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马背上的小红军 3教案 北京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20283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马背上的小红军 3教案 北京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马背上的小红军 3教案 北京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马背上的小红军 3教案 北京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马背上的小红军 3教案 北京版教材简析: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 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 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 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 十分机灵,所以他才能想出方法来“骗”陈赓,“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写出了小红军不但忍饥挨饿,而且受到深秋寒冷的威胁。而“太阳偏西”、 “荒无人烟”等环境描写则交代了时近傍晚,小红军在这样寒冷的、没有人烟的草地上行走很危险。)从以上分析中,学生会深深感到长征的艰险和小红军这时正需 要陈赓的帮助。 二、分析“骗”的方法 小红军用神态来骗陈赓。当时陈赓让小红军“上马骑一会儿吧”时,小红军表现出怎样的神态?为什么要表现出这样的神态呢?(小红军用“满不在乎”、“微微一笑”的神态来表明自己并不疲劳,很有体力,不需要骑马。) 小红军用语言骗陈赓。陈赓两次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说了哪些话?这些话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红军要让陈赓相信他身体很强壮,很有体力),当陈赓要求与 他一块儿走时,小红军又说了什么话?是真的有同伴吗?(没有,小红军只不过让陈赓不必为他担心而已,为的是不拖累陈赓。)当陈赓要给他青稞面时,他又怎么 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 小红军还用动作“骗”陈赓。指导学生自己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标出有关动词,思考每一动作写出了小红军什么心理。例如“把腰一挺”(小红军想以此表明他 很有体力。)他“把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为什么他不重重地拍了拍?(这样陈赓就会发现里面不是干粮了) 三、抓装骗”的破绽 细读课文最后几节,问:从哪句话看出陈赓知道自己受骗了? 如果你是陈赓,你从小红军的言行中会发现什么破绽?(引导学生从小红军的言行之中分析:草地荒无人烟,艰险难走,连骑马的陈赓都十分疲惫,一个十一、二岁 的孩子,脸黄黄的,身体又很虚弱,一双小脚冻得“又青又红”,怎么受得了?进入草地走了很长路程,战士们都“忍饥挨饿”,小红军的干粮袋怎么会“鼓鼓”的 呢?) 陈赓发现自己受骗之后,他是怎么做的?他找到小红军之后,他发现了什么?课文中“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明白了小红军既没有同伴,也没有干粮;已经疲惫不堪了,为了不拖累别人,才编出种种理由来“骗”他。) 指导学生朗读陈赓最后说的那句话,要读出陈赓的悔恨与自责之情。 四、体会“骗”的精神 生细读全文,思考小红军身处绝境,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几次帮助呢?(为了不给陈赓增加负担)从小红军“骗”陈赓中可以体现他什么样的精神?引导学生展开讨 论。(小红军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不拖累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具有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崇高精神。)紧扣“骗”字教学马背 上的小红军,既有利于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也使教学过程前后联系,浑然一体。 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马背上的小红军1教案 北京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针对不懂的问题质疑。3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入,创设情境,激起情感。 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艰难行军的画面,在富有震撼力的音乐声中,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陈赓大将吗?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他任干部团的团长。一次,在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时,他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真实而感人的事(课件配陈赓画外音:“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里行军,又常常忍饥挨饿,我感到十分疲惫,渐渐地掉队了”课件定格。)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陈赓同志的脚步,走进茫茫的草海,走近马背上的小红军。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1.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强调“荒、捶”的字形,“倔、挨”的读音。(2)形近字组词。慌荒 楼搂 踢剔 要腰 垂捶(3)理解词义。荒无人烟 倔强 疲惫 忍饥挨饿 2.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怎样的一件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读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帮助 陈赓 小红军 说服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进行归纳整理,并将主要问题做扼要板书记录。如:学生针对课文第1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小红军在草地行军时遇到哪些困难”一题中。学生针对课文第2-10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在“陈赓怎样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样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的”一题中。 学生针对课文第11-13自然段提出的问题,可归纳为: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了?陈赓“全明白”了什么?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等等。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深入读文,看看是否能够读中解疑。 三、自主探究。 (一)自由读第1自然段。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小红军遇到哪些困难? 1.引导学生从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体会他的疲惫、饥饿、寒冷、孤独。 2.引导学生从描写陈赓的有关语句,体会小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 小结:小红军急需别人的帮助,那么陈庚是怎样帮助小红军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和精彩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质的。教学难点:2.体会小红军为什么在处于极度疲惫,甚至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巧妙说服陈赓放弃对自己的帮助。3.体会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小红军,从而体会长征途中红军官兵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一、导入。指名读全文,想课文介绍了一件什么事?二、自主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第2-10自然段。读后说一说陈赓是怎么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又是怎么说服陈赓的。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指导朗读,引导体会重点词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维互动的对话理解红军官兵患难与共的精神。1.学生读第一次对话。 师:请问小红军,你觉得这样读能说服陈赓吗?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体会“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和“盯着陈赓的瘦脸,微微一笑”的意思。)2.学生读第二次对话。 师:陈赓将军,这小鬼不骑你的马,你为什么还非让他骑不可? 师:小鬼,你真的有劲儿和马赛跑吗?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通过采访式的谈话,引导学生站在陈赓和小红军的角度,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读,体会“倔强”的含义。) 3.学生读第三次对话。 教师与学生合作读第三次对话,教师有意在小红军的话前补充提示语,帮助学生体会小红军说话时的语气。如:小红军毫不犹豫地说“你先走” 小红军不加思索地说“你先走” 4.学生分角色读第四次对话。 师问“陈赓”:您也是忍饥挨饿,为什么却把这仅有的一小包青稞面送给小红军吃?(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小红军的外貌描写) 师问“小红军”:你的粮袋真的鼓鼓的吗?(引导学生联系后文干粮袋里装着牛骨头) 教师请曾针对2-10自然段质疑的学生自由向“陈赓”和“小红军”发问,以解决心中的困惑。如:红军为什么轻轻地拍了拍“鼓鼓的”干粮袋?陈赓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帮助小红军?小红军在极度饥饿、疲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接受陈赓的帮助?为什么一再骗陈赓?5.归纳四次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教师演示课件,和学生一起依次对四次对话进行归纳,共同回顾“帮助”和“说服”的经过。 师:陈赓先是让小红军骑马,他不骑;接着命令他骑,他还是不骑,还要跟马比赛;没办法,陈赓只好要求和他一起走,小红军却说要等同伴;陈赓无可奈何,取出一小包青稞面给他,他却说粮袋鼓鼓的。陈赓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帮助(一帮再帮),小红军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说服(一推再推),从这一帮一推、一帮一推之中,你体会出了什么?教师选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一心为他人”、“患难与共”等。6.以“终于”一词为核心,进行语言训练,进一步体会情感。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陈赓终于被这小鬼说服了。他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终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引出陈赓一次次帮,费了好大劲去说服小鬼。) 师:还是这句话,把“小鬼”放前面,你会说吗? 学生说正确后出示下面的句子: 小鬼终于把陈赓说服了。陈赓骑上马,朝前走去。 师:这两句话意思完全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后者是从小红军的角度,突出了小红军说服陈赓很不容易。)三、补白想象,升华情感,拓展延伸。(一)教师引读第11自然段。“不知为什么,陈赓骑在马上心情总是平静不下来,总在想刚才遇到的那个小鬼。”他在想些什么呢? 在理解陈赓心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读第11自然段。(二)深沉、悲壮的音乐声起,在乐声中教师引读第12自然段,指导朗读。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陈赓将那个小红军抱上马背时,小鬼停止了呼吸。师:读到这里,你想说点儿什么? 师:让我们一起记住马背上这感人的一幕,再来读一读,能背的就背下来。(三)教师再引读第13自然段。 1.说一说:陈赓全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 2.讨论:陈赓到底“对得起”还是“对不起”这个小红军?为什么?引导学生:是谁说的“对不起”?在陈赓自责的背后,你看出什么?(体会陈赓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和爱兵如兄弟的品质。)(四)课件演播红军大队人马走出草地的画面,配陈赓的画外音:“那个小红军叫什么名字,我至今都不知道,但他牺牲在马背上的那一幕却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永生难忘。”师:红军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感人的故事谁也数不清,同学们在课下可以阅读长征故事、红旗飘飘等书籍,可收看电视连续剧长征,也可到“长征纪念馆”网站查阅有关资料,做更多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