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林冲棒打洪教头 4教案 苏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83921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林冲棒打洪教头 4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林冲棒打洪教头 4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林冲棒打洪教头 4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林冲棒打洪教头 4教案 苏教版教学目标: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感悟人物的个性特点。2.能感情朗读人物对话。3.尝试复述打斗场面。教学过程:课前放动画一、导入结题,齐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于课文内容你有什么了解?学习这篇课文,仅仅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来看这段话:出示: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百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传写个人的性格,真是样。清代著名小说理论家金圣叹听了这段评价,对于这篇课文,现在你还想学习什么?(人物性格、怎样塑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这连个人物的形象,体会作者文笔的精妙。二、品读2-6自然段过渡:这是文中洪教头和林冲的一段对话,请大家读一读2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看看怎样读才能读出人物的特点?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2.交流洪教头:(1)好,谁来读读洪教头的话,指名读。(2)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想读出人物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体会出的。(3)相机理解重点词语“流配”“依草附木”(4)相机小结:第一句:当着林冲的面说这句话,这是对林冲的藐视、嘲笑。第二句:这不仅是嘲笑,这是对林冲人格的侮辱。第三句:逼迫林冲与他交手,想让林冲当着大家的面出丑。同学们,初次见面,洪教头先是讥笑,再是贬低,最后是紧迫,这个人真是1.交流林冲:过渡:面对洪教头的傲慢无礼,步步紧逼,林冲的表现是示意读林冲的话。启发:林冲的语言的不断地变化着,语言的变化是受心理的牵引。林冲当时说这些话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再去读读第三自然段,选择一处揣摩人物的心理。写在文中的空白处。交流人物的内心:第一处:顾及柴进的面子、不想再惹事端。第二处:这时洪教头苦苦相逼,柴进也支持比武,很无奈,我只能比武了。第三处:洪教头实在是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看出了林冲一直在“让” (板书)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边读边想,揣摩人物的心理知道了人物的个性特点。林,洪两人一个是骄傲,蛮横,步步紧逼,一个是谦虚有礼,一再退让,可谓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面我们就来分角色朗读,读好人物的个性特点。现在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作者又是怎么把人物的形象写得这么鲜明吗?(动作、神态、语言)三、学习第7自然段过渡:刚才我们欣赏是一段文斗,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来品读两人武斗的场面,我们课文的第7小节这场比武虽然只有三个回合,但却是扣人心弦。1.老师范读,同学们认真听,关注两个人你来我往之间的动作变化。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动作变化。2.在施耐庵笔下,林冲这精妙的三招仅仅用了六个字,这就是名著的绝妙之处,这就是名家的风范所在。请同学们再把这六个动词放到文中去好好体会,一边读一边想象他们打斗的画面,然后再把你看到的画面说出来。3.学生复述准备。4.出示复述形式:话说洪教头一再相逼,林冲屡让无果,只得应战,只见:5.点评:说话的力度、轻巧、过程清晰6.小结:同学们复述得很好,可见对与人物的形象已经把握得比较准确了。更让我们对这句话深有同感,出示那句话,7.同学们,要想塑造好人物形象,必须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进行刻画。洪教头灰溜溜地走开了,性格豪爽的柴进、好汉林冲,以及地上的一锭银子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同学们拿出你的笔来,大胆想象,结合人物性格,想象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写一写。四、总结拓展细细品味水浒传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你还会了解更多个性鲜明的梁山好汉,让我们走进水浒传,看看这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幻灯出示水浒传简介)名著简介水浒传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起义的史料为主要依据,成功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如宋江、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读读水浒传吧,那荡气回肠的文字、栩栩如生的人物、波澜壮阔的场景,一定会让你心驰神往,回味无穷。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 林海 1教案 沪教版教学目标1.能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空洞、万古常青、兴国安邦”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能理解大兴安岭让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原因,并能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3.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学习,找出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领会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大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教学准备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学生: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空洞、万古常青、兴国安邦”等。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3.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大兴安岭丰富资源方面的材料。 教学设计一、导入、揭示课题。1.激趣导入:你喜欢大海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是“林海”呢?2.你知道“林海”是指哪里吗? 出示地图,了解大兴安岭地理位置。3.你对大兴安岭有哪些了解?出示大兴安岭的美丽图片后,师补充资料。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大兴安岭,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的林海。说明:课文导入从了解大兴安岭入手,在初步领略了大兴安岭的美丽后,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这种感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板书:亲切、舒服说明: 从整体出发,以作者情感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找出中心词语“亲切舒服”,牵一词动全文。三、走进文本、感受“亲切舒服”。(一)感受美,懂得第一次亲切舒服之感产生的原因。1.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小节,思考这个问题。(看到进出脚落在手摸在)2.指导朗读,明确悦耳的名字让作者感到了亲切舒服。(二)走近美,懂得第二次亲切舒服之感产生的原因。1.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因为什么?板书:美丽 2.作者围绕这种的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原始森林,亲自去体验一下。默读课文第25小节,想想作者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板书:岭、林、花 说明:这样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景美、文美。A.学习“岭”。1.个别读第2 节,思考: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哪些特点上?请同学们打开书,边读边画,边画边批注。2.交流。(多、温柔)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1)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怎样感受到的?请默读这部分,圈画出重点词句。交流:a.秦岭:“云横秦岭”请看(出示秦岭图)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秦岭?(理解了“孤峰突起、云横秦岭、盛气凌人” 等词语。)引读:大兴安岭同它大不相同,那实在是太温柔了。b.“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抓住横、顺体会姿态多,谁能读出姿态的多?(个别读,男女生轮读。)(1)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u 比较句子,体会温柔:“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比较句子,拿去点儿,意思一样吗?抓住点儿体会温柔,谁能把岭读得又多又温柔?(个别读,女生读,齐读。)说明:通过对比读,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同时还安排了不同形式的朗读方式,拓宽训练面,显出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过渡:老舍爷爷坐在疾驰的火车上远远地看见重重叠叠的岭,是那么的温柔,用“云横秦岭”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岭的温柔。(3)体会情感:作者为什么把岭写得那么具体、生动?(喜爱)(4)是呀,如果能亲眼看看这岭该多好啊!请看,(出示岭)如果说秦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出示秦岭比较)那么大兴安岭的岭是又多又柔,美得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大家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句子。4.小结学法:(1)概括“岭”的特点。(2)找出说明“岭”特点的词句。(3)感情朗读。(4)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细致描绘“岭”的。齐读学习方法。B.学习“林”1.岭如此美丽,岭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林。2.4人合作读课文第3、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哪些重点词语体现了这些特点?3.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 绿)说明:巩固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并且在本课中通过实际的较独立的运用,掌握这种学习方法,以便今后独立自主的学习类似文章。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1)指导朗读第3小节。“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2)指导朗读第4小节。u 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u 出示幻灯片:“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指导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u 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比较用了用问号增强了表达的亲切感与感染力。指导朗读,读出海边的白桦的美。说明: 引导学生进行句式转换,虽然意思没有变,但是感情的浓淡却不一样了。让学生在句式转换中对文本进行深层的理解,从而更加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u 看图引读。出示图,引读:这就是林的海洋,目之所及的确多少种绿颜色呀兴安岭上是的看林这么美丽,看在眼里,真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呢。u 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引导学生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来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u 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说明: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将文本进行内化、体验,深入课文创造的情境,感悟林海壮美的景色,真正体现了从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的过程,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走一个来回”。 6.有感情齐读第3、4小节,体会林海的“活”。C.同法自学“花”。1.按照学习方法,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 艳)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重点理解句子: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出示“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师边讲述,边闪现岭、林、花的画面:作者看到岭那么多那么温柔,又看到岭上的林那么广那么真像林的海洋,还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艳,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u 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u 范读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u 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说明: 学生经过反复朗读、揣摩、体味,深入理解了文字的内涵,感受到了林海的意境美。 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悟出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作者观察有顺序,写景抓特点,加上丰富的联想,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的方法。3.大兴安岭的确美极了。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这什么说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呢?请自由读第6节,并联系上文,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讲给大家听。(三)走进美,懂得第三次亲切舒服之感产生的原因。大兴安岭不但美丽,而且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连在一起,和千家万户连的生活连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兴安岭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读句2。那么第三次亲切与舒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默读第7小节。四、整体回顾,感悟情感。“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1.生交流感受并质疑。读好反问句。2.理解:“空洞、万古常青、兴国安邦”3.小结:随着老舍先生对大兴安岭逐步深入地了解,作者由景及物,由物及人,赞美科研人员为人们所做的贡献。4.学生介绍自己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大兴安岭丰富资源方面的材料。小结:作者亲切、舒服的感觉是随着林海对人们的贡献而不断升华,以至于作者不仅觉得兴安岭的名字是悦耳的,更是含有(兴国安邦)的含义啊!五、总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读课题。齐读课题。说明:带着理解、感悟再有感情地读课题,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回归课文,与课文再来一次激情碰撞。六、作业。1.从“人与山林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个角度,写一封倡议书,提醒人们要保护大自然。 关于说课一、教材分析本文具体描绘了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美丽的自然风光,介绍了大兴安岭为国家建设所作出的贡献,点明了人与山林的关系日益密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老舍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意。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三次“亲切与舒服”的感受为线索:第一次是作者“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真真切切地感到“大兴安岭”这个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第二次是作者想到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时,心中对它进一步感到“亲切与舒服”;第三次是作者看到人们既伐木又造林,原始森林里已经有了不少城镇,想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心里由衷地感到“亲切与舒服”。三次“亲切与舒服” 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从而使本文的立意更高,有别于一般意义的写景文章。二、学情分析林海一课通过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在此之前,学生也接触过类似的文章,如桂林山水,所以对此类文章不陌生,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写景文章的能力,学生还是很乐意学习这一类文章中的优美语句,体会其中的审美情趣。根据本课的读写重点,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着重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在体会作者情感升华基础上,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掌握写景抒情和联想抒情表达方式。带领学生在品读、赏读等不同朗读形式中去领略祖国的美丽风光。在理解由“亲切舒服”所表达逐步升华情感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一:能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空洞、万古常青、兴国安邦”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在阅读中自主识字,对比、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孤峰突起、云横秦岭”等词语。在语境中理解“空洞、万古常青、兴国安邦”等词语的含义。解决重点词语的理解,对更好理解文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标二:能理解大兴安岭让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原因,并能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本课从整体出发,以作者情感发展变化为线索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找出中心词语“亲切与舒服”,并以课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为线索,组织学生逐层阅读、讨论,了解文本内在联系以及作者情感逐步深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领略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目标三: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学习文本的最终目的就是不仅要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意义,更要掌握文本的写作方法。文本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文字优美,教学中通过不同层次地读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在设计时以初读找到特点;再读读出特点;最后读明了写法。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悟出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领悟作者写作的真正意义。四、教学设计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着力体现以下三点:一、重视朗读的训练。林海这样经典、优质的言语材料,“读”本身就应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一项任务。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大兴安岭浩瀚山林的景色。文字优美,情感浓烈,犹如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描写林海的几个自然段,用了很确切的比喻,拟人等写法。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通过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的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这节课重点突出训练的层次,在指导“岭”这部分内容的朗读训练时,引导学生先进行词语对比,使学生从“高的,矮的”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这组词语的对比中,明白山与山的差别不大,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哪座山会“盛气凌人”,从而改变了读的语气,读出 了温柔的境界。又进一步点拨,使学生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新的领会,新的提高,最终读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和作者喜爱的感情,进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通过感情朗读,就充分利用了课文的情感因素,沟通了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二、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全情投入到亲历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文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中侧重于阅读理解,体会意境。教学中借助语言文字,通过有感情地读,在学生头脑中唤起形象,把学生带到浩瀚的林海中去。为了使学生能入情入境,从课文语言文字入手,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体味,推动学生去思考,去想象。相信这样能让学生思维驰骋于林海的千山万岭之间,头脑中都有一幅各不相同但都栩栩如生的图画,真正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教学课文第4小节时,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层层深入地提问,很好的指引学生读懂课文。但此时教学中并没有停留在引导理解的层次上,而是及时让学生表达,让他们绘声绘色地把林海的美景描述出来!在深入理解地基础上,再请学生读读第4小节,相信真能把大兴安岭的森林读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相信心中装着学生,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就能达到教学预期的最佳效果。三、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课文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学习“岭、林、花”这三部分,做到详略得当,重点引导学生领会“岭”这部分内容,然后半扶半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林”这部分内容。到学习“花”这一部分内容时,则让学生先,总结出学习以上两段内容的步骤:(1)找出特点;(2)品读词句;(3)体会感情。并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按照以上步骤自学写“花”的一段。学生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花”这部分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将受益无穷。关于课后反思阅读教学,是让我们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所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写作,以此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之一。 林海里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象的描绘,以我所见所感,以温柔的岭,壮观的林海,美丽的野花,数不尽的青松白桦等方面的描写,构成了一幅壮观美丽的山水画,表达了作者喜欢祖国壮丽山水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文本的指导,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本领,将知识进行迁移,由模仿入手,力求使学生掌握写景文章的方法。一、注重阅读知识的迁移。 阅读心理学指出:学生阅读过程要经历感知、理解和巩固运用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教材内容,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在学生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系统归纳,再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新的教材中尝试解决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材中各类不同文体的文章,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的学习方法,用所学过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如学习这课时,抓住全文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词,扣住一个“亲切舒服”这个字,引导学生找出中心词语“亲切与舒服”,并以课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为线索,组织学生逐层阅读、讨论,了解文本内在联系以及作者情感逐步深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领略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教会学生掌握这种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学习新的写景文章,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借助文本,举一反三,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运用的知识迁移过程就会顺利完成。 二、要注重写作知识的迁移。 写作知识的迁移,其实就是读与写结合的体现,读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语文材料,提供写作参考范例和模仿的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各种文体的题旨、选材、布局试想施展、文字组织作精确分析,引导学生懂得文章的做相应的练习,实施知识的迁移。结合课文表现手法进行作文。林海是写景文章,其作用就是借景抒情。它采用总分总叙述,层次明了,结构严谨;在描写过程中一抓住景物的特点,二通过对景物特点的描写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有就是,在阅读时要注意分清文中描写的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展开的联想;哪些是事物的静态,哪些是事物的动态。同时,要注意抓住文中哪些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用心体悟所表达的感情。学生了解这些写法,用到写景状物作文中去,学生有章可循,就能掌握这种写法。通过模仿教材文本,学生自然会把范文中所领悟到的写作技能变为自身的写作技巧。 相信我们教师每节课都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的训练,相信不仅能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能使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将得到提高。关于探究、实践活动活动一:运用网络等手段,进一步了解有关大兴安岭丰富资源方面的材料。活动二:从“人与山林的关系日益密切”这个角度,写写倡议书。活动三:文章通过景物特点的描写和丰富的联想来抒发真情实感。语言生动优美,用了很确切的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岭、林、花描写得栩栩如生。学习这些写作特点后,请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