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和我们》公开课导学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61081 上传时间:2020-02-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和我们》公开课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和我们》公开课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和我们》公开课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和我们公开课导学案 班次_ 姓名_ 学习小组_课 题(第一单元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 六年级下册课 型新授课设计人审阅导学教师课 前准 备学生收集人类探索和利用微小世界成果的资料。导课一、复述回顾1.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2. 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过什么?3. 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什么?二、明确目标1. 用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及观察范围的拓展。2. 交流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加以背诵。二次备课课堂学记导学三、课堂探究(一)、回顾与总结。1. 读本部分内容,按下面的提示完成流程图。观察工具 观察范围 放大倍数 肉眼 小昆虫等 放大镜 几倍或几十倍 光学显微镜 几百倍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2. 小组交流展示后,教师点拨总结。 (二)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 读第1、2段,按下列提示思考后交流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下面这些事物与微生物有什么关系? 医药:你打过什么疫苗?输液时用过什么药? 食品:喝过酸奶吗?见过蓝馒头前发面吗? 农业:农作物的病虫用什么工具观察?作物的秸秆埋在土里哪去了? 垃圾处理:杂草、树叶、厨房垃圾在一块会怎样?有什么用途?2. 阅读第20页的图文,总结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3. 小组交流展示后,教师点拨总结,完成目标2。 (三)、师生小结。导练四、自我检测 填空。1. 放大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 )和( )。2. 电子显微镜让我们看到了( )和( )。3. 现在,人们正在利用( )繁衍迅速的优势,大量生产胰岛素。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1. 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 )2. 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 )3. 蒸馒头和烤面包前,要往面团中加入酵母。( )4. 解决厨房垃圾、秸秆、树叶的最好办法是焚烧。 ( )(二)、组内复述: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至少4条)教学反思(学后记):附送:2019-2020年小学科学四年级1.光的传播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2. 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3. 动手制作简易“照相机”。能力培养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能力。3. 运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2.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二)设计意图:1.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本课主要以学生身边的事例:太阳透过密林射入的情景,引发学生对“光是如何传播”进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小孔成像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2.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通过几个简单的动手实验,通过交流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操作、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3.本课以一个“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因此,除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外,重点是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引导他们分析、讨论,找出光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孔成像的原理。(三)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四)重点难点:以“光是如何传播”的研讨活动引入主题。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分析、讨论的能力,找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知道小也成像的原理。(五)教学准备:1.任务驱动页图片、视频;塑料水管、吸管;“光线打靶”的演示及分组材料;“小孔成像” 演示的分组材料;照相机的内部结构图片;自制简易“照相机”的材料等。(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1.活动指引通过一幅阳光透过树林照射到地上的情景,以及主题人物的对话,引起学生之间对“阳光是如何传播”的问题,开展有关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呢?用什么方法可以研究光的传播呢?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2导入出示小朋友在树林间玩耍的图片。3提问孩子们在树林间玩耍,发现叶子缝隙间射下来的一缕缕阳光,他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缕缕阳光像一条条线,阳光是直直地照过来的吗?4目的引出问题,让学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内容。二、活动一:用管子看光这是一个要求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活动内容比较简单,材料易找,而且很直观,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开展该活动要预先准备三条硬管子(或一条软管)(如果购买了教学工具箱的,箱内已配了该活动的材料),并按教材的要求进行加工(加工成一条直管,一条弯管和一条“S”形管),然后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管子观看光源,看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提出来,与同学一起交流、讨论。1导入出示一段塑料水管实物。2提问这支水管可以弯成各种形状。请你试试把它弯成各种形状。看看什么形状可以通过它观察到灯光? 3活动学生观察、实验。4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只有塑料水管是直的时才能通过它看见灯光,弯曲时是不能看见的。5归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三、活动二:光线打靶这也是一个研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活动,同上面的活动一样,也是需要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活动操作简单易行,活动效果明显易见。活动开始前,要准备一张A4大小的卡纸,按教材的要求做一个光线打靶的活动材料(如果购买了该册配套的教学工具箱或学生实验材料的,均都已配了该活动的材料),另外还要准备一支手电筒作为打靶的光源。活动时,教师要跟学生一起探讨,指导学生找出光线传播的规律,让学生把研究的结果填写到教材中去。在这个活动中,教材上提出了三个要解决的问题,它们分别是:(1)光从B孔射入,能照到几号靶子上?(琪琪思考的问题)(2)把中间挡板的孔挡住,光还能照到靶上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3)要想将光从A孔照到1号靶,你有办法吗?我们通过活动可以发现:(1)光从B孔射入,光能通过中间挡板的孔,直接照射到2号靶上;(2)如果把中间挡板的孔挡住了,无论光从哪个孔射入,都不能穿过中间的挡板,所以光就不能照射到任何一个靶子上;(3)按照常规,要想将光从A孔照到1号靶是不可能的。因为,光从A孔射入后,穿过中间挡板的中孔后,光不能拐弯照到1号靶上,光只能沿着直线照到3号靶上。但按题目的要求,要把光照到1号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中间挡板压下,即没有了中间挡板,光直接从A孔射入,然后照到1号靶上。活动的最后,老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起讨论问题,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什么呢?很明显,结论是: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导入出示“光线打靶”的图片。2提问介绍活动的装置,当光从B孔射入时,能照到几号靶?3讨论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4演示教师演示实验。5交流光能照到2号靶。6提问把中间挡板的孔挡住,光还能照到靶上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要想将光从A孔照到1号靶上,你有什么办法吗?7讨论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8演示教师演示实验。9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10归纳光是直线传播的。四、活动三: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活动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另一个活动。小孔成像活动一般要求在暗室进行比较明显,观看的效果也比较好。该活动需要准备的材料有:一个带小孔(针孔大小)的挡板,一个用白纸做成的屏幕和一支点燃的小蜡烛(如果购买了该册配套的教学工具箱的,在教学工具箱中已配备了该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活动时,学生需要把蜡烛、带小孔的挡板和屏幕放在同一直线上,它们的位置是,蜡烛和屏幕放在两边,带小孔的挡板放在中间。活动准备开始时,最好先让学生猜猜看,在白纸屏幕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猜想画出来。然后再做活动,看看自己的猜想与实际的结果有没有不同,为什么?活动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用火安全。通过本活动,目的是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并让学生初步学习自己动手活动(实验)研究问题。由于学生对小孔成像的现象比较陌生,难于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力求做到学生以实验为主,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方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与小孔成像的关系。教学开始时,先复习前面学习过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内容,然后再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活动,并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带小孔的挡板前面,在挡板后面的屏幕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猜想,并让学生通过活动,知道点燃的蜡烛光通过小孔后,在屏幕上会出现蜡烛火焰的倒像。通过活动,学生会感到奇怪的是,蜡烛光通过小孔后,在屏幕上为什么会出现烛焰的倒像?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教师可再指导学生做两个实验,分别用手电筒的光从上向下和从下向上地照射在小孔。这时我们会发现,手电筒的光从上向下地照射在小孔时,在屏幕的下方会出现光斑;如果手电筒的光从下向上照射小孔时,在屏幕的上方也会相应地出现光斑。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黑板上把这个现象画出来,使学生知道光斑的位置关系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关系。我们如果在小孔成像的原理图中增加两条辅助线,把该图画成直观的光路图,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和直观地知道小孔成像与光沿直线传播的关系,也就知道烛焰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屏幕上所成的像为什么是倒像了。引申的问题为什么说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结果呢?1导入播放“小孔成像”的视频 或出示图片。2提问介绍活动的装置,当光通过小孔后,蜡烛光会通过小孔照在纸屏上吗?我们在纸屏上可能会看到什么呢?你的理由是什么?3讨论学生猜测,画图,并说明理由。4演示教师演示实验。5交流白纸屏上形成了一个倒立的像。6演示教师演示不加小孔板时,蜡烛成像的实验。7提问为什么两次实验的结果不一样呢?8讨论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9交流教师介绍小孔成像的原理。10归纳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五、拓展:自制简易“照相机”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学中可以组织和指导学生制作简易“照相机”,由于这种以小孔成像原理构成的照相机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易于制作,而且学生用来观看小孔成像活动时,操作比较简单容易。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都能参与这个活动,使学生人手一个。这样会有利于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与小孔成像的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1导入出示照相机的内部结构图片。2提问介绍照相机工作的原理。大家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照相机”吗?3讨论(1)所需要的材料。(2)怎样制作成像效果才好。4交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5归纳请大家回家自制一个简易“照相机”,下节课把你的使用心得与大家分享。 资 料:光:光现象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光的研究,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渐认识到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或者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有时表现为波动性,因而叫光波,光波是一种电磁波。能引起人的视觉的光波叫做可见光,其波长在紫色光的0.39微米到红色光的0.77微米之间。波长在0.39微米以下到0.006微米左右的叫做紫外线,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叫做红外线,紫外线和红外线人眼看不见,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通过摄影来察看。所以在光学上,光也包括紫外线和红外线。紫外线和红外线属不可见光。光有时表现为粒子性。科学家们通过一些物理实验,发现光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这种现象用光的波动理论无法解释。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在空间传播的光是由许多微观粒子光子组成的,光子同其他实物粒子一样,也有质量、动量、能量。光子的能量跟光的频率成正比,动量跟光的波长成反比。这表明光子这种微粒跟波动有一定的关系,它不是我们宏观观念中的微粒,也不是我们宏观观念中的波,而是一种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光源:能发射一定波长范围电磁波(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光)的物体,叫做光源。通常指能自行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电灯、蜡烛等。光源在发光时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可见光光源常用于照明或信号显示,不可见光光源用于医疗、工农业生产、军事、夜间摄影等特殊用途。看不见的光:我们知道,除了可闻声之外,还有听不见的超声和次声。同样地,在光现象中,除了可见光之外,还有看不见的光。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17381822)在1800年研究光谱里的各种色光的热效应时,在可见光谱红光区域的外侧,发现有很强的热作用。这就表明在光谱的红光外侧还存在一种看不见的射线,由于这种射线在光谱中位于红光的外侧,就叫做红外线。红外线最突出的性质是热作用强,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就发热,可以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也可以用于医疗等。另外,红外线穿透云雾烟尘的能力强,可以利用对红外线敏感的底片进行远距离摄影,这种摄影不受白天和夜晚的限制,而且从照片上能分辨出普通照片不易看清的情况,这种技术叫做红外线遥感。利用红外线遥感技术,可以在飞机或卫星上勘测地热、寻找水源、监测森林火情、估计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报台风寒潮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