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数学四上《求较复杂平均数》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35249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苏教版数学四上《求较复杂平均数》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苏教版数学四上《求较复杂平均数》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苏教版数学四上《求较复杂平均数》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版数学四上求较复杂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99100页。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教学重点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吗? 生:喜欢。师:喜欢看篮球赛吗?生:也喜欢。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我们学校红、蓝两队比赛的视频。想不想看?生:想。播放红、蓝两队比赛的视频。【设计意图】给学生看“自己”的篮球队比赛录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师:同学们看我校篮球运运员的水平高不高? 生:高。师; 同学们,你知道一个好的篮球队除了技术之外,还有什么因素也很重要吗?生;身高。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学校这两个篮球队员的身高情况。(大屏幕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红队队员的身高(cm):160 156172 169156 145 148 156 160 145 165 163160 160151 151 165 151 160 156 158蓝队队员的身高(cm):145150 150 163 153 157 161 163 158 153 169158 145 163 150 158 161 172 157 153 157师:大家观察这些数据,你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生(可能回答):(1)知道每个队员的身高。(2)谁的身高最高?谁最矮?(3)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二、探究新知: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性的提出问题。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的身高占优势?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想到:(1)分别计算两队的身高的和。(2)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3)求两队的平均身高。2比较三种方法:方法(一):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占优势,但看不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方法(二):误差较大。方法(三):既能比较出哪一队的身高占优势,也能看出这一队的身高整体水平。3学生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4学生交流:(1)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60+156+172+158=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2)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5比较上述两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全班交流。得出:第二种方法更简便一些。师: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用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求较复杂平均数6.学生独立完成求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两生板演)板书:红队队员平均身高158 cm。蓝队队员平均身高157 cm。红队队员身高占优势。【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计算,比较得出两种算法的异同,加深了对较复杂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从不清晰走向清晰,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过程。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1出示课本第99页第1题:某自然博物馆“五一”黄金周7天参观人数统计图。教师提问:从图中大家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求出平均每天参观的有多少人?学生独立解决。2(课本第100页的第6题。)阳光小学教师年龄情况如下表:组别语文组(20人)数学组(12人)艺体组(5人)综合组(3人)平均年龄(岁)32302440你能计算出全校教师的平均年龄吗?根据计算结果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四、拓展延伸调查学校各班患近视眼的人数,计算一下平均每班有多少人患近视眼。【设计意图】开放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展开去想、深入去想提供了可能。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里,老师不是把求平均数当作简单的计算来处理,而是通过用学生感兴趣的打篮球的问题引入,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在本节课中,学生对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老师没有强调让学生一定要用哪种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体验,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出哪种方法更简便。本节课充分展现以学生为本,真正体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观点。并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新的理念。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数学四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学难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课前准备电脑课件、学具卡片教学活动一、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用计算器计算。知道用计算器计算既快捷又准确。这节课我们借助计算器探索一条很重要的数学规律,那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这条规律对于我们以后的学习十分有用,在探索过程中我们还能学到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我想你们一定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出示下表。 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 积 积的变化 36 30 1080 36 302 10802 36 3010 (1)指导填表。 谈话:请大家先看表的第一行,明白这四项内容的意思吗?第三栏积和第四栏积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第三栏积要求填上计算所得的数,第四栏积的变化填写原来的积1080乘几) 大家再看第二行,用计算器算一下3630是不是得1080。 再看第三行,先用计算器算出第二个因数,再计算出积。(指名报得数,教师填表) 提问:积的变化一栏要求填1080乘几,横线上的数应该怎样计算出来?(指名回答)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是2160,一个因数是1080,求另一个因数,所以用除法计算)请算出结果填在横线上。再看第四行,请你们自己算出积,积的变化应该如何计算?如何填写?(108010) 第五行、第六行自己计算、填写。 (2)观察表格,初步发现规律。 谈话:仔细观察表格的第一、二两栏,谁能说一下因数的变化情况?再把第四栏与第二栏或第一栏对照,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讨论后,指名发言。 2举例验证。(1)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每人也像例题这样画个表,自己写出因数,设计因数的变化,用计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把表填写完成后,再看看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2)学生各自制表、填写、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在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制表情况及从表中发现的规律,特别注意有没有出现与规律不同的情况。如果有,在小组里重新计算核实。(4)谈话:有没有发现与例题中发现的规律不同的情况?3总结规律。 谈话:刚才大家共同做了例题,又各自找出了例子,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我们就可总结积的变化规律了。你认为可以怎样总结?先在小组里讨论,再指名汇报。 谈话:你们表达的意思都是对的,我们看看书上“小蘑菇”是怎样总结的?指名读“小蘑菇”的话。 三、组织学习 1做“想想做做”题。 (1)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做题。 (2)指名报得数,共同订正。(3)提问:第一组题做题时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回答)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们用计算器探索出了一条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探索的?你对哪些过程最感兴趣?你还想知道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