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3 常见天气系统 (第1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54992 上传时间:2020-01-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3 常见天气系统 (第1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3 常见天气系统 (第1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3 常见天气系统 (第1课)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目标任务一览情境导入任务导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的商船来往于欧洲、非洲、美洲之间。但是在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经常无风,这可苦坏了古代的航海家和商人们,马匹因为缺少草料而死去,只好抛入大海给鱼吃。人们因此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纬度”。你知道为什么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经常无风吗?2017课标2003课标教学内容建议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以及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2.学会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控制下的冷暖、干湿状况。3.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4.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形成的相应气候类型。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3P35“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完成下列问题。1.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2)成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促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2.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如下图)(1)三圈环流成因: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组成:a低纬环流、b中纬环流、c高纬环流。(2)填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添加箭头绘出三圈环流的大气运动。(3)气压带赤道附近:接受太阳光热最多,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图中所示的赤道低气压带。30N附近: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风,并不断堆积下沉,气压升高,形成图中所示的副热带高气压带。60N附近: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盛行西风与来自极地高气压带的极地东风在此相遇,暖空气爬升,致使60N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图中所示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附近:接受太阳光热最少,空气下沉,形成图中所示的极地高气压带。(4)风带:从低纬向高纬依次是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合作探究第步:案例探究(1)写出图中A、B、C、D分别代表的气压带名称,并在图左侧添画箭头以正确表示三圈环流。(2)赤道吹向两极的高空气流为什么只能到30纬度附近?(3)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较高纬形成的风和极地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性质有何差异?这两股气流在60纬度附近汇聚后导致什么后果?(4)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添画箭头表示各风带风向,并标注风带名称。提示(1)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三圈环流如下图:(2)现实中的高空风除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外,还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赤道吹向两极的高空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30纬度附近偏转成平行于等压线的西风,从而不能继续向两极移动。(3)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较高纬的气流形成西风,为暖气团;极地高气压带流向低纬的气流形成极地东风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为冷气团。暖轻的西风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上升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4)见上图。第步:名师精讲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若地表性质均匀,地球自转,大气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会形成全球性三圈环流,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2.四步突破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特征第一步,抓“动力”突破气压带的形成(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如赤道低气压带;温度低,气压高,如极地高气压带。(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下沉,则气压高,如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上升,则气压低,如副极地低气压带。第二步,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下图)第三步,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第四步,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1)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 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晚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约1个月,即 “移动不同步”。(3)气压带、风带年移动幅度约10。夏季向北半球偏5个 纬度,冬季向南半球偏5个纬度,即“移动不同幅”。第步:实战演练1.(2018鹤岗高一检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在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的是()(2)下列四幅图表示极地东风,正确的画法应是()解析第(1)题,A图中60N附近由于冷暖气流相遇,暖而轻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上,应盛行上升气流,箭头指示为下沉气流,不正确。赤道附近应盛行上升气流,而B图中是下沉的,不正确。30N附近气流堆积后下沉,C图所示也不正确。第(2)题,极地东风应在地球两极高纬度地区,北半球极地东风为东北风,南半球极地东风为东南风,故D项正确。答案(1)D(2)D2.(2018遂宁高一检测)下图示意一年中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规律(图中数字为月份与日期)。读图完成(1)(2)题。(1)导致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黄赤交角的存在B.高低纬地区的气压差异C.地球的自转运动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A.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步B.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C.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相反D.超前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解析第(1)题,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向的周期变化,使得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发生南北向的周期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向北半球,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也随之向北移动;反之向南移动。图中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滞后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答案(1)A(2)B提升素养素养一:地理实践力二战后期,日本法西斯接连败北。为了扭转战局,日本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3月,利用1万多个气球,将4.5万个炸弹和燃烧弹飘送到美国,给美国带来不少伤亡和麻烦,令美国民众惶恐不安。你知道日军的这些气球炸弹是如何不远万里来到美国的吗?提示:借助中纬西风使气球炸弹自西向东飘到美国。素养二:综合思维地球表面的降水量分布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大气中水汽的多少;二是大气中上升运动的有无。在赤道地区海洋广阔,陆地上分布着广阔的热带雨林,气温高,年降水量一般为1 0002 000毫米,可称为“赤道多雨带”。在南北纬1530的副热带地区,年降水量较少,一般不到500毫米。地球上的沙漠多数分布在这个地带的大陆内部和西岸,此地带可称为“副热带少雨带”。在温带降水又有增加,年降水量达5001 000毫米,成为“温带多雨带”。到两极地区,气温低,水汽少,降水量显著减少,而且主要是降雪,这里是“极地少雨带”。(1)“赤道多雨带”是如何形成的?(2)“副热带少雨带”和“温带多雨带”的形成与气流运动有何关系?提示:(1)在赤道地区海洋广阔,陆地上又分布着广阔的热带雨林,气温高,蒸发强烈,大气中水分含量充足,终年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因此形成降水量最多的地带。(2)副热带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云雨形成,因而形成“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冷暖空气易在此交汇,暖空气沿锋面上升,形成较多的降水。思维导图必背清单1.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说出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位置和气流运动方向。3.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4.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2018泰州高一检测)全球性大气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对气候形成产生重要影响。读某半球局部大气运动示意图。完成12题。1.关于图中四处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极地高气压带B.处气流上升,常阴雨天气C.气流为西北风D.为东北信风带2.根据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位置,判断此时可能是()A.1月 B.4月 C.7月 D.9月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序号的纬度位置及气流的运动方向可以判断,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常阴雨天气;气流为西南风;为极地高气压带。第2题,图中气压带、风带南移,为北半球冬季。答案1.B2.A(2018绍兴高一检测)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等热带地区,虽然气候炎热干旱,但是依旧身着宽松的白衣长袍。据此完成34题。3.常年影响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区的气压带、风带是()A.盛行西风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4.气候炎热干旱,但是依旧身着宽松的白衣长袍的原因不可能是()A.白色对太阳辐射反射强B.长袍利于汗液大量散发C.避免太阳辐射直接灼伤D.减轻风沙对皮肤的伤害解析第3题,西亚、北非地区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形成的。第4题,西亚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地面多沙漠,白色衣服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白色长袍可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皮肤上,还可以减轻风沙对皮肤的伤害;长袍并不利于汗液的散发。答案3.D4.B (2018南宁高一检测)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010盛行西北风B.1020盛行东南风C.2030主要盛行上升气流D.3040盛行西南风6.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A.甲表示7月份、夏季B.乙表示7月份、夏季C.甲表示9月份、秋季D.乙表示1月份、冬季解析从甲图中判断,气压带、风带南移,表明此时北半球为冬季。010N盛行东北风,10N20N盛行东北风,20N30N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30N40N受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乙图气压带、风带北移,表明此时北半球为夏季。答案5.D6.B课后作业一、选择题(2018台州高一检测)下图为“以极地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正确判断是()A.低气压带动力原因B.低纬信风带东南风C.高气压带热力原因D.中纬西风带西南风2.大陆西岸受、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解析第1题,根据纬度及风向可判断气压带和风带名称,之后就可判断出答案。第2题,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是热带草原气候。答案1.D2.B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P地对应的气压带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4.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A.暖湿的中纬西风 B.干冷的中纬西风C.干冷的极地东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解析第3题,P地盛行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4题,Q地是由于来自中纬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干冷气流在60N相遇,形成锋面,暖气流沿着锋面向上爬升形成降水。答案3.A4.A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56题。5.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A. B. C. D.6.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A.甲,乙 B.甲,乙C.甲,乙 D.甲,乙解析第5题,根据纬度位置和风向判断,四个近地面风带分别是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其中属于北半球风带的是,属于南半球的是。第6题,甲、乙两风带属于南半球,分别是信风带和西风带,分别与、相对应。答案5.B6.B (2018上海高一检测)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完成78题。7.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8.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解析第7题,依据图示气压带分布的纬度位置可知,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8题,由图示自转方向可知,P为北半球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答案7.B8.B读图,回答910题。9.甲表示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10.常年受乙风带控制地区,其气候特征是()A.全年温和湿润B.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湿润C.全年高温多雨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解析第9题,甲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10题,乙风带为中纬西风带,常年受其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其特点为全年温和湿润。答案9.B10.A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完成1112题。11.图中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A.下沉干燥 B.上升湿润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12.图中显示的日期可能是()A.3月21日 B.6月22日C.9月23日 D.12月22日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知气压带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此处气流下沉,水汽难以凝结,气候干燥,故A正确,B错误。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应为信风带或者极地东风,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应为西风带,与题意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不符合,故C、D错。第12题,从图中可看出赤道低气压带已偏离赤道这条中心线,且偏向赤道的南侧,即气压带往南移动,应为北半球的冬季,即12月22日符合题意,选D。若气压带与风带往北移动,则为北半球的夏季(6月22日);若气压带与风带没有发生移动,说明为秋分日或者春分日。答案11.A12.D二、综合题13.图1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2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表示_(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2)在图2中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3)说出图2中甲、乙两图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及成因。(4)图1中气流来自_气压带,说出气流与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的原因。解析第(1)题,极点附近为高气压带,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应为北半球。第(2)题,B所在风带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第(3)题,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与二分日相比,位置大致北半球夏季北偏,冬季南偏。第(4)题,图1中气流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暖而轻;气流来自高纬度,冷而重,相遇后向上爬升。答案(1)北(2)画图略。(提示:B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3)甲图气压带位置比乙图偏北,原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回归运动),导致气压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4)副热带高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气流,被迫抬升。14.读下图,回答问题。(1)该图表示北半球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2)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_,原因是_。(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4)气流相对上升的地区是_和_,那里一般是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气流相对下沉的地区是_和_,那里一般是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解析第(1)题,从图示看,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都在平均位置以南,尤其是赤道低气压带已越过赤道至南半球。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第(2)题,从A、B两地的气流状况来看,B地从高纬流向低纬,水汽不易凝结;A地从低纬流向高纬,水汽因降温而容易凝结。所以,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丰富。第(3)题,C气流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至纬度60附近时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相遇,因暖轻而爬升。第(4)题,从图示看,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主要有赤道地区和南北纬60附近地区,气流上升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两地多阴雨天气。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主要是极地和南北纬30附近地区,两地气流下沉不易成云致雨。答案(1)冬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2)丰富A地(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产生;而B地(信风带)气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的产生(3)副热带高气压带。C气流较暖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4)南北纬60附近赤道地区低多阴雨天气南北纬30附近极地地区高多晴朗天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