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6.开国大典(3)教案 语文S版.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5659970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6.开国大典(3)教案 语文S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6.开国大典(3)教案 语文S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6.开国大典(3)教案 语文S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6.开国大典(3)教案 语文S版教学内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教学目标: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订正读音。聂荣臻乐声直奔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擎:举。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汇集:会合,聚集。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瞻仰:恭敬地看。4、自由读课文。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投影出示思考题:(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3、交流自学情况。(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四、分部分朗读课文。五、朗读汇报。六、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能写出课文梗概。教学过程: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4)指导朗读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5)练习朗读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奏国歌 宣布新中国成立 升国旗 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 群众游行(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7)练习朗读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二、朗读课文。三、说说课文梗概1、什么是梗概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四、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写出课文梗概。附:板书设计附送: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7 船长教案 苏教版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2.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3.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重点难点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意。 教学课时两课时 知识点详解 船长 薄,在这里读b。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格恩西岛。句导读:“夜晚”表明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像平常一样”告诉我们这是一条定期航线,哈尔威船长曾经无数次引领轮船往来于海上,经验非常丰富,而这一次与以往的远航并无差别。 说明了当时的天气情况,有薄雾再加上是夜晚航行,很容易出现事故,为后面危险情况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冒”说明发生得突然。“阴森森”表现了当时诡异的气氛。“全速前进”导致了事故的发生,也说明海难的责任不在“诺曼底”号。段导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航行的具体路线。薄雾笼罩着大海。这里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来。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加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 说明撞击异常猛烈,情况万分危急。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主要写人们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惊恐万分的慌乱场面。这句主要写了什么?段导读:“诺曼底”号遭到“玛丽”号的猛烈撞击,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诺曼底”号客轮被撞,情况万分危急。 不重复。“全”和“都”体现了船长心系每一位旅客和所有船员,不让一个旅客和船员出现意外伤害,这是船长的职责,表现了他的坚定决心。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全”和“都”是近义词,在这儿是不是重复?段导读:船长下达命令,指挥自救。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不矛盾。哈尔威船长把自己排除在外,体现了他一切为他人安全着想的“忘我”精神。此时,船长已经明白沉船是不可避免的了,他决定与船共存亡,为后文船长的牺牲埋下了伏笔。船上是61人,而船长说是60人,这矛盾吗?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句导读:“一窝蜂拥了上去”,人们都在为自己寻找生路,使场面更加混乱,“险些儿把小艇弄翻了”,又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大副:船长的第一助手,副船长。二副:船长的第二助手。奥克勒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段导读:本段写乘客们疯狂地拥上小艇,乱得不可开交。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号,此处读ho。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哈尔威船长的声音固然威严,但真正让人们变得冷静的是船长的镇定所带给人们的希望。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的到底是什么? 机械师:从事机械制造和修理的技术人员。“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被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段导读:第714自然段写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的对话,对话简短有力。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段导读:第1521自然段写船长与奥克勒大副的对话。 难句解析:大家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德所感动,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有秩序地开展自救。搭救:帮助人脱离灾难或危险。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大家为什么沉默了?段导读:人们听了船长的话之后的内心感受。“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因它肇祸而遇险的人员。段导读:本段写“玛丽”号的搭救使自救工作更加有效。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 几,这里读j。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段导读:第23、24自然段写救援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成效显著。 句中的“指挥、控制、领导”三个词既互相关照,又各尽所用,充分表现了船长的沉着镇定。调,这里读dio。见习:初到工作岗位的人在现场实习。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加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句导读:哈尔威考虑到了每件事和每个人,唯独没有考虑他自己。此刻,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在和灾难较量。段导读:船长沉着地指挥救援工作。“快救克莱芒!”船长喊道。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段导读:第26、27自然段写船长让大家快救见习水手克莱芒,体现了哈尔威爱护弱者的人性美。轮船在慢慢下沉。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句导读:死神在一点点靠近,人们在和时间赛跑,在和死神抗争,内心充满了对生的渴望。“动作再快点!”船长又叫道。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沉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 舰桥:操纵舰艇和指挥作战的地方,一般位于桥楼顶部的前端,包括指挥室、驾驶室、露天指挥所等。段导读:救援工作取得成功,“诺曼底”号沉入大海。第二部分(第328自然段):具体描写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的经过。 突出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犹如铁铸一般的高大形象。哈尔威船长没有自救,而是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正是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表现。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这一句突出了什么?哈尔威船长为什么没有自救?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重点句解析:把哈尔威船长说成是黑色的雕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已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段导读:哈尔威船长与客轮一起沉入大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句导读:由“一次”到“一生”,这就是哈尔威船长的光辉写照。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加点的字有什么作用? 一个“又”字表明此类情形不止一次,这再一次赞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第三部分(第29、30自然段):哈尔威船长指挥救出60人后,自己却随“诺曼底”号沉入大海。1.学习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2.初读课文,理清思路。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作者雨果的相关资料。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导语: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2.看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关于谁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学生字、新词。(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震荡调遣大副威严履行深渊井然有序忠于职守2.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哭泣机械灵魂争执控制调遣呼号斗殴可怖克莱芒(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辨别加点字的读音。重点提醒:“机械”的“械”字读作“xi”,不要读成“ji”。“哭泣”的“泣”字读作“q”。(3)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哭泣:轻声哭。调遣:调派;差遣。威严:有威力而又严肃的样子。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肇祸:闯祸。大副:轮船上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深渊:很深的水。井然有序:形容严整而有条理,一点儿都不紊乱。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适时指点。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自救牺牲”给全文分段。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诺曼底”号客轮被撞,情势危急。第二部分(第328自然段):写船长镇定自如,指挥自救。第三部分(第29、30自然段):写船长坚守岗位,以身殉职。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读课文。船长客轮被撞,情势危急。船长镇定自如,指挥自救。船长坚守岗位,以身殉职。1.抓住“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这个中心点来理解全文。“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忠于职守,看起来平常,真正做到又是何等的困难。在利益面前,特别在死亡面前,更是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之道。我们的社会,最需要弘扬的应该是这样的精神。2.朗读时注意语气。本文是对哈尔威船长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为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1.比一比,再组词。2.根据课文填空,说说括号里的词语的意思。(1)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2)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2.重点学习“自救”和“牺牲”部分,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重点句的课件。一朗读课文,导入新课1.朗读“遇险”部分,问: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2.谈话导入:面对死亡,哈尔威船长挺身而出,指挥自救。在这一过程中,他一共下达了几道命令?认真阅读课文,用笔画出来。二重点研读“自救”部分 梳理三次命令。1.第一次。“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1)哈尔威船长是怎样下达这一命令的?(大声吼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指导学生联系上文描写甲板上混乱的情况回答。)(2)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哈尔威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引导学生关注“救生艇、妇女、其他乘客、船员”。板书:镇定自若、舍己为人)(3)指导朗读,学生体会“镇定”的语气。2.第二次。“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1)作为船长,他的职责是保护乘客的安全,而此时,他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请学生读第五自然段。(2)甲板上的情况可用哪个字形容?(乱)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这种情况?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会怎样?(抓住关键词语“一窝蜂、拼命、疯了似的、不可开交”,持续下去会船毁人亡。) 学生认真地读一读,想象命令下达后情况会怎样?课文中有一个成语可看出来。(井然有序)(3)体会:在危急的时候,船长下达了这一道命令,从中可看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果断机智,尊重妇女)3.第三次。“快救克莱芒!”。(1)这句话体现出哈尔威是怎样的人?(板书:关爱孩子)(2)小结:在整个自救的过程中,哈尔威船长始终没离开自己的岗位。为了乘客和船员的安全,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三学习“牺牲”部分1.读。教师反复吟诵:“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先沉下去,很快船尾也浸没了。”如果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乘客,此时已经被救上了“玛丽”号巨轮,可回头望去(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二十九自然段。)如果你是“诺曼底”号上的船员,在船长哈尔威的指挥下,挽救了所有乘客的生命,自己此时也脱离了险境,可回头望去(再指名读)如果你就是那个见习水手克莱芒,在船长的关爱下,此时自己已经脱离了险境,可回头望去(指名让学生再读,反复体会船长的伟大。)2.写。(1)如果有可能,乘客、船员和见习水手克莱芒的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船长哈尔威说。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用一两句话写下你的心声。(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再交流。3.再次朗读第二十九自然段,体会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4.教师引导:哈尔威船长多么崇高,多么伟大,作家雨果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1)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2)总结:是的,面对生死的考验,我们看到了人们的恐惧,看到了人们的惊慌,但在哈尔威船长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他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看到的是他的英雄本色。船长遇险千钧一发忠于职守自救镇定自若巍然屹立牺牲以身殉职舍己为人1.让学生明白在所有人已经脱险的情况下,哈尔威船长为什么不逃生。作为船长,他必须选择死亡。船在人在,船亡人亡。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不能离开自己的船,这是船长的职责,这是古老的航海传统。哈尔威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船长的尊严。教材之所以用船长为题,而不用“诺曼底号”遇难记为题,我想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2.在文中船长下达了四次命令。相对而言,第一次和第二次比较重要,尤其是第二次命令。因为第二次命令才使原来乱得不可开交的局面变得井然有序。因此,在教学中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转变的原因上。第二次命令是船长与机械师、大副对话中的一句,必须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反复朗读,悟出其中的深意。1.“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读一读,体会当时的情境,并用自己的话描绘下来。当时情况危急,船上乱成一团。2.阅读下面的片段,回答问题。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炉子怎么样了?”“被海水淹了。”“火呢?”“灭了。”“机器怎样?”“停了。”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1)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嘈杂(安静)违抗(遵从)简短(冗长)伟大(藐小)(2)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船长在紧急时刻从容指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表现了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3)这段文字主要是对话描写。想一想,对话中没有用到表现人物说话时表情、动作、语气等提示语,其原因或作用是时间紧迫;表现船长的果断;烘托紧张的气氛。(4)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才能表现出当时的气氛和人物的性格?答:干脆、节奏较快。(5)这时,你想用哪些成语来形容船长说话的口气和声音?答:干净利落、不容置疑。(答案不唯一)1.雨果简介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41年当选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代表作有克伦威尔国王寻乐巴黎圣母院笑面人等。2.作者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世人缺乏的是毅力,而非气力。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应该相信,自己是生活的强者。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笑声如阳光,驱走人们脸上的冬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