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北师大版品德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一共同的家园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45656 上传时间:2020-02-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北师大版品德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一共同的家园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北师大版品德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一共同的家园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北师大版品德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一共同的家园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北师大版品德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一共同的家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2 了解并初步认识世界政区图和两半球图,知道世界上陆地和海洋分布的概况。3 进一步培养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科书分析参见第5861页。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各种动物、植物、人物和各种地理事物的图片,并确定每一张图片内容所呈现的地区。2 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3 地球仪。如果可能,按照小组数目做准备。4 了解魏格纳学说的有关内容。教学活动及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是我们已知的唯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而且也是各种动物和植物的家园,所以地球总是那么生机勃勃。 现在,让我们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为所准备的各种动物、植物、人物和各种地理事物的图片找家。请大家把图片贴到这幅地图的相应位置上。”2 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给动物、植物、人物和各种地理事物找家”的活动。可以按照动物、植物、人物山脉、河流等将学生分组。学生完成后,全班一起检查贴得是否正确,教师指出错误并且纠正,然后,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地球上不仅有人类,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生命。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各种动物、植物共同的家园。”3 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6页的课文,讨论古人对地球的认识,以及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启发学生联系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所使用的工具,以及以前学习过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知识进行分析。4 观察与演示。阅读教科书第26页的插图和豆博士的叙述。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给一个地球仪。驾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寻找答案。教师演示地球仪正确的转动方式,并且借助地球仪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教师总结。第二课时1导入,“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对地球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2阅读与探究。阅读教科书第27页的第一段课文。阅读教科书第27页的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和右下方的文字。读图要求:(1) 看看地图上面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2) 找一找地图上面有哪些大洲、大洋。3全班交流。各小组发表读图结果。教师要保证学生能正确地说出一些基本的知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最大和最小的洲,最大和最小的洋,我国位于哪个洲,我国东临哪个洋。4 拓展学习。阅读教科书第29页的“魏格纳的胆识”一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前的准备向学生做简单的介绍。5 教师总结本课题的学习,布置家庭作业。给教师的建议1 在课前要准备好动物、植物、人物和各种地理事物的图片。2 在课前要准备好地球仪、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3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家庭作业1 读图练习:在世界地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七大洲、四大洋。2 阅读教科书第26页豆博士的话。评价建议就学生在教学活动和读图、识图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给予评价,并做记录。课题2.不同的环境,不一样的生活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气候和环境。2 了解在不同的环境状况,人们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教科书分析参见第6667页。教学活动及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阅读教科书第30页第一段的课文。2 交流与讲解。根据上次课所分配的探究任务,以及课后的准备,各小组汇报探究的成果。教师结合教科书第30页的世界地图及学生的汇报,穿插讲授有关知识。知识要点:(1)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光照射的角度、强弱都会有差别,所以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气候是不一样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五带。(2)从地球中间的赤道向南、向北,在南、北回归之间的地区属于热带;那里阳关直射,终年炎热。(3)从北回归线向北,北极圈以南的地区属于北温带;从南回归线向南,南极圈以北的地区属于南温带。温带地区基本上是四季分明的。(4)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是南寒带,那里非常寒冷,永远是冰天雪地。(5)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四季分明的北温带。教师在讲授五带时,让学生同时观察地球仪或世界地图,并且正确地找出相应的地区。3 教师总结。4第二课时1导入。“我们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由于环境的差异,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地球上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环境,不同地形和气候环境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差异呢?”2交流与讲解。有关小组根据所分配的任务汇报对地球不同地区的探究成果。教师讲解和澄清有关知识。知识要点:(1)生活在北寒的因纽特人,由于这一地区终年气候寒冷,没有什么植物生长,他们都穿着厚厚的毛皮服装,用冰雪建造房屋,只能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为生。(2)生活在北温带的蒙古人有着强壮的体魄,他们居住在蒙古包里,在辽阔的草原上游牧;北美洲的加拿大人、美国人的服装,亚洲日本人的和服、朝鲜人富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服装,欧洲西部巴伐利亚人的民族服装等以及这一带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与温带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是相适应的。这一广阔的地区适宜从事农牧业。(3)生活在热带亚洲的东南亚人的筒裙、印度妇女身披的沙丽、阿拉伯人屋等,适应于热带炎热的阳光和炎热的气候。3.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由于气候环境的差异,地形环境的不同,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人类在地球的各个区域生存,从事着不同的生产劳动,以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适应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反映了人类的智慧。”给教师的建议1. 要准备好不同环境中人们生产、生活的图片和资料。2. 要准备好地球仪、世界政区图、两半地图。3. 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评价建议1. 进行小组评价时,除了评价汇报内容的正确、丰富与否,还应当评价分工与合作情况。2. 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给予评价,并做记录。课题3.勇敢者的足迹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对生活的探究、对我们所生活的地球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无数探险者以他们坚定的意志、勇敢的努力,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在探险者队伍之中有很多中国人的身影,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科书分析参见第7275页。教学准备地球仪、世界政治区、两半球图和反映从事地球科学探究人员光辉事迹的图片和资料。教学活动及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人类生活的地球时丰富多彩的,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还有很多不够,还有很多未知,所以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阅读教科书第32页第一段的文字。2.与思考。阅读教科书第32页的课文,并欣赏图片。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和交流阅读心得。要求:(1)了解我国北极探险的重要事件。(2)了解北极地区的概况。(3)了解科学考察工作的特殊与艰苦。3. 阅读与讲解。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加以讲解。教师强调:“科考队员是执着、无畏的勇敢探索者。他们是我们民族、国家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思考与讨论要点:(1)北极地区的环境特点,因纽特人的生活特点。(2)考察队的科学家们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家考察船成功地进行了北极科学考察说明了什么?4. 教师总结。第二课时1. 导入。“上节课,我们循着中国探险者在北极的足迹了解了我国科学家的勇敢和无畏。那么,在地球的另一极是什么样什么样的状况呢?让我们随着两名中学生一起到南极去看一看吧。”2. 识图练习。从地球仪、世界政区图或两半球图上找到南极洲的位置,查找与我国的距离。3. 阅读与思考。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南极长城站的图片。自由讨论。要点:(1)南极地区的环境特点。(2)考察队的科学家们乘坐我国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成功地进行了南极科学考察说明了什么?(3)“雪龙”号为什么要把科考站的垃圾装运回国呢?4讲解与讨论。教师提问:除了南极、北极,地球上还有一个第三极,那里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呢?中国的探险者在那里有什么作为吗?”阅读教科书第34页的课文,欣赏教科书上的珠穆朗玛峰和中国登山英雄的图片。教师讲述中国登山英雄攀登珠峰的光辉事迹。5 教师总结本课,布置家庭作业。给教师的建议1.要准备好与本课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和资料。2.要准备好地球仪、世界政区图、两半球图。3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家庭作业1.阅读教科书第35页介绍的两位探险家。2.完成教科书第35页“我最佩服的探险家”。评价建议1.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记录下来。2.对学生的书面作业给予评价,并且可以择其优秀者在后面的课上宣读。 附送:2019-2020年北师大版品德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三做一名地球卫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简单的食物链知识。2初步了解物种灭绝的事实。3理解自然界不同事物之间普遍的相互依赖关系。4思考并且形成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态度。教科书分析参见第118120页。教学准备1在课前,可以请全班或部分学生找一找有关动植物灭绝的资料(也包括本地区现在已经消失或濒危的动植物)。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动植物灭绝的资料。3教师应当联系本地区实际,找一找在本地区已经消失或者已经濒危的物种资料,并且了解导致其消失的原因。第一课时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入。“教师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说明:课文中提到的同学们的感觉可能与大家相同,我自己也有相同的感觉,也很欣赏同学们的报告。“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还有哪些生命比人类在地球出现得更早?怎样才算是“与其他生命友好相处“?为什么说”尊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人类生存离不开良好的环境)3小组讨论。教师朗读教科书第50页下方的“令人深思的数学”,并请学生结合第51页几个学生的疑问和感想。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请学生参考教科书的内容,以及自己在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等,交流有关动植物灭绝的情况。教师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两种向全班介绍,在介绍时要说明该物种灭绝的原因。并且鼓励以小组合作形式向全班介绍,如有人介绍该物种特点,有人说明其灭绝原因,同时,还有人模拟等。 教师要提醒学生,也许有些动植物在全世界还没有彻底灭绝,但已经逐渐减少,会走到这样的地步?可以在全班介绍这样的动植物。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视,适当协调各小组所选择的物种,尽量避免重复。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教师也可以向全班做介绍,特别是有生态意识,使他们感受到这个问题离自己并不遥远。 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介绍进行评价,并特别赞扬那些能够清楚说明物种灭绝原因的或者能够选择本地区实例的小组。2 全班讨论。全班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应特别引导学生思考:随着物种的消失和灭绝,会出现审美的情况?人类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我们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3 教师简单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给教师的建议1目前,多种科普读物中都有关于动植物灭绝的介绍,教师可以实现准备一些。特别是在学生家庭藏书可能有限的地区,更应当在此方面多花洗些时间。本课题资料库中提供的一些内容可供教师参考。2学生介绍的物种中,有的物种灭绝的原因可能与人类活动无关,比如恐龙。教师应当允许这样的内容出现,只要指出或者说明其真正原因即可。3有关“怎样与其他生命友好相处”的讨论是开放式的,事实上,至今科学家和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都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承认多种不同的意见都有其合理性。比如,学生可能会涉及人类要活下去,有时必须以其他生命作为代价像作为食物,或者当其他生命危及自身安全时。但教师要把握住并且让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是保持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条件,因此必须尽可能地停止或者减少生物灭绝。家庭作业1布置学生写一篇感想。2预习教科书第51页有关生物链的内容。评价建议1对学生的小组介绍进行评价。2对学生所写的感想给予书面等级评价,并选择优秀的后面的课上向全班介绍。第二课时教学活动及课程1. 导入。从家庭作业1中选择优秀者,由教学或者学生朗读。2. 阅读与探究。教师提问学生:“有没有听说过食物链?什么教做食物链?”3. 自由辩论。4.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布置家庭作业。给教师的建议1. 教师在食物链的讨论中要让学生充分的思考,除了教科书上展示的食物链以外,自然界还存在多种多样的食物链,它们彼此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联系。2. 强调每一个物种都在特定的食物链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每个物种的消失都不是这个物种本身的事情,必然会队与他在一个食物中的其他物种产生影响。3. 在讨论害虫、益虫、害鸟、益鸟时,可以举例子,例如,20世纪50年代,人们为了粮食增产,消灭吃粮食的麻雀,结果大批果树减产缺少了麻雀的捕食,虫害大增。家庭作业如果探究和辨论的时间较长,可以将教科书上“藏羚羊的守护神”的阅读活动作为家庭作业。评价建议观察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并做记录。课题2.水的危急教学目标1. 了解水质的不同标准,及其对于人类生活的具体意义。2. 进一步从宏伟和微观角度了解水资源的严峻现状。3. 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珍惜和爱护水资源的态度。4. 能够自觉自愿地投入节约水的行动中。教科书分析参见第127129页。教学准备1. 教师就中国七大水系的水质准备一些资料,尤其是关于污染程度和原因的。2. 教师就本地区水资源的现状做具体调查,以了解按照国家标准,本地区的水质属于哪个类别,便于在学习七大水系及水的质量标准时,帮助学生理解类别的实际意义。3. 准备一份较大的全国地图。教学活动及过程1. 导入。可以以朗读“地球属于谁”第一课时的优秀作业开始,然后说明,今天主要讨论关于水的内容。2. 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3页的照片和文字,通过提问和讨论,使学生充分理解这些照片和文字所表达的意义。教师要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即水资源的危机不仅局限在某个地区或某个国家,而是整个地球和全人类都面临的危机。3. 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各代表教科书第54页的七大水系显示图中的一各水系。然后各小组分别研究自己的水系,参与显示图下方的标准和全国地图,明确该水系的状况,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强调,介绍时要能够详细具体地加以说明。例如:我是海河,发源与太行山和燕山,流入渤海,在我地流域中,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像首都北京、直辖市天津、石家庄一共有25座!可是今天,在我的整个流域中,之有3.1%是洁净的I类水,10.7%是类水,7.7%是类水这样的水还可以做人类用水的水源。可是,这三类水加起来才是我的总水量的21.5%!还不到四分之一。其余的呢,有12.3%是V类水,要知道,这些水不仅不能喝,连游泳都不行。更可怕的是,类的劣质水已经占到53.9%!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就是说,我的一半以上的水已经属于没有任何用途的臭水!我曾经养育了许多代的人,养育了这么多繁华的城市,难道人类就要让我的水全部变成臭水,让我变成一条没有用处的河流吗?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你们人类,你们那些城市,又该怎么办呢?4. 表演与交流.各个小组轮流向全班介绍本小组所代表的水系,并且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5. 总结。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介绍给予鼓励为主的评价。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对本课题的学习给予总结,强调我国水资源的严峻现实。强调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就教科书第55页倡议书与学生简单交换看法,鼓励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布置家庭作业:每个学生自己创作一条(幅)宣传节约水、珍惜水的标语或图画。给教师的建议1.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教科书第55页的倡议书及制作标语、宣传画的活动扩展到第二课时,或者与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协商,作为少先队或者班级活动。2. 水源质量标准的学习对于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态度和价值观影响深远,教师要在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加以引导,使他们真正理解每种标准的含义。3. 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表演活动。家庭作业完成节约水、爱护水的宣传标语或者图画。评价建议1. 对每个小组的表演给予鼓励为主的评价。主要针对介绍的正确性。2. 对每个学生创作的宣传标语或图画给予鼓励为主的评价,选择其中优秀的在校园的有关地方展示。课题3.播种绿色 播种希望教学目标1. 了解沙尘暴问题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2. 知道人类懂得树木森林与自身生存的关系经历过许多曲折。3. 了解人们为恢复环境所做的努力。教科书分析参见第134137页教学准备1. 根据所在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补充准备一些材料。例如,如果是南方地学校,学生对于沙尘暴缺少亲身经历,如果是城市地学校,学生可能对草原概念模糊,教师应当尽可能有针对性地搜集一些直观形象的材料,以便加强教科书所出示材料的效果。2. 了解一些本地区的有关情况,比如沙尘暴的发生、荒漠化的情况,并且将其纳入到教学中。教学活动及过程1. 导入。评价学生在上一课题完成的宣传标语、图画等,并说明与水相关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就是树木、森林。这就是今天讨论学习的内容。2. 阅读与探究。教师朗读教科书地56页开始的文字,然后请学生阅读本页及第57页的照片和文字。以下面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曾经听说过或者经历过沙尘暴吗?能够就听说的或者自己的经历描述以下沙尘暴的情景吗?教科书上说沙尘暴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威胁,那么是什么样的威胁?沙尘暴是从哪里来的?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吗?可以参考教科书第56页下面的资料展开讨论,单应当在此基础上深化,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升对沙尘暴的已有认识。)(这些羊怎么了?许多媒体曾经报道这些羊的事情,有同学听说过吗?请知道的学生介绍,或者由教师介绍。这些是内蒙古的羊,由于各种原因过度的放牧、乱砍滥伐、随意将草原开垦为农田等,使原本水草丰美的草原逐渐荒漠化了。草越来越少,已经不能使羊群吃饱,羊群找不到足够的事物,在极度饥饿的折磨下,竟然互相咬食同类身上的羊毛!照片上那之羊的腿上是光秃秃的,就是被别的羊咬的。为了防止它们这样做,无奈的牧人只好替它们穿上衣服的。)总之,沙尘暴和羊穿衣,都食对我们人类的警告:对绿色的破坏已经带来严重的后果。3. 阅读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马永顺的故事、第59页牛玉琴的故事,然后就以下问题请学生以自由发言形式交流读后感,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以前听说过马永顺的故事马?人们为什么咬为马永顺修建塑像和墓碑?教科书上讲的“曾经的教训”是指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其实过去许多人和马永顺一样,认为砍伐树木就是支援国家建设,就是为社会作贡献。马永顺的觉醒,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些年中,许多人也像他一样觉醒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觉地珍惜绿色,珍惜树木、青草、森林资源,“三北”防护林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以前听说过牛玉琴的故事吗?(或者事迹相似的其他人。)牛玉琴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环境变化过程?(曾经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草原,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逐渐变成了沙漠,又由于牛玉琴一家人的努力,开始慢慢的恢复。)牛玉琴的事迹说明了什么?(人类能够破坏环境,但也可以保护和恢复环境。)4马永顺和牛玉琴的行为,不仅播种绿色,也播种了希望。给教师的建议1如果有可能,请当地有关部门来介绍本地区的有关情况,如林业部门、环保部门等。2尽可能搜集一些本地区的有关情况,穿插进教学活动之中。家庭作业观察家中垃圾的种类。评价建议观察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并做记录。生活中的垃圾教学目标1认识3个“R”符号,并了解其所代表的含义。2进一步形成对待垃圾的正确态度和行为习惯。教科书分析参见第140141页。教学准备1教师在课前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要保证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完成。2教师准备一些关于垃圾对环境危害的资料,供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参考。3与大队辅导员或班主任联系,与当地垃圾处理机构或者环境保护部门联系,争取安排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或请专业人士作报告。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入。垃圾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学习有关垃圾的内容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应当帮助他们对有关垃圾问题有比以前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更加成熟和明确的想法、更加自觉和积极的行为。2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家庭作业的观察结果展开讨论,并填写在教科书第60页的表格中。教师应提醒学生结合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资料展开讨论,并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提供给学生,并且巡视各个小组,以提出参考意见的方式帮助学生,鼓励他们在汇报中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比如,我们在什么地方会用到纽扣电池?如果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用过的纽口电池扔在校园里,我们的校园会变成什么样子?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报告自己的讨论结果。教师适当提示,对学生的结果给予修正和补充。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1页的垃圾处理图,以自由发言的形式明确主要的步骤和过程。教师要保证学生基本正确地理解垃圾处理的主要流程,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来。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过程运用许多高新技术,工艺复杂,六年级学生尚无法完全弄清楚每一个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教师知道用书中有关教科书分析的内容,帮助学生大致有所了解。如先分类,然后进行不同处理,有些粉碎后作为建筑材料;有些用来制造再生的用品;有些用来提炼稀有或者贵重金属;有些作为燃料焚烧后供热或者供给工厂做动力;焚烧后的废渣也可以做为建筑材料。5问题解决。阅读教科书第61页的3个“R”,教师依此与学生讨论三个“R”,以确保他们正确理解其含义。然后进一步探讨:在我们周围,我们自己和其他人是不是做到了3个“R”?哪一种做到了?哪一种没有做到?由于什么原因?今后有可以怎么办?完成教科书第61页下方的探究练习。6教师总结。对本课学习进行总结,特别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地成为环境保护者,用3个“R”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向他人做宣传。布置家庭作业。给教师的建议1如果可能,可以与少先队和班会活动结合进行,带学生去比较先进的垃圾处理厂参观。2可以从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大学、研究机构邀请专门从事有关工作的人士为学生举办有关垃圾问题的科普报告。家庭作业1如果可能,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了解本地区的空气质量预报。2向家长介绍3个 “R”及其含义。评价建议1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评价。2对学生在小组活动和全班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课题5.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空气质量的知识。2提高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3初步了解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教科书分析参见第146149页。第一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了解本地区空气质量状况,特别是主要污染物的来源。2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1的情况。教学活动及过程1导入。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2页上方的文字,并提问学生:“本地区电视台有没有空气质量报告?你们是否看过或者经常收看空气质量报告?”2小测验。请学生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小测验写在另外的纸上。教师在黑板中间画一竖线,将黑板分成左右两半。然后,请学生自愿发言,说明自己对各项问题的回答,教师在一边记下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尽可能将学生的各种回答全部记录下来。接着,在另外一边写下三种主要污染物的名称,再从所回答的来源中选择正确的分别写在污染物下(旁)。在完成这项工作时,可以适当加以解释。3阅读与理解。教师说明,就在十年前,“空气质量报告”还是个新鲜事。现在,许多城市和地区的电视台、报纸都有了这方面的内容。这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并加以引导(人们对于环境更加关注、空气质量问题日益严重等,学生的回答可以也应当是多样化的)。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人们现在比过去更加关心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教科书上的同学讲了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不但真实,而且也非常有名。它们告诉了我们,空气污染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2页的两个小故事,并让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评价和发表感想,教师适当予以补充。4小辩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3页的几段说明文字。教师讲解:“课文里提到的许多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都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工业生产关系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冰箱和空调在不少地方几乎是家家都有的,家用汽车这几年也迅速地使中国发展起来,人类需要方便富裕的生活,可是也需要清新洁净的空气和健康的身体,怎么办呢?让我们运用自己的头脑和智慧,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教师说明,以该不该发展家庭汽车为题,全班进行一次辩论活动。正方:应当发展家庭汽车。反方:不应当发展家庭汽车。 具体的做法是: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选择任何一方,参考教科书上的内容、教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平时的了解,共同协商,准备参加辩论的发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便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发言。如果学生回答有明显遗漏,教师给予补充。教师宣布:“全班同学基本正确地完成了这个小测验,说明同学们对于空气质量有很好的知识起初。“并进一步提问,是否知道本地的空气质量如何?主要污染物的来源是什么?鼓励学生发言,如果都数学生不知道,教师给予说明和补充。5、教师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辩论发言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要赞扬利用各种资料、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看法,并且让他们理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无论是哪一方的观点,只要有道理、对于解决问题就会有帮助。6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1根据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将小测验的正确结果填写在教科书上。2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什么是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