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45876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大气圈(图中A所示)、岩石圈(图中B所示)、水圈(图中C所示)、土壤圈、生物圈(图中D所示)、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2表现(1)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4)实例:河流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下游河道淤积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抬高河床土壤盐渍化。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2)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2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3生物与土壤(1)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2)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3)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温馨提示概括法记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2)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答案)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这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也是“蝴蝶效应”的最初来源。该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蝴蝶效应”同时也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种表现?提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核心要点掌握好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1整体性的含义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图所示:2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案例: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整体性(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案例: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应用体验不可少 读下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12题。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解析:1.B2.A第1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分解如下:当地为平地、森林植被;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由森林变为草原;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2题,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上海高考)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解析:组成地理环境诸要素之间相关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过本题需要具体说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这种整体性特征。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乙地位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地势低平,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稳定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答案: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情景导入先思考 竹枝词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请从自然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诗中的生产方式带来哪些不利影响?提示:诗词中“长刀短笠去烧畲”意思是“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这种生产方式会破坏植被,产生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土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归纳如下表: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影响的表现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的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物理性状: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粗;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化学组成: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气候直接或间接影响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间接影响: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生物最活跃的因素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的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地形稳定因素,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海拔: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原因及措施分析影响原因措施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甚至整体环境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方法技巧很重要 图示法记忆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应用体验不可少 1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写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表示绿色植物的_作用,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和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3)简答成土母质、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以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光合矿物质(2)气温降水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较多(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2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降水_;气温日较差_;地表水_;地貌多_;土壤_;植被_。(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第(2)题,植被破坏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第(3)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答案:(1)少大少戈壁荒漠有机质含量少稀少(2)植被遭破坏,加速了流水侵蚀。(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回答12题。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BC D2此图可以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A BC D解析:1.B2.C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密切相关。第2题,由图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34题。3图中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4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3.B4.B第3题,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第4题,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56题。5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 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6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 B差异性C开放性 D同一性解析:5.C6.A第5题,云量和降水量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同的,裸地和森林截然不同,从漫画来看,植被的破坏影响最明显。第6题,植被与云量和降水关系密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读中国地表风化壳断面图,完成78题。7图中反映了中国风化壳的变化是()A由东向西 B由南向北C由东南向西北 D由西南向东北8比较四个地区的土壤,说法正确的是()A地区的有机残体较多,但风化壳较薄B地区土地盐碱化现象严重C地区的化学风化较强,地区的物理风化较强D地区的风化壳最厚解析:7.C8.B第7题,图示年均气温逐渐降低,年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反映了我国由东南向西北的变化特点。第8题,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由于生物生长旺盛,且降水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地区位于我国西北,温差较大,物理风化较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读下图,回答910题。9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是()A动物绿色植物O2CO2B动物绿色植物CO2O2C绿色植物动物CO2O2D绿色植物动物O2CO210此图可以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 BC D解析:9.A10.D第9题,关键是和,根据图示可以生成泥炭、煤等可判断是绿色植物。第10题,碳循环本身就说明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右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2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土壤厚度最大的是(均位于库区)()A甲B乙C丙D丁解析:1.B2.C3.A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3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回答46题。4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Aa Bb Cc Dd5上图中a、b、c、d表示的地理事物,对应正确的是()Aa枯枝落叶 Bb土壤Cc生物 Dd供给养分6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 B C D解析:4.A5.B6.A第4题,雨林的有机质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的植物体内。从图中可以看出养分储量a圆最大。第5题,由图不难发现枯枝落叶源于植物体a,a的养分来自b土壤,d表示雨水淋溶作用造成的养分损失情况,c表示供给养分。第6题,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多雨的气候使淋溶作用强,养分易流失。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A黑土、水稻土、红壤 B水稻土、黑土、红壤C红壤、水稻土、黑土 D红壤、黑土、水稻土8关于a、b、c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Aa土壤可通过掺入砂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Cc土壤和黑钙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解析:7.D8.A第7题,a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是我国南方贫瘠的红壤;b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是我国北方的黑土;c的水分含量最大,是水稻土。第8题,红壤改良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掺入砂子、石灰中和等措施;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水稻土和黑垆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水稻土的透气性最差。二、综合题9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_要素,_要素,_要素,_要素,_要素。(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的关系。(3)如果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河流:_;动物:_;地下水:_;土壤:_。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是地形,是生物,是大气,是水文,是土壤。第(2)题,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3)题,处植被若大量破坏会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下水位降低;使动物栖息地破坏,物种减少。答案:(1)地形生物大气水文土壤(2)相互联系、相互影响(3)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栖息地遭破坏,物种减少水位降低肥力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