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祖父和我》教学设计 沪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20134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祖父和我》教学设计 沪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祖父和我》教学设计 沪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祖父和我》教学设计 沪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祖父和我教学设计 沪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初步了解朗读中的几种基本语调。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美。2.学习借助圈划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由此感受文中浓浓的祖孙亲情。理解“我”自由、快乐的生活源自于祖父的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3.学习本文从年龄、色彩、声音、形态等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借助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眼中充满童趣的世界和祖孙间和谐自然的亲情。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细节表现童趣。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1.学习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初步了解朗读中的几种基本语调。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美。2.学习借助圈划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刚从童年走过来,或许有很多有趣的事你们已经记得不太清晰了,但始终有些经历和感觉让我们记忆犹新。哪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讲述一下你记忆中最有趣最深刻的一件事?这些事都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记?有什么感受?对你现在有影响么? 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二、简介作家作品人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而现代作家萧红最难忘的是童年的后花园。这是怎样的一个后花园呢?一起走进祖父和我这篇文章吧。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28年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等影响,1932曾参加宣传反满抗日活动,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视历史,达到了对历史、文明以及国民灵魂的感悟。她逝世时只有三十一岁。萧红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冷酷的官僚,只有祖父给她疼爱和温暖。萧红深得祖父的喜爱,祖父经常带她到后花园玩耍,并成了她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因此她和祖父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们相互依恋,相互安慰,度过了一段很美好的时光。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要求:1.自由朗读,边读边标上小节号。2.圈出读不出或读不准的生字词,通过查阅字词典、小组内互帮或请教师协助等方法解决。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能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就更棒了!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谁做什么)概括文章内容文章主要写童年时的“我”和祖父在后花园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读完课文,你感受到的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如:在后花园的劳动、学知识是轻松和谐的,爷爷是慈爱、善解人意的,孙女是活泼、随心所欲的。四、你最喜欢哪一段?你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你是用什么样的语调读它的。 指名朗读、谈感受。五、布置作业: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圈画出阅读过程中让你感到疑惑的部分,第二节课上共同商讨解决3圈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第二课时重点:1.学习借助圈划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语句,由此感受文中浓浓的祖孙亲情。理解“我”自由、快乐的生活源自于祖父的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2.学习本文从年龄、色彩、声音、形态等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一、再读课文,圈画品读。1、齐读课文1、2段。问:这一段交代了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后归纳:人物:祖父和我 地点:呼兰河边我的家 环境:呼兰河、小城2、品读37段设问:接下来应该写祖孙情了吧,可是,作者却宕开一笔,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我家后面有一个大花园”。作者用了几个自然段写花园的景象?写了花园那些景象?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朗读、圈画、谈感受师生一起归纳:填空:先写( )的动物。(3、4段,种类繁多) 再写( )的植物。(5、6、7段,色彩鲜艳)品味句子: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颜色)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颜色、比喻) 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鲜艳漂亮。(颜色)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声音),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形态)。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亮度),它们闪烁(亮度)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比喻) 胖圆圆得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比喻 ,生动形象地体现蜂子的可爱形象。)这榆树的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啸”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风吹榆树的声音响,体现树大叶密。“像蚌壳”比喻,生动形象描写榆树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的画面,使人产生联想。小结:从声音、形态、颜色、亮度等多角度描写花园,略现神秘色彩,说明孩子观察仔细,体现他对自然的好奇与喜爱。分组读3、4、7段3、品读828段接下来,作者以朴实又俏皮的语言描绘了祖父和“我”在后花园中的日常生活情景。读一读,说一说:1 祖父和“我”在后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1)种小白菜(跟样学样去劳作) 外貌祖父戴大草帽,“我”戴小草帽;动作栽花、拔草、铲地、(浇菜)(2)祖父教我认谷子。(铲地、狗尾草事件) 祖父教得认认真真,我学得马马虎虎。(详写)(3)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扬水“下雨”。 孩子特有的淘气行为。2 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祖父是个怎样的人? 祖父:慈爱、仁厚、宽容我:任性、活泼、天真(顽皮、可爱)4、品读2933段齐读2933段,问: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圈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词。这几段描写了后园里的动植物富有生命力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孩子心目中的花园。(29)“特大”、“特别高”两个词语能够看出孩子对花园的喜爱,也可以看出这是个幼小的孩子。花虫都有无限的本领,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令人向往不已。 “土墙都会回答似的”生动形象体现一切在孩子眼里都是活泼泼,充满情趣。(30)“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都是自由的。(拟人、夸张,生动形象描写花凡繁叶盛、鸟飞虫鸣生机勃勃、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 (31)“蓝悠悠”是一种澄净的色彩,童话般的干净、空灵。“高”“远”似乎让人想起天堂。白云之亮、白、近这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看世界!(32 )“ 好像洒了花的白银”( 比喻,生动形象体现了白云的白、亮、近) 指名读30段,问:这一段应用什么样的语调读?为什么?(轻快的、活泼的语气,更能表现出世界在我的眼中充满趣味)再齐读29段。布置作业:附送:2019年(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神奇的丝瓜教案 湘教版教材分析 丝瓜居然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它们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似乎丝瓜是有“思想”的。正如文题所说,不愧为“神奇的丝瓜”。作者抓住“神奇”,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是展现丝瓜生长过程。一是展现心灵感受的轨迹。两条线索交错行进,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浑然一体。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2. 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3. 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丝瓜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引入。大家见过丝瓜吗?说说自己见到过的丝瓜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见到过的丝瓜。(学生交流:平凡、普通等)2、师:看来大家对丝瓜都不陌生。丝瓜原产于南洋,明代引种到我国,成为人们常吃的蔬菜。可在季羡林先生笔下,丝瓜却是“神奇”的。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神奇的西瓜。3、【板题:、神奇的丝瓜】4、简介作者季羡林。(指名读课文链接)二、设疑 大家读了课题可能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1)丝瓜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2)文章是怎样描写丝瓜的神奇呢?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体会新字新词的的读法和用法如:你认为哪些生字在书写和读音上需要提醒大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并提示如:你通过自学已经理解了那些新词的意思和用法?2、抽读,检查读文和生字认识情况,相机指导。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字音:篱 笆 字形:凸(强调笔顺)词语:夸大之词 杞人忧天 难以置信 百思不得其解 兴致勃勃 余晖 悻悻然 情不自禁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4、说说文章主要内容。(同桌或全班)丝瓜 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它们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似乎丝瓜是有“思想”的。正如文题所说,不愧为“神奇的丝瓜”。四、作业完成语文课堂练习中相关内容。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一)温故导入、明确问题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神奇的丝瓜这一课。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提出的主要问题?1、丝瓜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2、文章是怎样描写丝瓜的神奇呢?(二)潜心批注、自读探究1、自探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画出能表明丝瓜神奇的语句,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并从文中找出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想想从这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批注在句子旁边。2、学生自学,教师查看学情,注意关注特困生自学。二、解疑合探(一)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教学资源)(二)班级交流。A、理清脉络,理解“神奇” 1、指名说说丝瓜的生长过程。 2、抓住重点句子,了解丝瓜的神奇。(具体交流5-8段内容) 丝瓜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3、体会情感,体会丝瓜的神奇。(1)交流勾画出的描写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读后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坠下来,落到地上。”“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四五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承受得了呢?我又担心起来。”“总有一天,它越来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下来,一起坠到地上。”“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我仿佛觉得这可丝瓜有了思想,它能思考问题,而且还有思想。”文中突出了引导学生找这些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如:随意 惊奇 担心 担心 担心 大吃一惊 百思不得解等来体会丝瓜的神奇之处。画一条曲线来展示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并说出理由。提示:随着丝瓜的生长,作者的感情跃动越来越强烈,丝瓜的每一个变化都牵动着作者的心。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自己的担心呢 ?提示:丝瓜的神奇就是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来的,作者越担心,丝瓜也就越神奇。这是一种衬托的手法。(4)(学生个别朗读几次担心的句段,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B、体会丝瓜品格,领悟人生态度1、“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是什么意思?2、“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1)“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是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句中把丝瓜当做人来写,表现了丝瓜安适自在的样子,同时也可以看出丝瓜能从容不迫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各种生存环境。) (2)作者在丝瓜身上读到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提示: 作者借丝瓜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人事,都要细心体味思考,从容不迫面对。 怎么理解这一人生态度。(点拨:作者认为该怎样面对生活) (3)作者通过神奇的丝瓜来表现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人生态度,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呢 ?提示:托物言志(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认识。三、质疑再探1、请同学门回顾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2、通过本节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大胆提出,师生共同解决。预设:(1)丝瓜的神奇之处还有哪些? (2)还有哪些植物也有神奇之处?3、课堂小结读美文如饮甘泉,神奇的丝瓜起始平淡,越往后叙述越精彩,由物入情,又由情而入理,情感充沛,思考深入。他也在启示我们平凡的生命也会有琐碎的诗意和惊喜,希望我们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都具有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四、运用拓展(5)1、说说本节你的收获。(重点引导学生从写法,语言积累,内容等方面进行自主总结。)2、自主编题。 请同学们回顾课文内容,出一两道题检测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1)学生自编题教师查看学情。(2)同桌俩相互解答试题,教师捕捉“典型题”在全班交流。3、教补充题:细致地观察你身边的某种植物或动物,发现它的“神奇”之处,然后写出来。在写出事物特点的同时,写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情感的变化,还可写一点你的感想。4、完成语文课堂练习。板书设计 生长地点 增加兴趣 认识变化 细心体味思考神奇的丝瓜 感到神奇 从容不迫面对 瓜有思想 沉默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