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六年级数学下册2圆柱和圆锥图形的变换教案新版西师大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734189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六年级数学下册2圆柱和圆锥图形的变换教案新版西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春六年级数学下册2圆柱和圆锥图形的变换教案新版西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春六年级数学下册2圆柱和圆锥图形的变换教案新版西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春六年级数学下册2圆柱和圆锥图形的变换教案新版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09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一第6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让同学们掌握图形变换的几种方法,会按要求进行图形变换。2让同学们感受几何图形蕴藏的美,产生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同学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与情感。【教学重点】根据实际情况,画出变换后的图形。【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台。学具:尺子、圆规等作图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人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平面图形,通过变换这一手段可以得到更美的图案,从而装点我们的生活。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图形变换有哪些吗?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1)平移(2)旋转(3)对称(4)放大和缩小教师:老师这儿有一些图片,大家欣赏欣赏,你能发现这里面有图形的变换吗?多媒体播放幻灯片。(幻灯片说明: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或自己拍摄一些经过图形变换后的图案,例如商标、广告、国旗、美术作品、平面设计作品服装上的图案等等,里面要有平移变化、对称变化、旋转变化、相似变化。)学生说说图片里看到了哪些图形的变换。点评: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图案的欣赏,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通过观察发现图形的变换形式,巩固了所学知识。二、通过动手操作梳理和巩固知识1平移(1)教师:还记得怎样将一个图形平移吗?平移的特点是什么呢?来!大家在实际操作中来回忆和小结一下吧。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09页课堂活动第2题的第(1)小题。反馈:展示学生答案,请学生以(1)小题为例讲讲平移的过程。(2)梳理、小结。一个图形平移后其图形本身的大小、形状、方向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平移前后,图形上的任何一个点移动的距离都是相同的。平移时,可以在原图形上选出几个很重要的点或线段,分别将这几个点或线段按要求的方向和距离移动,最后根据这几个点或线段的新位置将图形完整画出。(3)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09页课堂活动第2题的第(2)小题的第一个要求,得到丙图形。2旋转教师: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旋转,怎样将一个图形按要求旋转呢?旋转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大家将丙图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度得到新图形,动手试试吧!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反馈:展示学生答案,请学生讲讲旋转的过程。梳理、小结:(1)一个图形旋转后其图形本身的大小、形状没有变化,但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旋转360度除外);旋转前后,图形上的任何一个点旋转的角度都是相同的。(2)旋转时,可以在原图形上选出几个很重要的点或线段,分别将这几个点或线段按要求的方向和角度旋转,最后根据这几个点或线段的新位置将图形完整画出。点评: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平移只是图形位置发生了变化;而旋转是图形的方向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在操作中,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要在原图形上选几个重要的点或线段,分别将这几个点或线段按要求平移或旋转,然后再将图形完整画出。三、小组合作,梳理知识,培养能力1梳理放大和缩小、对称此环节可以较刚才两个内容更放手些,让学生先独立操作完成教科书第109页课堂活动第2题的第(3)小题和练习二十一第6题,然后分小组交流归纳。(1)怎样将图形按要求放大和缩小?操作时有什么技巧或是需要注意的地方?(2)什么叫轴对称?对称轴是什么?怎样根据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以上的问题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引导小组活动。)2小组汇报,教师梳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即可。但无论图形是放大还是缩小,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图形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变。一个图形,如果它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以后两边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叫它的对称轴。在轴对称图形中,两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点评:对学生掌握得较好的知识,教师采用自主、开放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创作:请学生在方格纸上运用这四种变换手段自己创作一幅有情景的作品,完成后在全班展示。(可以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完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小字本或其他方格子的纸张。全课总评:本堂课的设计有如下特点:一是根据知识的联系,重组复习内容,体现了教师的系统教学观。二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本堂课充分体现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复习环节清晰,从观察生活中的图形变换现象到对这些知识的具体回顾复习,再到运用图形变换创作一副有情景的作品,整个设计层次分明。四是从欣赏美到具化美再到创造美,整堂课学生都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情感。附送:2019春六年级数学下册2圆柱和圆锥圆柱的体积教案1新版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35页例3及课堂活动,练习八1,2,3题。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倡导交流、合作、实验操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分析、比较、综合的学习思考方法。3让学生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及应用。教学准备教具:标有厘米刻度的透明长方体容器和圆柱容器、量筒、小黑板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实验回顾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1)出示透明长方体容器。教师:现在我们向这个容器里倒入1厘米深的水,容器里的水会形成什么形体?(长方体)(教师现场操作倒水)估计一下,有多少立方厘米?怎样才能知道这层长方体的水有多少立方厘米?(预设:计算;倒入量筒测量)(2)如果要计算的话,要测量哪些数据?(请一名学生前台测量,教师注意提醒从内部量)教师板书数据,全体学生即时计算,一生板演。学生讲解,教师从算式中用红线勾出表示底面积的部分。说明: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当高为1CM时,底面的面积数就是这个长方体所含的体积单位数。教师再往容器内依次倒入2CM,3CM高的水,随机请学生口答出体积数。(3)揭示:当长方体的高度增加,我们就可以用一层的体积数乘上高度(也就是层数)来求得体积。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1初次实验出示标有厘米刻度的圆柱形玻璃容器。教师:向这个容器里倒入1厘米深的水,水会形成什么形状?(圆柱)教师操作倒水后:猜一猜,这个圆柱形水柱的体积如何计算?(教师板书学生猜测结果:V=SH)教师:假如这些猜测合理,我们需要测量哪些数据?(D或R)一名学生上前台在教师的协助下现场测量,记录下数据。学生集体按照自己猜测的方法演算结果,并进行相关板演。教师:怎样证明这些结果的正确性?(量筒测量)教师将容器中的水倒入量筒,直观验证V=SH的正确性。2二度实验教师:一次实验还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再进行几次行吗?教师往容器中倒入2CM,4CM,5CM,10CM高的水,学生计算后,师生共同用量筒直观验证,并生成实验表格如下:实验编号底面半径(CM)底面积(CM2)圆柱体积(CM3)123453实验分析教师:刚才的实验说明了什么?观察数据你还有哪些发现?4回归课本,认识“转化”法推导圆柱体积,扩展对公式的认识教师:圆柱体积V=SH,关于这个方法,我们的数学家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的说明,一起来看看。小黑板配音演示:教师:欣赏了数学家的推导方法,再回忆一下我们刚才的实验,你想说点什么吗?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基本技能训练练习八第1题。2拓展应用,促进发展教学例3。教师:不告诉圆柱的底面积,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小黑板出示例3:集体感知题意。全体学生独立完成,两名学生板演后讲解。教师小结:当求体积的必要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时,我们应先根据相关信息予以解决。作业布置练习八第2,3题。教学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知识?在今天的学习中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