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的解释》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5591912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的解释》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的解释》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的解释》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的解释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形成的;2、 培养学生探究宇宙星球运动规律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昼夜交替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不停地转动形成的。教学难点:学生实验中空间方位的转换及模拟地球上观察点的东、西方向的确定。 三、教学准备演示:灯(用来模拟太阳)。分组:手电筒、地球仪(小)、即时贴、口取纸、证明地球在自转的实验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1、 讲述:海河外滩公园是塘沽的美景之一,杨老师拍了两张外滩的照片,请大家欣赏。 (播放照片。)2、 提问:(1) 这两张照片分别是什么时间的画面?(2) 白天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 (板书:昼)黑夜用一个字来说:可以叫做什么? (板书:夜)(3) 昼与夜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 (4) 主要是谁造成的? ( 板画:太阳、地球。)(5)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 板书课题。)(6) 你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你怎么知道的?新授:1、指导学生“站在宇宙中”,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1) 提问:地球是如何自转的,才会引起昼夜交替变化?你能设计实验吗?(2) 师生共同研讨实验方法。(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进行模拟实验。) (板书:模拟实验。)提问:实验中,你要看到什么现象?实验中,注意什么?(使学生清楚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注意调节手电筒与地球仪的距离,光线照亮半个地球仪即可;调整后,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每组请一个最有毅力的孩子负责拿手电筒。)(3) 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4) 汇报:(请向不同方向转动地球仪的二个组上前汇报实验。)(5) 思考:两种转动地球仪的方法,都可以看到昼夜交替现象,但是,对于地球来讲,可能既向这边转,又向那边转吗?地球到底是怎样自转的?为了搞清楚,我们还需要再进行一次实验。(6) 提问:这次实验要根据你平常看到的什么现象来判断呢? (太阳东升西落。)(7) 提问:为了观察得更清楚,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 (观察点。)观察点确定在哪儿? (天津。) (为了便于观察,杨老师帮你用即时贴做了一个大点,师在板画的地球上贴好观察点。)然后确定什么? (方向。) 当我们面向地球仪时,如何判断方向? (左西右东。) (板书:东、西。) 这次实验中,手电筒、地球仪、观察点分别模拟什么?你能想象一下,在观察点上,观察到什么现象,就是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此时,如何转动地球仪,那么地球就是如何自转的。(8) 学生实验,师巡视指导。(9) 汇报: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10) 小结:通过模拟实验,我们知道了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你想来看看地球的自转吗?(11) 录像:地球自转。2、指导学生“头扮成地球”,用现象再现的实验方法,探究地球的运动:(1) 提问:刚才,我们都到宇宙中去了,孩子们,现在返航。回到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你能不能把昼夜交替的现象再现出来? (板书:现象再现。)(2) 小组讨论。(3) 汇报:(请一组到前面边说设计,边示范:用自己的头扮成地球,眼睛成为观察点,判断此时的方向:左眼一侧为东,右眼一侧为西。教师提供“太阳”,学生转动。)(4) 提醒学生在实验中注意的问题: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注意体会什么时候开始看见太阳,直到什么时候完全看不见太阳,体验昼夜交替变化。转动别太快了,小心摔倒。(5) 学生实验。(6) 汇报:几组学生上前表演“地球自转”。(7) 小结: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 (板书: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长?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周期。 (板书:24小时。)3、指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1) 提问: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可是,我们平常看不到地球在转动,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这是怎么回事?想想生活中你经历的哪些事情,能帮你把平时看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联系起来,进行解释。 (板书:联系实际。)(2) 学生发言。(3) 录像:行驶的车,转动的转马,使学生理解相对运动。(4) 录像:地球自转与太阳东升西落,边播放教师边配音:平时,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我们知道,太阳并不是真的在天空中穿越,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假如这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随地球一起运动。清晨,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实际的情况是,我们朝着等待在那里的太阳转过去,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因此,我们先从东方看到太阳,地球继续转动,现在是一天的什么时候呢?(中午。)现在呢?(傍晚。)傍晚,太阳从西边落下,实际的情况是,我们朝着背向太阳的一面转过去。总结、拓展:(1)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小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更让学生注重总结学习方法:模拟实验,现象再现,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且提醒学生认识事物时,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来进行。)(2) 拓展:还想通过实验感受地球的自转吗?杨老师为你提供实验方法,有兴趣的同学课下研究,分发实验资料。附实验资料:我们通过浮在水面上的吹塑纸条的旋转也完全能雄辩地证明:地球是自转的。 取直径为 50厘米的白色搪瓷面盆1只。为便于观察,用特种铅笔在面盆边缘沿顺时针方向每隔30作一标记,将其12等分,分别为0、30、60、90360,为防止外界振动和干扰,将盛满清水的面盆置于底楼的水泥地面上。取一张吹塑纸,用刀片剪裁成宽0.10.2厘米,长8厘米的纸条。将吹塑纸条浮于面盆水面上,两端平稳地指向0和180。为防止风吹和外界影响,可在面盆上盖一薄板。经过34小时,轻轻打开薄板,你会惊奇地发现,吹塑纸条沿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由于面盆随着地表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浮于水面的吹塑纸条并没有转动,其指示的转动角度,恰恰验证了地球的自转。 附:板书设计昼夜交替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 西东地球周期:24小时太阳模拟实验现象再现联系实际附送: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用水测量时间教案附教学反思教材分析: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时间”单元第四课。古人计时的方法有很多,学生在原有认知上,作出一系列的想像,猜测水钟报时的方法。教材中画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帮助学生理解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而这只是在思维上的一些考虑,实践中水是怎样计量时间的呢?教材利用“滴漏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计量时间这一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展开思维进行推断与预测,并进行验证,意识到推测要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而不是随意的猜想。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通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认识到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主要与孔的大小、水位的高低有关。并且知道我们人可以决定在同样的时间里做多少事情,但时间的快慢我们是不能控制的。“构建起水的流动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等时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水位不同将影响水的流速”是本堂课设计中的重点内容。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等条件有关。古人利用流水来进行计时。过程与方法:经历测量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效率,细致的态度可以减少工作误差;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教学重点: 经历测量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构建起水的流动具有等时性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进行合理的推测。教学准备: 课件、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两个量杯、适量的水、滴管、电子表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一、观看录像,情境引入欣赏自然界流水现象的录像。思考:流水与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引入课题:用水测量时间二、 滴漏实验 (一)挑战一:测量积聚100毫升需要多少时间1、学生试测 简介器材,提出要求。学生试测后,统计数据,交流分析,体验实验的操作需要细致,需要相互合作。 2、实测,统计数据,分析数据3、做出解释:相同的水量,相同的杯子,相同的孔,所用的时间基本相等。(二)挑战二:积聚20、40、6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1、推测分别积聚20、40、60毫升的水,分别需要多少时间?小组讨论,填写记录单交流:推测结果,并说明推测的依据。2、交流实验方法3、学生实验,完成记录单4、表达与交流;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三)理解古人水钟的计时原理1、古人也是用我们今天这样的水钟来计算时间的吗?2、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吗?3、出示水钟图,师生共同解释水钟计时的原理三、课外延伸设计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水钟。试教体会:在本课试教中,主要有两点教学体会。1、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观念性概念的思考。本课在活动设计中,对教材的两个活动做以下改进,一是由于水具有表面张力,在一个容器里,完全流完100毫升的水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学生不但没有建构起水的运动具有等时性的观念,反而是形成了水的运动是不等时的的观念。我的改进是:在容器里盛多于100毫升的相同水位的水,通过积聚100毫升水的时间的活动,这样,就比较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是根据100毫升的水推测和验证10毫升、50毫升的水所需时间,我们将测量点改为20毫升、40毫升、60毫升,使数据更加直观,便于学生推测、计算和分析。在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并用实验验证,水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滴。而古人克服了这些困难,发明了水钟。2、如何有机渗透科学史的教育。在本堂课的试教中,我把古人利用水的运动规律制作水钟的这一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首先让学生欣赏小录像,引发了学生对流水能进行计时的原认知,古人可能也就是观察到自然界流水的规律而得到原型启发的。在经历测量积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的过程中,建构起“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流动具有等时性”的概念,所以可以用水来测量时间。在这个基础上,推测与验证分别积聚20、40、6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与古人同样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装置中,水流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从而让学生想办法,也是与古人同样的办法让水位保持相同,解决了先快后慢这个问题,最终设计制作了其中一种水钟。也直接导向下一节课“制作水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