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doc

返回 举报
资源描述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2学情分析 本课课题是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时时处处要牢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和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这是源于生活,追根朔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近代中国的变化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 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生活中的变化] 1.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 (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通讯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联系工业革命) (2)结合图7-44、7-45阅读课文,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表演的同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为学生展示某交通或通讯工具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民从误解到逐渐习惯和接受这种文明辐射和过程。 (3)从交通工具中移出,面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收集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如电话、邮政、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再次感受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2.新的文化生活方式传入 指导学生读图7-47、7-48阅读教材内容,围绕读报和看电影进行设疑,让学生进行探究这种文化生活“新”在哪里?(“新”在内容上,要从当时报纸上反映的新的社会思潮、社会变化等方面入手。) 3.社会习俗改变 (1)男人剪辫子、女人缠足是近代社会风俗改变的典型。应突出强调其在社会习俗的改革中具有的与清政府决裂的革命性意义。 (2)回归现在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谈谈:“你认为周围哪些社会习俗属于陋习?它们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让人们放弃陋习?” [头脑中的变化] 1.科学思想渐入人心 (1)联系中国近代哪些重大事件,提问:近代哪些重大事件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入?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让学生体验科学思想的传入历程。 (2)近代教育制度下的学校是科学思想传播的主阵地。让学生对比,“当时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同过去和现在各有什么不同?”(民国时期的课程增加了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与现在相比,那时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少,并且比较单一的.)不同的教育内容下,培养了不同的人,科举制培养出来的是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而近代教育制度所要培养的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正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新型知识分子,引导着中国社会缓慢然而又是不可逆转地向着文明和民主的方向前进。 2.民主观念的影响 (1)学生两个人一组通过对话来体验清朝时期称“老爷”、“大人”和民国时期称“先生”、“女士”的不同情感态度,同时让学生思考造成称呼差异的原因。前者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反映。后者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2)婚姻变化,主题是体现婚姻的自由、平等。让学生看阅读卡,了解西方新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同时点明,婚姻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精神和习俗的变化。 3.妇女地位提高 (1)妇女地位提高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让学生看图7-51,问学生从这则报道中获得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从事件背后分析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因。 (2)探讨妇女缠足问题。让学生对周围最年长的妇女和自己的母亲分别进行一个调查采访,了解妇女缠足的过程,从而体会放足对中国妇女地位提高及生活改变的意义。并写一篇调查报告作为这个问题的课后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