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五年级科学上册 2.5《在斜坡上》教案 湘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22646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五年级科学上册 2.5《在斜坡上》教案 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秋)五年级科学上册 2.5《在斜坡上》教案 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秋)五年级科学上册 2.5《在斜坡上》教案 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五年级科学上册 2.5在斜坡上教案 湘教版教学目标1科学技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试验,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激发研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兴趣。3科学知识:认识斜面,知道从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种多样的运用。教学重点能在自主式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斜面的一些科学知识。教学难点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器材准备学生材料: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样平整光滑,长度分别为 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块等),重物(重1000克的重物和小滚筒、大木块、小木块等,要有钩子),测力计(平板和圆筒)、平头和尖头铁钉、螺丝钉等各四枚、螺丝刀、铁锤、毛巾、实验记录表等每组一份。老师材料:相关图片或者视频材料和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重 40公斤左右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木凳一条,厚实的大木板一块。教学建议1.活动中注意安全。2.充分的预见,随时为出现的新问题点拨、领航。3.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随时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组合,全班成马蹄形组织;在中间放置重40公斤的木箱一个,大而结实的板凳一个。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不少机械工具,如果现在要你把这个大箱子搬到那条板凳上,你会用什么方法?2.学生反馈交流,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并让学生去操作,在困难中,教师提供帮助,搭一块木板,再让学生搬,搬后问学生感觉如何?3.此时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出现了一个个小问号?二、自主实验,随时指导1.交流学生的疑问之处,有选择地进行板书。(真的能省力吗?为什么会省力?怎样的斜面更省力?)注:第一个问题必须有,因为课始的游戏只是感知而已,并无具体科学证据,因此在说后几个问题时也应引导学生用上“假如省力”这样的话。2.为了方便同学们研究,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材料,讨论一下你们组将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去研究自己想研究的问题。3.小组讨论,形成书面实验方案。4.小组上台运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汇报,集体交流评议,使各小组的实验方案更具可行性(方案中至少具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方法、实验结论这样四个内容)。实验记录表实验记录表第 小组 记录员:实验次数竖直提起重物所需要的力(N)斜面1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 长 )斜面2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 长 )斜面3上拉起力所需要力:(高 长 )第一次第二次平均数5.交流后,教师可追问:还需注意些什么?(拉力器的正确使用)6.小组实验,师巡回指导。7.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组织交流,启发引导,得出结论(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运用斜面一定省力,而且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1)在这一环节中,可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他们实验的经过及结果,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2)对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除了共同讨论之外,还可以用师生共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真伪。8.说说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三、联系应用,扩大认知1.斜面果然能够省力,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利用斜面的地方吗?2.老师也有一些照片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其中的奥妙。出示生活中人们应用斜面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其中的斜面原理。四、小结延伸,巩固联系1.学了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新的想法?2.完成作业本作业。附送:2019年(秋)五年级科学上册 3.1地球的故事教学设计 湘教版【教材分析】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的历史过程,本课向学生简述了这个漫长的故事:从“天圆地方”的猜想到古希腊人的假设、从亚里士多德的推测到麦哲伦的验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过“问题猜想验证”的过程,深刻的认识到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假象和验证、科学结论是可以反复验证的,体会到正是因为人类不断地对自身的探索结果提出质疑,才有了现阶段对地球形状的最终认识。按照历史的进程,遵循认识的规律,本课设计了“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观察进出港的帆船”、“推测与验证”、“在太空中看地球”和“我的科学小报”等活动。本单元中唯一的试验活动“观察进出港的帆船”也是未验证古希腊人的猜想而设计的。【设计理念】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多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这是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而本课重点要使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能对“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一问题提出假设,并能通过生活中看到的现象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基于上述考虑,为了更好凸现科技史即人的探索史,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把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观察进港的帆船、推测与验证整合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状星体,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2.学习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3.学会分组实验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形状。【教学难点】学习用简单实验来验证前人的猜想并做出结论,认识到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假想和验证。【教学准备】老师准备:篮球、小船、地球仪、课件,纸质实验记录单10份。学生准备:教材,钢笔。【教学流程】一、谈话情境导入。1、谈话质疑:我们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而做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你们知道自己的“家”是什么形状的吗?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故事。(板书课题)。二、对地球认识的猜想和探究。活动(一):地球“天圆地方”的猜想与探究。师介绍远古时代,人们最初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课件展示)学生阅读,汇报。小结:古代的人们因为只能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等猜想。板书(猜想)2:故事导入实验,(板书验证)全班交流:你们猜想一下,如果大地是平的,远处有一艘船使进港口,你在港口看见能观察到什么?交流汇报(2)实验验证“天圆地方”说。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3)师小结。如果地球是方的,那么船进出港时既能看到船帆也能看到船身。可是古希腊人看到的不是这样的,说明大地不是方的。活动(二)古希腊人的“大圆球”说。1、实验验证“大圆球”说。(1)小组长拿出实验记录单,其他组员准备实验材料。(2)师介绍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出示PPT)。2.、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实验得到结论:船进港时先看见船帆,出港时先不见船身。看来大地是个大圆球。3、.补充介绍:其实,早在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月食,根据月球上地球的影子是一个圆形的事实,做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猜测。亚里士多德的“球体”说和希腊人的“大圆球”说都是人们对地球形状认识的一个重大转折。活动(三):观看图片,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1、师简介麦哲伦环球航行。2、展示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图片。3、简介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飞天资料4、小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卫星对地球的精确计算,也发现地球是一个两端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并且模拟地球制成了地球仪。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371千米,地球赤道的周长有大约4万千米,需要4000多万个同学手拉手才能围住。这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或者成人一刻不停地步行大约1年的路程。三、课堂总结,课外拓展。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板书:球体。)2、布置课外实践活动。孩子们关于地球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正等待着你们去探索,去发现,有兴趣的同学课余时间可以搜集相关资料制成科学小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