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500983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8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聚落的认识 江南村落 聚落的认识 中小城市 凤凰古城 聚落的认识 特大城市 长沙 聚落的认识 超级大城市 上海 读课本P88 思考 1 什么是聚落 2 聚落分为哪两大类 3 乡村与城市的差别 2 分类 按照性质和规模可分为 乡村和城市 1 概念 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不仅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 而且还包括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如道路 广场 公园 运动场等 1 聚落 一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长沙 江南村落 乡村聚落 城市聚落 乡村 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规模较小 形成较早 城市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规模较大 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乡村 城市 人口构成 规模 联系 生产方式 表 填 乡村 城市 人口构成 规模 联系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生产方式 表 填 乡村 城市 人口构成 规模 联系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生产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 三产业 表 填 乡村 城市 人口构成 规模 联系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较小 较大 生产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 三产业 表 填 乡村 城市 人口构成 规模 联系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较小 较大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生产方式 第一产业 第二 三产业 表 填 划分城市的标准 联合国规定的标准为2万人 我国规定 5千 2万 一般城镇20万以下 小城市20万 50万 中等城市50万 100万 大城市100万以上 特大城市 国际上一般把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称为 超级大城市 如纽约 东京 墨西哥城 北京 上海等 划分城市的标准 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 这给先民的生产 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阅读 半坡村落 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 这给先民的生产 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阅读 半坡村落 河谷阶地上 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 这给先民的生产 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阅读 半坡村落 河谷阶地上 既接近水源 土壤肥沃 便于灌溉 利于农耕和渔猎 又不会被洪水淹没 同时河流有防御作用 活动 1 简要说明山区聚落和平原聚落的主要差异 从聚落规模 空间分布 人口等方面分析 2 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活动 1 简要说明山区聚落和平原聚落的主要差异 从聚落规模 空间分布 人口等方面分析 2 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山区 平原 活动 1 简要说明山区聚落和平原聚落的主要差异 从聚落规模 空间分布 人口等方面分析 2 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活动 平坦开阔 地形复杂起伏大 较大 较小 集中 分散 较多 较少 点状带状 团聚式棋盘式条带式 1 简要说明山区聚落和平原聚落的主要差异 从聚落规模 空间分布 人口等方面分析 2 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呈点状 呈带状 山区聚落 团聚式 棋盘格式 平原聚落 丽江古城 纳西族 家家门前绕水流 户户屋后垂杨柳 读图4 5及 丽江古城 材料 想一想 1 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2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活动 读图4 5及 丽江古城 材料 想一想 1 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2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活动 古城坐落在云贵高原丽江坝子上 海拔较高 因此夏无酷暑 古城纬度较低 北面 西面高山阻挡冬季风入侵 所以冬无严寒 读图4 5及 丽江古城 材料 想一想 1 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2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活动 读图4 5及 丽江古城 材料 想一想 1 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2 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活动 古城北部 西部因高山地形 导致城区向东部和南部比较平坦开阔的地带伸展 活动 读图4 7及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材料 回答问题 在塔里木盆地中 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有什么关系 活动 读图4 7及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材料 回答问题 在塔里木盆地中 城镇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和交通线有什么关系 城镇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的边缘 且大多位于山前冲积扇 洪积扇的中下部 各城镇之间有交通线路相连 这些地方地形相对平坦 土壤较为肥沃 水源条件相对较好 人口集中 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大庆 思考 除地形外 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哪些 株洲 华盛顿 旅顺军港 耶路撒冷 拉萨 甘肃酒泉 张家界 深圳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地形 气候 河流 资源 交通 政治 军事 宗教 科技 旅游 政策 影响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1 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 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 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 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 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 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西部稀疏 东部稠密 1 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 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西部稀疏 东部稠密 2 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山区公路 读图4 13 以兰州城区为例 讨论地形对聚落和交通布局的影响 活动 读图4 10 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 活动 1 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 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西部稀疏 东部稠密 2 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山区 限制较大 之 字形或线状分布平原 限制较少 呈网状分布 P93 2 在图4 14中 有A B 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 其中相对合理的是 方案 为什么 活动 P93 2 在图4 14中 有A B 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 其中相对合理的是 方案 为什么 活动 C 交通线路选线中应综合考虑的问题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 经济 社会 交通 技术 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选择有利地形 避开不利地段 尽可能降低造价 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 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 二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西部稀疏 东部稠密 2 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山区 限制较大 之 字形或线状分布平原 限制较少 呈网状分布 3 科技进步使地形的影响不断降低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 瑞士和意大利之间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 连接英国和法国的海底隧道 现在 交通线路的分布取决于资源开发的需要及其社会经济效益的大小 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