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诗两首1教案 冀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516647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诗两首1教案 冀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诗两首1教案 冀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诗两首1教案 冀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诗两首1教案 冀教版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21 古诗两首1教案 冀教版课 题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2.课文图片3.学生课前朗读古诗,预习生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 学 过 程教 学环 节师 生 活 动个 性 化 修 改情境引题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省永济县游玩。瞧,我们的目的地在这。出示图片(鹳雀楼)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师板书课题)(简介鹳雀楼,强调“鹳”字的音形。)今天我们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看。齐读课题。(根据情况指导课题读法)初读指导二展示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三、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古诗读正确,流利。2.在读熟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读诗、背诗。师生交流四、交流研讨。1.指名读诗。注意正音。2.分男女生读古诗,小组比赛读,看谁读的有感情。(老师适时指导朗读,有会背的进行表扬鼓励)3.全班读。再读指导五、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边读古诗边结合古诗中的图画以及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和诗意。师生交流六、交流研讨。 1.学生汇报诗意。2.边读边想像,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西坠的白日,滚滚的黄河,连绵的高山,鹳雀楼,人3.诗人站在鹳雀楼之上,想到了什么?能用古诗来表达吗?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感觉吗?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比较这首诗与原来学过的写景古诗的不同?(写景寓理)质疑答疑 先找学生提问题,老师准备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专项训练1.填空。登鹳雀楼的作者是( )代诗人( ) 。写作者看到的景色的诗句( )。写作者想到的诗句是( )。2.解释诗中下列词语的意思。依: 尽: 欲: 穷: 更:课 堂小 结学习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综合 训 练推荐朗读背诵王之涣的古诗凉州词。板书设计登鹳雀楼 看到:白日 山 黄河 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课 题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2.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3.了解诗句的意思。4.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学重点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2.背诵并默写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课前准备与古诗有关的图片或课件 写有练习题的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环 节师 生 活 动个 性 化 修 改情境引题一、激情引入。(由介绍诗人入手)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a) 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b)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c)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以上可以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来汇报,老师适时补充。初读指导二、展示目标。 1.掌握文中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2.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3.了解诗句的意思。4.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道理。三、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自学提示一: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生字读准,把古诗读正确,流利。2.在读熟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读诗、背诗。师生交流四、交流研讨。1.出示生字,指名读,并组词。指导“缘”的写法(本课生字有壁、横、岭、侧、峰、庐、缘)2.指名检查学生读诗情况。3.分男女生读古诗,小组比赛读。看谁读的有感情。(老师适时指导朗读,有会背的进行表扬鼓励)4.全班读。再读指导五、出示自学提示。1、请同学们结合书中的图画,利用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和诗意。六、根据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师生交流七、交流研讨。 1.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汇报诗意。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岭 峰2.品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道理。(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引导学生回忆画杨桃.和盲人摸象)质疑答疑八、老师准备问题:作者身在庐山之中,为什么还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是庐山重重叠叠的山脉遮挡住了作者的视线,所以无法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应该从不同角度,应该多方位的看,就会看清楚了。)专项训 练九、专项训练。1.形近字比较组词。壁( ) 岭( ) 侧( ) 峰( )璧( ) 领( ) 测( ) 蜂( )2.默写题西林壁。3.作者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因此,我们要_就要_。(悟出的道理)课堂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对待同一事物,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去观察,思考。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综合训 练 回忆生活中类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事情,用自己的笔写一写。板书设 计题西林壁 观:成岭 成峰 各不同 当 局感:不识 只缘 者 迷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 21古诗两首 3教案 冀教版教学目标重难点第一课时情境引入教师介绍鹳雀楼。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展示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旳登鹳雀楼自读文本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1.教师范读2.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学习生字交流研讨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教师重点指导:楼:l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ng,读平舌音,后鼻音。2.导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大意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质疑答疑 这里没有大海,怎么会有入海流呢?专项训练 、体会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课堂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综合训练1.指导朗读,背诵课文白日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2.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第二课时情境引入同学们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展示目标学习一处风景。-庐山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讲解题意自读文本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生词2. 再读古诗,尝试理解不认识的字词。交流研讨齐读古诗,纠正读音:找后进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范读古诗,讲读法: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生朗诵,注意停顿。生齐读古诗。合作指导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1.一句一句的研究,先说说字词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2.解决不了的可以联系上下文试着解释。3.课堂预设: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二轮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生汇报。质疑答疑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老师在黑板画上的简笔画,让学生找一找画中的峰、岭。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专项训练1.古诗可分为所见和所感两部分,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2.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3.诗人眼中的庐山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4.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背诵:生背诵古诗课堂小结:讲故事盲人摸象。想一想,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综合训练1.组词 壁( ) 横( ) 侧( ) 岭( ) 庐( ) 缘( )臂( ) 衡( ) 测( ) 领( ) 炉( ) 原( )2.选择正确的一项“欲穷千里目”中“千里目”的意思是( )A 眼睛能看到以千里的地方B 眼睛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C 千里眼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情境引入展示目标自读文本交流研讨质疑答疑专项训练课堂小结综合训练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情境引入展示目标自读文本交流研讨合作指导二轮交流质疑答疑专项训练课堂小结综合训练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授课内容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