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篇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合集

上传人:yoush****ohua2 文档编号:556618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篇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4篇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4篇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合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 篇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合集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印度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八岁男孩和寄宿学校美术老师的故事,主人公伊桑学习成绩差,每次考试考零分,他因学习成绩差而多次受到罚站、罚跪的惩罚,校长责令其退学,同样得不到父母的理解,父亲除了打耳光、谩骂外没有其他的方法。在新的寄宿学校与父母的分离让他更加闷闷不乐,所幸伊桑遇到了美术老师尼克,他走进伊桑的生活,与他的父母沟通,弄清了伊桑学习差的原因。伊桑存在严重的阅读障碍,同时发现伊桑身上的闪光点,他有着强烈的色彩感和丰富的想象力。美术老师告诉伊桑: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小时候同样有阅读障碍,以此培养伊桑的自信心,利用伊桑对色彩和绘画的优势,以在沙子上画字母,用颜料、橡皮泥来画、做字母,在电脑上玩游戏等增强伊桑对字母的敏感性。伊桑各门功课成绩均得到提高,性格也变得开朗,并在全校绘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伊桑脸上又露出灿烂的笑容。伊桑存在读写障碍,是一位有着特殊需要的孩子,不同的教育者对他产生了非常不同的教育影响。每个学校总有个“伊桑”,学习成绩差,对学习存在障碍,是让他转学到特殊教育学校还是继续“随班混读”,如何让“伊桑”这类有学习障碍或者残疾的孩子融入普通学校,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必须推行融合教育。一、融合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地发展国务院常务会议于 2017 年 1 月 11 日通过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提出“推广融合教育,保障残疾人进入普通幼儿园、学校接受教育”。大力发展融合教育是残障人士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残疾儿童安排在所在社区的普通学校就读,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残疾儿童得到尽可能好的公共教育。融合教育还可以涉及学习困难、多动症甚至天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融合教育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所有孩子都能够学习。让所有孩子都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是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参与普通班级现场活动中产生良性的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共同进步。重点强调的不是改变孩子,而是开展一种关怀、接纳、付诸行动的教育。强调多元价值,建立一种教育能普及所有的学生,从而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孩子不管是学习障碍或者残疾的都能快乐学习,不因为学生成绩差、自身残疾而遭受排斥,不像前期的伊桑一样受到惩罚,不得以转学。让特殊需要孩子和普通孩子“融合”起来、一起上课,而不是被“隔离”出去,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二、如何推动融合教育1.创造融合教育的环境条件。融合教育更倾向于“儿童中心论”,即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学校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及特点,设法满足儿童的各种需要,即学校适应学生。首先要消除认知偏见,强调多元价值,创造开放多元的学校环境,为融合教育创造条件,如配备师资、资源教室、无障碍环境等。把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安置在普通教育环境中,让学生平等、充分地参与所有学校活动,对学生的考核更多地从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自律的能力等方面进行。例如当一个视力障碍学童进入普通班级,在教室环境、教材课程和教学方法方面需要改变,首先向他们介绍学校的布局、教室的布置,让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学校教室环境,他们的书桌靠近黑板,教室的光线适当,清除容易磕碰的障碍物;普通教师和资源室教师协同合作,为视障学生准备盲文教材、课文录音、作业录音和测试录音,为弱视儿童提供放大的印刷物或者辅助器械,在课堂中多使用实物或可触摸的模型便于他们理解。在教学中多使用口头语言,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完成测验,可以采用口头或录音测验。同时为视力障碍儿童增设日常生活技能、动作训练、方位训练等技能教学。其次加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在各级教育中将特教、普教并轨督导,通过普教深化改革接受特教理念,高等教育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和科研与一线发展需要相结合。让普校中的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送教上门、资源教师等从根本上提高融合教育质量。2.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个别化。将融合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管理目标中,老师和学生尊重特殊学生,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比较正常、比较愉快,跟人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地提高或者逐步提高。实施个别化教育是提高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在课堂安置、课程开发管理、教育评估、康复训练指导方面体现个别化和个性化。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制订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力发展到最大值。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al plan,简称 IEP)又译为“个别化教育方案”,是由学校与家长共同制订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一份书面教育协定,它应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年度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2。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时需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必须经家长或监护人同意后方能实施。个别教育计划内容包括学生目前的成果表现、课堂测试、作业表现、父母老师和相关服务的个别测试评估结果;学年学习目标可以分为多个短期目标,包括社会、行为等,目标必须是课测量;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包括需要的辅助器材教具和服务,学校及有关专业任务为他们训练及发展对普通教育所做的修改和变动;普通学生的活动,如不参加可以在计划中加以解释;区域性的测试,如不适宜参加测试加以解释或何种测试可以代替;日期和时间,必须陈述训练开始到结束日期,训练的频率和地点。特殊需要儿童与正常儿童共同学习,为他们制订个别教育计划,实行个别化教育支持,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教育教学。目前“走班制”或“一生一表”的教育模式即融合教育的不同尝试形式。影片中尼克老师针对伊桑的阅读障碍,利用伊桑优势能力,通过在沙子上画字母、用颜料、橡皮泥来画、做字母、在电脑上玩游戏等活动增强伊桑对字母的敏感性,弥补和发展伊桑阅读方面的弱势,让小男孩伊桑在读、写方面有了进步,同时发掘他在美术方面的才能,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功的快乐,童真灿烂的笑容又回到伊桑的脸上。3.坚持“医教结合”和“康教结合”。对安置在普通学校中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能力和需求进行综合的、全程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特殊学生的需求,学校建立资源教室,开设康复课程和服务项目,同时可以接受特殊医疗团队服务。通过融合教育和康复训练个别化支持,无论学生个人能力如何,都让他融入学校,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能力最大化提升。4.加强社区、家庭和学校的结合,营造融合教育的良好氛围。据报道某个班级内大部分学生家长联名致信学校,为避免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要求学校拒收一名自闭症学生。这是家校合作不成功的典型例子,深刻说明特殊需要学生在普通教育中接受教育、推广融合教育,需要所在社会、学校、家庭的鼎力支持。加强政府、社区、家庭和学校的结合,社会的尊重和接纳才能营造融合教育的良好氛围。要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充分发挥融合教育资源优势,一方面为更多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家庭服务,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融合教育给每一名学生带来的良好精神风貌和更深层次的变化树立了学校融合教育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多元参与,吸引包括教育界、社会名流、国内外知名企业、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外各大媒体对学校融合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助力融合教育的发展。创造和谐、生机勃勃的教育生态环境,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融合教育是一种关怀、接纳,它适用于所有儿童,如学业困难的儿童、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儿童都可以采用特殊教育方法和手段得到改善和提高。让普校和特殊教育学校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让融合教育观念对全校师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使具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融入普通教育,而且让教职员工的观念和教育态度发生变化,普通教师从融合教育中受益。推行融合教育,让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消融,当普通教育真正告别应试教育,关注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时候;当特殊教育真正告别“特殊”,与身边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当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真正融为一体,教育就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自闭症的孩子被称为星星的孩子,每个特殊的孩子都像特别的星星,让我们用心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通过教育、康复,让每颗小星都能融合在学校、家庭、社会广袤的天空中,让其放出璀璨的光芒。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和今年教育部等七部委颁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都对我国今后的特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这些要求都有待于通过我们的努力来实现。目前我县的特殊教育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残疾儿童的入学率有待于提高。一方面有些家长对政策了解不多;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对特殊教育认识不足;还有的重症儿童因生活不能自理,无法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二是师资队伍建设十分艰难。目前,因全国各地都在普及特殊教育,特教专业的毕业生很抢手,特教老师难招。三是经费渠道单一。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特殊教育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而社会捐助微乎其微。四是特殊家庭困难重重。残疾儿童的家庭多是经济很困难,也影响了残疾儿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针对上述情况,我建议:一、加大特殊教育政策的宣传。依托乡(镇)、村为主要平台,一是做好残疾儿童摸底登记工作,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都能及时有效得到有关服务和教育。二是做好宣传,把国家对残疾人的有关法规政策、优惠措施宣传到位。二、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设立特殊教育补助专项资金,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残疾人康复项目优先安排残疾儿童。教育部门应根据适龄残疾儿童的个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通过随班就读、进入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来接受教育。三、加强特教教师建设。特教教师目前很难招,因此今后每年在招聘特教教师时要特事特办,设置的条件要相对灵活些,也可以像其他地区学习,到有特教专业毕业生的高校现场招聘。同时做好特教教师生活上的保障,把他们作为引进特殊人才对待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安下心来工作。四、呼吁社会各类公益团体参与特殊教育。特教学生经济困难的家庭的救助,能否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建立救助体系,减轻这些家庭的经济压力,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今天参加一个特殊教育培训班,江苏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丁勇、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殷雅竹分别做了精彩报告。通过聆听报告,进一步加深了对特殊教育的了解,澄清了对这个领域内一些专业问题的模糊认识,信息量大,观点新鲜,收获颇丰,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浅谈三点。之一:生命多样性丁勇理事长报告中涉及到一个概念 生命多样性。这个概念用来诠释特殊儿童生命特征差异化和生命平等教育是再恰当不过了。有一群孩子,因遗传、病症、突发事件等原因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变得与众不同,他们由于躯体功能或精神心理的障碍,不能或难以适应正常社会的生活和工作,被称为特殊儿童,针对他们的教育就是特殊教育。这个特殊的群体,就像大自然中的花一样,颜色不同,形状各异,花期也有早有晚,这就是生命的千姿百态,这就是生命的多样性。虽然这些生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但他们依然是地球上最智慧的人类的后代,是这个世界上的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只要是生命,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和呵护,因为生命是平等的,生命是等价的。记得有一篇非常打动人的小文章牵着蜗牛去散步,这些“折翼的天使”们与蜗牛是多么的相似,我们要做的不就是陪着这些“蜗牛”去散步吗?我们要做的就是换一种眼光,换一种心态,放慢脚步,陪伴他们。当闻到路边的花香,当听到林间的鸟鸣,当看到溪水的欢跳,你就拥有了不一样的风景,开始了参与生命拔节的历程,最终你就会发现:原来是老天安排这些孩子陪伴着我们去散步!在清平,就有 20 位特殊的孩子生活在校园里,就读于普通的班级中,他们与健康的孩子们融合在一起,用全纳教育的理念和融合教育的实践诠释着“我们在一起”、“我们都一样”的价值认同。当生命与生命走在一起,当生命与生命手拉手,之间的不同就会因时间的催化加共处的理解慢慢变得模糊,慢慢没有了感觉,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团队不可或缺的成员,而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拥有了两个共有的名字 “同学”和“清平人”。在清平,每个孩子都是一株幼苗,我们不能渴求所有的幼苗都开出美丽的花朵,但是只要把爱的阳光和雨露撒向每一个孩子,就会迎来春色满园的美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就是要用爱的行动和语言让校园里绽放更多的“花朵”,让“折翼的天使”生长出飞翔的翅膀。之二:残疾与残障丁理事长还提到两个词,一个是“残疾”,一个是“残障”,他用的是“残疾”。这点上他也作了解释,因为国家发布的各种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中使用的都是“残疾”这个词,而在清平,从去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用“残障”这个词。“心有疑”咋办呢?那就“就人问,求确义”。于是,我在微信上给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许家成教授留言:“许教授,您好!请问您一个问题:残疾与残障有什么区别呢?”。随后,我收到了许教授的回复:“武校好!残疾代表医学观或个人模式,看重当事人自己存在疾病;残障代表社会观或社会模式,一个人是否存在障碍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在一个歧视,有障碍的环境中,当事人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在一个无障碍和支持的环境中,当事人就不存在障碍。主要意思是这样。”接着我又追问:“我们平时怎样说比较好?我看到文件中常用残疾,但很多材料特别是国外材料中残障多一些。”许教授答复:“是的,国内官方文件用残疾,学术领域中用什么的都有,我们用残障”。之三:康教与医教殷雅竹处长的报告落到了省域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路上,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江苏省在推进特殊教育工作方面的前瞻性、务实与实效,她的观点和思考令我耳目一新,很多做法和想法已经切入这个领域的“深水区”。在她的报告中,也涉及到了两个关键词:康教与医教。她建议用“康教”更好一些。我也觉得用“康教”好于“医教”,因为康复内涵更多的是期待和回归,就像之前学校教育将学习落后的学生从“差生”到“待优生”的称谓之变一样,这样的提法更容易让人接受。晚上回到房间,又跟同住一屋来自高密特教学校的祝继叙校长聊起此事,话题深入到“康教”与“医教”的区别与结合问题。在特殊教育领域“康教”提法是主流,而在医疗部门主导下的康复机构“医教”提法更盛行。随后,话题自然就转到了残联、教育、医疗机构这三者在残障群体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各自作为上。我们有个共识:这些相关部门现在还处于各自为政状态,应该有一个主导组织将这样的几股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集约资源优势,真正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打通融合,为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提供更加专业的康教服务,为他们未来直面社会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殷处长的一段话至今还在耳畔回响:“只有残障孩子在未来充分地就业、体面地工作、尊严地生活,我们的教育才会有尊严。 ”关于特殊教育的思考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面临的困境特殊教育学校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开展言语-语言康复上会面临以下问题。(一)康复介入较迟,导致康复效果不明显。特殊儿童父母缺乏早期言语-语言干预意识和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滞后性使得特殊儿童入学年龄偏大,错过言语-语言干预的最佳年龄导致干预效果不明显。有研究指出,语言干预训练对语言发育不良儿童有效果,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疗程越长,效果越稳定。当前我国的学前特殊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一项对江苏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班都是近几年里创办的。在这些学前班任教的老师中,真正了解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懂得特殊儿童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师非常欠缺,大部分班级没有合适的教材,教学活动安排也不够科学合理。(二)言语-语言康复资源的缺乏。无论是特殊儿童的言语-语言康复还是其他的类型的康复都是一项高消费的教育活动,它需要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提供支持,其中外部资源包括干预的场所和干预设备,内部资源包括言语-语言干预课程及专业的干预教师。1.康复场所和资金的缺乏。外部的硬件设施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基本条件,特殊教育学校干预中心以及干预设备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到言语-语言康复的成效。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的场所具有严格的要求。特殊学校的康复用房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对象的特殊性、干预训练的阶段性和特定康复器材的配置等;同时,言语-语言干预中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设备,这些设备价格比较昂贵,特殊教育学校资金的短缺使得无法为言语-语言干预提供设备,这些条件都限制了特殊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2.缺乏标准的言语-语言康复课程指导。2007 年教育部出台了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三所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一些亮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其中在课程内容上,既注意课程门类与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大体一致,又注意根据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增设专门课程,但方案并未对各类障碍的康复提供详细的课程指导。有研究者指出,目前各培智学校普遍缺乏明确的、系统的语言康复内容。现今培智学生的语言康复内容一般照搬或截选语文课程内容,语言康复内容普遍缺少内在连续性,且内容的编排体现不出“康复与教育结合”的语言康复思想。3.专业化的言语-语言康复教师短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对象范围的扩大,言语康复需求和康复人才缺口的矛盾日益突出,专业的康复教师的缺乏是制约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言语-语言康复的重要因素。面对言语障碍人群这个庞大的群体,我国从事言听康复的人员仅 0.45 万。当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程度还不高,据教育部2007 年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的统计数据显示,在 34990 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只有 18976 位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仅占 54%。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当前对言语-语言治疗师的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我国语言治疗师的培养起步较晚,开始于医疗院校的康复专业发展到一些高校建立言语听力学专业。(三)特殊儿童父母对言语-语言康复技能的缺乏。家庭是特殊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态度和对康复训练的支持程度会影响到特殊儿童康复的效果。有研究者通过个案研究指出,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儿在家庭中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家长做功能训练,患儿容易配合,更易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在西部地区,专业人员对家庭定期培训或入户指导的条件不具备,在多数地方即使设有专门进行家庭指导的人员,但因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指导水平不高,存在概念不清、内容局限、方法僵化以及工作思路刻板等问题。二、培智学校言语-语言康复未来展望教育和康复相结合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特殊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几个方面的建设来实现转型。(一)在政策层面上,落实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政策。自我国实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以来,普通中小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已经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殊教育是一项高投入的教育,它是与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东部地区的特殊教育在教育理念和康复技术上都已达到成熟。在未来的特殊教育发展模式中可以通过落实国家的东西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政策,加强东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联系,东部地区为西部地区提供选派教师和管理人员到贫困地区任教、任职,帮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西部地区的学校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到东部地区进行进修,共同努力促进西部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二)完善学校康复中心的建设。康复中心是特殊学校进行康复训练的重要场所,康复中心的设备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康复活动的开展以及康复的成效。康复中心建设是进行特殊学校进行康复活动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完善康复中心的言语-语言康复的仪器、辅助工具、教具等是康复必备的条件。其次,康复课程、教材、诊断评估测量工具、图书等是进行康复的软件设施。第三,是对中心科学的管理机制,康复中心的正常运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中心的仪器保护、操作程序、注意事项等等都需要有严格的规定。(三)加强与医院或高效的合作。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康复是借鉴医学领域的康复理念,医学领域中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发展都已成熟,因此,特殊学校加强与医院的合作能够获得专业的言语-语言治疗师的指导,同时也可以改善教育与康复割裂的局面。另外,在一些高校已开展了关于听力障碍儿童语言康复的专业,加强与高校的和做能够获得专业人员的理论及操作指导,同时,高校开展的语言康复是从教育训练的角度起步,因此,特殊教育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去找到合适的语言康复方式。(四)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培训。当前,我国还尚未建立语言治疗师的资格认证制度,相应的培训机构也还正在发展之中,语言康复师的短缺与需求的矛盾在近期内还会继续存在。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资金支持,开展了各类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学校要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借鉴其他学校康复的经验。同时,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机构以从教师的实际出发,既要注重对特殊教育教师理论知识也要兼顾教师的操作技能,在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中应向“双师型”的转型,既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具备康复训练技能;既掌握教育学相关知识,又了解多种特殊儿童康复知识。(五)开展家校合作的康复模式。家校合作是未来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特殊学校言语-语言康复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家庭对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的支持不足。家庭在特殊学生康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但是特殊学生康复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而且需要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来配合学校康复工作的开展。家庭成员对特殊儿童语言康复的意识、康复的支持态度以及参与康复的程度都是影响语言康复的重要因素,因此特殊学校应形成以特殊儿童的语言发展为中心,学校康复与家庭康复相结合的康复模式。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已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也对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带来了挑战,特殊教育学校要积极寻求发展就必须加强与其他学校及机构的合作,借鉴一些康复活动开展较早,经验较丰富的学校的经验发展自己。同时,特殊教育教师要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就必须积极参与各类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仅具有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