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一课,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让学生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本课主要安排以下几个活动:1、空气占据空间;2、杯子倒扣在水中,里面的纸团不湿;3、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水和空气的比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扩张)的。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教学难点】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教学方法】学生探究、验证为主,教师讲述、示范为辅。【教学准备】1、教师:玻璃杯、水槽、水、饮料瓶、餐巾纸、注射器、多媒体课件等。2、学生(每个小组):1个矿泉水瓶、2根吸管、1块橡皮泥、1个水槽、1个水杯、注射器等。【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1)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2)提问:你知道为什么把石子放入水中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吗?为什么放入小石子,水就会上升呢?(3)交流,引导学生明确石头占据空间使瓶子中的水上升。(板书:占据空间)(4)引出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二、科学探究(一)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活动一:空气占据空间 1、(课件出示:瓶子、吸管、橡皮泥和实验要求)提问: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不能让瓶子中的水上升并流出来?小组讨论一下。(课件出示:实验要求)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提示学生: 平时喝盒装饮料时,在什么情况下饮料会自己流出?3、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法。4、引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小组内交流: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5、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板书:空气占据空间)活动二: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1、(出示课件:实验示意图和方法)教师依图指导,同时(课件依次展示实验步骤)2、学生预测:纸巾会不会被浸湿?3、师演示一遍,学生仔细观察。4、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5、引导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以上这些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课件出示:注射器结构图)结合实物简介注射器。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和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师示范:我们可以用注射器先抽20毫升的水,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先用力压活塞,再向上拉活塞。仔细观察注射器中水占据空间大小的变化。看看你有什么发现?3、学生各自探究。4、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课件出示:记录表填写)。5、同样的方法引导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的变化。6、组织汇报实验情况(课件出示:记录表填写)。7、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请小组交流一下。8、引导学生小组交流。9、组织小组汇报。板书: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被压缩或扩张)10、组织归纳空气和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课件出示)1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12、课件出示:篮球、打气桶 等。三、课堂小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四、课后拓展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在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记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一起分享。 板书:空气占据空间吗占据空间空气 被压缩占据空间的大小会变化 被扩张附送: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说课【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教学过程】一、空气占据空间1、用课件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课件),这是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乌鸦喝水,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小乌鸦没有找到石子只有下面的这些材料(出示材料),能让瓶子中的水上升吗?瓶中的水真的会上升吗?谁来演示一下。(学生演示)师:瓶中的水会上升,说明了什么?(1:石子比水重,把石子放入瓶子,石子落下去了,就把瓶子里的水挤起来了。2:石子占了瓶子下面的空间,水就上升了。)师: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确实存在,那么它能不能像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占据空间呢? 2、展示材料:1个玻璃瓶(瓶子里装一些水)、4根吸管、1块橡皮泥。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提示学生: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橡皮泥是用来做什么的?3、学生分组讨论方法,并交流。4、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起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让学生将橡皮泥从瓶口取出或不密封,向瓶中吹气,观察水有没有被挤出。让学生明白,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来。)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说一说为什么?学生猜想,引起学生激烈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3、学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再和前面的实验进行对比。学生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在实验中也有一些同学的纸巾会被水浸湿,要请他们说说原因。说说,你对空气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空气和水、石头等一样,可以占据空间。可空气和水比较,又有什么不同呢?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2、生实验3、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4、生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6、延展:下水道堵塞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课件展示)四、课后小结1、今天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又发现了水和空气有了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不能在课本的思维图中填写出自己的研究成果。2、关于空气的知识,你还想了解什么?空气和其他的物质还有什么异同点?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说课设计兰成玲 空气占据空间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集体讨论、交流、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彻底改变以往我们老师长期以来采取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是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的。 一、激趣引题,从故事引入新知。用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引出“占据”、“空间”这两个抽象陌生的词。再动手操作、实验。先让学生认识固体、液体都占据着空间,为气体(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作铺垫。 二、通过人人动手用不同的实验材料、不同的方法(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怎么做)来做实验,自行探索,把不明白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搞清楚,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允许失败,允许自由发言。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教师给予拨导,给予肯定。一、 这节课是根据“大班”的特点和教学的难度而设计的。课堂上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发言、多交流,让学生有充分展现自我的表演机会,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乐趣。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任何物体都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也不例外,同样地占据着空间,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体积。 2、功能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质疑、比较、迁移、延伸、讨论、交流等活动。 A:组织小组活动、自主解决问题和探究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 B: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C:主动求助能力。3、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互帮互学,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集体的智慧大于个人的智慧。促进合作意识的形成。 (2)培养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任何物体(包括空气)都占据空间。 2、难点:理解、体会空气占据空间。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多媒体教学仪器、杯子、水槽、水、烧瓶、漏斗等。 2、学生:杯子、水槽、瓶子、漏斗、胶塞、石子、粉笔、纸团等。 3、分组:采用异质组每4-5人一组。 A为优等生 B为中等生 C为学困生 四、教学组织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引题 电脑显示乌鸦喝水的故事,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一下,并说说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一)自己动手,探究问题。 A级生上台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入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地升高了,乌鸦也就喝到水了。 引导A级生说出道理:这是因为水(液体)和石子(固体)占据了瓶子的空间。(从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全体同学动手、动脑做实验,在“乐学”中求知。(二)分组做实验 1、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后提出问题,归纳如下: (1)笔盒里装满文具后,还能再放东西吗?要想再把物体放进笔盒,该怎么办? (要从中拿出一些东西) (2)书包里装满书籍后,还能再放其他物体吗?要想再放入,该怎么办? (从身边熟悉的实例入手,让学生理解固体占据空间。)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说出水(液体)同样也占据空间,举例加以说明。 (1)牛奶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2)可乐(饮料)占据了瓶子的空间。 (3)油占据了油瓶的空间。 3、引导A级生提问:如果烧杯里装满水,再把物体放进去,会怎样? 学生实验开始,把一些物体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会溢出来。提问:水为何会溢出来?并让一些学生回答。 (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其他物体放进去后必须把水排开或挤掉,证明液体和固体一样都要占据空间) (三)自己动手、合作探究 现在我们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这个问题。学生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几种实验(三)指导学生把杯子里的水倒掉后提问:“杯子里现在还有东西吗?” C生答:“没有东西了。” B生答:“还有空气。” A生答:“因为空气看不见,要有实例来验证杯子里确实存在空气。”各组学生用不同材料做不同的实验,然后各组进行讨论、交流。归纳如下:(1)把烧杯倒扣在水里,粘在杯子里的纸团没有湿,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水进不去,纸团不会湿。(2)把烧杯斜放入水里,看见气泡跑出来,因为水进入杯子里,把空气挤走(纸团会湿)。(3)漏斗里的水不会流入瓶子里,是因为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有时水会滴入瓶中,但可看到漏斗里有气泡往上冒,说明水把空气给挤走了。)(4)塑料杯里的纸无论怎样做都会湿,因为杯上(实际是杯底)有两个洞,倒扣入水中时空气从洞中跑掉了,水把空气挤走后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证实空气的确占据空间。(四) 、教师拨导、巩固提高 板书:空气占据空间。请大家讨论实际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例子。(四)通过拨导,学生踊跃发言,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例子。 C级生:如救生圈、皮球、篮球等。 B级生:充气床、橡皮艇等。 A级生:羽绒服里、砖块、粉笔等。 (因为把这些物体投入水中,可见到气泡冒出来。) 达成共识:固体、液体、气体(空气)都占据空间。(五)教师归纳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证实了固体、液体、气体(空气)都占据空间。通过这节课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加深了对新知识的认识。课余学生继续做自己设计的“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或游戏。让学生回味无穷。 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材料”,了解了一些固体材料的特性;学习了“水与空气”知道了水的特性,观察并比较了水和食用油;总结了固体与液体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比较水的多少中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了空气的存在、比较了空气和水的相同与不同之后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是否有重量进行探究。 教材分析:在空气占据空间的活动中,设计了“用空气挤出瓶中的水”“杯底纸巾会不会湿”“注射器中的空气和水”三个活动。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会逐渐明白,占据空间就意味着排斥别的物体同时拥有同一空间,空气和石头、水一样,是可以占据空间的。也是一种物体,只不过它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教材的意图在于通过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排挤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杯底纸巾不会湿”这个实验的做法不复杂,因此教材没有用过多的文字说明实验的步骤和方法。但有两点强调得比较清楚,一是把纸团紧紧塞到玻璃杯的底部,二是倒扣着直立着按入水底。这两点是实验成功的条件。实验可以从两个方面给学生以启示:一是实验中,从水槽的侧面看玻璃杯,会十分清楚地看到玻璃杯里有一大截空着,水始终进不去;二、是将玻璃杯竖直提出后,纸团不会湿。 在实验的基础上,教材提出纸会湿吗和为什么会这样呢两个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推想空气占据空间。对空气占据空间变化的实验与解释,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空气是由许多微粒组成的,当它受到压力后它们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更小从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变化。然后进一步比较水与空气的异同。最后是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教材是由浅到深层层上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比水槽矮)、一个玻璃水槽、2个注射器、3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维恩图一张。给全班准备:图文灯片若干张、音像媒体等。 教学思路:出示多媒体课件“乌鸦喝水”的图片,并由媒体讲述这个故事,由此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确实存在,它能不能像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占据空间呢?提出问题后进行探究空气挤出瓶中的水、空气占据杯中的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活动前要让学生先动脑想办法并设计探究方案,然后再动手实践,实践后要求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并总结出初步认识。结合多媒体课件对空气占据空间变化以动画配音方式形象解释,使实验探究生动有趣。 一、导入(出示多媒体课件“乌鸦喝水”由媒体讲这个故事:)师:同学们,乌鸦为了喝到又细又高的瓶子里的水,衔来了许多小石子放入瓶中,瓶子中的水面不断上升,它就喝到水了。瓶中的水真的会上升吗?谁来演示一下。(学生演示)师:瓶中的水会上升,说明了什么?(1:石子比水重,把石子放入瓶子,石子落下去了,就把瓶子里的水挤起来了。2:石子占了瓶子下面的空间,水就上升了。)师:(为发言者发红花)。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确实存在,那么它能不能像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占据空间呢? 二、课程主体部分(新课) 探究活动一 空气占据空间吗?(多媒体出示文字) 师:你们面前的瓶子里装有一些水,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来?实验前,请先讨论一下你准备怎么做?比如,(媒体显示:)预测空气能不能把瓶中的水挤出来;你怎样让空气进入瓶中?你又用什么办法利用空气去挤水? 师:请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要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师: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方案。师:橡皮泥有什么作用?(两种情况:将橡皮泥从瓶口取出或不密封,向瓶中吹气,观察水有没有被挤出。)(启发到生说:能看见水通过吸管上升。让学生明白: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 师:用你们桌子上的实验材料试一下。 (学生动手试验) 师: 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生:) 师 :空气能不能把瓶中的水挤出来?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把瓶口塞住,水还能升上来吗?你们能看到水通过吸管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要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的办法是什么? 师:这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水被挤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空气占据空间”( 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让学生预测,并制定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然后进行实验,让学生有目的的动手操作;实验后要求每个小组汇报实验现象;最后解释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思维总结。把大问题设计成若干小问题提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探究目的和方向。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观察问题或事物。激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热情,这对孩子很有益。) 原创安小三年级科学教案探究活动二 :杯子入水,杯底纸巾不湿实验(多媒体出示文字) 师:请同学们翻开科学书P79,我们读一下第一段文字。(生读书) 教师强调文中的重点字“纸巾放在杯子底”“竖直倒扣入水中” 师: 你会这样做试验吗? 事先预测一下,杯底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打湿,并说出理由。(师不把杯子放进水中,只示范一半,让学生想象。) (每个组进行预测,并把预测结果记下) 师:注意,杯子扣入水中要按紧,仔细观察现象;杯子出水后,不要急着翻过来,要用干纸巾先擦干杯口,再取出纸巾看纸巾是干的还是湿的。 师:实验开始(师巡视)。 师:(与学生交流实验的情况)请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的实验情况。并说明原因。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当然在实验中也有一些同学的纸巾会被水浸湿,要请他们说说原因,操作上的失误。) 师:前面的实验和这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说说,你对空气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师:杯子里原本有空气, 水就不能完全占有杯子,所以纸是干的。这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设计意图:请学生读书,让学生与书很好的交流。把预测与实验后的结果比较,使学生对自己探究的成败有深刻的认识。两个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正确操作。准备的实验杯子高度低于水槽中的水面,让学生从侧面可以清淅地看见杯子里的水面及水面上部的空气这种奇观,让他们体验到实验的趣味,认识到做实验的必要性。) 探究活动三: 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空气和水、石头一样,可以占据空间,那么空气和水比较,所占据的空间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一只注射器,示范从零开始抽进一定毫升的水,然后堵住管口,对同学说:) 师: 如果我用注射器把水抽入3ml,然后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推压活塞或拉活塞,情况会怎样?你会观察到什么?相反,如果我用注射器把空气抽入3ml,然后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推压活塞或拉活塞,情况又会怎样?你会观察到什么? 想象一下,不同情况下水与空气各自会有什么变化? 实验开始。 汇报结论: 师:请同学们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师: 在用相同的力推拉活塞,水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说明了什么? 用相同的力推拉活塞,空气体积发生变化了吗?说明了什么?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被改变。就是说,空气可以被压缩或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会变化。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 (多媒体演示用注射器做推拉实验时,空气被挤压的状况,以娃娃脸代表空气粒子,配音:“好挤呀,我动不了了,救命呀!”“哈哈,这样大的空间,我可以跳舞了。”)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用图来解释空气粒子有点困难,所以发的绘图纸里有一个抽入空气时的注射器的样图,只要他们补上推拉注射器后的图就行了。为了让学生更明确地理解空气粒子是怎样占据空间的,我们制作了媒体动画,很夸张地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娃娃”在一定空间中的变化。) 探究活动四:水和空气的比较。 师: 水与空气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它们都要占据空间。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就填到你的纸单上。(点鼠标在维恩图中弹出 “空气占据空间”) 师:水和空气不同点是什么?(空气可以被压缩或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会变化。) 师:大家同意吗?同意就填到你的纸单上。(点鼠标在维恩图中弹出 “空气可以被压缩或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会变化。”) 拓展: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的原理。 看书P80,有哪些物品应用了压缩空气原理?(皮球、喷水瓶、打气筒等) 你还见过哪些地方也用到了压缩空气的原理? 生:自行车的轮胎。(发红花)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关于空气和水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作业:(电脑显示) )、生活中还有很多空气占据空间的例子,请学生们搜集并记录下来。下节课来汇报。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可被压缩的性质?请记在记录本子上,下节课与同学一起分享。 附: 板书: 空气占据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 空间的大小可变化; 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