注意在文中的读法。“脏”、“阻”是平舌音,“熟”是翘舌音。“弧”的声母是“h”,不要读成“f”。结合生字的字形,鼓励学生识字,首先让学生自主识字,然后启发学生想办法记忆自己认为易错的字。 课后第1题:这是读懂课文和积累语言的练习。应贯穿于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做到分层落实,逐步达标。 课后第2题:运用写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学时,可让学生根据句子意思换词理解。哀伤悲哀,忠实忠诚,美丽美好,感激感谢,快慰欣慰,本领本事。要鼓励学生多选词语造句。 课后第3题:(1)体现了“我”对雪儿的呵护和雪儿对我的感激之情。 (2)表达了“我”看着伤愈重返蓝天的雪儿,心里的喜悦和宽慰。教学设计参考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鸽子吗?谁来介绍介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鸽子有关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雪儿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 1. 学生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文做到正确、流利。(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按要求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 构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话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雪儿和“我”情谊深厚? 2. 围绕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想象。 (1)“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让学生质疑,想想:雪儿还会怎么做?体会雪儿飞得多么轻巧,多么自在!雪儿是多么高兴!(2)“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望)我,似乎在(感激)我,又像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出括号中的词语表现出“我”和雪儿情意深厚。(3)学习最后两段,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之后,让学生充分想象: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咕咕直叫,它在说什么呢?雪儿望望“我”,似乎在感激“我”,又像在向“我”祝福。它会祝福我什么呢?“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会默默地说着什么呢?从而体会人鸟情深。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 (选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在课本中还有一些,去找一找吧。第三课:小萝卜头教学目标1. 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摘抄描写小虫子好看的句子。 3. 在朗读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和借助相关资料理解关键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萝卜头向往自由、盼望解放的情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1. 让学生搜集有关小萝卜头和白公馆、渣滓洞的资料。 2.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放大的插图以及课文朗读录音带。教材简析 小小年纪,只有8个月大,就随爸爸妈妈关进了监狱。这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20世纪40年代)重庆白公馆渣滓洞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就是小萝卜头,小萝卜头的真实名字叫宋振中。 小萝卜头,倒在血泊之中时只有9岁。短短的一生中,只有8个月是最自由最幸福的日子,还在吃奶时就成了终身的囚徒。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小萝卜头在狱中的生活吧! 这篇课文写了小萝卜头狱中的生活。记叙了一天他在走廊上发现小虫、捕捉小虫、放飞小虫的事,表达了小萝卜头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谴责和血泪控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萝卜头是怎样对待小飞虫的,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他向往自由的情感。借助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狱中处处受禁锢的情形。 教学前,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红岩影片或由教师给学生讲红岩的故事。 建议12课时完成。 从课文开头到“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以及他们在干什么。能让我们感觉到小萝卜头对“家”的渴望。通过第二段中对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白公馆”又名“香山别墅”,在重庆歌乐山下,是国民党反动派关押革命者的地方。 “新事物”指小萝卜头发现了自己从没看见过的小虫。 “追”、“跑”、“挥”、“叫”这些动词,表现出小萝卜头对“新事物”的出现的兴奋。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 多漂亮的飞虫啊!抓住头上薄壳的特点,小眼睛的特点,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一读,便生喜爱之情。 蝉翼:蝉的翅膀。 可以结合课后第2题进行教学。重点写了小萝卜头是怎样对待那只小虫子的。抓住了他的动作:(轻轻)捧、(重新)打开、拍手、叫。 神态:瞥见、若有所思。 语言:“飞吧,你飞呀!”“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表达了小萝卜头对小生命的同情、怜惜、关爱的感情。让学生能练习朗读,好好体会小萝卜头当时的心情。 瞥见:很快地看见。 若有所思:若,好像;思,思考,想。好像在想什么。 可以配合动作朗读好这一段,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缓缓:慢慢。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小萝卜头身边随时有特务跟着,刘思扬被关在监牢里,空火柴盒只能通过铁窗丢给小萝卜头。说明他们的生活完全被特务控制,没有丝毫自由。这方面内容还可以由查阅的资料中得知。 第二,小萝卜头对远方的家非常向往,这里所说的“家”代表着自由、温暖和幸福。课文的开头,小萝卜头看墙外群山的动作以及他说的话就说明了这一切。 第三,看见小虫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时,小萝卜头想到了自己,放飞小虫,实际上是放飞自己的心灵和梦想,他盼望着早点解放,盼望着自己也能和小虫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在大地上自由歌唱。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 “廊”、“馆”、“栏”是形声字。 注意:“廊”的“广”字头要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郎”。“馆”、“刘”、“栏”、“缓”、“吸”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另外,要注意区分形近字,避免写错。如:“郎”的左边不是“良”,“馆”的右边和“宫”不一样,“缓”的右边也不是“爱”,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区别。 课后第1题:提示了学习本课的重点,要结合课文进行学习。课文中能找到相关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 课后第2题:训练学生体会带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抓住”“踮起”“看”表达了小萝卜头对自由的渴望;“若有所思”“停”表现出小萝卜头对失去自由的不解。 课后第3题:引导性的积累语言。可以放在课文学习之后,安排时间摘抄,让学生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课文链接”为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简略介绍了长篇小说红岩。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借阅,交流阅读收获。教学设计参考一、介绍人物,引入学习 1. 师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小萝卜头。 2. 说说小萝卜头的故事,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初读课文,只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 检测生字认识情况,读生字卡片。 3. 多种形式识记生字,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 4. 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 齐读第二段,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抓住写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体会小萝卜头心里会想什么。反复练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2. 小萝卜头看到那只小飞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1)找出有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2)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如果你是小萝卜头,你会怎么对待小虫?(3)全班交流,讨论。老师从中点拨。(4)指导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内心感受。“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3. 小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会那么高兴?联系上下文和自己查阅的资料,说说“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的意思。(参见解读部分)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逐渐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读读有关的句子。“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这句话要读慢一些,显示出小萝卜头若有所思、惆怅的样子。要读出对家的向往。“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读出十分高兴、渴望自由的感觉。 4. 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什么没能像小虫那样飞出去?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5. 今天,小萝卜头的自由之梦已如春天的鲜花,在祖国遍地开放。想想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6.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后阅读红岩这本书 五、实践活动:“我与小萝卜头比童年”演讲展示会 第四课: 一座铜像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描写面对危急情况,小于连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语句,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2. 能说说从小于连的行为表现中产生的感想、获得的认识。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学生: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教材简析 一提到“机智”、“勇敢”这些词语,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小兵张嘎、王二小等一串串熟悉的少年英雄人物,这些都是中国的小英雄。而本课一座铜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到十岁的外国小英雄于连智灭导火线救护整座城市的故事。 故事先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铜像引入,再追溯到五百多年前的比利时反侵略战争胜利后的一幕:背景是布鲁塞尔人民在中心广场欢庆胜利,前往广场途中的小于连发现了正在燃烧的导火线,他急中生智,撒尿浇灭了导火线上的火,保住了全城老百姓的性命。最后是比利时人民为感谢和纪念小于连,塑造了铜像。 课文以倒叙的形式讲述故事,由铜像引入,最后又回归到铜像上,首尾呼应。把一个不足十岁的小男孩机智勇敢、调皮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读来非常亲切,觉得小主人公既可爱又可敬,尤其是读到撒尿灭导火线时,让人忍俊不禁。 学习本课,重点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体会人物的机智、可爱。 建议本课用1课时。 开篇点明铜像坐落的位置。第二句话是对铜像外形的描写,作者由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地打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动作等特点,运用“卷卷的”、“翘翘的”叠词的形式,突出了小男孩的调皮与可爱。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侵略”的意思是以武装入侵、政治干涉或经济文化渗透等方式,侵犯别国的领土和主权,掠夺别国财富,奴役别国人民,干涉别国内政,损害别国利益的行为。 “抗击”的意思是抵抗并反击。 可结合八国联军或日本鬼子入侵中国战争的前后对比,指导学生读出赶走侵略者的高兴与激动心情。 这部分简短的语句把事情的起因小于连去广场的途中闻到火药味交代得清清楚楚。“浓烈”的意思是浓重而强烈;“夺目”的意思是耀眼;“迸”的意思是向四处溅射或爆开;“干涸”的意思是(河道、池塘等)水枯竭; “断定”的意思是做出判断;“急中生智”的意思是在紧急的时候,突然想出解决困难的好办法。 从“连蹦带跳”、“跑”可看出小于连的可爱,他终于可以自由地玩耍了,读出他的兴奋。 小于连观察情形,沉着思考,果断决策,避免了一场大灾难的发生。通读第三段,小于连机智、勇敢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从“又长又粗”、“吱吱地燃烧着”、“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看出情况危急。想象如果导火线继续燃烧,将会有什么后果?导火线系着市政厅的安全,系着布鲁塞尔城的安全,系着全城老百姓的生命。从“沿着”、“发现”看出小于连爱动脑筋,善于观察。从“断定”一词不难看出他小小年纪已经懂得识破敌人的阴谋,沉着老练,见多识广。 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摆出了解决问题的困难:一是地方受限,二是灭火材料紧缺,三是时间紧迫。小于连是多么焦急啊! 读到小于连机智果断地撒尿这里,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交流。 小于连立下了大功,比利时人民世世代代感激他,敬仰他。全世界人民都喜爱他。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课后第1题:这是理解本文的重点,透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映人物的机智、果断。 课后第2题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应尊重学生的见解,可以鼓励学生想出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设计参考一、看图引入 1. 出示画有铜像的图画。观察画面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给你什么印象。 2. 质疑。他是谁?他在干什么?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 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3. 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4. 再读课文,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 带着问题读第一段。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铜像的?从中悟出写人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特点。 3. 有感情地读第一段。读出对这个小男孩的喜爱。 4. 自由读第二、三段。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5. 勾画相关句子: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时心里想些什么?怎么做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 读出小于连的焦急和解除危险后的如释重负。 7. 带着对这个机智果敢的小男孩的喜爱、感激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8. 小结:一个不足十岁的小男孩用他的机智勇敢赢得了比利时人民的感激和敬仰,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敬仰。他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他那鲜活可爱的形象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为他的机智喝彩,为他的勇敢叫绝! 四、总结全文,复述故事。 1. 你喜欢小于连吗,小于连的做法让你想到了什么?和同学交流交流。 2. 交流一下你还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第五课:日记两则教学目标1. 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 借助旁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和记写的。 4. 学习写日记的方法,了解写日记的好处,产生写日记的愿望和兴趣。 试着写一则日记。教学准备1. 学生动手制作生字卡片。 2. 预习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表达方式与前面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提示学生读文时把课文内容与旁批对照起来学习。 3. 利用各种途径了解小鸡等小动物繁殖的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搜集一些动物繁殖的图片。教材简析 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坐在鸡蛋上孵小鸡的故事大家都还记得吧!爱迪生小小年纪就喜欢观察,长大成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像爱迪生一样遇事好奇、喜欢观察、喜欢探究的同学。 日记两则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喜欢观察的小朋友,他在外婆家玩耍时,看见母鸡孵小鸡,产生了观察的欲望。第二天他仔细而又耐心地观察小鸡出壳,并及时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两则日记写得清清楚楚,让我们也能分享他的观察收获。你看,这位同学小小年纪就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用日记记下来,真有意思。读完课文,我们也拿起笔来,试着学写一则日记吧! 这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由于要求边读边批,我们也把这类课文叫做“批读课文”。本课的旁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如何记写日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旁批了解内容,学习写日记。 建议12课时完成。 旁批指出了写日记的基本要求。 第一则日记记下了“我”到外婆家去玩,在玩中的所见所疑和所想。 “我好奇地问”、“真想亲眼看看”表现了“我”遇事好问为什么,这不失为一种好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孵”就是鸟类伏在卵上,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雏鸟。本课指母鸡用鸡蛋孵小鸡。 旁批提示我们日记的内容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教学到这里,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为什么要记下这件事?讨论之后,师生归纳:日记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日久之后再读日记,能唤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久而久之,还能帮助自己提高表达能力。 从第二则日记的内容可以看出小作者观察小鸡出壳的兴趣十分浓厚。表现在: 一是观察的时间长。可以从“一大早”、“等了半天”、“吃过午饭”这些词语体会到。 二是观察得仔细认真。把小鸡出壳的过程写得详细具体。 “雏”是幼小的(多指鸟类)。本课指幼小的鸡。 小作者带着情感在观察,心系着小鸡的生命。把观察中发现的变化也写出来了。 旁批内容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我”观察小鸡出壳的过程,还帮助学生明白日记就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收获记下来,把这些都记下来,日记就具体了。 为了帮助学生会读批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与旁批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教学设计建议:自读第二则日记,把你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看看谁的问题问得好。如有不懂的词句,想办法自己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两则日记,试着自己小结:写日记是怎么一回事?写日记有哪些要求?教师在学生自我小结的基础上给予提示和总结。让孩子们认识到,写日记(作文)就是这么简单。 本课生字易读错的有:“傻”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孵”的声母是“f”,不要发成“h”;“拨”,要与“拔”区别,可以通过观察字形与组词语来区别。 识字教学坚持自主学习,教师检查,矫正。写字教学可学文后进行,引导学生先易后难,先自己观察,写写自己认为易写、好写的生字,然后集体讨论,找出大家都认为难写的字,明确写好字要注意的事项。如“孵”字,左右部分要紧靠竖中线,左边的“卵”笔顺是: 。不要把两点写掉了。写完后,在学习小组内展评,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再把自己没写好的字练习写一下。 “小练笔”写一则日记。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后,趁着学生学习的激情,对日记的好奇感,布置写一则日记。写好后,一定要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初写日记的成功与快乐。教学设计参考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看挂图:同学们,瞧,大母鸡在干什么? 2. 讨论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生宝宝的? 3. 导入新课:小鸡是怎么从蛋壳里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2. 抽读生字、课文,集体矫正。 3. 自由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好奇: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喙():鸟禽的嘴。艰难:困难。 三、借助旁批,仔细读文 1. 自由读课文,看看日记与前面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学生充分学习、交流总结: (1)日记不必写题目。 (2)在文章的第一行有事情发生的日期、星期、天气。 (3)内容是记一天之中发生的、自己最感兴趣的事。 2. 默读课文,了解每一天的日记都写了什么内容。可以通过读懂课文,用提问的方式学习。 第一则:我到外婆家玩,看见母鸡孵小鸡,想亲眼看见小鸡是怎么出壳的。 第二则:我观察小鸡出壳的过程。 3.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小鸡是怎么出壳的”。 (1)默读课文,用“”勾画出作者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句子。 (2)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小鸡是怎样出壳的? (4)把你最大的收获说给我们听一听。 教师小结:小鸡出壳这么一件小事情原来也这么有趣!看了日记,我仿佛听见了“嗒嗒”的啄壳的声音,仿佛看见了小鸡那尖尖的嘴、湿漉漉的脑袋这都是小作者用他的笔,把他看见的、听见的和想到的写出来,给我们带来的享受。 4.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别的小朋友说些什么? 四、小结提炼,了解写日记的好处 1. 小作者是多么了不起呀!小小年纪就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用日记记下来。 2. 翻开“自主阅读园地”,读读作家任溶溶谈写日记的内容。 五、巩固生字,学习写字 六、学习写日记,尝试写日记的快乐 积累与运用(一)教学目标 1. 自读句子,联系语境,发现带点词表达上的共性。 2. 自读俗语,感悟意思,增长知识。 3.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感知成语的意思。 4. 能主动、有礼貌、自然大方地与同学交流自己对夏天的感受。 5. 感受和体验新班级的变化,把印象最深的变化说给同学听,乐意把说的内容写下来。 6. 有写日记的愿望,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教学准备1. 学生注意观察新班级的教室布置,回忆同桌或新同学、新老师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 老师对教材提供的情景进行录音。 3. 学生搜集和整理自己在夏天里活动的纪念物,如图片、照片、旅游纪念物等。搜集平时积累的古代诗人和现代作家笔下的夏天。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有六个方面的练习。 “温故知新”有一项练习,再现了本单元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旨在引导学生自读发现表示“说”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语海拾贝”编排了四句俗语,内容浅显,易读易诵。主要反映了秋天气候变化的自然现象,可以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增加一些有关健康的生活小知识。 “点击成语”安排了一个十分有趣但又含义深刻的成语故事。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愉悦并且懂得了道理。 “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说夏天”,话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都有话可说。 “习作百花园”是在学生完成了第一学段的学习后的第一次习作。这次习作为学生安排的作文内容是写一写升入三年级后,班里的新变化,新变化包括环境和人的变化,应该说每个学生都有感受和体验,能帮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下来。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自主阅读园地”选编了高尔基给儿子的信和两位作家谈写日记的方法、体会。为学生感受爱心的付出和学习写日记提供了感性材料,让学生逐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建议34课时完成。 “温故知新”体会表述人物的语言,可以用上不同的表示“说”的词语。让学生们读之后,可以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尝试。 “语海拾贝”搜集了四句与秋天气候有关的谚语。学生通过熟读成诵,自然达到其义自见。把语言积累与了解生活常识、健康小知识融为一体。 介绍了一个保护身体的小常识。冬去春来,寒气尚未退尽,不要忙着脱衣;秋天到来,暑气未尽,不要急剧添衣,这样做才不容易感冒。 早上刮西风,夜里刮东风,第二天就是晴天。 秋天,下一场雨就会降一点温,多下几场雨就会进入冬季了。 核桃、梨子、柿子分别在立秋、白露、寒露节气时才算成熟。 这个成语故事是一则寓言,内容浅显易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借助插图阅读,同桌分角色读,采取表演的方式来增强乐趣、加深理解。 最后一句话点明了成语的寓意。 “口语交际”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大家刚刚过了夏天,对夏天的感受、夏天里发生的事还记忆犹新,人人都有话可说。在这个话题中,兰兰、海儿喜欢夏天,小胖不喜欢夏天。他们都真实地交流了自己的感受。让我们也像他们那样大胆地说说自己感受的夏天吧! 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交流的内容引向深入。首先是表达对夏天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或有喜欢的地方,也有令自己不喜欢的地方;然后要用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学生产生分歧之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旨在让学生的口语交际真正互动起来。 抓住“新变化”,引导学生回忆、观察,除了题目中提示的内容外,自己还有哪些发现?如好朋友的变化,自己新学了什么本领等等,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打开写作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无拘无束表达。可以先说后写。 “自主阅读园地”:学生自主阅读。刚开始,可以集中时间,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如独立练习,邀伙伴一起阅读教师从旁观察。发现阅读的好习惯、好方法及时表扬、鼓励,激发和保护每个孩子读书的兴趣。待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读书时间。教师把重点放在组织学生交流阅读的收获、体会、感受上。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付出是快乐的。 读读作家对记日记的看法,就能发现记日记就这么简单。欣赏自己的日记,养成记日记的习惯! 作家的这篇短文告诉我们,日记的内容是那么的丰富,随处都有。 记日记的好处这么多,真应该培养起记日记的习惯。 这两个片断的学习可以结合日记两则后的“小练笔”进行。 教学设计参考一、温故知新 1. 读懂题意。 2. 自读句子,读中感悟带点词语的意思,探索发现带点词表达的意思。 3. 拓展练习,说说表述人物语言的句子,用上表述说话的不同的词语。 二、语海拾贝 1. 自读谚语,要读得正确、流利。 2. 互读检查,感悟意思。 3.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谚语。 4. 拓展练习,交流搜集的类似谚语。(机动处理) 三、点击成语 1. 自己练读,读得正确、流利。 2. 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3. 有兴趣的,可以表演一下这个成语故事。 4. 教师参与活动,并做总结。 四、自主阅读园地 1. 自读高尔基给儿子的信,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认识。体会“给予别人永远要比向别人索取更为愉快”。 2. 请写过日记的同学谈记日记的感受、体会。 3.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短文。 4. 交流读后的收获(针对自己的实际进行交流)。 5. 鼓励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可背诵、可摘抄 五、口语交际:说夏天 (一)活动目标 1. 能用普通话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夏天的感受。 2. 认真听人发言,能了解讲话内容。 3. 与同学交流,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二)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描写夏天景物的诗句、短文及图片。 (三)教学建议 1. 质疑激趣,引出话题。 (1)展示文字材料、图片等,老师对夏天的景物进行介绍。 (2)说一说,议一议:你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3)老师总结引出话题。2. 自读短文,感受夏天。 (1)读短文,说说文中谁喜欢夏天,谁不喜欢夏天,并说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 (2)集体交流,相互补充。 3. 小组互动,交流感受。 小组内相互说感受,听的同学专心听,边听边想谁的感受对你有启发,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4. 全班交流,畅谈感受。 (1)抽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感受。 (2)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形成人人交流、人人互动的场面。 (3)大家评议,谁的感受最令你满意,谁在交流时自然大方,有礼貌,谁听得最认真。 六、习作百花园 1. 学生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2. 抓住“新变化”,引导学生回忆、观察,除了题目中提示的内容外,自己还有哪些新发现(如好朋友的变化,自己新学了什么本领等等),先以小组为单位,口头习作,相互补充。 3. 选取发言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独立思考如何完成习作练习。 4. 完成习作草稿,自我修改或交换修改。第六课:瀑 布教学目标1. 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3. 能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 教学准备1. 课文配乐朗读的磁带、教学挂图。 2. 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有关瀑布的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 教材简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它的磅礴气势令世人惊叹。而今,在叶圣陶先生眼中,瀑布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是“一座珍珠的屏”,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不一样的描写同样给人美的享受,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全诗语句优美简洁、比喻形象生动,从声音、颜色、形状三方面展示了瀑布的美丽、壮观。而形象生动的比喻及融入其中的真情又为本诗增添了无尽的美感与韵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的深意,体会其蕴含的情感。 此外,诗中三小节的观察点都不同。“还未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说明作者离瀑布还比较远。“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说明作者已走过一段山路,能远远地望见瀑布了。“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说明作者已来到瀑布脚下,在近处欣赏其壮观景色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体会作者由远及近的表达方式。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瀑布的美丽、壮观,能在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 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浪涌岸滩、风吹松林,多么美妙动人的声音,可谓先声夺人! 把飞流而下的瀑布比作“千丈青山”上的“一道白银”,形象、生动,既写出了瀑布的颜色、样子、所处位置及飞流而下的气势,又展示了青山、白水相间的色彩美和瀑布飞流而下的动态美。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也流露其间。 把流动的瀑布比作缀满珍珠的屏,多有意思呀,我们似乎也看见了那亮光闪闪的瀑流。可为什么这样比喻呢?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要加以引导。珍珠色白、形圆,晶莹透亮,光泽耀人。瀑布顺着山势飞流而下,与岩石撞击,水花飞溅,阳光下,也是晶莹透亮,十分动人。 本课生字书写时要注意“仰”字中间不要多写一横或一撇。 课后第1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同时,也积累一些美词佳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课后第2题: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瀑布声音的句子,感受诗句的优美,体会比喻的妙处。随后,再引导他们思考是否还有类似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具体分析见“解读与提示”。) 课后第3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写作顺序(由远及近)。 选做题的安排,体现了语文学习应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点。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应该有话可说,应鼓励他们学着作者的样儿,借助比喻,大胆想象,把自己的所见、所想表达出来。(建议举行“我们眼中的瀑布”活动,通过搜集古今诗人、作家对瀑布的描写,体会其意思及情感,并进一步交流、体会,以此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教学设计参考一、解释课题,直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见过瀑布吗?它是什么样儿?(出示瀑布图)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描写瀑布的诗,看看作者眼中的瀑布又是怎样的。 二、粗读课文,自主学习 1. 自主朗读全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诗句。 2. 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同桌相互交流。 3. 交流自学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以巩固对字词的理解。 4. 初读课文,你了解些什么? 三、细读课文,体会蕴意 1. 你特别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2. (出示需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的诗句)真是太巧了,很多同学都喜欢这些诗句。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品读品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文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比喻的妙处。)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2)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3)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4)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3. 多美的诗句呀!形象、生动的比喻的确作用不小。下面,大家自由地品读品读。 4. 此时此刻,你一定和作者一样,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陶醉、所折服。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 多么令人陶醉的景色啊!想办法记住这优美的诗文,记住这美丽壮观的瀑布吧。 6. 你的记忆方法是什么?可以介绍给别的小朋友吗?(询问记忆方法,引出理解记忆法,引出三小段观察点不同的问题。) 7. 真棒!看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三小节之间的联系,理解记忆,效果真不错。 四、 再读课文,巩固理解 1. 完成课后练习。 2. 自主活动:我们眼中的瀑布。 第七课:乐山大佛教学目标1. 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 能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1. 搜集有关乐山大佛的图片、声像、文字资料。 2. 了解还有哪些著名建筑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教材简析 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我们的祖先有着高超的技艺、非凡的创造力。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大足石刻、赵州桥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产,是我们的骄傲。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乐山大佛的雄伟、神奇吧。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让我们领略了大佛的宏大气势,巧妙的排水设计让我们感受了古代石匠的聪明才智,我们由衷地感叹:乐山大佛的确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技艺的结晶。 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朴实,情感流露自然、真实。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大佛的一些知识,更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学习生字词,知道乐山大佛不仅是一件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也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激发学生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 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湍急”、“波涛汹涌”、“常常掀翻”、“淹死”等写出了岷江的水急。 动人的传说为大佛增添了神秘色彩,为文章增强了可读性。 高大威严的大佛,让人惊叹,令人信服。可以引导学生认真看图。 “一凿凿”、“一锤锤”、“90年”,让我们了解到无数石匠用了三万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劳动,才造就了我国最大的石佛,多么不容易呀!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一尊佛就是一座山,多恢弘的气势呀!其身之高、头眼耳之长、脚之宽之大等惊人而具体的数据足以让人咋舌,更让我们形象、具体地感受到了大佛的高大、雄伟与威严。可见,大佛真的如作者感叹的那样“头顶蓝天、足踏大地”,“凛然不可侵犯”,“天塌下来它都能擎得起”。多么精彩、独特的描写,真该引导学生好好地读一读! 学习这段,可根据文中提供的数据引导学生想象,感受乐山大佛的“大”。 凛然:严肃而可敬畏的样子。 “江风呼叫”、“江水咆哮”更衬托出乐山大佛的威严。 威严的大佛后面竟然有这些让人“难以发现”的秘密!诧异之后,更多的是惊喜,是赞叹,是自豪。我们禁不住击掌叫好:多么巧妙的设计,多么伟大的工程,多么了不起的中国人民!让学生带着情感大声地诵读吧! 本课生字中特别要注意读音的有:侵、刷。写字时注意“免”不要多写一点。 课后第1题:可以从“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以及佛的身高、头、眼、耳、脚等数据上引导学生理解。 课后第2题:第二段第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全段的意思。 课后第3题:引导学生了解大佛排水通道设计的巧妙,既没有破坏大佛的美观与完整,又避免了雨水对大佛的直接冲刷。这正是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由此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敬佩之情。本题重在谈自己的理解,一定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自主积累:描写水流湍急的词语有“水流湍急”、“波涛汹涌”、“江水咆哮”等。 教学设计参考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乐山大佛图片或播放相关录像)孩子们,在我国四川省西南部岷江边上,有一座巍巍端坐的大佛,它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你知道它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它,了解它。 二、自主识字,相互交流 1. 读课文,勾画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 小组为单位,自主识字读文,讨论不理解的词。 3. 交流小组学习情况,解决字词疑难。 三、粗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三段分别写了什么? 2. 课文三段中,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体会。 四、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 引导学生体会二、三段内容。 (1)宏大的石雕艺术珍品(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表现大佛的宏大)。 (2)古代石匠智慧与技艺的结晶。(排水通道:既又)结合句子理解“既又” 2. 多么神奇呀,大佛已稳稳地坐在那儿一千多年了。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五、拓展活动,升华情感 除了乐山大佛,我国还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和名胜古迹。它们都是劳动人民智慧、血汗与技艺的结晶,你找到了哪些呢?(统计所搜集的资料,按内容分类介绍,师配以相应的录像资料,形象地加以说明。) 第八课:家乡的红橘教学目标1. 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 2. 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家乡的红橘有哪些可爱之处。 4. 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抓住特点,展开想象,写一写。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个红橘。 2. 向其他人了解红橘的特点、生长情况等。 教材简析 关于家乡,我们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它的一山一水总是那么令人牵挂。或许是美丽的自然风光,或许是淳朴的父老乡亲,或许是独特的风味小吃 家乡的红橘一文就透过小小的红橘,表达了作者浓浓的家乡情、深深的自豪感。让我们也随着那深情的笔触一起去品味吧! 全文分六段,第一段写家乡在长江边,有成片的橘园。第二段写春天时节,红橘的叶片在阳光下闪光。第三段写四五月份,橘子树长出了米粒大小的花骨朵,花香醉人。四段写秋天,橘子树结出的青色果实惹人喜爱,但吃起来又酸又涩。第五段写十一月左右,红橘成熟了。第六段总结全文,指出家乡的红橘让人喜爱。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学习生字词,了解家乡红橘的可爱。 建议用12课时完成。 绿绿的叶片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多美呀!轻轻地读一读吧! 呀,红橘的花儿原来像茉莉一样可爱!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小巧、洁白的花朵儿,仿佛真的闻到了那清新、醉人的香味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的观察细致、描写细腻。 想象一下吧,又大又饱满的青色果子挂满枝头,多惹人爱呀。瞧,连树枝也乐弯了腰! 成熟的橘子像一个个可爱的红灯笼,作者的观察多细。橘皮上的小窝窝,“鲜嫩的、金黄色的瓤”多诱人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体会。 本课的生字要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如比较记忆法、增减部件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 课后第1题:文章语言清新优美,洋溢着浓浓的家乡情。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红橘的可爱和作者的情感,背诵也就有了基础。所以,以读导学,以读导情是适宜本文的学习方法。 课后第2题:本文以时间顺序介绍了家乡红橘的生长情况,先写初春时的橘子树,接着写四五月时的花,再写秋天未成熟的果实,最后写十一月时成熟了的果实,体现了红橘的可爱。教学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条理。这对自己的有序表达也有帮助。 小练笔:描写不必面面俱到,可以抓住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进行介绍,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就可以了。 自主积累:对这样的练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自主积累好词佳句,以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教学设计参考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 (出示一红橘)孩子们,这是什么?关于它,你能说些什么呢? (颜色、形状、味道、产地) 2. 孩子们介绍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介绍家乡红橘的文章(揭示课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作者眼里的红橘又是怎样的。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1. 自由朗读课文,整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 2. 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 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 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 2. 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 再读课文,思考各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品读课文,感受可爱 1. 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家乡的红橘十分可爱,它的可爱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认真读读课文,找到答案。(提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一定顺序来写的。那好,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中,按这样的顺序仔细找一找。) 2. 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红橘的可爱)(1)春天,常青的橘叶在阳光下闪着光。(2)四五月,橘树长出小花,小巧、洁白、清新、朴素,花香醉人。(3)秋天,肥实的青色果实压弯了树枝,人见人爱。(4)十一月左右,果实像一盏盏红色的灯笼沉甸甸的把枝条越压越弯。金黄色的橘肉鲜嫩、甘甜,使人心里舒畅极了。 3. 是啊,每一个阶段的红橘都有它的可爱之处,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大声地赞美它吧!(齐读末段) 五、活学活用,模拟描写 1. 回忆家乡红橘的可爱之处。 2. 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