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89416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含答案)一、农业的起源1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地域差别:南稻北粟,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3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4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2春秋战国:掌握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出现,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3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4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5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2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3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4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5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个体农耕(1)产生原因: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2)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3)历史评价: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轻巧识记1古代农业2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3小农经济名师点拨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1)政治环境: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2)统治阶级: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改进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3)人民群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3中国水利设施逐渐完善,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成就日益丰富。4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材料一下图是某高三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1)依据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研究的与农业有关的主题是什么?从耕作技术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教你读史一幅图片代表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三个时代耕犁的特点体现了当时耕作水平的发展情况。提示这是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材料二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比较简表时期国别与出处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前221年前206年中国秦朝10倍或十几倍6世纪中国齐民要术粟:24200倍麦:44200倍前27年476年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45倍(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给我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你读史利用表格“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进行分析,从数字的变化中归纳其影响。提示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使我国在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后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捆布,此其分事也。墨子(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教你读史抓住“农夫”“耕稼”信息判断为“男耕”,抓住“妇人”“纺绩”信息判断为“女织”。提示方式: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二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教你读史通过整合“小农”与“治乱”“衰荣”等信息可以看出小农对封建国家的作用。提示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的主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3)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4)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2)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1)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2)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3)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题组一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1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解析:选B“脚痛腰酸”“高田车进低田出”说明是依靠人力灌溉的翻车,故B项正确;耧车属于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筒车是依靠水力,风力水车依靠水力,故A、C、D三项错误。2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表明()A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B铁农具已经在全国范围使用C河北、辽宁地区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地区D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解析:选A按照材料所述铁农具在全部农具中的比重,可以看出该地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农具是铁农具,故A项正确;材料提供了“河北石家庄”“辽宁抚顺”两个北方的遗址,体现不出全国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概况,故B项错误;C项说法缺少依据;唐朝曲辕犁的使用是铁犁牛耕成熟的标志。3明代“耕耘图”揭示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A刀耕火种B自给自足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解析:选D从材料中“耕耘图”可以看出当时使用牛耕,“耘”是用耒进行作物种植,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呈现出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题组二小农经济4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A五谷六畜 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 D铁犁牛耕解析:选B通过“种谷”“树桑”可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体现了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征。5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解析:选C“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麦黄种麻,麻黄种麦”强调了耕作时间和季节的重要性;“用粪犹用药也”强调的是施肥的重要性。这样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高产,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项。6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中国古代小农经济()A不稳定性 B封闭性C完全依赖自然 D受政府重视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由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积累,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弱,加之易受制度政策影响,较为脆弱。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解析:选B由材料“种粒”“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是播种工具,A项是东汉时期的牛耕画像石,牛耕反映的是犁地工具;B项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魏晋时期翻车的模型,属于灌溉工具;D项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曲辕犁,也是一种犁地工具。2.右图是逢年过节时乐山人民喜闻乐见的“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A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B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C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解析:选D材料信息表现的全是与牛有关的表演,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3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是筒车,属于灌溉工具,该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4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解析:选B材料中把土地之神和五谷之神作为国家的象征,体现的是国家与农业的关系,故B项正确。5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下列关于材料中“渠”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郑国主持开凿B主要起军事作用C促成该地成为“天府之国”D体现汉代水利工程的发达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可知修建该渠的主持者是“(秦国)蜀守(李)冰”,“可行舟”“溉浸”反映了它的功能主要是交通和灌溉,由此推知该工程是修建于成都附近的都江堰,促进了周边平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其成为“天府之国”作出了贡献,故C项正确。6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解析:选A材料意思是男耕女织可以使人免受饥寒,说明了其重要性,故选A项。7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B黄牛过河各顾各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D小满芝麻芒种谷解析:选BA项旨在说明农业种植中施肥很重要;C项说明苗出得好、长势好是丰收的前提;D项强调了种植时间的重要性。B项中“各顾各”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这一特点,故答案为B项。8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解析:选D材料涉及的是农业耕作方式的问题,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结合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6分)(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6分)(3)指出材料三中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第(1)问,生产力发展的史实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变革进步中总结,影响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方面来回答。第(2)问,据材料中省略号分层,依时间发展顺序概括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地理范围的变化,进而总结其特点。第(3)问,从中国小农经济的农业特点上去分析原因。答案:(1)史实: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影响: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特点: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3)原因: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