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教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602606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教案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单元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法: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学法: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教学内容:认识立体图形(第34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设疑激情说学具: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二、操作感知A:分提示概念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3)揭示概念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4)活动教师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B:摸感知长方体a:感知长方体(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2)汇报: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球:光光的,能滚动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c:比较出示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 (学生讨论)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师: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d:形成表象师: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三、活动搭学具(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然后再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2)各小组汇报: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五、课后作业教学反思:附送:2019-2020年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案教学重点:整时与半时的认读;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学难点:整时和半时钟面指针的规律;观察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课要求学生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过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每个家庭中都必备有挂钟或钟表,一名6-7岁的儿童也每天要按时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睡觉等,这样使学生在各种感官上已经感知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钟表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对时针、分针的整体认识有些不习惯,所以教学难点应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特点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是多少。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生活中获得的有关钟表的经验,不把认识钟面、整时、半时作为“全新”的知识进行教学,而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进行自主、合作、探索研究,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教学资源: 1、网络教室,实物投影仪,每生一台电脑。2、每位学生一只可以拨动的小闹钟;教师演示用的实物大挂钟一个。3、动画课件模块:1小军、小明起床的情景画面 2整时和半时的卡通时钟娃娃。4、“钟表的认识”局域网页一个(5个模块:小明的一天、钟面的认识、钟表练习、钟表小史、酷钟欣赏)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小学数学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教学目的:1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2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认识整时。教、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学具钟表等。教具、学具准备:实物钟、学具钟、实物展示平台及相关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创设情境展示课件: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配有闹钟“嘀嗒”声。师:听,这是什么声音?(闹钟声)谁家的钟声这么响?课件出示图:大雄正在干什么?(起床)谁能告诉大家大雄是什么时候起床的?(7点、7时)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看墙上的挂钟、床头柜上的电子钟)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评析: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以儿童熟知的生活场景为导入,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创设了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情趣高涨。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探究新知1认识钟面观察钟面学生拿出实物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通过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认识钟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a都有两根指针,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b都有从1到12共12个数。c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评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比一比、拨一拨、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2认识整时尝试拨钟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一天中你最喜欢哪个时刻,拨在带来的小钟上,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刻,讲给你们小组的同学听。学生分组操作后,各组选派代表展示所拨时刻。(有拨整时的;有拨半时的;有拨大约几时的。)小组讨论师:请同学们按照分针和时针的位置,把这些时间分分类。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分,从中选取整时的钟面进行教学。比较归纳师:观察这些时间,你有什么发现?a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b平时我们所说的“几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用语是“几时”。板书学生所说时刻,并说明这是整时的一种表示方法。(11时、8时、9时、6时)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方法a师指着其中一个显示11时的钟面,问:11时在电子表上是怎样显示的?(板书:1100)b师:像这样的表示形式,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电话、手机、电视、电脑等)c师:这是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d师:你能用电子表示法写出剩下的时刻吗?(800 900 600)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拨钟面上表示的时刻,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和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设计新颖。另外,通过设计“像这样的表示形式,你们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并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3应用师:大雄听到这里这么热闹,也赶来了。他还带来了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请大家提意见呢!a课件展示教材第92页“大雄的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先让学生说说图意,再用两种书写方法将“大雄的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补充完整。(7时起床,8时上学,10时做操,12时吃午饭,下午6时看动画片,晚上9时睡觉。)b展示学生作品,评一评,看谁写得好。c讨论:大雄一天的活动安排得合理吗?你想对大雄说什么?(大雄晚上9时睡觉太晚了,最好是晚上8时睡觉。)d课件显示“上午8时大雄上学”和“晚上8时大雄睡觉”两幅图。师: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问题?(一天包括白天和晚上。时针一天要转两圈,一圈表示白天的时间,一圈表示晚上的时间。)评析:学生对于“早睡早起”、“看电视”、“睡懒觉”等情节都有切身体会,通过“你想对大雄说什么?”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对大雄一天的时间安排进行认识与评价,既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把对珍惜时间和养成良好作息习惯的教育融入学习活动之中。利用大雄的作息时间情境图,呈现“现实冲突”为什么一天中有两个8时?让学生“议一议”,生动形象,富有童趣。三、综合应用1请你设计一份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在括号里写时刻,在_上写活动内容,比一比,看看谁的安排合理。上午( )_ ( )_下午( )_ ( )_2帮小熊修钟。(1)师:小熊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能干,想起家里的钟有一根指针掉了,想请你们帮它添上,你们能帮它添上吗?课件显示钟面,钟面上只有一根长针指着12,师:时间是4时,缺少什么?该怎样画?学生回答后,媒体演示:在钟面上画时针,时针指着4。(2)师:小熊还想考一考大家呢!小熊:再过一小时是几时?(5时)小熊:猜一猜,走这一小时,分针和时针转动的方向一样吗?它们走的路一样多吗?课件演示:分针转一圈,时针走一格。评析:练习设计突破了“就数学练数学”框子,教师没有大量出示一些人为设置的钟面时刻让学生去认读,而是创设了“安排星期天的作息时间表”、“ 帮小熊修钟”等情境,把对时刻的认识与有趣的情境结合在一起,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为重要的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四、拓展总结师:你觉得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本课小结一改“你学会了什么?”的提问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是课的延伸,让人感觉课虽结束,可意犹存。总评:这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做到情感化、生活化、趣味化和开放化,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摆正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关系。通过看、拨、比、想、说、议、评、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应用。既注重了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又有效地进行了珍惜时间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整堂课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反思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本课以活动为主线,创设了“乡村的早晨”、“小明的一天”、“拨钟面”、“制作作息时间表”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实物钟,先在小组内进行活动: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找生活中的电子表”、“设计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帮小熊修钟”、“小小设计师”等情境,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如“设计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时,启发学生思考,时间安排应该合理、科学,注意劳逸结合等,尽管学生的安排表五花八门,但是通过“设计星期天的活动安排表”的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和用数学的意识。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P 上一页123一、设计说明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八单元的知识。这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以后学习时分的基础。一年级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生活经验,因此大多数孩子会看整时,但这些经验只是粗浅的,感性的,对不同的孩子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由于时间和时刻看不见、摸不着,不具备形象性、直观性,再加上一年级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和监督能力较差,所以对时针、分针的整体认识有些不习惯,观察力的薄弱使得他们常常忽略时针和分针的区别,因此认识半时往往会出现问题,12时半他们可能会看成6时,同时由于对钟表的旋转顺序不清,他们又常常产生困惑,比如1时半到底是1时半,还是2时半等等。针对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使学生认识钟面,会认整时和半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习惯。其中重点是使学生会认整时和半时,难点是认识半时。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将学生已有的常识系统化和组织化,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概括,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信心和意志力等各方面均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可持续性学习素养的形成与积累。二、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刘老师认识一个小男孩,叫小刚。这里有他的几张照片,想不想看?请你们看着这些照片讲一个小故事给大家听。(晚上10点半还在看电视,早上7点不起床,早上7点半才起床,跑到学校已经8点了。)问:你们觉得小刚的表现怎么样?你们哪些地方和他不一样呢?怎样帮助小刚,让他和你们一样?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刚一起认识钟表。(二)引导探究认识钟面师:要认识钟表,就得知道钟面上有什么,谁能不看表就说出钟面上有什么?(出示刚才故事中的四个钟面,分别是10点半、7点、7点半、8点)谁来读出其中一个钟面上的数字?钟面上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你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观察这4个钟面,总结出时针和分针长得什么样子。认识整时师: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如果请你把这4个钟面分成两家人,你们打算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观察7点和8点这两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像这样时针正好指着数字几,分针正好指着12的时间叫整时。这样的时间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点,也叫几时,一起读一读:7时,8时。用钟表模型拨出6时、12时,说一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几,象在干什么?认识半时(多媒体出示7时的钟面)提问:这是几时?你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演示钟面从7时到7时半,并画出转动的弧线,让学生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用手势一起跟着时针和分针转动,明确时针和分针的转动方向。引导学生讨论:现在的时间是几时?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认识黑板上的两个半时。(10时半和7时半)重点引导学生看出时针刚刚走过数字几,还没走到数字几。让学生用钟表模型拨出一个几时半。展示,提问:谁能读出这个时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利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认识12时半和6时半,并用多媒体演示,分别闪动这两个钟面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分针正好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数字几,就是几时半。NextPage认识电子表师:其实生活中除了这样的钟面外,还经常见到这样的电子钟面。出示显示着7时和8时的电子表钟面,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表示形式?分别是几时?小组讨论:10时半、7时半在电子表上怎样显示,为什么?(如果没有学生能回答出为什么,可以引导向课外延伸。)师:我们认识了钟表,有时还需要把时间写下来,写的形式和电子表的表示一样,只不过两点要点在靠下半部的地方。让学生试写出7时、8时、7时半、10时半。师:小刚今天和大家一起认识了钟表,知道了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他很想改正以前的坏习惯,于是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作息时间表。出示:&n900 睡 觉 q chung 700 起 床有一个小朋友看了很纳闷:900的时候,我都上第二节课了,他怎么还在睡觉?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如果加上晚上900睡觉,早上700起床就清楚了。这下小刚就和大家一样是珍惜时间,按时起居的好孩子了。(三)巩固迁移请每个人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并说一说在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游戏:同桌两人一人写车票,一人拨时间,看能否搭上同桌的火车。(四)小结升华(略)评析:一、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学设计如果以教师或教材为本,最多想到学生学习教材有什么“难点”而已。事实上是把学生看成没有活力的容器,教师把教材扯得粉碎,然后一小块一小块往里塞,那样的学习虽然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和技能,但对于“作为人的生命发展形态的人格建树和智慧生成”,却收效甚微。而认识钟表一课的设计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留给了学生许多自由活动、创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数学中”得到发展。如课始让学生看照片讲故事,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学习整时的时刻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等都充分说明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起点,扩大了他们的学习自主权。对于学生来说,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尤其是尚未学习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激动人心的,他是在享受,享受学习带来的骄傲。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安排学生自主操作、小组讨论、自由辩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二、设计着力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育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认识钟表的设计着力体现了这一理念。如观察小刚的作息时间表,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出这个时刻自己在干什么等均在训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最后的游戏性练习,既有趣味性,又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使数学有了鲜活的生活味。在这样设计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师心中装的是全体学生,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三、注重将普通的常识系统化数学的根源是常识,为了真正的数学及其进步,普通的常识必须要系统化和组织化。(弗赖登塔尔语)认钟表这一内容在课堂里是第一次接触,但大部分学生都有看表的经验,即已成为普通的常识。这节课上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认一认,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将普通的常识总结为数学化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