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十四课 奴隶和狮子教案 西师大版 .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602365 上传时间:2020-0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十四课 奴隶和狮子教案 西师大版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十四课 奴隶和狮子教案 西师大版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十四课 奴隶和狮子教案 西师大版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十四课 奴隶和狮子教案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2. 借助旁批,读懂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词语的表情达意作用。 3. 体会课文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人狮情深”,并由此增强环保意识。教学准备1. 有关的挂图、幻灯片,或光碟等。2. 有条件的查阅一下有关古罗马、奴隶、斗兽方面的情况介绍。教材简析 在古罗马的斗兽场上,一个奴隶面对一只凶猛的狮子,眼看一场血淋淋的惨剧就要发生。可是,奇迹发生了,狮子竟然温顺地舔着奴隶,全场欢声雷动。奴隶和狮子是国外的一篇传说,反映的是2 000多年前,也就是古罗马时期的故事。这个故事反映的重点不在人狮角斗方面,而是侧重反映奴隶安德洛斯的善良与勇敢,反映人与动物之间的浓厚情感。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也应该放在这一方面。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感人,语言也比较浅显。因此,不必在理解词语句子上花太多的功夫,重在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体验,体会人与狮子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爱的感情,了解事情的因果关系。 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回顾前面学过的课文雪儿,那篇课文也是讲的人与动物之间相亲相爱的故事。人与动物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应该相互友爱,和谐相处。将课文中的故事与今天的现实生活联系,也是这篇课文的思想所在。这是一篇批读课文,属于精读课文范围,要让学生学会读书。因此,读这篇文章要引导学生借助旁批,认真体会安德洛斯救护狮子和狮子救安德洛斯的经过。 建议12课时完成。 旁批引导学生借助字典了解意思。 奴隶:奴隶社会中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奴隶主:占有奴隶和生产资料的人,是奴隶社会里的统治阶级。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注意人和狮子各有哪些表现。思考:吼叫的狮子为什么没有向安德洛斯扑过来? 要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这样的场面。 “白天”与“晚上”都是狮子为安德洛斯所作的回报。他们成了好朋友。朝夕相处反映了安德洛斯与狮子的亲密关系。 决斗:你死我活的搏斗比赛。斗兽场:古代欧洲罗马等地专门用来观赏人与野兽搏斗的场所。 狮子由“咆哮”到“温顺”,安德洛斯由“绝望”到“激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找一找这之间的因果关系,体会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再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作者运用准确的词语描写了动人的情景。 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安德洛斯的激动。 如果有学生提出对皇帝受到感动的质疑,应该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认识事物,尊重客观现实,人的思想感情不是一成不变的。 指导书写时,注意“兽”中间的横上不要多写两点;而“释”字的左边,不要少写两点。教学设计参考一、课题激趣,引入新课1. 解题: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会说出知道这篇课文是写人与狮子之间的故事。)2. 质疑:从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有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叫“奴隶”?人与狮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3. 解疑:请生解疑,教师补充。二、通读课文,自己识字1. 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自己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2. 可以和同桌共同学习生字词。3. 让学生告诉大家,读生字的时候要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强调“奴隶”的声母)4. 让学生告诉大家写生字的时候要注意哪几个字的笔顺笔画。(“隶”一横要出头)5. 大家一齐巩固生字词。6. 再读课文。三、以图激情,朗读课文1. 出示安德洛斯给狮子包扎伤口和狮子在斗兽场上趴在地上舔安德洛斯的两幅画或者幻灯片。2. 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画,在书上找到写这两幅图的第2段与第5段,好好读一读。3. 也可以选择另外使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4. 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想一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5. 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读给同桌听一听。四、拓展内容,引向深入1.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为什么使你受到感动。2. 教师可以提醒大家翻翻前面的课文雪儿,想想这两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 教师还可以提供奴隶英雄一文供学生拓展学习。4.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事例。5. 可以把问题引向环境保护,人与动物是朋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等方面。6. 视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让他们选择是否自由地写几句话。附送:2019年(秋)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十课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2.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3. 背诵古诗。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教学设计参考一、揭示课题1.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2.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3. 解题。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1. 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2. 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3. 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1. 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2. 全班交流。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背诵诗歌五、拓展延伸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