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案 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77106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案 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案 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案 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案 人教版【教学目标】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2.使学生初步了解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表示的精确程度,理解求得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迁移知识和类比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理解【预案设计】一、师生对话,迁移引入1.学生的自我介绍2.教师自我介绍我姓颜信息一:我今年31岁信息二:我的体重大约是50千克信息三:我在城关第三小学任教四年级,我们班有42位聪明可爱的孩子,他们在第三单元的检测中总分是3820.5分。3.比较信息一与信息二的不同,揭示近似数与准确数。4.猜一猜老师体重的准确数是多少千克?回顾“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设计意图】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相似,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时,已经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对“四舍五入法”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借助老师介绍的素材,经历三个层次的知识回顾迁移,一是比较信息一与信息二的不同,揭示近似数与准确数;二是通过猜老师体重的准确数,学生猜测的整数范围集中于(4554)之间,复习整数求近似数的方法,用四舍五入到十位看个位;三是通过猜测的精确,从小数的猜测中初步感知了求小数的近似数。这样三个层面,不同深度的知识展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掌握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奠定基础。二、自主探究,方法获得1.介绍信息三:学生列示求平均分:3820.5422.计算器算出平均分:90.964285,这么长的数字,怎么办呢?3.小组学习:取这个数的近似数要求:1)独立思考:你能取出几个这个数的近似数(有困难的同学:热线一:向老师、同伴请教;热线二:向书本p73学习) 2)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么想的?3)小数近似数的方法?4.汇报交流1)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保留三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千分位。2)讨论保留一位小数是91.0与91的不同想法3)汇报填写表格 近似数 方 法保留整数(精确到个位)91看十分位,进一保留一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91.0看百分位,舍去保留两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90.96看千分位,进一4)观察所取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都是近似数,但精确程度的不同;都要多看一位,但方法不同。5.归纳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设计意图】求小数近似数方法的知识起点是整数的近似数,在上一环节充分的铺垫与感知后,这一环节安排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能写出多个近似数,从而对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有所体验;有的能写出2个近似数,有的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会求小数的近似数,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孩子得以不同的发展,使课程资源得以最优化的利用。三、练习巩固,提高升华1.一头海象的体重 1)1.98吨(保留整数) 2)取出不同的近似数 2.大象的奔跑速度1)0.418千米/分(保留两位小数 ) 2)0.418 0.418, 里可以填上哪些数3.小明的妹妹身高0.999米,请把这个数保留整数:1)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百分位:2)近似数是1的一位小数有哪些?最大?最小?3)近似数是1.0的两位小数最大?最小?4)在尺子上比较1和1.0的精确度5)比较91、91.0、90.96,谁最精确?如果想更加精确,怎么办?4.数学日记 春 游 了明天春游了,我到超市买了22.35元的食品,我给营业员23元,他找我0.6元。这次春游坐车去科技馆,我们四年级共有240人,一辆客车最多可以坐55人,我用计算器算出:24055=4.36,需要4.36辆汽车。进科技馆参观,需要买票,门票每张 6.5元,200元可以买30.76张,我们班有31位同学正好够。我们在科技馆里玩的可开心了【设计意图】练习呈现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练习目的。练习1通过求不同的近似数达到知识的应用巩固作用,又通过对比归纳,突破难点,清晰建立近似数根据需要末尾的0不能省略。练习2通过对比,保留整数后近似数都是8,进一步明确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在通过升华,拓展思维保留整数后是8的两位小数还有吗?练习3的数学日记让学生明白求小数的近似数要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数学下册 求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教学内容:教科书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题。一、素质教育目标(一) 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二) 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三) 德育渗透点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四) 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二、学法引导1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2指导学生试算,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四、教具学具准备例2水杯挂图、小黑板、卡片若干、长方体积木16块。五、教学步骤(一) 铺垫孕伏1口算:(用卡片出示)(38+52)3 (7620)7说出205表示的意义。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通过此题,使学生复习“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结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二) 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上题这样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说法,例如:“火车提速后,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千米”,“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绩是91分”,“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像这些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都是“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平均数怎样求呢?它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体会。 2教学例2: (1) 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 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面的高度值。 (4) 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图的上半部,问:怎样做才能使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样高,而得到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 (5) 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 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人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人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7) 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挂图下部分(标有平均高度虚线)。 教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刚才通过操作,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说,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这个160厘米代表的是两个身高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分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数。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概念。)(8) 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9) 区分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结果每个杯子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不要求发生变化。 (10) 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第1、3题。 先读题,口述解题思路,再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通过订正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教学例3: (1) 出示例3: (2) 读题,分析题意,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 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4) 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 =9667 =138(厘米)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 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在书上直接填空即可。) (计算不是难点,引导学生试算,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七第1题。 2小明上学期学习进步很快,数学第一单元检测成绩是75分,以后每单元都比上一单元提高4分,求他上学期数学五个单元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此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提示试用其他方法解答,主要解法有: 基本方法,先分别求出各次成绩,再求平均数。 75+(4+42+43十44)5。 75+4+4。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六、布置作业 1练习七第2题。2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单位: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