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526896 上传时间:2020-0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教学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努力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所以在备课时,我紧扣这一主题,所以设计了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质疑、分层题组训练的教学过程,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使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一、因为这部分内容含量不大,也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出示了比较详细地自学提示,让学生先自学,后小组交流,我在巡视的过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在自学进都能解决自学提示中所出示的问题,能基本上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二、全班交流时,问题主要集中在了第4题,通过了解,大部分小组能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个别组则有困难。在教学中我采取了全班共同质疑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时,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就暴露出来。学生在汇报时,不能如讨论时,清楚、明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总有种心里明白,嘴里倒不出来的感觉。我觉得这主要是与我平日的训练有关,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发言习惯,教师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引导,也没有给学生提供很多的机会锻炼,以致没有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三、本节课内容的巩固和对学生自学情况的了解则主要放在了练习这一块儿,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做出强调。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针对每一自学提示都设计了相应的练习,通过在练习中,让学生说概念、说方法、独立说、同桌说、小组说来了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小组长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本组成员交流或完成练习,这一环节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也符合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教学,我了解到了自己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也知道了自己需要努力的地方。我相信自己在以下这些方面会比这次做得更好。具体如下:1.培养学生自学课本方面。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调整自学提示。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方面。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和小组交流的机会。3.在利用课件方面。能根据教学内容来安排自己的课件,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使课件能真正起到其作用。4.评价学生方面。在平时,多学习、多积累、多向其他教师学习。5. 在教材处理方面。平时多研究教材,努力吃透教材,能根据教材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信,在不断的尝试中,只要多努力,我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你一定也会如此。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1教案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同学们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1)3:518:30 (2)0.4:0.21.8:0.9(3)5/8:1/47.5:3 (4)2:89:27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4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二)练习 1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1.2-2买的本数 -3-5(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1)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3:5前项后项 (2)课件出示:3:5=18:30(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10=563:5=6:103:6=5:105:3=10:66:3=10:53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1)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2)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3)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1、2、3。附练习纸:1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21和6:91.4:2和5:102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1/5:4组成比例。 5:4 20:11:20 5:1/4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12:()=():5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五、全课总结(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