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1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教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94743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1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1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1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2部分 专题1 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教案主要史观概览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球史观也称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近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转变。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革命史观也称传统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派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多元史观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 从唯物史观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动剧烈,其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农具与牛耕的逐渐普遍使用,人们在井田之外开垦新的田地,这就是私田。私田的收获产品由土地所有者占有。生产力的发展也使统治者可以通过不完全占有劳动者本身而得到比奴隶制下同样多的、甚至更多的劳动产品。劳动者在交出一定量的劳动产品之后,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一种新的、封建性的生产关系产生。井田制的瓦解,必然加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宗法制的瓦解,周王室失去制约各诸侯国的手段和能力,于是礼崩乐坏,纷争不已。当旧的生产方式瓦解之后,旧的(奴隶制)上层建筑也无法维持下去,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改革、变法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最终在战国时期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在这一过程中,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 从文明史观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一次空前绝后的思想大解放,集中释放了自三皇五帝到夏商周三代所积累的思想文化潜力,周礼文化不战而胜,为后世所效仿。后世之学问道理出自百家,后世之治世之论出自百家。尽管二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始终没有消亡,正是由于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才能在许多领域都创造出自己的文明成果。3 从社会史观看“百家争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正是由于哲学被共同的社会现实所需要,先秦诸子百家的理论出发点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必须面对社会现实。儒家思想表现为对混乱的社会秩序的改造,企图返回到周礼时代,从而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体现出统治阶级的意志;而道家思想则企图逃避这种混乱的社会秩序,指出文明是一切异化的真正根源,体现出被统治地位的弱者意志。另外,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法家思想适应了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时代需要等等。典题示例1有史家评论战国时期的学说称,“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其中“逆势而动”的学派最有可能是()A墨家 B纵横家C法家 D农家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各国统治者需要富国强兵,故农家主张符合“富”国的愿望,“纵横家”主张可实现“强”兵的愿望,法家主张反映了天下大乱下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称雄天下的愿望,而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兼爱”(无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等,显然是“逆势而动”。二、中西政治制度演变路径及其转型的特点感悟文明多样性1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路径(1)中西古代政治制度起源和形成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即专制主义路径和共和制路径,前者具有任命制、终身制和集权制等特征,后者具有选举制、任期制和分权制等特征。(2)古希腊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完全是切断血缘关系而冲破氏族藩篱的结果,而古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地域性则是血缘关系通过宗法制度得以延伸的结果。古希腊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逐步发展为公民权,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公共权力”本质上为血统性的“个人”行使。前者演变为“主权在民”的路径,后者则演变为“主权在君”的路径。(3)中西古人对政治制度的认知和思维路径,与他们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的客观现实是一致的。不同的认知和思维路径,反过来制约着中西政治制度路径的演变。中国古人西方古人政府起源认为政府起源于“受命于天”的君主,“君权神授”要求“君权独制”,对君权的制约主要依靠君主的修养,辅之以必要的外在约束政府是人们为了摆脱混乱的“自然状态”而通过“相互约定”建立的,约定的前提是人人具有参政能力和人人都享有权力,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权力的制约必须以权力的相互制衡为主君臣关系认为君主是“天之子”,官吏只是为服务于君主的需要而设置,民众只是“君父”的子民认为各级统治者只是选举出来的“执政官”,官吏是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公职人员”,民众是有权参与城邦事务的公民制度设计制度的设计思维是把个体置于依附关系的网络中,并相信通过教育和引导,每个人都会在这个网络中找到恰当的位置,并遵守网络中的关系规则,规则的核心是家庭关系规则的放大制度的设计思维是把个体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个体在制度中的地位是由个体的能力和财产决定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必须通过契约以及法律的形式来处理和约束,任何人都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2. 中西近代两种不同制度转型的特点西方近代制度转型以英法革命为标志,但西方人争取制度转型的斗争是从中世纪就开始的。西方近代制度转型是相对中世纪的专制制度而言的,相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的整个演变历史来说,这种制度转型是恢复和发展古代政治制度的起源路径。中国近现代的制度转型是对古代政治制度起源路径专制主义路径的打破,改革者、革命家试图建立的新制度,不仅在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史上缺乏任何积淀和思想基础,而且延续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路径对制度转型过程中的创新理念、制度设计、革命方案等都具有强劲的约束力。中国制度转型的结果是创造性地移植民主制度,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是古代民主制度的自然延续和发展。中国制度性超越的难度远高于西欧各国。典题示例2某校高三(1)班组织进行了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研究性学习。第一组探究主题是“古代的东西方政治文明”图一秦朝政府机构示意图图二公民大会碑刻材料政治体制概括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1)请你完成上面的研究表格。(2)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作为历史材料,图一与图二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3)第二组同学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则历史短文,题目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为此,他们选用了以下四个关键词:“民主政治”“希腊文明”“催化剂”“暴力机器”。请你依据这些关键词,把这则历史短文写完整。(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00字以内)答案(1)政治体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奴隶制民主政体。主要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形态。(2)图一是经过后人整理的材料,属于文字类型的图示材料。图二是实物型材料,历史信息更具形象性和客观性。(3)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促成希腊文明臻于极盛,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但是,雅典民主政治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解析第(1)问由材料可以看出二者的政权结构一个是中央集权制,一个是民主制,解答问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政治体制的差异。第(2)问常用的史料有:第一类文字史料(史书,档案文书类,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报纸杂志)。第二类口述史料,多用于现代史的研究,借助于当事人的访问而获得对历史事件的直接了解。第三类是非文字史料,如图像类、实物类、风俗类。由此不难回答。第(3)问注意表述要简洁明了,史论结合,不能与文学类作文混为一谈。三、从多元史观看鸦片战争1 革命史观: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 现代化史观: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3 整体史观: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4 社会史观: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典题示例3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A中国军事的落后 B中国科学落后C中国无世界知识 D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答案C解析考查全球史观。把握全球史观这一关键信息可知,选择C项。四、从多元史观看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1 革命史观: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2 近代化史观: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3 整体史观: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 文明史观: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5 社会史观: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典题示例4长沙苏广业,初营业范围甚广,所经营者多是江苏、广东、上海之各种土产。嗣以五口通商,洋货输入,西洋货竟占于该业市场矣。故该业店铺之称呼,初为苏广杂货铺,嗣称为广货铺,复曰洋货铺。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这反映出()A我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B我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C商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D社会风俗习惯发生了改变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长沙最初经营各地土产;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外国商品大量涌入,洋货占据了长沙商品市场,店铺也改称洋货铺。这说明中国传统商业受到西方列强的猛烈冲击。B、C、D项材料中没有反映。五、多元史观解读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1 近代化史观: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 整体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3 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4 革命史观: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典题示例5人教社历史教材曾经有这样的论述:洋务运动的产生是为了“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官僚地主开办的工厂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需工业的附庸,充分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性质”。这一观点反映的是()A阶级斗争史观 B近代化史观C文明史观 D全球史观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各类史观,需要对各类史观有一定的了解。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材料是从阶级斗争史观来分析、看待洋务运动和洋务企业的。阶级斗争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史观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把阶级矛盾看做社会的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六、不同史观下的辛亥革命1 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2 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是政治体制现代化的重大突破。(2)经济上,临时政府的经济法令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短短几年内有了显著增长,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3)法制上,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主权在民、国民的自由权利、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等,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4)思想上,把西方资本主义学说演化为三民主义,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5)文化教育上,理性化和科学化有了发展。(6)社会生活上,自由、平等、友爱的风气兴起。3 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4 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总之,辛亥革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孙中山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典题示例6(xx全国卷高考)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注意关键词:现代化。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器物),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体现了晚清时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趋向,故选B项。戊戌政变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A项错误;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逐步加深,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D项错误。七、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的多种史观1 现代化史观:既属于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的组成部分(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2 全球史观:既体现了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又体现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西方文化碰撞和交汇的特点。3 社会史观:从大众衣食住行,风俗礼仪等多方面的时代变迁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的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为“社会习俗的历史”。典题示例7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竹商号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A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B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近代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19世纪的时候,安徽的蚌埠还只是一个小镇,但是在铁路开通后,很快发展成为交通枢纽,当地的变化,全是因为交通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故选A。B项未涉及;C项自然经济的情况也未涉及;材料只是说形成了木材市场,但是木材市场形成后是怎样推动近代化的材料也未涉及,D项也不正确。八、不同史观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同认识1 整体史观:“大跃进”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求完成各种各样的高指标。而这些高指标的提出,与毛泽东在莫斯科提出的“十五年赶上并超过英国”的口号有着密切的联系。 1957年,在回应“苏联要15年赶超美国”说法时,谈到要让中国在15年内赶超英国。毛泽东的期望是通过群众运动等方式,使中国指标性工农业产品在产量上赶超英美发达国家。2 唯物史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观愿望是希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但是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思想的影响下,它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3 生态史观:“大跃进”运动中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4 社会史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期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典题示例8某班学生讨论下面某时期的两幅宣传画时,形成下列四种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有()是“左”倾错误在经济建设上的体现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A BC D答案B解析从图片可知漫画指的是“大跃进”运动,“大跃进”的错误体现为三项。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表现。九、多种史观评价新航路开辟1 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2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文明的交汇融合。3 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是人类社会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4 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给西欧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是也给非洲黑人、亚洲人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带去了殖民灾难。典题示例9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B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去了屈辱、灾难和落后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D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史学观点。社会史观是研究人们的社会生活,故A正确。B是革命史观,C是全球史观,D是文明史观。十、从不同史观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 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2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3 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4 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产生了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问题。5 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虽然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典题示例10西方学者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下列能够支撑弗兰克本人观点的理由是()A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B欧洲的殖民扩张强行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C各地资源和财富的涌入促进了欧洲的崛起D人类各地区的交往加强了经济文化的融合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弗兰克本人的观点是世界创造了欧洲,而A、B两项是欧洲对世界的影响,不符合题意;D项是从人类相互的影响这一角度来说的,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项。十一、认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用革命史观1 革命史观: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2 全球史观: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3 近代化史观:十月革命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典题示例1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仅有人全盘否定十月革命,否定列宁,还有人主张把列宁墓从红场迁出,甚至四处寻找沙皇的后裔,企图在俄罗斯恢复帝制。但此事最终因没有多少人响应而告吹。列宁墓仍然留在红场,列宁的铜像依然屹立在十月广场。该事件充分说明了()A列宁作为引导苏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人,仍然受到民众的敬仰B否定十月革命的人带有自己的政治目的C俄国民众对苏联解体后的社会状况不满D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斗争的复杂性答案A解析在苏联解体后,列宁墓仍留在红场,列宁的铜像依然屹立在十月广场,这说明列宁仍然受到俄国民众的敬仰。十二、认识罗斯福新政可采用的史观1 现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 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3 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社会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4 生态史观:罗斯福新政减少农业种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典题示例12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第202节规定:“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其中应包括下列内容:(a)全国公路和公园道路、公共建筑物以及任何公有工具和设备的兴建、维修和改建(d)由政府管理或支配的低价住房及清除贫民窟工程的兴建、重建、改建或修缮;(e)如总统认为合乎需要时建造海军舰只及其所需的航空器;建造飞机”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制定上述内容的主要目的是()A应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B改善公共交通的状况C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D适应扩军备战的需要答案A解析为了缓和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立即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指政府大力兴建公共工程,以容纳庞大的失业队伍,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故选A。 专练1多元史观解读重大历史现象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据此可知作者强调研究()A物质文明 B社会文明C政治文明 D精神文明答案B解析本题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广大民众,也就是文明史观的社会视角。2 以下是四位同学在评价李鸿章及其领导的洋务运动时得出的不同结论,各结论所体现的历史史观依次是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机器大生产的第一步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也引发了社会风气的新变化洋务运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不再是“天朝上国”,而是远不如西方国家富强的世界各国中的一员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D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答案B解析全球史观是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分析问题的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站在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为主;文明史观强调文明是多元的,是相互包容学习的。3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答案D解析林、曾、李等人都是“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开启了中国的军事、科技、教育和工业近代化历程。4 有学者说:“20世纪中期到80年代,大陆全盘否定曾国藩,原因是他镇压农民起义,捍卫封建传统。如今,人们又在文化上、精神上、人格学问上肯定曾国藩,并形成热潮。”现在,我们发现“曾国藩身上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好东西”,其主要原因是对人物评价中坚持了()A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标准B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标准C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原则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答案C解析曾国藩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好东西主要体现在“文化上、精神上、人格学问上”等方面,与A、B、D项所述标准不符。“全盘否定曾国藩”属一点论;如今肯定曾国藩热潮的形成,是由于既认识到其阶级局限性,又认识到其积极方面,这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C项符合题意。5 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表述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的“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判断。太平天国运动中的资政新篇根本就没有得以实施,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为“扶清灭洋”,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是要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是“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故D项错误。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兴办近代企业,其本质是要维护清朝的统治,故B项正确。6“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下列哪点最贴切()A民主革命第一枪B皇帝再也做不成C自由尽是新风尚D世界风暴新源泉答案D解析 A、B两项是革命史观角度;C项是文明史观角度;D项是从整体与局部的角度出发,用全球史观看待辛亥革命。7“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等事件的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上述观点所体现的史观是()A阶级斗争史观 B文明史观C近代化史观 D全球化史观答案B解析题中材料强调的是在社会进步中,应多讲文明进步本身,少讲为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阶级斗争史观)。8“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不准确的是()A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的交流B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C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D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历史现象答案B解析本题是文明史观题。不能用革命史观角度的看法去否定文明史观角度的评价。9 “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从根本上改变了东西半球相对隔绝的格局,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东西半球的会合与全球一体化的新进程,因此我们将其定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这一结论反映的史观是()A文明史观 B革命史观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改变了东西半球相对隔绝的格局”和“东西半球的会合与全球一体化”判断,反映的史观应当是全球史观。10“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知材料信息旨在强调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材料信息并未否定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属于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11“欧洲的进步归功于更快的科学技术进步,也归功于对美洲大面积地区的征服和殖民所带来的年收入,以及来自它同亚洲和非洲的贸易所带来的年收入。”所体现的史观是()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C现代化史观 D文明史观答案B解析材料叙述了欧洲的发展离不开美洲、亚洲和非洲。“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故B项与材料相符。12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他对世界历史的解释反映了()A进化史观 B整体史观C文明史观 D现代化史观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即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是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是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社会契约论材料二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的,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三最近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文明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1)材料一、二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其理由。(8分)(2)作为史料,你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个史料价值更大?为什么?(7分)(3)作为材料三中的展览解说员,请你分别用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向参观者解释“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主张的作用。(9分)答案(1)可以。理由:材料一的观点是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材料二的观点是三权分立,都属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首先下结论答对得2分;说明“理由”实际上考查的是启蒙运动的内容,两材料观点答对各得3分)(2)材料一史料价值更大,因为材料一是原始的(或答:第一手的、直接的),材料二是后人撰写的(或答:第二手的、间接的)。(哪个价值更大答对得1分,理由答对得6分。如果哪个价值更大判断错误,则本问不得分)(3)从现代化范式看,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民主政治,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从文明史范式看,“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的主张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欣赏尊崇的心态,欲以西方文明取代封建传统文化。尽管这种“移花接木”方式体现出变法理论的保守性和局限性,但在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进一步向“现代人”转变。(每个史观的解答占3分,共计9分)14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是始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观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材料二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之三分之二以上可弹劾之”。它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材料三1933年7月申报月刊在创刊周年纪念之际发行特大号,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针对这一问题,编者明确写道:“须知今后中国,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不特无以足兵,抑且无以足食”。当时各种现代化思想相互碰撞,其中以热谈苏联和社会主义、探讨苏联“一五计划”成功原因以及表达对其向往的较为醒目。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材料四对于中国现代化探索道路问题,毛泽东很早就有思考,在1937年6月24日的一次谈话中,明确谈到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1期(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中国现代化开始于哪一时期?你的依据是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进步性。(2分)史料研习是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技能,分清原始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等三类内容在历史研究中很有必要,请按这三类标准对材料中数字序号标示的内容进行分类。(3分)(3)材料三表明,1933年对现代化的讨论出现新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倾向的世界原因。(2分)(4)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谈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4分)答案(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世界,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创办洋务企业,近代工业起步。维新变法:提出改良政治,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建立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五四运动:民主、科学观念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任选其一说明依据,2分;只提出观点,没说明依据的不得分;如选答多个史实说明依据不重复计分,只按最前面的依据给分。)(2)进步性:以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否定了君主专制。原始史料:;史料解释:;历史评价:。(进步性从政体原则、民主思想两方面回答,各占1分,合计2分。对材料中数字序号标示的内容进行分类:三个分类全部准确答出,各占1分,如某分类两序号答对1个,另一个遗漏,则本分类不得分)。(3)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经济危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从西方资本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方面回答,各占1分,合计2分)。(4)政治: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准确答出政治、经济两方面,各占2分,合计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