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483039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课件 人民版选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九戊戌变法 1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 简述康有为 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分析其特点 3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从社会背景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等方面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 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分析其特点 了解戊戌政变 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康 梁等维新志士们力图改革现状 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历史条件 一 时代背景 19世纪末 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变革旧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 成为世界潮流 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19世纪 从近代化史观来看 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时期 从全球史观来看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 从文明史观来看 是工业文明的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国际环境相对有利的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中国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帝国主义不愿中国独立强大 国际环境不利 1 国际环境 对中国不利 二 国内形势 1 政治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清政府统治危机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历史条件 一 时代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甲午战争图图二时局图根据材料一分析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 1895年 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 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 被迫签订了中日 马关条约 战争失败后 面对日本提出的苛刻要求 清廷难以接受 在谈判过程中 李鸿章 竭力申说 试图降低日方的过分要求 日方对此不予理睬 4月10日 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 李鸿章本想在最后关头使谈判有所转机 没想到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一开始便以不容置辩的的语气恫吓他 但有允 不允而已 最后 更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 一度拒绝签约的光绪帝最终无可奈何地在条约文本上盖了玺印 据当事人回忆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 马关条约 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 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 辽东半岛台湾 列强瓜分中国 领土 2亿 沙市重庆苏州 内地 投资设厂 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 1895年 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 加深民族危机 1 该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这幅漫画反映了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什么方式 2 图中的鹰代表哪个国家 其侵略方式与其他列强有何差异 3 有人为此题诗 沉沉酣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即爱家 国人知醒宜今醒 莫待土分裂似瓜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美国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反映了爱国者力图唤起中华民族觉醒 挽救民族危机 熊代表俄国 虎代表英国 蛤蟆代表法国 国旗代表德国 鹰代表美国 太阳代表日本 中部酣睡 寻欢作乐 搜括民财的是清政府 列强瓜分中国 加深民族危机 腐朽的清政府 加剧社会危机 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中国的政治改革 革命势在必行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历史条件 一 时代背景 甲午战后 马关条约 的签订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加深了封建统治危机 2 经济 二 国内形势 1 政治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清政府统治危机 1895年 1912年 1919年 1927年 1937年 1945年 1956年 1860年 产生 初步发展 迅速发展 迅速衰落 恢复发展 沉重打击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1 外部原因 客观条件 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 内部原因 在民族危机下 实业救国 兴起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主要原因 一 戊戌变法的背景 历史条件 一 时代背景 甲午战后 马关条约 的签订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加深了封建统治危机 2 经济 二 国内形势 1 政治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清政府统治危机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为维新变法提供经济基础 3 阶级 1895年的 公车上书 运动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为维新变法提供阶级 组织 基础 4 思想 早期维新思潮的形成 为维新变法提供思想 理论 基础 经济 阶级基础 19世纪末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 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 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潮 l9世纪60 70年代 1 代表人物 冯桂芬 王韬 郑观应 2 思想主张 1 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2 振兴民族工商业 与外国 商战 3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实行君主立宪 3 作用 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 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 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也没有付诸实践 123456 789101112 图说新思想 陈独秀 黄兴 梁启超 李鸿章 魏源 曾国藩 林则徐 李大钊 郑观应 孙中山 王韬 康有为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5 7 4 6 9 11 3 12 2 10 1 8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林则徐B魏源C康有为D孙中山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等 师夷长技以自强 求富 只学技术 不学制度 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 早期维新思想家 冯桂芬 王韬 郑观应 仅仅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 并不能使中国富强 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必须进行政治改革 中国人学习西方进入了制度层次 维新思想的发展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被称赞为 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思想的重要宣传者变法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被誉为 岭南奇才 被称之为 火山大喷火 人物介绍 著书立说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时务报 主笔 变法通议 创办 国闻报 翻译 天演论 原富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二 过程 阶段 宣传维新思潮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开始的标志 1895年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失败 维新派人物政治主张和特点 百日维新内容 特点 特点 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 政治 军事 思想文化 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 但未涉及 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从推行范围来看 仅限于社会上层 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 因而没有形成 从推行者来看 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 显示出维新力量的 从性质上看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从目的上看 从作用上看 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从推行来看 变法措施过于急躁 分不清轻重缓急 措置失当 涉及领域比较广泛 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变革的巨大力量 薄弱 变法图强 救亡图存 失败 失败标志 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主观上 维新派缺乏领导核心 脱离群众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缺乏政治策略 急于求成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客观上 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 表现 慈禧太后掌握实权 从中央到地方大多数高级官吏反对新政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 启示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中国近代化进程漫长而曲折 三 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 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国际大势 发展资本主义国内局势 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历史根源 维新派基本主张 变法图存 强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设议院 开国会 定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二 维新过程和内容 1 兴起 公车上书1895年公车上书 揭开变法序幕 变法思潮演变为爱国的政治运动 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 发展 创办报刊和学会 3 高潮 百日维新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康有为的 应诏统筹全局折 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 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 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 新政从6月11日至9月21日 史称 百日维新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抵御外来侵略 挽救民族危亡 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 培养维新人才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4 结局 9月21日戊戌政变 变法运动最终失败 5 变法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主观上 脱离群众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对列强和袁世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政治上不够成熟 急于求成 客观上 封建势力强大 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新政无法落实 封建势力联合抵制破坏 三 历史评价 1 性质 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 积极性 进步性 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 实行君主立宪制 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具有进步意义 爱国性 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 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 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 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启蒙性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 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 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3 局限性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 开国会 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 局限在社会上层 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对于封建土地制度问题没有丝毫触动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教训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但结果却迥然不同 日本很快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 走上了强国之路 而维新变法运动却最终失败 试从两国的社会背景 领导力量 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论证与分析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近代改革整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