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课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593476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PPT 页数:85 大小:7.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1讲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讲先秦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板块一中国古代史 通史时空坐标 时段特征概览 总述 先秦 远古 公元前221年 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秦汉 公元前221 公元220年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 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政治 从分封制 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 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 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 手工业 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 思想上经历了从 百家争鸣 到儒学独尊的演变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文学体裁多样 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内容索引 考点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 考点二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济 考点三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文化 模块结合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考向预测原创押题 热点追踪 考点一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 夏 商 西周政治制度1 夏 约公元前2070 公元前1600 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家天下由此开始 2 商 公元前1600 公元前1046 1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实行宗法制 2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主干知识排查 3 西周 公元前1046 公元前771年 1 分封制 以同姓王族为分封主体 分配土地和人口的制度 形成了以周王为 天下共主 的制度 2 宗法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形成 家国一体 的政治结构 4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公元前770 公元前221 1 由分裂到统一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 宗法制 分封制原则不断遭到破坏 秦灭六国 政局由分裂渐趋统一 2 封建制度确立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 奴隶制度逐步废除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三 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公元前221 公元前206 1 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 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 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 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 立法 行政 军事等权力 具有皇位世袭 皇权独尊的特点 3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1 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分掌行政 监察 军务 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 便于皇权专制 2 地方推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 有任期限制 彼此分权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 颁布 秦律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垄断教育 文化专制 四 两汉时期的政治 公元前220 公元220 1 中央集权巩固汉初郡国并行 王国威胁中央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时演变为州一级行政区划 2 君主专制强化汉承秦制 汉初频繁换相 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3 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 汉朝实行察举制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 教育制度中央设太学 地方设郡学 国学 学习儒家经典 儒学教育官方化 制度化 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一是贵族政治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二是尚未集权 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三是等级森严 形成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的等级序列 大 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热考重点深化 2 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10大变化 1 地方单位 封国 郡县 2 地方基础 血缘 地域 3 行政特点 分权 集权 4 官员身份 贵族 官僚 5 产生方式 世袭 任命 6 选官标准 血缘 才能 7 任职时间 终身 任期 8 经济来源 封邑 俸禄 9 高度集权 没有 实现 10 历史影响 造成割据 巩固统一 3 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 权力高度集中 2 皇权至上 皇帝大权独揽 皇位世袭制 3 中央集权 地方服从中央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4 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度 彼此分工 相互配合 互不统属 互相牵制 5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短板1对史料信息提取理解不到位 高考短板突破 例1 2016 新课标全国丙卷文综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 字数越来越多 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 追颂祖先功德 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解析 查短 沿袭商代 格式化语句 追颂祖先 子孙保用 体现的是价值观习俗的传承发扬 这一主旨是正确解题的依据 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 补短阅读史料要紧扣主旨大意 不要断章取义 应立足于全面提取史料信息作判断 析选项铭文沿袭商代 不是新文字体系 排除A项 追颂祖先 保用子孙 正是维护宗法制的体现而非挑战宗法制 由此排除C项 青铜器功用由材料可知与商代无异 故D项错 针对练1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 日知录 中写道 春秋时犹宗周王 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 重聘享 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 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 诗 而七国则不闻矣 材料主要反映出 A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B 春秋战国时期 礼崩乐坏 C 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D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解析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 宗法分封制以及礼乐制度无法维系人心 充分说明其社会变化的剧烈程度 故A项正确 B C项中的礼乐制度和风俗的变化只是当时社会变化的其中一方面 故B 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化 看不出有关统一的信息 故D项错误 短板2史料信息解读错误 例2 2016 新课标全国丙卷文综 东汉王充在 论衡 中说 萧何入秦 收拾文书 国家档案文献 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 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解析 查短易错选D项 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就能成功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吗 那秦朝因何而亡 仅从逻辑关系上就可排除最大干扰项 补短解读史料时注意史料与选项逻辑关系上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 注意区分表象与本质之间的不同 析选项汉初实行 无为而治 并不是崇尚儒家 故A项错误 萧何入秦 收拾文书 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 所谓 汉承秦制 有所损益 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 如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等 故B项正确 根据 文书之力也 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 故C项错误 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 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故D项错误 针对练2 新唐书 礼三本 说 夫君者 民众父母也 周易 家天下 说 家人有严君焉 父母之谓也 马克思说 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 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 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解析 返回 解析所谓 家国同构 是指家庭 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 题干反映出君父在家庭 国家政治生活中特殊地位之间的关系 都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故A项正确 君父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着特殊地位 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这种家长制作风体现的实质 故C项错误 皇帝与官吏之间是君臣关系 而非宗法关系 故D项错误 返回 考点二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经济 一 远古时代1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2 先民们已经学会了养蚕和缫丝等技术 主干知识排查 二 商周时期1 农业 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土地制度 井田制 2 手工业 工商食官 制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 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 商业 商朝职业商人产生 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三 春秋战国时期1 农业 井田制遭到破坏 土地私有制形成 生产工具 水利设施和耕作方法不断改善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 手工业 官营 主导 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冶铁 丝织业发展较快 3 商业 官营局面被打破 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四 秦朝时期统一货币 度量衡等措施有利于加强各地的经济交流 五 两汉时期1 农业 牛耕普及 出现了耧车 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 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2 手工业 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 丝绸远销欧洲并获得 丝国 称号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3 商业 专供贸易的 市 出现 但时间和地点都受到政府严格限制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业发展艰难 西汉时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1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10大特点 1 世界地位 长期领先 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 2 经济重心 由北而南 区域特色明显 3 生产力标志 铁器和牛耕 4 农业结构 以种植业为主 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5 耕作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6 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经验积累 工具改进 水利工程 个体组织等 热考重点深化 7 土地制度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8 社会问题 土地兼并 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9 从属部分 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农耕经济的补充 处于从属地位 10 指导思想 重农抑商政策 2 六大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 延续了两千多年 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 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 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 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 政策 实行 重农抑商 和 闭关锁国 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 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的根源 3 科技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 如农学 天文历法 数学 医学等 从而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 实践性的特点 同时 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中国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无法发展为近代科技 4 文学 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如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 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 民族心理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 吃苦耐劳 艰苦奋斗的精神 也有狭隘 保守的不足 6 家庭伦理 小农经济条件下 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 这是 重男轻女 思想的根源 同时也注重孝道 重视邻里和睦等 短板3时空逻辑意识不足 高考短板突破 例3 2016 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 查短 汉代 集体劳作 是材料隐含的解题关键信息 失分主因应是考生时空意识不足 不会据时空史实排除干扰项 补短立足材料信息 结合所学对应时空知识分析选项是得分的重要原则 析选项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作的场景 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 故A项错误 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故B项错误 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故C项错误 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 故D项正确 针对练3 2016 浙江文综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 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家给人足 居则有室 佃则有田 薪则有山 艺则有圃 婚媾依时 闾阎安堵 妇人纺织 男子桑蓬 臧获服劳 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 土地过度集中B 有田者无力可耕C 小农户个体经营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解析 解析材料中对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的描述 家给人足 妇人纺织 男子桑蓬 臧获服劳 比邻敦睦 反映的是自给自足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故C项正确 短板4对基本史学理论认识运用不足 例4 2015 新课标全国卷 文综 吕氏春秋 上农 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 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 查短此题题干信息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这一历史现象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角度理解 很容易确定A为正确选项 此题出现判断失误根本原因在于不会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去分析问题 补短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原理分析问题 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析选项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 故B项错误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 故C项错误 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 故D项错误 针对练4西周时期 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 或异居共财 春秋战国时期 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 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 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 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 家长制受到挑战C 公民意识增强D 中央集权的削弱 解析 解析题目中显示了 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 表明个体的小农经济兴起 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成为生产单位 故A项正确 自我意识和家庭的观念 不是说家长制受到了挑战 故B项错误 题目中是说个体小农经济 不是说公民意识增强 故C项错误 题目中没有提到中央集权的削弱 故D项错误 返回 考点三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 商周时期的文化1 商朝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殷周时期出现了铸在青铜器上的 金文 2 夏商时期产生了宫廷舞蹈 周朝制定出包括舞蹈在内的礼乐制度 即周礼 3 学在官府 即官府垄断教育 主干知识排查 二 春秋战国时期1 百家争鸣 2 科技 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 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 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石申的原书虽然失传 但后人据此辑成 石氏星表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筹算计算法 3 文艺 诗经 和楚辞是先秦文学最高水平的代表 分别开创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流派 帛画 人物龙凤图 等 4 教育 学在官府 局面被打破 私人讲学出现 游士游学现象活跃 三 秦朝1 焚书坑儒政策 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禁锢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 2 严控教育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严禁私人讲学 四 两汉时期1 思想 1 汉初推崇黄老之学 适应了恢复发展经济 巩固统治 无为而治 的时代需要 2 汉武帝时期 董仲舒融合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家思想 提出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大一统 三纲五常主张 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统一的时代之需 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 科技 1 造纸术 西汉初年出现 东汉蔡伦改进 2 数学 九章算术 总结了先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 3 天文 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 4 医学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华佗发明最早的麻醉剂 麻沸散 3 文学 汉赋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半诗半文综合体 西汉司马相如 东汉张衡等佳作表现出了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气度 4 教育 官方儒学教育体系化 制度化 1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 都谈论了 人性 即人性是什么 孔子的 仁 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 孟子提出 人性本善说 荀子提出 性恶论 2 都主张以德 礼治国 孔子提倡 为政以德 孟子要求统治者 以德服人 争取民心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 礼教 为主 礼法并施 3 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 即以 德 礼 治国 主张人应该先 仁义 后 礼 达到这个境界才有 德 热考重点深化 2 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 区别 汉代儒学增加了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和 三纲五常 等理论 神化皇权 强调等级名分 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思想 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主张将仁政与法政结合起来 以德为主 以刑为辅 先秦儒学致力于理想化的政治秩序而批判暴政 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皇权专制 中央集权 国家统一的合理性 维护现实统治 先秦儒学属于显学 但未受统治者重视 汉代儒学独尊 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 联系 先秦儒学宣扬的 礼 仁政 民本 为新儒学所继承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神化皇权 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短板5调动基础知识不力 高考短板突破 例5 2016 新课标全国乙卷文综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汉代崇尚儒学 尊 尚书 等五部书为经典 记录孔子言论的 论语 却不在 五经 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 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 查短 汉代尊五经而非推崇孔子言论 是材料的大意主旨 结合所学可知 五经 均成书于孔子生存年代之前 董仲舒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据此分析备选项 会快速确定答案为C 补短立足材料核心信息 灵活调动所学知识一直是备考得分的不二法门 析选项 五经 成书早于孔子 可排除A项 汉代儒学继承发展先秦儒学 可据此排除B项 秦代儒学传统断绝明显与史实不符 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针对练5汉兴之初 刘邦崇尚黄老之学 推行 无为而治 的治国方略 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 黄老 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 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 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解析 解析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国家实力增强 但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 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因此答案选B 短板6审题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 例6 2015 新课标全国卷 文综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 往往称颂夏 商 周 三代 之美 甚至希望君王像尧 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 查短在审选项的时候 如果这样思索 A项 批评现实政治 就表明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吗 B项 批评现实政治 就表明 反对社会变革 吗 D项 称颂三代之美 就表明政治目标是复古吗 显然三个选项不能成立 此题出错主因在于审题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 补短把题干与各选项联系起来思考 看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不成立的为错误选项 析选项从 称颂夏 商 周 三代 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 舜一样圣明 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 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故C项正确 而A B D项从逻辑上并不能从史料中得出相应结论 针对练6 董学特性新论 一书指出 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 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 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 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 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 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应该肯定董仲舒的 大一统 思想B 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思想C 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D 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解析 返回 解析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 据题干董仲舒新儒学为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 有一定进步性 服务 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为汉朝的大一统政治服务 说明作者肯定了董仲舒的 大一统 思想 故选A 返回 模块结合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 1 政治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各国变法 分封制逐渐崩溃 开始出现郡县制 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 2 经济 铁器 牛耕的使用 生产力的飞跃 社会经济发展 井田制的瓦解 土地私有制确立 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3 思想 礼乐制度崩溃 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在政治学 哲学 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4 教育 西周到春秋 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 春秋后期 私学兴起 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 在天文 医学 文学 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 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经济 思想文化间的关系如何 1 与经济 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 2 与思想文化 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春秋时期 礼崩乐坏 克己复礼 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经济 思想文化之间有何关系 1 与经济 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专制集权制度所提供的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作为保障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专制集权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 2 与思想文化 法家的集权 法治思想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此制度的工具 1 2013 新课标 在周代分封制下 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 战国时期 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 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 君王 卿大夫 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针对训练 解析 1 2 3 解析墓葬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状况 从材料信息看 秦国除君主墓葬规模宏大外 其余墓葬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 说明分封制的等级差别在秦国基本被废除 出现了国君独大和集权统治 C项说法正确 战国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 诸侯国实力增强 进行争霸战争 分封制逐步瓦解 A项说法错误 分封制下 周王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力非常弱 B项错误 战国时期 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项说法错误 1 2 3 2 2014 新课标 中国古代 天 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 以 天子 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 表明自己 承天 而 子民 官员 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 1 2 3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 排除A项 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 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 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 排除C项 仅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的结论 排除D项 1 2 3 3 2015 新课标全国卷 文综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 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了天子后 假如其父杀人 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 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一辈子都很快乐 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 孟子 1 2 3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 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 他却认为 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 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 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而且是更大的正义 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 就等于践踏法律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 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 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 从容赴死 摘编自 古希腊 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申辩 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 解析答案 1 2 3 解析第一小问孟子的法制观念 从材料一中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可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是治国需要法制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从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 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一辈子都很快乐 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可知孟子的观念是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第二小问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是守法是正义行为 从 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 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 城邦将无法存在 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念是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从 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 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 从容赴死 可概括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法律至上 严格守法 解析答案 1 2 3 答案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 维护人伦 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法律至上 严格守法 1 2 3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解析答案 返回 1 2 3 解析第一小问背景 结合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和苏格拉底生活的古希腊时期的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等史实 分别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形成的背景 第二小问历史价值 总结二者法制观念对当时和后世的共同作用即可 答案背景 战国时期 各国变法图强 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 宗法观念的影响 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 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各种社会思潮活跃 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 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返回 1 2 3 考向预测原创押题 热点追踪 押题1 考向 亲情中华 宗法观念在现实中的表现 费孝通说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 以 己 为中心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 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 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一圈圈推出去 愈推愈远 也愈推愈薄 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A 家国同构 理想的表现B 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C 三纲五常 原则的体现D 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理解材料的能力 提取出的有效信息是 亲属关系就是 以 己 为中心 像水的波纹一般 一圈圈推出去 愈推愈远 也愈推愈薄 即这种关系是 愈远愈薄 明显 这就是血缘关系远了 亲属关系也薄了 所以这与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一致 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的结构 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君臣 父子 夫妻关系 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分封的情况 故D项错误 押题2 考向 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2017年是农历鸡年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每一年 都对应一个与人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而又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 生肖 形象 与此文化现象的形成联系最密切的历史因素是 A 西方海洋商业文明的传入影响B 中国大河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C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长期影响的反映D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的结果 解析 解析文化现象是政治 经济等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视角分析 可知答案当在B与C两项中选择 而儒家思想从内涵上从属于农耕文明 排除C项 故选B 押题3 考向 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弘扬的现实解读 陕西黄帝陵素有 天下第一陵 之称 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 铸魂 聚心的民族精神家园 是炎黄子孙朝圣地 由此还形成了海内外同胞谒陵祭祖的清明公祭 重阳公祭的惯例 对此现象解读不恰当的是 A 体现了讲文明 讲传承的文化理念B 展示了凝聚中华民族 放射中国温度的力量C 反映了宗法血缘亲情历史观的积极影响D 表明了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文化影响内涵 解析 解析贵族政治 分封制 取代官僚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史实 说法本身存在错误 押题4 考向 从概念破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本质内涵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 史学家白钢认为 政治上的表现 一是有权就有一切 二是家长制 三是官僚政治 经济上的表现 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 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 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 一是天命观 其中 有权就有一切 家长制 官僚政治 蒙昧主义 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 道家思想B 皇权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 道家思想C 三公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 儒家思想D 皇权制 宗法制 中央集权制 儒家思想 解析 解析 有权就有一切 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主宰国家意志 体现的是皇权制 家长制 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 在家庭中 居支配地位 其他成员都要服从 体现的是宗法制 官僚政治 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 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蒙昧主义 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 让百姓重视礼仪 明知孝悌 体现的是儒家思想 选择D项符合题意 押题5 考向 道德中国的历史解读 中国古代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 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 体现着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 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对治国方略的判断取舍 我国古代较好体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选官制度是 A 世袭制B 科举制C 三省六部制D 察举制 解析 解析三省六部制与选官制度无关 可排除C项 世袭制 科举制 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分别是血缘亲疏 才学 孝廉品德 故察举制与 官德 要求一致 答案为D 押题6 考向 史学素养 史料的分类与应用 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它包括文字史料 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等 下列关于史料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 对同一史料 人们可能会做出多种解释B 史料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重要依据C 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D 对同一事件的记载 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解析 解析史料可信度的考证原则主要有 距离史迹发生时间最近的史料为最可信 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可信 文学作品或小说可作为史料 但要注意甄别 故C项错误 押题7 考向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沿革 古代中国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至于周衰 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 叛 天子拥空名于上 而列国擅威命于下 因循痿痹 恶性循环 以至于移祚 改朝换代 谓非封建弊乎 明 张燧 千百年眼 1 材料一中 封建 指什么 据材料一 指出 封建 所存在的弊端 解析答案 解析据材料一信息 周衰 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 叛 天子拥空名于上 而列国擅威命于下 可判断 封建 是指周朝分封制 迁移分封制独立性的特点分析其弊端 答案封建 实行分封制 封邦建国 弊端 地方权力过大 中央难以控制 材料二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 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 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 赵王彭祖 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 收入多于国家租税 而贵族与商人 声千互通 相为消长 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 秦汉史 整理 2 据材料二 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 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解析答案 解析根据材料二信息 从政治 经济方面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的威胁 再结合所学知识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结果王国势力膨胀 威胁中央政府 说明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威胁 经济上 诸侯王铸造钱币 实施商品专卖 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 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政治上 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 借以对抗中央 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问题 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三行省品秩高 权势重 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 行省辖区广 数量有限 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 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 州 路时的缺陷和不足 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 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3 据材料三 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 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解析答案 返回 解析根据材料三信息 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 州 路时的缺陷和不足 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总体上反映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答案影响 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趋势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 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