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葵花之最》教案 冀教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14834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葵花之最》教案 冀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葵花之最》教案 冀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葵花之最》教案 冀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葵花之最教案 冀教版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毕淑敏的散文集我的故事。课文讲述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解放军战士收到小朋友寄来的一袋葵花子,孩子们希望能种在祖国的边防线上。解放军女战士播下种子,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百般呵护,亲手种活了一棵向日葵。虽然它是那样小,而且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但是在战士们心中,它是最高的。 课文借物喻人,借葵花讴歌了守卫在昆仑山的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昆仑山环境的恶劣,体会高原葵花生命力的顽强。过程与方法:1. 能够自觉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2. 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抓住文中重点词句,交流碰撞,深入理解体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葵花生命之坚强,体悟边防战士为了祖国和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乐观顽强的精神。重难点分析:l 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边防战士为何如此关心葵花,从而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l 学习边防战士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顽强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昆仑山自然环境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出课题。1、 (一)了解昆仑山的自然环境。2、 以“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话题,让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有关昆仑山的资料展开交流。还可以借助课后的“我的资料夹”共同感受。课件出示交流话题3、 预设:师生交流会以“那里环境恶劣”展开,顺应下面的环节。课件出示一组昆仑山图片(二)教师引导:迄今为止,昆仑山还人迹罕至,但是那里的解放军战士却长年驻守。这篇课文的作者毕淑敏就曾在这里当兵十一年。而且,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还有一棵艳丽的葵花绽放着。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她生活的地方,去看一看这棵不同一般的葵花吧。(三)教师板书课题。书写“葵”字时,提示学生注意中间部分的笔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理解不了的词语勾画出来。去了解那棵葵花的故事。课件出示阅读提示。(二)浏览读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阅读提示。(三)学生反馈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力求语言简练、思路清晰地概括课文大意。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主线。(一)个别学生每人一段展示读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围绕“葵花”讲了哪些事情?课件出示阅读提示。(二)反馈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出课文的主线,即:边防战士收到葵花子;葵花子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冲破生命的禁区成长起来;葵花最终被昆仑山的冰雪凝固了。教师随机板书并出示课件。四、围绕“葵花”,品析战士精神。品读第一部分:收到“葵花子”。(一)默读课文。思考:战士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收到葵花子的?又为什么“信早已写好,却始终没有发出”?课件出示阅读提示。(二)反馈交流中,要结合具体文字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交流:1边防战士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收到的葵花子;通过“昆仑山只有一个季节冬天”和词语“关山重重”、“山路迢迢”来感受。2“信早已写好,却始终没有发出。”的原因不仅是战士们担心孩子失望,更暗含着这些女兵希望葵花子像她们一样能在这里安家。边交流边出示课件。第二课时一、继续围绕“葵花”,品析战士精神。(一)由收到“葵花子”引出第二部分,继续围绕“葵花”,品析战士精神。战士们没有寄出那封信,而是种下了“葵花子”。一起去看看战士们和他们种下的葵花。(二)呵护“葵花”成长。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战士们对葵花精心呵护的语句,并结合语句说说葵花带给你的感受。课件出示阅读提示。2反馈交流中结合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1)“人们都说活不了,却天天跑来看,松土施肥。”、“我们每天趴在石头围墙上看葵花。”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2)“葵花子居然发芽了!先探出两片嫩黄的叶子,像试探风向的小手掌,肥厚而天真。然后舒展腰肢,前仰后合,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这颗幸运的葵花,一往情深地看着太阳,勇敢地展开桃形的叶子”抓住“生机盎然”、“一往情深”理解是葵花的生命力,是花儿对太阳的情谊,更是战士们顽强的意志,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因为这份爱,她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守岗位。(三)、赞叹“葵花”精神。1理解葵花的“最小”与“最高”。默读课文。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葵花是“最小”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葵花是“最高”的。课件出示阅读要求。反馈交流中只要学生结合文章说出相应理由即可。如:“也许它感到了昆仑山喜怒无常的威严好像惭愧自己为什么不长得更高一些。”、“这棵幸运的葵花在寒风中抖个不停。”和“石围墙也被飓风吹得四散飘去,发出环佩般的叮当之声。”、“葵花子居然发芽了!生机盎然地长大起来。”2你认为葵花还是一棵最什么样的葵花?为什么?课件出示问题。预设:最坚强的葵花、最幸运的葵花、最珍贵的葵花只要符合文意说出理由就要肯定。二、挖掘内涵 ,升华主题。 (一)文中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了葵花的生长过程,但仅仅是在描写葵花吗?战士与葵花之间有什么相似处?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同时也在赞扬边防战士。葵花那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永远鼓舞着战士们。它是边防战士勇敢顽强、心系祖国、乐观向上精神的化身。(二)结合“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世界上最小的葵花,但我知道它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说一说:葵花的什么小,什么高呢?边防战士的什么小,什么高呢?引导学生感悟:葵花的外形小,种植的海拔高;战士的身躯弱小,品格高尚。课件出示。三、延伸拓展。如果让你给边防战士寄去一件东西,你想寄什么?说说你的想法。课件出示。四、书写生字。学生在写字书中书写生字。注意“葵”在田字格中的间架结构。 从葵花的生长环境入手,让学生了解文中葵花生长环境之恶劣,为理解“这是世界上最高的葵花”做铺垫。 课文条理清晰,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有意识地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主线,为学文理清线索,为实现教学目标扫清障碍。围绕“葵花”的三部分展开品析,使本节课前后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在此打下伏笔,渗透女兵们的美好希望,为学生理解文章借葵花赞美边防展示打好基础。 根据勾画语句谈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中,结合重点词语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感受葵花的生命力。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找到两者的相似之处。使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得以理解文本。引领学生用心借文本去揣揣摩作者的心;联系有关语句谈理解,教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方法。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这个问题的设定,丰富了“葵花之最”的内涵,是对文本的超越。在丰富了“葵花之最”内涵的基础上,抛出这个话题引领学生思索,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对边防战士如葵花般不屈不挠、坚忍不拔、忠于使命的精神品格有逐渐深刻的感悟。在学生感受到边防战士的生活和精神后,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用心思考,对边防战士产生一种敬意。附送:2019年(春)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教案 沪教版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课前准备: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二、自学课文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三、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2、理解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祸患:祸事;灾难。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五、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2、交流:(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指导读4、齐读六、作业1、描红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求: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一、听写几组词语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正隐伏着祸患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二、讲故事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3、指一名同学讲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4、小结,引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1)自由读,(2)指名读,再评议(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四、明理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1)出示词语,指名读(2)说说词语的意思(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五、总结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1)固执(2)知错就改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六、作业1、复述课文2、造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附板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恍然大悟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资源开发: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媒体使用: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设计理念: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三、查自读情况。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2)指名说,集体讨论。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3. 集体交流,讨论。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五、指名书写生字。1. 出示生字。2. 指名读。3. 师生评价。4. 学生描红,临写。六、作业。1. 完成习字册描红。2.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指导精读课文。1.精读课文第一段。(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2)同桌互说。(3)指名说,同学评议。(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五、作业:1. 讲述故事。2. 练习说话。3.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附:板书设计23螳螂捕蝉吴王楚国(赵国在后)螳螂蝉(黄雀在后)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3、掌握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激发进一步探究“少年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的兴趣。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 你能看出图片是什么动物?(螳螂 蝉)(1)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蝉”这三个字(都是课后生字)(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3)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可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却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5)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二、通读课文,掌握生字。(一)自学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全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学习课文。出示学习要求:(大屏幕)1、先自个儿读。(1)自己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形音义。(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每句话,每个字。2、再和同桌合作比赛读,挑一段自己感觉最难读或读得最好的内容,考考同桌,比比谁读得好。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二)学后交流学习情况。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节次开火车读课文)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3、交流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B、大臣为国家着想 相机出示句子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1)“乘虚而入”的意思是?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乘虚而入”的意思是:乘着吴国正在集中兵力攻打楚国,没有其他的力量来防备,趁机攻打吴国。(2)理解“不堪设想”( 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会向很坏的、很危险的方向发展。)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这个“堪”字的意思就是(能够、可以)(3)吴王如果固执己见的话,结果会是怎样呢? (吴国将被灭亡;吴王自己也将被处死,然后尸体会被挂在城墙上;吴国的老百姓们也将过上逃难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来说说?(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4、这时候,君臣之间会又怎样的对话呢?A、出示:“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请写一写,君臣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把握大臣极力劝谏,吴王高高在上的一意孤行的基调)大臣:吴王:大臣:吴王:大臣:吴王:B、请同桌或前后同学合作写话,一人写吴王的,一人写大臣的,写好以后,再合作演一演对话的情境。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同学们,你们的表演真精彩!可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课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课文中哪部分写了故事的结果。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六、回归整体,理清层次。1、现在,同学们再给这篇课文划分段落,一定会得心应手了。起因:(第1自然段)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经过:(第211自然段)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结果:(第12自然段)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楚的念头。2、尝试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给文章分段吗?想个小标题。七、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抄写生词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起因 固执攻楚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结果 打消念头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资源开发: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媒体使用: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设计理念: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三、查自读情况。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2)指名说,集体讨论。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3. 集体交流,讨论。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五、指名书写生字。1. 出示生字。2. 指名读。3. 师生评价。4. 学生描红,临写。六、作业。1. 完成习字册描红。2.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二、指导精读课文。1.精读课文第一段。(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2)同桌互说。(3)指名说,同学评议。(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五、作业:1. 讲述故事。2. 练习说话。3.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附:板书设计23螳螂捕蝉吴王楚国(赵国在后)螳螂蝉 (黄雀在后)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0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表达对课文的理解。2、感受少年冒死巧谏吴王的勇气和才智,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明白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的隐患的道理。教学重点和难点:复述课文,理解“螳螂捕蝉”的深刻含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螳螂捕蝉”Flish动漫课件,相关课文文字片等。2、学生准备:搜集了解春秋战国的一些历史。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中一颗璀璨明珠,有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可抵千军万马。不信,我们一起来学今天的这则寓言故事。)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掩耳盗铃 自相矛盾 揠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齐读课题螳螂捕蝉。5、整体感知: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又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二、检查预习?1、结合预习回答下列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少年用什么方式劝阻吴王?2、交流以上问题。故事的起因(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经过(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结果(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3、指名读词语三、学习故事的起因1、出示第一段:齐读2、思考交流: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反对他的大臣们是怎么认为的?(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机会很大,但是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结合当时情形理解:趁虚而入、不堪设想,)你认为大臣们的话有道理吗?(交流补充课外知识在春秋战国群雄纷起的年代,各国都有吞并其他国家的雄略和野心,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只要国力稍弱一点儿,就会被奴役,侵略,甚至侵吞,战争劳命伤财,受害的老百姓。)吴王有什么表现?你认为吴王是一个什么人?理解“固执”,有感情朗读吴王的话。3、谈话:这个时候谁还敢来劝!大臣们无可奈何,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怎么办呢?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却改变了吴王这一决定,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看2-12段思考回答,指名再说说故事经过四、引导解析少年所讲故事,品析人物1、少年为吴王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吴王恍然大悟。我们一起来评读一下这故事。2、出示故事: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齐读、指名读)3、出示词语,学生练习复述故事(同桌互述,指名复述)(1)蝉 悠闲 自由自在(2)螳螂 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3)黄雀 伸长脖子 正要啄食(4)少年 拿着弹弓 瞄准)4少年讲的这个故事名字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5、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揭示一个什么道理?出示句子齐读: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1)、讨论交流:“它们”是指谁?说说它们“眼前的利益”各是什么? “身后的祸患”各是什么?你想对“它们”说点什么?(学生回答,完成板书:捕 啄 弹)少年是如何用这个故事劝说吴王的?自由度2-12节,注意体会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对话及心理。自由读、指名读,适时指导后分角色读(只读人物对话)(2)、再思考:这里的“它们”除了指这些外,还可能指谁?为什么?(3)总结引导: 少年讲的故事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话中有话,少年要跟吴王说的话外话是什么?大屏出示句子填空。大王您如果出兵攻打楚国,正如 ,正如,正如,大王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及身后正隐伏的祸患啊!如果其他诸侯国,后果将6、吴王听明白少年的话了吗?出示最后一段:齐读。读后思考交流:(1)吴王恍然大悟了什么?(吴王真的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会乘着吴国的兵力不足,对他们偷袭,可能吴国自己也保不住了。)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可能吴国四面都是敌人,弄到灭亡的地步。即使不会亡国,吴国肯定会大伤元气了。国家灭亡,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是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民,是手无寸铁的平民,是无辜的老百姓,遭殃的是可怜的儿童和老人。(2)总结: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7、激趣讨论:文中的少年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爱国、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机智勇敢)2、少年讲这个故事这一方法妙在什么地方?(从少年讲故事的时机选择、场合选择、方式选择来指导体会)8、交流补充: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旁敲侧击、不露声色,维护了吴王尊严。9、总结:我可以这样说:“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四、总结课文,巩固练习1、今天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请选择其中的两项完成。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我们要学习少年的遇事冷静,善于思考。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有什么事情的话,还能亡羊补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险。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2、列举只顾眼前利益的例子3、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小组交流,课后完成六、课后巩固,扩展阅读:1、阅读课文23遍。复述课文,编排课本剧2、 查阅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或故事。3、造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七、链接名著下课是新一轮读书的开始1、伊索寓言2、克雷洛夫寓言3、中国古代寓言板书设计10、 螳螂捕蝉蝉螳螂黄雀楚国吴国诸侯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蝉”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忧。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借助插图激发想象,引导说话,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凭借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难点:借助文本语言,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借助一个浅显的故事说明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忘记身后隐患的道理。文章情节简单明了,语言通俗易懂,但插图却清新悦目。我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教案,将教学中心放在看图、启发想象、引导说话以及随堂练写,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自己感悟道理、领会方法,从而获得为人做事的技巧。通过读、思、说、写多种渠道的练习能使简单的课文深刻化,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投入度高。教学过程 一、话说成语,激趣导入 1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博大精深,成语就是其中的一块瑰宝,有的成语来自历史故事,有的成语来自神话故事,有的成语来自民间传说,有的成语来自古诗词句,有的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呢?你们知道哪些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呢? (狐假虎威、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自相矛盾) 2学生交流。(要求说出寓言故事的名字,并简单说说其中的道理。)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板书课题)指导书写“螳螂”,你们认识螳螂吗? (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4教师拓展:人们一提到“螳螂捕蝉”,就会想到“黄雀在后”。你们知道它的出处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多媒体出示)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刻舟求剑”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读课题、明题意、释来源,为读懂课文作了铺垫,隐含着一种较为强烈的寻根意识。)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同学们,读读下面一段话,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多媒体出示)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样子,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指导学生造句。 3借助插图,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1)蝉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利用填空形式,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再读下面这个小故事:(多媒体出示)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 四、追根溯源,体会智慧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再读课文211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内容。 4交流: (1)四人一小组练习分角色品读课文,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什么? (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 ,隐伏的祸患是: (3)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4)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5)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师小结: 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让学生观察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五、拓展延伸,迁移内化 1评一评: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你觉得吴王和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交流,教师加以归纳: 吴王:固执、知错就改。 看来,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吴王。他既有糊涂的一面,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双重性,需要我们去正确评价。 少年:机智、聪明。 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既是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个能启迪人的智慧的成语故事。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明珠,源远流长,积累成语能丰富我们的知识。 你知道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相近的成语吗? 课件出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3吴王听了少年的话,取消了攻楚的念头。但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上朝时,他面对大臣怎样自圆其说呢?大家讨论一下,为吴王设计一篇讲话稿。 4交流写话。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整体建构的过程,教学中应不断的为学生创设通读全文、整体感悟的机会,给学生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感性认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只有回到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才能点燃学习语文的“火种”,碰撞出学习语文的智慧与情感。)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蝉-螳螂-黄雀-少年 眼前 身后 无远虑 有近忧 【总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而在这节课在教学设计和环节的安排上打破了常规,有独具匠心之处,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的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朗读、想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于螳螂捕蝉的故事也就不再停留在一开始的表面认识上了,而是能够联系吴王要攻打楚国这件事,分析其利弊,并能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透彻理解,深入体会少年的智勇双全。在教学的巩固练习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去总结课文,这实际上又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有自己独特的思维,要从多角度看问题。课后的拓展练习也可以认为是这节课的另一创新之处,教师让学生帮助吴王自圆其说,设计一篇讲话稿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有效、和谐的课堂。 (这篇教学案例是我近期设计的,发表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小学教学设计(语文)xx年第三期)1、给下面的字注上拼音,并读通文章。( ) ( ) ( ) ()潭蜕屏壳2、解释带点的字的意思、然后解释词语的意思。千载难逢载:千载难逢:恍然大悟悟:恍然大悟:。3、在句子中填上适当的象声词。(1) 小鸟的翅膀发出()的响声。(2) 蝉在树枝上()地叫个不停。(3) 下课的铃声( )响了起来。(4) 门( )的一声开了。(5) 大街上响起了( )的鞭炮声。4、给第1013自然段加上标点。5、螳螂是怎样捕蝉的?请你简洁地叙述出来。6、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螳螂捕蝉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大家一起齐读课题。“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大家知道,寓言的特点就是通过讲故事让人们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那么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能让我们领会到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二、扫除障碍,学好字词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词语,大家能读准确吗?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再互读一遍,互相提醒纠正。出示:固执 侍奉 诸侯 禀报 乘虚而入 不堪设想 再看两个形近字侯 候请大家观察它们的字形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呢?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下面请大家按要求朗读课文出示: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建议大家在讲的时候,把:出示:概括文章内容时间 起因 经过 结果讲清楚。出示:概括文章大意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结果,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四、抓住线索,了解背景同学们,大臣们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呢?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同学们,大臣们的话有道理吗?手绘地图:春秋时期,吴国在长江下游,而楚国位于长江中游,两个国家相距很远,如果吴王出兵攻打楚国,吴军就要孤军深入到楚国的腹地,而此时中原的诸侯国要乘虚而入,吴国就无法及时回航,后果就不堪设想。五、揣摩语言,感受特点大臣们是说得有道理的,可是吴王是怎么回答的呢?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我,我就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