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1教案 长春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14307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1教案 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1教案 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1教案 长春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1教案 长春版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记叙了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提出挑战,并通过试验取得胜利的故事,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问,并以认真科学的态度寻求真理的精神。课文先对挑战者伽利略和挑战对象亚里士多德作出介绍,首先讲伽利略学生时代就是一个善于动脑筋、敢于提出疑问、敢于探索的人;然后讲到亚里士多德是大权威,他的话在当时被当做不能更改的真理。又讲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提出怀疑。最后讲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这篇课文,通过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两个铁球落地实验的背景与经过的记叙,宣传尊重科学、大胆怀疑、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这是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大家讨论,读懂课文。4.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敢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关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生平与业绩的资料,或有关他们的小故事。并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做到把课文读通。教师要广泛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制作伽利略实验的课件,以备上课时使用。(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要注意“哲”“违”“妄”的读音,要求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释”字左半部的写法;“宣”的中间部分有一个横,不要丢掉。2.交流资料课文写的是科学界的论战,时间较久远。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开始上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生平与业绩的资料。教师要参与其中,巧妙地把本课的相关背景作简要介绍。3.阅读教学这篇课文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这是由事实引发的正确认识,也是人们应有的科学态度。这个思想是伽利略带给我们的。要引导学生以这个思想为线索,以感悟重点词句为手段,以伽利略的怀疑精神为动力,开展探究性阅读。可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动笔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设计质疑题,写出简要的批注。然后自找学习伙伴,自由研讨。在小组充分讨论之后,组织全体学生开展论辩。论辩前,先集体梳理论辩题。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又便于抓住主要问题展开论辩。首先,就课文背景进行论辩。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要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特别是理解伽利略的行为,就要先了解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狂热崇拜。教师可让学生熟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抓住第2自然段,体会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迷信。教师可用课件出示:“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先讨论:“信奉”与“相信”意思有什么不同?(“信奉”是不但相信,而且实行)再讨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到什么程度?你怎样看待这种信奉现象?教师要启发学生在讨论、论辩中援引搜集的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论辩的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对权威要尊重,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物”,在医学、哲学、物理学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对这样的权威应当尊重。但是,对权威不应盲目迷信,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学生了解了伽利略质疑的大环境,就会深刻感悟到伽利略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可贵精神。如果学生能搜集到并在论辩中提出16世纪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被教皇烧死在罗马广场的故事,学生就会懂得挑战权威要承受巨大压力和风险,就会被伽利略的无畏的探索精神所感动。其次,通过读书和论辩,让伽利略的伟大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教师可遵循“怀疑室内实验公开实验”这个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再进行讨论、论辩。“思考练习二”体现了这一点,可结合习题展开探究。第3自然段记叙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一个观点的质疑。对这一段,学生能较容易地、通顺地读下来、说出来,但理解可能有困难。可引导学生在论辩中用数学的办法列出算式,如,10+110,表明: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做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比10磅重的快。通过列式,不仅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自相矛盾,是错的,而且知道伽利略不是草率地怀疑,而是精心思考,做了科学的论证。第4自然段与第5、6自然段记叙伽利略带着疑问做实验,实际是写伽利略与亚里士多德的论战,可以合在一起研读。让学生仔细读书,认真思考,用伽利略的精神投入讨论与论辩之中。论辩的题目可以是:伽利略的两次实验是怎么做的?两次实验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论辩可达成共识。相同点:结果相同,都是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研究的态度相同,都是认真、求实地研究。不同点:地点不同,一是在室内,一是在室外众人目睹的比萨斜塔上;价值与意义不同,在室内实验,主要是解决质疑,判定谁对谁错;在比萨斜塔实验,不但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更主要的是打破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对上述共识,不必让学生条分缕析,只要学生认真读书,并主动参与论辩,能感悟到一些认识即给予肯定。在获得理性认识后,教师抓住学生想法感受多而急欲“一吐为快”之机,组织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搞实验和实验成功后走下斜塔的表演活动,创设教学小高潮。比如,要想象实验前后伽利略是怎样上下斜塔的,实验前后的表情,实验前后人们是怎样做的,可能会说些什么。本文有一些描写人物动作、心理、语言的词语和句子,都是佳词妙句,要鼓励学生依自己的需要练习读写,积累语言。4.朗读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对课文的理解,对伽利略的赞扬的感情表达出来。朗读既要表达课文传导出的情感,又要表达阅读主体独特的体验。教师要作必要的指导,不必处处统一。要让学生练习表达语言中的情感。 比如,第3自然段前一层写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观点,这是伽利略怀疑的观点,语速要放慢,要重读数量词和表示判断的词。第二层写伽利略的疑问,这里有分析思考,也有心中的疑点,读时语调要轻,语速要慢,有沉思味道,要突出“慢”“快”“一个”“两个”等表示结论的词语。第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中有许多饱含情感的语句,要提示学生情节变化了,情感变化了,语速和语调也要相应改变。第5自然段中人们迷信亚里士多德,语言中有对权威的维护,对伽利略的不满、蔑视,要读出讥讽、责备的味道来,语调要高扬、略快,重读“胆大妄为”“竟想”“错处”“固执”“丢尽了脸”。第6自然段,表现了人们的猛醒,要读出惊讶与激动,语调快而上扬,重读“同时着地”“大哲学家”“不全都是对的”。朗读训练要以学生自感自悟为主,同时配以教师的示范或录音示范。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比如,让读得好的学生为读得差的学生作示范。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一个10磅重,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亚里士多德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个断言的?数千年以来没有人对此表示怀疑,说明了什么?这两个问题很有探究价值,应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研讨。由于当时科学很不发达,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想法很可能出于想当然。多年来,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做不容更改的真理,这说明迷信权威的思想由来已久,根深蒂固。要想破除这种思想,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相关资料1.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多次反复试验研究,他推翻了被当时人们奉为权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的学说,建立了落体定律。他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凸凹不平、木星有4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等,有力地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后因发表文章反对地心体系,支持和发展地动说,而遭到罗马教廷异端裁判所判罪管制。最终,罗马教廷宣布取消对伽利略的审判,伽利略得到平反。2.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他将科学分为理论的科学、实践的科学、创造的科学。他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3.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而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比萨斜塔的斜度在缓慢增加,从1918年起,每年增加倾斜度为1毫米。近百年来,人们对斜塔采取了加固挽救措施,但都无济于事。前几年科学家们终于找到办法,保护了这一世界名塔。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上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1教案 鲁教版教学要求: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具准备:教学插图、语段卡片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2学生自主读书。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