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PEP四年级上册重点词汇句型汇总.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737829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136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PEP四年级上册重点词汇句型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2019年PEP四年级上册重点词汇句型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2019年PEP四年级上册重点词汇句型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PEP四年级上册重点词汇句型汇总Unit 1 My classroom词汇:window窗户 board 写字板 light 灯 picture 图画 door 门 floor 地板 classroom教室 puter 计算机 teachers desk 讲台 wall 墙 fan电扇 句型:1、Whats in the classroom ? 教室里面有什么? Many desks and chairs. 许多课桌和椅子。2、 Lets clean our classroom .让我们一起打扫教室吧 OK. 好。 Good idea . 好主意。 All right .好的。3、Wheres my seat ?我的座位在哪里? Its near the door.它在门的附近。 4、Look at the picture .看那幅图画。Its nice .它很好看。5、We have a new classroom,.我们有一个新教室。 Lets go and have a look.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Its so big.它很大。 The wall is white.墙是白色的。 6、Let me clean the window.让我来擦窗户。 Good job!做得好! : Unit 2 My schoolbag词汇:Chinese 语文 English 英语 math 数学 schoolbag书包 story-book故事书 notebook笔记本 twenty二十 twenty-one二十一thirty 三十 forty 四十 fifty五十(必须能写) bag pencil pen book ruler pencil-case 书包 铅笔 钢笔 书本 尺子 铅笔盒 句型:1、 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你有几本书?真的不掉线吗?、? I have 6 .我有6本。 Six .6本2、I have a new schoolbag.我有一个新书包。 What colour is it?它是什么颜色的。 Its black and white.它是黑色和白色的。 3、May I have a look?我可以看看吗? Sure. Here you are.当然可以。给你。 4、How many English books can you see?你能看见几本英语书? I can see .Sorry, too many.我可以看到.对不起,太多了。5、My schoolbag is heavy.我的书包太重了。 Whats in it?它里面有什么? many books.有许多书。 Unit 3 My friends词汇: long长的 short 短的矮的 hair头发 thin瘦的 strong 强壮的 quiet文静的 music 音乐 science科学 sports运动 puter game电脑游戏 painting画画(必须能写) teacher student boy girl friend 老师 学生 男孩 女孩 朋友 句型:1、My friend is strong. 我的朋友很强壮。 He has short hair.他有短头发。 2、Who is he?他是谁? He is my friend .他是我的朋友3、My friend likes music.我的朋友喜欢音乐。 Shes quiet.她很文静。 4、Whats her name ?她的名字叫什么? Her name is Amy.她的名字叫Amy. Shes Amy .她是Amy. Amy . Amy.5、 Whats his name ? His name is Zhang Peng .他的名字叫张朋。 真的不掉线吗?、? Hes Zhang Peng .他是张朋。6、This is his photo.这是他的照片。A Chinese friend?一个中国朋友? Youre right!你说对了。Unit 4 My home词汇:study 书房 bathroom 浴室bedroom 卧室 kitchen 厨房living room 起居室(客厅) phone电话 bed床 sofa 沙发shelf书架 fridge冰箱 table桌子(必须能听写)home room school classroom desk chair 家 房间 学校 教室 课桌 椅子 window bed窗户 床 句型:1、Is this your bedroom ?这是你的卧室吗? Yes , it is .是的,它是。(肯定回答 ) No , it isnt .不,它不是。 (否定回答)2、Where are the keys?钥匙在哪里? Are they on the desk ?它们在桌子上吗? Yes, they are . (肯定) No, they arent.不,它们不是。(否定) Theyre in the door.它们在门里。 3、 Is she in the living room?她在起居室里吗? No, she isnt.不, 她不是。Shes in the kitchen.她在厨房里。 4、What can you see in the room ?你能房间里看见什么? I can see a bed and a phone .我看见了一张床和一部电话。5、You can see a bedroom.你可以看见一个卧室。 6、Shes here.她在这儿。 7、Open the door, please.请打开门。 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 ?真的不掉线吗?、?词汇:rice fish noodles beef vegetables soup 米饭 鱼 面条 牛肉 蔬菜 汤 knife chopsticks spoon plate fork 小刀 筷子 勺子 盘子 叉子 (必须能听写)rice fish beef bread milk egg water chicken 米饭 鱼 牛肉 面包 牛奶 鸡蛋 水 鸡肉 句型:1、 Can I have some noodles, please?我可以吃一些面条吗? Sure. Here you are. 当然,给你。 2、 Im hungry.我饿了。 Whats for dinner? 晚饭吃什么? Chicken and fish .鸡肉和鱼3、Wait and see.等等看吧。 4、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breakfast/lunch) ?你晚餐(早餐、中餐)喜欢吃什么? Id like some rice and soup. 我想吃些米饭和汤。 5、Everythings ready.一切都准备好了。 6、Can I help you?我能帮助你吗? Pass me a plate, please.请把盘子递给我。 7、Dinners ready. 晚饭准备好了。 Help yourself.请随便吃。 8、I can use chopsticks.我会用筷子。 Let me show you.让我展示给你看。 9、I like Chinese food. 我喜欢中国食物。 We had a good time.我们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See you tomorrow.明天见! Unit 6 Meet my family词汇: family parents uncle aunt baby baseball player 家庭 父母 叔叔;舅舅 姨,姑 婴儿 棒球运动员(必须真的不掉线吗?、?能写)sister brother father mother 姐妹 兄弟 父亲 母亲 (必须能写)driver doctor farmer nurse 司机 医生 农民 护士 句型 :1、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你家里有多少人?There are three .有3人。2、Who are they ?他们是谁? They are my parents and me .我的父母和我。3、e and meet family! 来见见我的家庭。My family has seven members. 我家有七口人。4、Whats your father ?你爸爸是干什么的? Hes a driver .他是一名驾驶员。5、Is this your father?这是你的爸爸吗? Yes, he is.(肯定)是的,他是。 No, he isnt.(否定)不,他不是。6、Are they farmers?他们是农民吗? Yes, they are.(肯定)是的,他们是。 No, they arent.(否定)不,他们不是。7、Whos this man?这个男人是谁? Hes my uncle.他是我的叔叔。 : 真的不掉线吗?、?禅学讲座南怀瑾听说过吗?躺在床上能和外教一对一练英语口语!适合职场中的你!免费体验史上最牛英语口语学习,太平洋英语.pacificenglish.cn南怀瑾先生民国62年讲述 林中治记录 二祖晚年行迹 上一次研究过达摩祖师传法于二祖的经过,现在继续研究二祖晚年的几个问题。 “祖乃往邺都化导,四众皈依,三十四载,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酒肆,或过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廝役,或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祖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指月录卷四) 二祖接受初祖的教导与指点,得法以后,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二代祖师。能被称为一代宗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仅“次于佛”的地位。可是,二祖晚年的形迹,却给我们留下许多疑问。一般人研究禅宗,几乎都忽略了这些问题。 原来二祖得法以后,在洛阳一带,宏法利生,接受四众的皈依,过了三十四年,传法于三祖后,就“韬光混迹”,不大注意穿着与仪表,经常出入茶楼酒馆,或与屠夫们交往,有真的不掉线吗?、?时候在大街小巷与人交谈阔论,有时候又与一般劳役工人打交道。大家看到他这些奇奇怪怪的行为,就问他:师是修道的人,应该遵守一切宗教戒律才是,为什么变成这样呢?二祖回答说:我自己在做“调心”的功夫,要你们来多管闲事干嘛?! 我们看了以上记载,不禁要发出疑问:二祖年轻的时候,为着求道,不但精通了世间的一切学问,最后还赔上了一条膀子,他求道的精神,是那么精勤诚恳。到了晚年,反而到世间被人认为最卑陋下层的地方,这又为着什么呢?就算如他自己所说,是为了“调心”。但他在见初祖的时候,初祖问他要什么,他说此心不安。初祖要他拿出心来,他回光返照了很久,结果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与你安心竟。那个时候对“心”的安与不安,已经有了深刻的领悟与体认,结果到了晚年,还要再做“调心”的功夫。现在们们要提出问题:二祖在初祖那里要安的是什么“心”? 上面这些问题,我不给大家做答案。禅宗的教育法,注重启发式,这些问题,请大家自己去找答案。 为法捐躯 达摩祖师最后被人毒害,而二祖到了晚年,则被人加害,经真的不掉线吗?、?过情形请再看下面这一段记载。 “后到筦城县匡救寺说法,有辨和法师,正于其寺讲涅槃经,其徒多去之而从祖。和愤嫉兴谤于邑宰翟仲侃,侃加祖以非法。祖怡然委顺,识真者谓之偿债,时年一百七矣。隋文帝开皇十三年癸丑三月十六也。” 二祖在一百岁左右,还舍不得救度众生的工作。可是由于宗教派别的互相嫉妒,在筦城县匡救说法的时候,不容于辨和法师。 一般法师说法,多凭文字解释经义,无法直探心源。这种法师称为义学沙门。他们对于经典的义理,分析得很透彻,可是没有实证工夫。因此,辨和法师的信徒们,对于他所讲的涅槃经多无兴趣,纷纷信从二祖。辨和法师在愤嫉之下,在地方官翟仲侃面前进二祖的谗言,因此翟仲侃就逮捕二祖张罗罪名处刑。二祖不反抗也不声辩,怡然顺受。那些对真理有体验的人,都说这是偿还宿债。这种看法,我认为还是消极的一面;他积极的意义,应该是为了维护正法,虽然遭受危难,亦不逃避,也就是佛法所谓“宁可将身下地狱,不将佛法做人情”。不管任何人,对于佛法的最高理趣,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纵然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没有这种精神,佛法怎能维持到现在呢?! 真的不掉线吗?、?禅宗的忏罪法门 二祖传法给三祖,却没有初祖对他那么严厉。(指月录卷四) “祖遂造少室,逮得法,至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曰:弟子身经风恙,请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即为剃发。曰: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二祖向初祖求“安心”,而三祖向二祖是求“安身”。 依佛法来讲,身体上的病,是由“业力”所生。业通三世因果,所以有先天的五官不全,身体的残疾与怪病等。“业”由“心”造,而身没有离开心,因此,心物是一体的两面,也就是心物一元。可是,佛法特重于心,以心为根本,心转,物亦随之转。如要治身,不如治心。三祖在悟到罪性无自性以后,一切病症,都渐渐的痊愈了。 三祖要二祖忏罪时,他体会良久,悟到罪性如幻,跟心一样,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这是般若(智慧)的观照。学真的不掉线吗?、?佛学禅,讲究的是智慧的解脱,所以才有唯“智”能度的说法。 三祖在觅罪了不可得的当下,二祖就顺着三祖的心意说,为你忏好罪了。在此,我们必须注意一点,一切罪业,一切因果虽然如幻,但在幻化过程当中,使我们有真实的感受,既然有真实的感受,我们怎么可以不怕呢?!如果在证到罪性“空”的时候,应该要乘悟并销,所谓“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如果只是在意识上认为罪性是“空无”的,而随随便便,马马虎虎,认为就是“禅”,一切不在乎,认为就是“解脱”,这绝对不是“禅”的道理。 佛、法、僧,在现象的作用上说,分为三个,故称三宝。二祖要三祖宜依“佛、法、僧住”的时候,三祖说:我现在见到你,知道僧,但不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法?二祖说:心就是佛,心就是法,佛、法合起来,就是僧。三祖顿悟入“一心三宝”。二祖非常器重他,就与他剃度,是为三祖,并赐名僧璨。 见微知著 三祖来见二祖的时候,是一位在家人(居士),并不讲出他的姓名与来历。从这一点,去探索自初祖至于二、三祖之间,真的不掉线吗?、?当时社会的形态,变乱太大,再配合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等,就可以找出一条“文化发展史”的正确方向。而一般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往往只走独条道路,并不配合这些因素来研究。 当时的佛学,偏重于“义理”的阐述,因此造成很多佛学的学阀,自以为是。达摩祖师来了以后,提倡脱掉学术的外衣,直指“心性”,做实证的工夫,这在当时,犯了很大的忌讳。初祖被毒,二祖被害,皆种因于此。后来三祖四祖,为了避国难或教难,干脆就把真实姓名隐去了。我们要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关于这上点,应该加以注意。 李长者的奇遇 由于三祖隐姓埋名,使我想起一个故事。 唐代有一位注华严经的李长者,只知他是唐代宗室,或是一位世子。唐代在高宗以后,政治非常纷乱,尤其武则天杀害李氏后裔,使李家后代,大都逃亡流落于他方。华严经是佛学里头一部大经典,共有八十卷。有人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李长者因为不见容于当时的政治与社会,所以就发心修道。他想注解华严经,便背著一部华严经及笔墨用具,往深山里去。在山中转了很久,都找不真的不掉线吗?、?到适当的地方。只见一只白额吊睛大虫,从山前面一跃跳到他的身边,匍匐在地,像一只狗见到主人一样,竖著尾巴直摇。他看到这种情形,晓得是神迹出现,就上前拍拍老虎的头说:我发心注解华严经,请你帮我忙找一个适当的地方好吗?说著就骑上虎背,考虑驮着他跑过好几个山头,最后找到一个山洞,他就不在此洞中作注解的工作。据说,他由于太专心的缘故,把时间都忘记了,到了晚上,洞中就放光,因此他可以不分昼夜的工作。而吃饭的时候,有两位天女为他送饭,并且随时补充必需的用品。 这些奇异的事情,听起来好像很迷信,然而也是很真实的。李长者注完了华严经,把稿子留下,人便不知所终了。这一部华严经注解,影响后代研究华严经的思想很大。李长者这种作风,说明了两点:第一:是受隐士思想的影响,第二:是回避政治上的恩怨。而三祖的情形,可能与李长者同出一辙。 楞伽经与禅宗心印 在要正式讲“禅”以前,有一样东西,必须重复提出讨论的。 达摩祖师传了禅以后,临走交给二祖一部经典楞伽经,嘱咐后世,学禅做工夫,应以楞伽经为蓝本,也真的不掉线吗?、?就是以楞伽经“印心”。文学上所描写的“心心相印”的典故就出于此。所谓“印心”的印,是对证、契合的的意思。印用印油在、纸上盖了模子印鉴,原来的印虽然拿走了,而留下来的印鉴,与原来的印子绝对没有两样。好像照在水中的月影子第二月,与天上的月彼此符合,这就叫做“以心印心”。 楞伽经在佛学内,不但是禅宗重要的经典,同时也是唯识宗法相宗的主要经典。为什么称为楞伽经呢?楞伽是南印度锡兰岛的一座山名,佛在此与弟子们说了这一部经典。 楞伽经的内容在指月录卷一诸师拈颂诸经语句中有一段记载: “楞伽经: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 现在西方的心理学,对心的分析太笼统,充其量只了解到佛学所讲第六识的阴面“下意识”,再下去就茫然无知了。 全部佛学所讨论的,就是一个“心”。小乘的佛学,只讲到第六识,而大乘佛学,才讲到与宇宙相合一的第七识、第八识。我们要了解第七识、第八识,在学理上不能不研究唯识学。而唯识包括六经十一论,楞伽经就是其中之一。 学禅,目的在“明心见性”,而对“心”分析最清楚最彻底的是唯识。所以,学禅一定要懂得唯识。现在无论东西方所真的不掉线吗?、?流行的禅,往往只拿禅宗里面一些公案的风光,例如“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或搞文学境界,如“天地一沙鸥”等,以为就是“禅”,未免太偏。现在我们要讲禅,一定要从我们自己文化本身的基础上,去探讨禅的究竟。 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 什么是“名”?名分实际的名与抽象的名。实际的名,就是:茶杯、粉笔、太阳、月亮、虚空等等。抽象的名,例如真理、道义等等。真理与道义,虽然是抽象的名词,但并不是空洞虚无的,它代表了一种精神的境界。由这里我们就了解“五法”所讲的名,并不是某人在电视上出现,或者在报纸上有了新闻的名气之名。 有名就有相。世界上万事万物,无论物质的或精神的,都有它的名相。 名相从那里来?从意识心分别来的。好比学静坐的人,如果要问:我这样境界,是空呢?还是不空?在禅宗一定答复你,不要起分别心哪!本来坐得蛮好,被这些空呀不空呀等名相起了分别心。分别心还在波动,并没有止息下来,你自己想想看,是空还是不空呢? 我们所感觉到的舒服不舒服,好看不好看,长与短,高与矮,道德的标准,是非的观念,善恶的分野,以及佛学本身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切宗教、科学、哲学、人文文化等等,皆真的不掉线吗?、?是分别心所起的名相而已。 众生天生的根性,喜欢“循名执相”。一切烦恼痛苦的观念,都是从分别心起来。分别心就是“识”。 分别心不起,就是“正智”。正智,也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的般若。 一切众生,喜欢循“名”执“相”,“分别”一切,去了分别心,就是“正智”现前,正智就是佛的境界,所以佛称“如”来。 以上就是五法。 不要死在句下 有些人,学了佛,学了禅以后,懂得“空”的名相,就一天到晚在那边搞空呀空的。有些静坐未入流的人,偶而瞎猫撞到死老鼠,觉得一片空灵,便跑来对我说,这几天达到空的境界,真是好。“空”固然是一片境界,而空的观念却是由分别心所起。因此,真正学佛学道的人,能够把学佛学道的名相推开了,那才算真正的解脱与自在。上面所讲一时撞到的空灵境界,那是工夫来找你,并不是你自己随时随地都有这种工夫,所以不究竟,不能自己做主,还要继续努力。 在学佛的过程中,自然要从许多名相中,去探讨其中的道理,真的不掉线吗?、?等到彻悟的时候,就要“乘悟并销”不被名相所困,完全恢复到“正智”的境界,才算是成佛。 可爱的老虎 再说楞伽经中的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我们一个人,刚生下来,像一张白纸,虽然有一个“根本”,可是在此世尚未受到染污。慢慢的,由于父母的遗传发生作用,加上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以及人文文化、科学、哲学等思想的薰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念与知识。这些观念与知识,都是依他而有的,“他”并不是自己,因此,这一种心理作用与状态,在唯识学上称为“依他起性”。依他起性,也就是后天生命活动的全部。 为着使大家对“依他起性”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借用一个笑话来说明: 有一位老和尚,收养了一位小徒弟,十几年来,都不让他下山。有一天,为着要测验他的修行工夫如何,想带他到城市里去走走。临下山时,老和尚对徒弟说,城市里什么都可以看,就是不要去看“老虎”。徒弟问城市里的“老虎”怎么个样子,会有那么可怕?老和尚说:城市里的“老虎”,头发长长的,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脸上还涂得一块红一块白,真的不掉线吗?、?讲起话来,手指指点点的,有时候还会张开大嘴巴,对你笑呢,这种老虎心里头没有好念头,你千万不要理它。这样,师徒二人,到城里逛了一天,回到山上,老和尚问小和尚说:我今天带你到城里去,你觉得什么最好玩?小和尚不好意思低着头小声的说,我看来看去,还是“老虎”最好玩。 透过这个笑话,我们要注意到两点。第一:人类男女相爱,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并不要接受后天的知识后才懂得。第二:如果这个小和尚,一直生活在山上,没有见过女人,他虽然不知道女人样子,当然也不会引起爱悦的情绪,可是,我们不能说,他没有男女相爱的功能,只能说,他具备有这种功能,而没有对象把它引发起来而已。 境风吹识浪 由此可见,我们一切心理的思维、观念、情绪等等,基本上都是依他而起。在唯识学上,称为“境风吹识浪”。我们的心性原本有如风平浪静的湖水,一有了风,就生起波浪。就就湖水来讲,有起波浪的“可能”,却不能自生,一定要靠风来吹动,或其他力量来引动。我们的心性也是一样,有生起“识”的功能,但“识”不自生,必定要“根”“尘”(境)相对,才起“识”的作用。这就是依他起性的最根本真的不掉线吗?、?原理。 西方的唯物思想,只看到这一点。认为一切物质可以影响心理。因此,困于物质来制约人的思想。可是却没有了解到,能够起这些思想的背后,还有一个能起的“功能”。这个功能,却是超越一切物质,不受一切物质所制。如果能够了解到这一点,就不会把人当做物质来看了。 凡是人,对于依他所起的一切思想、观念、情感等等,在心理与生理上,形成了习惯以后,就会普遍的计度着,想尽办法,把他牢牢抓住,这一种心理的性质,就称为“遍计所执性”。 好比就口味来讲,有的地方的人,喜欢吃辣的,有的地方的人,却喜欢吃甜的。这就由于依他所起的习惯,当他养成以后,就不容易去掉,这就是“遍计所执性”。 学禅学佛,就是要去掉“依他起”与“遍计所执”这两种心理毛病,而后剩下来去不掉空不了的,本来圆满、现成而实在的本性,证得这种本来就有的“圆成实性”,就是学佛学禅的理趣。 识途老马 因此,要开悟,要成佛,是你自己开悟,自己成佛。佛菩萨真的不掉线吗?、?与善知识,只不过是“识途老马”而已,等到你到达那个境界的时候,他为你“印可”一下而已。而你自己真到了这个境界,自己也会了解到“非从人得”并不是骗人的。 “识途老马”的故事,是出在春秋战国时候。有一回,齐桓公在作战当中,迷失了路途,就请教于管仲,管仲建议把老马放出去,所有部队都跟着老马走。结果老马带着大家走出迷途,才不受敌人的包围。 佛菩萨与善知识,也像老马一样,带着大家走出迷途,得到解脱与自在。 性辨 上面所讲的“三自性”的“性”字,千万不要当做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的“性”字来看。我们中国古代字汇很少,所以在六书中有“假借”一条。在佛学上所讲的“性”字,有时候指“理性”,有时候是说心的“性质”与“功能”,有时候却是指心的“本体”。三自性的“性”字,是概括指心的“性质”,非心的“本体”。 唯识学上还有一句话,“诸法无自性”。有人也许会想:佛说诸法无自性,而禅宗偏要明心见性,既无自性,何可见?这不是骗人吗? 真的不掉线吗?、?岂不知,诸法无自性,是讲物理世界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理,都是因缘和合,依他所起的暂时现象,并没有他自己独立而有的自性。诸法无自性者,就是诸法空相。能够使诸法空相,而不为诸法所空的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才是禅宗所讲的“性”,禅宗所要见的性,也就是要见这个“性”。如果说,禅宗没有“性”可见,那当然也没有“佛”可成。如果没有佛可成,释迦牟尼何必骗我们呢?!就算释迦牟尼佛骗我们,而一个骗局能够骗了几千年,而几千年来,都是第一等智慧的人受骗。那么,这个骗,就有他骗的道理,是否我们也甘心让他骗骗看。再说,我们若能了达诸法无自性,是否正是见性之契机呢?!这也值得大家仔细参究看看。 八识与八卦 接着来谈谈八识。八识是心的分类;它是就心的作用上,分为八部分来解析,究其实,这八个部分是一个整体,绝不可把某一部分独立起来,但为了方便解说,勉强设立有各部独立的作用。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这些还都是名相,绝不可执为实有的。 心的分类,“眼、耳、鼻、舌、身”为前五识,“意”为第六识,第七识梵文译音为末那识,第八识梵文译音为阿赖耶真的不掉线吗?、?识。 我们研究东方文化,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在印度文化里的唯识学上,楞伽经所讲的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些数字,在我们中国有五法、三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八卦、阴阳。 从这些相同数字的引用,我们觉得很奇怪,好像上古的这些教主上师们,他们对于宇宙的法则、人类的生命根本,曾联合开了一个会议,因此做了这些统一性的决定。其实,宇宙真理只有一个,尽管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而原则绝不会变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因此,也有人把八识配成八卦:第八阿赖耶识乾卦,第七末那识坤卦,第六意识震卦,眼识离卦,耳识坎卦,鼻识巽卦,舌识兑卦,身识艮卦。 不要听天由命 现在先来研究前五识。首先应该了解几个名词,首先来说“三性”。 这里所讲的三性,与前面所讲的三自性不同。三自性是讲我们的“心”所起三种作用的性质。我们每个人的知识与观念,都是依他起性,并不是本有的,可是我们却把这些外来真的不掉线吗?、?的东西,当是自“我”,因此循名执相,想把它牢牢抓住,这就形成了遍计所执性,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外来所引起的特性去掉空了,而我们生命本有的圆成实性就会全体显现,到达这个地步,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 这里所讲的三性,是讲我们心地起作用后,由于心念与行为所薰成的“善、恶、无记”等三种种性。 这三种种性,有的是先天带来的,有的是后天造成的。所谓“种子生现行”,就是先天的种性,影响今生的行为;“现行生种子”,就是后天的行为,又造成新的种性。这些种性,就是生命轮回的基因。 种性又称根器。有的人天生大乘根器,有的人却偏向于小乘,这是勉强不来的。由此,影响后来道家的思想,所谓“今生若无神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的说法。 不过,佛家所讲的种性,并不是一般人所谓的宿命论,认为前生所带来的命,是无法转变了,只好“坐以待毙”听天由命,这是消极的对前生命运低头。而佛家却正相反,他指导我们积极的去改变目前的缺憾生命,因此要我们在今世的行为上去消除过去所造成的不好因素,而超凡入圣,达到真、善、美的圆满生命,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 三类种性 真的不掉线吗?、?在唯识的观点,认为心生的后天作用,有善、恶、无记三性。而我们中国文化,对于人性是善是恶,争论了几千年,结果没有定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孟子所主张的性善,与荀子所主张的性恶,基本上有个最大的疑问,就是他们所讲的性,到底是指宇宙间生命最基本的先天功能呢?还是指有了生命以后的后天作用呢?因此,西方人批评我们中国没有哲学思想,原因就在于逻辑的界限不清楚。 人性有善、恶、无记(非善非恶)这三种作用。可是一般普通人的思想观念,不是善就是恶。后来理学家把善的称为天理,恶的称为人欲。天理是理性的,而人欲多半是情感的。这们平时的心念,都在理智与情感的争斗之中,也就是庄子所讲的“心兵”。 还有一种就是无记性,无记的行为,多半属于下意识的作用。我们很多时候,好比坐的时候摇摇腿,思考的时候打打头,或与人讲话,时常用手指头敲打桌子等,这些动作做了自己不知道。因为他没有经过意识分别以后再去做,所以称为无记。这些无记的行为,虽然说是非善非恶,但是若以佛学因明逻辑来分析,它的根本还是有善有恶的。 三层识境 真的不掉线吗?、?三境:境,就是境界。什么是三境呢?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比如,前五识所起的作用,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功能所生的性境之一。眼的先天作用是看,耳的先天作用是听等等,这些看、听作用,就是性境。 独影境,是意识的反面作用,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讲的下意识状态。它不需要靠前五识的配合,为意识本身单独所起的作用,所以又称作独头意识。譬如我们在画展看到一幅名画,或在街上看到喜爱的衣服首饰,回得家来,闭起眼睛,这些画、衣服、首饰,都呈现在眼前,这就是独影境的作用;因为在独影境中带有实质的东西,所以又称带质境。这种带质的独影境尤以男女相爱慕的时候,更会强烈的产生,就如西厢记里所说的,“茶里饭里都是她”。 独影境在什么时候才能产生呢?一、幻想的时候。二、精神病状态,以及因病使得心理衰弱而恍惚的时候。三身心极度疲劳困倦的时候。四、梦中。五、定中。 带质境,是由一个实质的东西,引起意识分别为另一种境象。譬如我们晚上走黑路,路旁边本来是一块石头,因为光线不明,错认为是一只狗;或看到一根树杆,却误认为是鬼影,这种狗与鬼的影像,是由于石头与树杆所引起,这种境像,真的不掉线吗?、?就称带质境。我们中国文学上“杯弓蛇影”的故事,就是带质境最好的说明。 我们懂了唯识的道理,以唯识的观点,来看人类的心理,几乎不是带质,就是独影,根本无所谓正常。学了唯识,等于受了精神病训练的医生,看每一个人,几乎精神与心理上都有问题。那要怎样才算正常呢?只有唯识上所讲的“圆成实性”的如如正智境界,才算正常。按照禅宗的标准,只有明心见性的人,才属于正常了。 三种心量 三量:量的意义很深奥,无法给他下一个很确定的语译,姑且把它解释为心性所起境界的范围、现象、功能,综合起来这许多观念称做量。三量是:现量、比量、非量。 我们的心意识所起的作用是真实的,称为现量。如何才是现量呢?譬如我现在在诸位面前举起这个手表,当大家眼睛接触到手表这一刹那,而意识还没有起分别时,这是眼识的现量;等到明了这是一只手表的时候,已经成为第六意识分别心的现量,而非眼识的单独现量了。又如,当我们专心看一本书、一幅画,或注意一件事时,旁边走过一个人,这个人的影像我们看到了,但是,这个人是男、是女、是胖、是瘦真的不掉线吗?、?不知道,这就是眼识的现量。因为这个时候,眼识还有一部份的现量,配合了意识的现量在分别书、画、故事的内容。眼识本身有一种看的功能,它像照相机一的镜头一样,有一定多大的范围,可以对外摄取景象,但是不能分别它是什么,等到晓得这是什么东西的时候,那已经是第六意识的事。耳识也是一样,当现在大家专心听我讲课,心里在分别这是什么意思,听的时候,决定它重要不重要,要不要在笔记本记下来,这是耳识的一部份现量,配合了意识的现量在听课,可是当你在听课的时候,电风扇转动的声音,你们同时也听到了,有时候只听到有这一种声音,而没有去分别这是电扇的声音,这种境界,就是耳识的现量。因此,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都通于现量。 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是阿赖耶识的性境与现量,可是是带质所生。为什么人类会生出眼、耳、鼻、舌、身呢?因为阿赖耶识在过去的功能当中,就带着有产生这些种子;西方宗教说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了人类,可借作比喻,可是这种说法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了解了上面哲学理论的根本,对于宇宙的万事万物,晓得了它的本源;花为什么是红的,叶子为什么是绿的,这都是阿赖耶识由于众生共业所感,带质所产生的结果。 因此,唯识这一门学问,是非常精密而科学的。要研究起来,真的不掉线吗?、?非常复杂,绝不可以有一些马虎笼统。学禅宗而不通唯识,那是绝对不可以的,所谓“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类文化,几乎进入“空白”的一个阶段。如果将来东西方文化真的汇流了,我想,唯识学一定会在西方生根。因为唯识学的精细,正好配合了西方科学的精神,一定有它辉煌成就的一面。不过,由于唯识学的精密深奥,加上玄奘法师所翻译的中文,深涩难懂,在三、五十年之内,能不能很精确的翻成外文,可能颇有问题。 上面所讲的是现量。 人类的心理活动,多半属于非量,而意识分别,又多半属于比量。学外文的人,一定有个经验,当他要说外文的时候,一定先起了中国话的意识,而后再从脑子里翻为外文说出来,这种做了双重的工夫,就是比量的道理。 尤其一切观念的产生,更是比量的境界。譬如道理的观念,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规矩,他的行为使人讨厌呢?还是喜欢?这一种合不合于自己意思的观念,是我们阿赖耶识先天的种性里,遍计所执的比量。如果我们人类对行为不预立标准,那么,一切行为,就无所谓对与不对,因此,人的观念,都属于比量。 甚至于一切知识、思想、感情、行为等等,都是遍计所执的真的不掉线吗?、?比量,而非现量,更不是真实性的。 佛法所讲的空,是本性上现量境界的形容。我们如果在“如如正智”上,去了(空)依他所起的遍计所执的分别妄想,剩下来去不掉(空不去)的如如正智,就是我们心性的现量。这种心性的现量,在禅宗称为“心”,在教义称为“般若”,在唯识称为“实性”。 那么什么是非量呢?我们的一切幻想、妄想,大部份属于非量。而根据后天的经验,很多幻想与妄想,没有离开非量。 譬如一个神经病人,他所听到的声音,并不真实,见到的一切色像,也都属于幻想,这就是非量。可是,据我们了解,他这些非量的境界,却没有离开他的知识范围,不过是从经验中片断的凑合来,造成一种幻觉的境界,因此,这种非量,究其实,还是从比量所引起。 好像三十几年前流行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其绘画原理姑且不论,观赏者爱怎么看,就怎么看,可是,你所看出来的印象,毕竟都没有离开你的知识经验范围,这也是由比量所产生的非量。 又如我们做梦,不会做过没有经验过的事物,但是,在梦中的境象则比较紊乱而没有条理的,这种梦境虽然是非量,可是也是比量所引起。 西方的宗教,它所描写的天堂,完全是西方文化的色彩;而真的不掉线吗?、?中国所讲的玉皇大帝、十八层地狱,却完全是东方的文化色彩;而回教,则全是阿拉伯的色彩。这说明了各地方的人,都是按照自己知识经验中的比量,来创造非量的境界。 要想学禅修道,就应该尽量破除比量与非量的境界,尽量保持现量的境界,才可以入道。 以上所说的三境、三性、三量,是我们研究唯识学之前,必须要了解的。 看相的故事 凡是一切有形体、情感、思想的众生,都具备有前五识(色界初禅、二禅鼻舌二识不行,三禅以上五识俱停)。因此,前五识在三境里是性境,没有独影境与带质境。在三量里惟是现量,没有比量与非量。在三性里,却通乎善、恶、无记。 前五识因为是阿赖耶识带质所生,所以是阿赖耶识的性境。前五识没有分别思维的功能,所能它只通于现量。而前五识在三性中,为什么会通于善、恶、无记呢?这里面道理,我们只要“相术”,就可了解。 譬如相书上说,人的眉心宽的,他的心量也宽,相反的,眉心窄的人,他的心量也窄。心量与眉心本来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可却有间接的影响。因为心理窄的人,往往喜欢皱眉头,真的不掉线吗?、?久而久之,两边眉毛就挤在一块了;而心量宽大的人,时常表现着从容与轻松,因此眉心显得比较宽大。看面相的人,就根据“从果推因”的定理,从面相的状态,来推断心理的活动,这是相当准确的。还有一点,说是“中堂”长的人,主长寿;相反的,短的人,主短命。其实,中堂的长短与寿命绝没有直接关系,不过是中堂短的人,他的嘴唇往往上翘,牙齿合不拢,因此空气中的细菌时常从嘴巴 进入内脏,容易产生疾病,当然寿命就比较短,相书上只说其然,而不说其所以然,因此大家对相术就感到很神秘。我们如果时常恨人,就会影响到眼睛成为怒目。还有,根据人的性格,也使眼睛有不同的表情,傲慢的人,眼睛上视;险沉的人,眼睛下看;心神不定的人,眼珠乱转;淫盗邪恶的人,眼球邪视等等。 说到眼睛的表情,在唯识学上讲,是通于三性,由此使我记起教我学禅的袁老师,在四川茶馆里的一个笑话: 抗战期间,有一天,我与袁老师徒二人,正在茶馆里参禅,看到有一位教中学国文的老师,也在邻桌喝茶。不多久,有一位女人从他旁边走过,只见他一边喝茶一边摇晃着脑袋,两只邪眼半闭半睁的眯着,口里念着“恁曾得,她这临去秋波那一转”。袁老师一看他这样轻浮的态度,就走过去想教训他一顿。他一见是袁老师,先是一愣,接着就很恭敬的与真的不掉线吗?、?袁老师打招呼。袁老师笑着问他说:你刚才口里念的是什么好文章啊!他晓得袁老师要骂人了,就赔小心的说: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只不过是一时兴趣,随便说说罢了,你老不要见怪。袁老师说:你是教国文的,刚才这一句西厢记的词,你解释给我听听看。他见袁老师这么一讲,不好意思的在那边傻笑,口里却说不出话来。袁老师说:你不解释,我来解释给你听:“秋波者,眼睛也,而眼睛却因人而有许多不同。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舜目重瞳睛,而项羽也是重瞳子,可是他们一个为圣王,一个却兵败自刎,这两个同一秋波,何以其结果却有如此之不同?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喜欢逃学,每一次逃学若被我妈妈发现了,当她打我而用一种恨子不成材的眼光看我的时候,我到现在还很深刻的印在心中。我妈妈是女人,她的眼睛不能说不是秋波,当她用恨我不学好,要我学好的那一种怒目看我的时候,也真像西厢记所说的恁曾得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讲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要说明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由于意识的善恶,而影响前五识的状态,给人感受上,也有善恶的不同。上面只举眼识做例子,其他的请自己去体会。 五识造业的条件 真的不掉线吗?、?上次提到前五识的三境、三量、三性。 现在说明前五识的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 自性:就是指前五识所具有的性能。眼的自性是了别色相,耳了别声音,鼻了别香臭,舌了别五味,身了别感觉。这种了别,没有任何比量计度,而是一种现量作用。 所依:五识之所依为五根,比如眼识所依为眼根(眼睛),眼睛的本身是色法,当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眼睛的时候(包含眼球、眼神经等等),只要没有冷却,还有活动力的时候,就可以生起眼识的作用。就此,有一件事情要加以注意的,就是现代的医学上,把临死之人的眼膜取下来,放在冰库里冷冻,再移植到别人的眼中,又可以生起看的作用,这不是与上面所讲的冷却以后,就无法生起识的作用矛盾吗?其实不然,唯识学所讲的冷却,是表示完全死亡,而冷冻,只是色法处在冷热两种不同温度的环境中,它本身的“暖寿”并没有死亡。好像北极,虽然是冰雪地,还是有些适合于这种环境的色法活动。 “所依”之“依”:分俱有依、等无间缘依、种子依三种。俱有依者,就是指我们的眼根是与生命同时来的。而这个生命则是依靠阿赖耶识的种子而来,这是种子依。有了生命以后,只要眼根不破坏,它就会连续的生起看的作用,这就是真的不掉线吗?、?等无间依的功用。 所缘:眼睛所缘的对象是“色”,所谓有见有对。“色”有:形色(方、圆、长、短等等),显色(红、黄、蓝、白、黑),表色(曲、伸、踏等等)无表色(为心内对外境种种作业所生起的一种感动力量、一种无形无相的种子功能)。 眼睛能够生起看的功用,需要具备九个条件(九缘):明、空、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耳能够生起听的功用,除了“明”以外,需具备其八个因素,因为耳朵听声音不需要光明。其他鼻、舌、身除了“明、空”外以外,要具备其他七个因素,因为鼻、舌、身与香、味、触产生感觉的时候,不需光明,也不需距离,因为有了空间的距离,反而不能产生感受的作用。 前五识要靠第六意识做助伴,才能生起一切心理活动(普通称为心所),有了心理活动,前五识就跟着造作许多业。 举眼识来讲,它的“作业”有:了别自境、了别自相、刹那了别、了别现在(就是一刹那一刹那的连续了别,而第一刹那却成为现在),这是作业的因。而它的成果有:随意识转(眼识本身只能看而不能起分别,指挥眼睛向东看身西看,是意识的功能)、随善染转(眼识是跟着心所善、染(恶)的活动所转。譬如一个吸鸦片片烟上了瘾的人,当他看到鸦片片烟的时候,眼睛充满了喜悦的表情,这就是被善染的心真的不掉线吗?、?所所转动)、随发业转(发业是指生命本能的活动)、能取爱非爱果(取舍所喜所恶者),这些都是眼识作业的成果。这是简单的说明,因为不是专门研究唯识,所以只约略介绍。唯识对于心的分析,极为精密详尽,要想研究禅宗,如果不懂得唯识,于心性的领悟恐怕有碍。 了解了眼识,其他耳、鼻、舌、身可依此类推。 六识的五种心态 前五识依五根、对五尘、配全了意识,便生起五心的作用: 率尔心:刹那而起,这种刹那是突发的。中庸上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唯识学上所讲的率尔心,是后天的一种心理作用。大家学静坐,在静坐中,突然间见到光、见到像,就是率尔心的作用,用不着欢喜或害怕,只要不理他,一会儿就过去了。 寻求心:普通的人,时时刻刻总在在寻找的状态之中。有一位年轻人讲,我自小学至于中学毕业,十二年来什么都没有把握到,现在希望联考录取,我想在大学里,总该可以找到什么吧;而坐在他旁边大学刚毕业的一位同学告诉他,你如果真的进了大学,我想也不会找到什么。真的,我们大家在人生之中,不管年老年轻,到底能找到什么呢?什么都没有真的不掉线吗?、?找到。不过有一点,如果站在学禅修道的观点上,能够把一切寻求心都放下,反而能够得到什么。 决定心:有下决定的作用。 以眼识来讲,率尔心是眼识配合了意识第一下最初所起的作用,这突发的率尔心一过去,寻求心就起来,使眼睛东张西望,欲罢不能,念念相继,辗转而去,第五识配合第六识的好恶,在时间之流中流转,这是等流心。在寻求之中,如果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就产生决定心,决定心的结果有染有净,这是染净心,染就是对一切世间境象的爱恶,净就是禅的“明心见性”境界。 八识规矩颂简释 了解了上面这些基本道理,现在再来研究玄奘法师所作的八识规矩颂。他把八识分成四类,每一类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