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2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5428436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2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2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2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 2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对顶角、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探索并掌握对顶角相等,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基本事实,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2.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了解平行公理及其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3.会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能利用尺规作角的和、差、倍,并掌握作图步骤和作图语言的叙述及作角的综合应用,能够通过尺规设计并绘制简单的图案,同时在尺规作图过程当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4.能初步应用本章所学的知识对图形进行简单的说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1.理解本章学过的关于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的语句,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会根据描述的语句画出图形,能结合一些具体内容进行说理,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2.注意观察实物、模型和图形,通过观察、归纳、对比来寻找图形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1.在观察、操作、想象、说理、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2.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3.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挖掘题目资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观察运动中的异同,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标准的要求,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整体教学目标确定为:在探索、发现、确认、理论验证图形实质的过程中,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基于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本章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在生动的问题情境和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探索相交线、平行线的有关事实;以直观认识为基础进行简单的说理,将几何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发展空间观念的推理能力;借助平行的有关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此,教科书共安排了4节内容.第1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从反映生活中存在的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图片的观察入手,提出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接着介绍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然后学习补角、余角,使学生在直观情境中,认识相交线所成的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然后学习补角、余角,使学生在直观情境中,认识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基本结论.第2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教科书通过设置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按照“先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再探索平行线的性质”顺序呈现、展开平行线的有关内容.其中,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中自然引入“三线八角”,并试图在探索性质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直线平行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4节“用尺规作角”,在七年级上册“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基础上,学习“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用规范的尺规作图语言加以叙述,给出了尺规作图的范例.【重点】1.掌握平行线的条件及平行线的特征,并会运用它们说理.2.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几何语言说明图形.【难点】能根据几何图形按照题目要求灵活的说理.1.本章知识点在内容呈现上充分体现认知过程,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数学是本章教科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内容处理上,加强了实验几何的成分,将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有机结合.对于几何中的结论,多是采用先让学生通过画图、折纸、剪纸、度量或做实验等活动,探索发现几何结论,然后再对结论进行说明、解释或论证,为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做好铺垫,在教学时应充分注意这一点.2.对于本章中的一些概念、性质、公理和定理,教科书大多是通过“留空”、设问、设置“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归纳”以及“数学活动”等栏目,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注意加强直观性.密切联系实际,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是这一章教学中特别关注的问题.几何图形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所以几何图形的定义、性质都是比较抽象的,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为了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在学习这一章时,注意加强了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4.循序渐进地安排技能训练.这一章的教学,除了要学习一些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一些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任务.这既有几何语言、图形方面的,也有说理、推理方面的.这些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教科书在这方面也是作了精心安排,在教学时应当注意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模仿到独立操作的顺序,逐步提高要求.5.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本章对于推理的要求还处在入门阶段,只是结合知识的学习,识图、画图、几何语言的训练从“说理”过渡到“简单推理”.各个过程中,都没有采用“已知,求证,证明”的形式,而是用说理的方式展示推理的过程,但强调让学生经历推理的过程,感受推理论证的作用,使说理、推理作为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对推理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在书写格式上不作统一要求,可以用自然语言,可以结合图形进行说明,可以用箭头等形式表明自己的思路,也可以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说理、简单推理的过程,等等.总之,要注意逐步提高、不要急于要求学生用数学符号语言书写,不能操之过急.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课时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课时3平行线的性质2课时4用尺规作角1课时回顾与思考1课时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掌握同角或等角的余(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引出对顶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并用结论来解决相关问题.2.从丰富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引入余角、补角及它们的性质.1.在探索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2.由实际问题引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对对顶角的辨别,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重点】1.对顶角定义和对顶角相等.2.余角、补角和它们的性质.【难点】同角或等角的余(补)角相等性质的应用.第课时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重点】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应用有关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应用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教材P3839.导入一:过渡语在xx年3月17日,世界斯诺克球员巡回赛总决赛1/4决赛,中国选手丁俊晖以4比3绝杀马克艾伦后晋级四强;他打出三杆过百,其中更有一杆147分,打出个人职业生涯中的第五杆满分.不仅为个人取得了荣誉,更为我们国家争取了荣誉.斯诺克台球运动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运动,其中包含了很多数学知识.你想知道吗?本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相关的知识.设计意图利用相关的台球体育赛事新闻创设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及心理的铺垫.并适时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从小树立集体荣誉感.导入二:我们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道路、房屋、山川、桥梁在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和人类的创造物中,蕴含着大量的直线、射线、线段.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组生活中的图片.处理方式同学们观察图片,并与同伴交流观察几幅图片后的发现,得出图中的线有些是平行的,有些是相交的.由其中一个小组作展示,其余同学作补充.教师引入课题:本节课我们就共同学习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关的知识.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明白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过渡语我们的周围有好多线条,它们有的平行,有的相交,有的垂直,我们这节课将一起研究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究活动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思路一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来自生活的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与同伴交流)处理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先由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的含义,再让学生找出图中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由学生进行补充说明.【知识归纳】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教师强调关键词:同一平面、只有一个公共点、不相交)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提高课堂效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思路二过渡语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习了直线和直线的表示方法,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两条直线,并用字母表示.(教师展示部分学生所画的图)师:以上这些同学所画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几类?生: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相交和平行.师:但是我们所展示的图形中有三种情况,如何解释呢?生:因为直线是无限延伸的,图(1)中把直线a和b画长点就变成了两条相交的直线.师:这位同学解释得非常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师:通过大家的画图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但是在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们应强调什么问题呢?生: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师:很好!也就是说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平行和相交.那么什么是相交线和平行线呢?生: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生: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师: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生活中的图片,并指出图片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课件展示图片,找学生指出图片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师: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关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例子吗?(学生举出例子有窗户、黑板、学校的推拉门、教室的墙等等)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不但可以体会到几何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平行线、相交线的概念.探究活动2对顶角的定义与性质过渡语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怎样的角呢?【活动内容】观察下面两个图形,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问题1观察上面图中的1与2、3与4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问题2剪子在剪东西的过程中,1和2还保持相等吗?3和4呢?你有何结论?处理方式学生观察总结之后,教师予以补充确定.得到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归纳总结】如图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1和2有公共点O,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对顶角.对顶角有如下性质:对顶角相等.【即时练习】(多媒体显示)1.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答案D2.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iiiiiiiiiiiiiii度数.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为什么?答案40,理由:对顶角相等.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活动素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同时通过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也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利用学习过的有关事实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巩固了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活动3补角、余角的定义及性质过渡语通过对顶角的概念,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不相邻的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相邻的两个角叫什么角呢?1.补角和余角的定义.【问题】1.在右图中,1与3有什么数量关系?2.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画图.(1)画出两个角,使它们的和为90.(2)画出两个角,使它们的和为180.处理方式针对问题2,学生思考后画图,教师巡视,选择学生展示所画图形,并作出补充.展示(1):和为90的两个角.展示(2):和为180的两个角.【归纳总结】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补充)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处理方式学生动手画图,并相互交流结果.展示学生问题2的答案,教师并作补充,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形,使所画两角在位置关系上都不同,但是它们在数量上两角的和都是90()或180().特别是图,利用了对顶角画出两个45角,使它们的和等于90,让学生理解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中,体验“互补、互余”仅仅表明了两个角的度量关系,并没有限制角的位置关系,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在集体展示时给部分同学展示的机会,可以极大地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即时练习】(多媒体显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填序号)已知A=40,则A的余角=50;若1+2=90,则1和2互为余角;若1+2+3=180,则1,2和3互为补角;若A=4026,则A的补角=13934;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一个锐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大90.设计意图这是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而改编的一组判断题,这种形式能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余角、补角的概念及其性质的理解和掌握.2.补角和余角的性质.过渡语台球中也蕴含着我们学习的大量知识,看下面的问题.如图(1)所示,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1=2,将图(1)抽象成图(2),ON与DC交于点O,DON=CON=90,且1=2.在图(2)中: (1)有哪些角互为补角?有哪些角互为余角?(2)3与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AOC与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归纳总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处理方式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环节的三个问题是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提出来的,前一个问题为下一个问题做好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不能忘记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问题环节设计跨越性不能太强,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敢于质疑;上课要渗透合情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设计意图先给出台球桌面的实景图,再给出由实景图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了解抽象的必要性和抽象的过程,并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索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结论.【即时训练】(多媒体显示)1.因为1+2=90,2+3=90,所以1=,理由是.答案3同角的余角相等2.因为1+2=180,2+3=180,所以1=,理由是.答案3同角的补角相等3.(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ABC,使C=90,如图(1)所示,则A是B的.(2)在(1)的基础上,作CDA=90,如图(2)所示,则A的余角有哪几个?为什么?请找出互补的角,并说明理由.解:(1)余角(2)因为A+ACD=90,A+B=90,所以A的余角为ACD,B.因为ADC+BDC=180,所以ADC和BDC互为补角.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即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拓展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相交时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平行指的是两条直线平行,而不是线段或射线.2.对顶角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有公共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3.互为余角、互为补角是指两个角之间的关系,是成对出现的.两角互为补角并不一定一个是钝角一个是锐角,也有可能是两个直角.(1)相交线的定义.(2)平行线的定义.(3)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4)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定义及性质.1.如图所示,直线AB与CD交于点O,EOD=90,回答下列问题:(1)AOE的余角是,补角是.(2)AOC的余角是,补角是,对顶角是.答案:(1)BOD和AOCBOE(2)AOEAOD和BOCBOD2.如图所示,点O在直线AB上,DOC和BOE都等于90.请找出图中互余的角、互补的角、相等的角.解:互余的角:AOD和EOD,EOD和EOC,EOC和COB,AOD和BOC;互补的角:AOD和BOD,AOE和BOE,AOC和BOC,AOC和DOE,EOC和BOD;相等的角:AOD=EOC,EOD=BOC.3.如图所示,小颖想测量一堵拐角高墙在地面上所成的角AOB的度数,人不能进入围墙内,你能帮小颖想出简单的测量方法吗?请简述你的方法,并说明理由.解:延长BO到C,测量出AOC的度数,在用180度减去AOC的度数,即可得出AOB的度数.理由:AOC和AOB互为补角.(答案不唯一)4.如图所示,点O在直线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请找出COD的余角和补角,并说明理由.解:因为OC平分BOD,OE平分AOD,所以BOC=COD,DOE=AOE,所以EOC=EOD+DOC=90.所以COD的余角是DOE,AOE,COD的补角是AOC.第1课时探究活动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究活动2对顶角的定义与性质探究活动3补角、余角的定义及性质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40页习题2.1知识技能第1题.【选做题】教材第40页习题2.1问题解决第3,4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如果+=90,而与互余,那么与的关系为()A.互余B.互补C.相等D.不能确定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3.如图所示,直线AB,CD交于点O,射线OM平分AOC,若BOD=76,则BOM等于()A.38B.104C.142D.144【能力提升】4.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O,且1=2.(1)指出1的对顶角;(2)若2和3的度数比是25,求4和AOC的度数.5.已知一个角的补角加上10后等于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的余角.【拓展探究】6.如图所示,点O为直线AB上一点,OC为一射线,OE平分AOC,OF平分BOC.(1)若BOC=50,试探究FOE的度数;(2)若BOC为任意角(0180),则FOE的度数是多少?【答案与解析】1.C(解析:因为与互余,所以+=90,又因为+=90,所以=.故选C.)2.C(解析:A.1与2有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条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对顶角;B.1与2没有公共顶点,不是对顶角;C.1与2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且有公共顶点,是对顶角;D.1与2有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另一条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对顶角.故选C.)3.C(解析:因为BOD=76,所以AOC=BOD=76,因为射线OM平分AOC,所以AOM=AOC=76=38,所以BOM=180- AOM=180- 38=142.故选C.)4.解:(1)1的对顶角是AOC.(2)因为1=2,2和3的度数比是25,所以123=225,设2=2x,则1=2x,3=5x,由题意得2x+2x+5x=180,解得x=20,所以1=40,2=40,3=100,根据对顶角相等,得4=BOC=2+3=140,AOC=1=40.5.解:设这个角为x,则180- x+10=3(90- x),解得x=40,所以90- 40=50.所以这个角的余角为50.6.解:(1)因为BOC=50,所以AOC=180- 50=130,因为OE平分AOC,OF平分BOC,所以EOC=AOC=65,COF=COB=25,所以EOF=65+25=90.(2)因为BOC=,所以AOC=180- ,因为OE平分AOC,OF平分BOC,所以EOC=AOC=90- ,COF=COB=,所以EOF=90- +=90.所以EOF=90.本课时注重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时,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再教时应注重学生几何语言的培养,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应予以重视,教师可以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随堂练习(教材第39页)解:40,对顶角相等.习题2.1(教材第40页)知识技能1.解:因为1=38,所以3=38(对顶角相等),2=180- 1=180- 38=142.因为4=2,所以4=142.数学理解2.解:互为补角的两个角不可以都是锐角,也不可以都是钝角,可以都是直角.问题解决3.提示:1=32.4.提示: 60或120.联系拓广5.提示:不是.1.怎样理解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余角和补角都是指两个角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数量关系.即如果两个角互为余角,那么它们的和为90;如果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的和为180.强调两个角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或者两个角互为余角.补角同样如此.另外,对余角和补角有两个非常重要且常用的结论: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2.怎样理解对顶角的特点和性质?特点:(1)有公共顶点;(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性质:对顶角相等.3.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如图所示,将一个长方形纸片沿着直线EF折叠,点A落在点A处;再沿着GE折叠,顶点B落在EA上的B点处.FEA与GEB互余吗?为什么?解析要判断FEA与GEB是否互余,需要求出AEF+BEG是否为90,由已知可得AEF=AEF,BEG=BEG,所以不难得出结论.解:由已知得AEF=AEF,BEG=BEG,而AEF+AEF+BEG+BEG=180,所以AEF+BEG=90,由互为余角定义可知AEF与BEG互为余角.第课时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理解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重点】会用工具按要求画垂线,掌握垂线(段)的性质.【难点】从实际生活中感知垂线的性质以及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加以描述.【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三角尺、长方形纸片、方格纸.导入:问题1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你能找到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吗?问题2同一平面上的两条直线相交,一条直线不动,另一条直线转动时,观察特殊的位置关系.处理方式问题1由学生口答完成,在观察教室周围的基础上找到一些相交的线段,并发现其中相交的特殊情况,即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直角.在学生充分体会完成后,提炼出数学图形.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转动模型(钉在一起的两张长方形纸条,用纸条模拟直线),由直观形象的演示过渡到抽象的直线表示,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教师同时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课时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线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比较中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无处不在”;利用动态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下一部分的探究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探究活动1垂直的定义思路一【活动内容】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直线”的形象,其中有一些直线之间还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三幅图片,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说说看.处理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相交的直线所成的夹角是90.如何验证它们的夹角是90呢?直接在屏幕上演示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验证直角的过程.(几何画板)演示自制教具,要求学生观察当一根木条绕着另一根木条旋转时的变化情况,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当一个角等于90时两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是什么.【知识归纳】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教师板书:如果用a,b表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可以记作ab,垂足为O.如果用AB,CD表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可以记作ABCD,其中点O是垂足.强调:(1)在垂直的定义中要强调只有一个角是直角就可以了,不必说四个角都是直角,因为其他三个直角都可推出来.(2)互相垂直是对两条直线而言的.因此,说到垂直,一定是指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3)定义具有双重性,既是垂直的判定定理,也是垂直的性质定理,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书写格式.【即时训练】1.找出下图中互相垂直的线段.2.你能说说我们身边存在的垂直线段吗?设计意图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在比较中发现新知,加深学生对垂直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方式.并通过练习即时巩固新知.思路二过渡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观察下面的图片(多媒体出示),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线吗?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与同伴交流.处理方式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选取学生代表到屏幕前指出说明.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既复习了上一课时的知识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又体会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线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比较中发现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垂直的感性认识,感受垂直“无处不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世界的美来源于数学的美,在美的享受中进入新知识的殿堂.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有价值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知识归纳】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师(边画图边板书):如图(1)所示,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记作ABCD;如图(2)所示,直线l与直线m垂直,记作lm.其中,点O是垂足.师: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互相垂直的线段吗?(学生各抒己见,列举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探究活动2垂线的画法【活动内容1】1.你能利用三角尺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2.如何判断你所画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3.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两条折痕,使它们垂直吗?4.你能分别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吗?处理方式学生动手画图、操作、互相交流结果,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利用三角尺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引导归纳出:利用三角尺过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的方法分为三步:(1)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2)让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过已知点.(3)沿着已知点所在的直角边画出直线.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和合作,并动手操作画图,训练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机会.一方面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能深刻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活动内容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方格纸上每一条横线和竖线都是互相垂直的,我们可以利用格线来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对于不与格线重合的直线怎么用直尺(不带刻度)画直线l的垂线?(如图(1)所示)处理方式师生合作:(1)把直线l在方格纸中的部分看成边长为32的长方形的对角线(如图(2)所示).(2)经过A点在方格纸中寻找边长为23的长方形(如图(3)所示),过A点画该长方形的对角线a(说明:将方格纸中小正方形的边长看成1,长方形两个相对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长方形的对角线),直线a就是所要画的直线l的垂线.设计意图借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课改理念之一就是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做数学”中.本环节的设置,将问题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经历思考、实践、猜想、动手验证等过程,不仅加深对“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享受学习的过程.探究活动3垂线段和点与直线的距离【活动内容1】如图(1)所示,点A在直线l上,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你能画出多少条?如图(2)所示,如果点A在直线l外呢?动手画一画,与同伴交流.结论: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活动内容2】如图(1)所示,点P是直线l外一点,POl,点O是垂足.点A,B,C在直线l上,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结论: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如图(2)所示,过点A作l的垂线,垂足为B,线段AB的长度叫做点A到直线l的距离.【活动内容3】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处理方式在学生充分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思考垂直的性质,最好能让学生自己得出有关垂直的两条性质,这是本课时的难点,首先通过让学生画“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在直观中抽象出“点在直线上和点在直线外”这一数学模型,这是分散难点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在看似“盲目”的探究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增加继续探究的勇气.问题的设置是由易到难、由直观画图到理性思考的过程.探究活动4垂线的应用过渡语刚才我们研究了垂直的定义、垂线的画法以及垂线的相关性质,你能利用它们解决下列问题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如图所示,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OEAB,垂足为O,EOD=40,则BOC=.解析因为OEAB,所以EOB=90,又因为EOD=40,所以DOB=90- 40=50,所以BOC=180- DOB=180- 50=130.故填130.(补充)如图所示,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A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AB两侧的两所学校.(1)汽车行驶时,会对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噪音影响.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个学校影响最大?在图中标出来.(2)当汽车由A向B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小?(3)在哪一段上对M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学校影响逐渐增大?(用文字表达)处理方式学生在画图操作的过程中,教师来回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图形,在解决问题时把这些错图或不规范的图实物投影到黑板上,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调整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写出推理过程,教师巡视,适时点拨.学生完成后及时点评,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矫正.因为没有系统的学习推理过程,只要学生解释合理即可.教师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和魅力.再通过补充练习进行巩固.知识拓展1.垂直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两条线段垂直、两条射线垂直都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2.画一条线段的垂线时,就是画它所在的直线的垂线.3.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若点在直线上,我们认为点到直线的距离为零.1.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2.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直线外一点与已知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4.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垂足之间垂线段的长度.1.如图所示,污水处理厂A要把处理过的水引入排水沟PQ,应如何铺设,才能使排水管道最短,请你画出铺设管道的路线.并请你思考为什么这样画.解:根据垂线段最短的性质,过A点作PQ的垂线,垂足为B,线段AB即为所求.2.如图所示,请利用三角板、直尺、铅笔、剪刀等工具将四边形纸板ABCD剪成一个长方形纸板.解:分别过A,D作BC的垂线AE,DF,垂足分别为E,F,过D作DF的垂线DG,交AE于G,沿AE,DF,DG剪开,四边形EFDG即为所求.(方法不唯一).第2课时探究活动1垂直的定义探究活动2垂线的画法探究活动3垂线段和点与直线的距离探究活动4垂线的应用例题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43页习题2.2知识技能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43页习题2.2问题解决第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xx济南中考)如图所示,OAOB,1=35,则2的度数是()A.35B.45C.55D.702.如图所示,BAC=90,ADBC,则下列的结论中正确的有()点B到AC的垂线段是线段AB;线段AC是点C到AB的垂线段;线段AD是点D到BC的垂线段;线段BD是点B到AD的垂线段.A.1个B.2个C.3个D.4个3.如图所示,点A,B,C在一条直线上,已知1=53,2=37,则CD与CE的位置关系是.【能力提升】4.老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了两条直线AB,CD相交于点O,还作了BOC的平分线OE和CD的垂线OF(如图所示),量得BODBOE=23,小颖同学马上就知道AOF等于.5.如图所示,OAOB,OB平分MON,若AON=120,求AOM的度数.【拓展探究】6.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O点,OMAB于O.(1)若1=2,求NOD;(2)若BOC=41,求AOC与MOD.【答案与解析】1.C(解析:因为OAOB,所以AOB=90,即2+1=90,因为1=35,所以2=55.故选C.)2.C(解析:说法正确;说法错误,线段AD是点A到BC的垂线段.故选C.)3.互相垂直(解析:因为1=53,2=37,所以1+2=90,因为点A,B,C在一条直线上,所以1+DCE+2=180,所以DCE=90,所以CD与CE互相垂直.故填互相垂直.)4.45(解析:因为OE平分BOC,所以BOC=2BOE,因为BODBOE=23,所以设BOD=2x,则BOE=3x,BOC=6x,因为COD=180,所以2x+6x=180,所以x=22.5,所以2x=45,所以DOB=45,所以AOC=BOD=45,因为OFCD,所以AOF=90- AOC=45.故填45.)5.解:因为OAOB,所以AOB=90,因为AON=120,所以BON=120- 90=30,因为OB平分MON,所以MOB=NOB=30,所以AOM=90- 30=60.6.解:(1)因为OMAB,所以1+AOC=90.又1=2,所以2+AOC=90,所以NOD=180- (2+AOC)=180- 90=90.(2)由已知BOC=41,即90+1=41,可得1=30,所以AOC=90- 30=60,由对顶角相等得BOD=60,故MOD=90+BOD=150.本课时用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让学生演示模型、动手画图等活动,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部分学生在新知探究过程中存在困难,教师要加大关注力度.让学生动手画垂线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让学生画图,引导学生总结垂线的性质,再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随堂练习(教材第43页)1.解:如图所示.2.解:图(1)中OAOC,OBOD.图(2)中BCAC,ACEC,ACBE,DCBC,DCEC,DCBE,DABC,DACE,DABE.习题2.2(教材第43页)知识技能2.解:互相平行的街道:东直门外大街与建国门外大街;东二环与东三环、东四环.互相垂直的街道:东二环与建国门外大街,东三环与建国门外大街,东四环与建国门外大街;东直门外大街与东二环,东直门外大街与东三环,东直门外大街与东四环.问题解决3.解:如图所示,理由如下:在D点处开沟.因为垂线段最短.如图所示,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OEAB,OF平分AOD,COE=28.求AOC和DOF的度数.解析由已知可求出BOC=90+28=118,再根据补角定义可求出AOC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可求出AOD=BOC=118,再由OF平分AOD,可求出DOF的度数.解:因为OEAB,所以BOE=90,所以BOC=BOE+COE=90+28=118,所以AOC=180- BOC=180- 118=62.因为AOD=BOC,所以AOD=118,因为OF平分AOD,所以DOF=AOD=118=59.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2.通过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3.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1.通过转动木条,直观认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用其解决问题.2.通过问题情境进一步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得到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利用已有条件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对学生进行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重点】两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正确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第课时1.能正确识别同位角,并能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1.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重点】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能用其解决一些问题.【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同位角.【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尺、三根钉在一起的活动木条.【学生准备】每个同学准备一张不规则的白纸、三根钉在一起的活动木条(木条可用纸条代替).预习教材P4445.导入一:【活动内容1】观察“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图片.处理方式学生观察图片,提炼出数学图形,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来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活动内容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平行线.如图,装修工人正在向墙上钉木条.如果木条b与墙壁边缘垂直,那么木条a与墙壁边缘所成的角为多少度时,才能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你知道其中的理由吗?如果木条b不与墙壁边缘垂直呢?处理方式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然后试着回答,最后教师纠正并提出问题“两条直线平行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继续思考.设计意图通过活动1让学生感受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活动2能够激发学生探索两条直线平行所需条件的欲望,为接下来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导入二:过渡语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分别是相交和平行.师:如图所示,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的关系,你能说出来吗?生:1与2是对顶角,且1=2;3与4也是对顶角,且3=4.1与3互为补角,即1+3=180;1与4,2与3,2与4都是互为补角.【问题】如图所示,直线a与直线b的位置关系是什么?什么叫两条直线平行?(直线a与直线b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处理方式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强调关键词“同一平面内”“不相交”.设计意图回顾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两线四角”的关系,为本节课的“三线八角”及两直线平行条件的探索做好铺垫,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渐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梯度小,便于学生接受.【活动内容】每幅图中的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你能验证吗?生:直线a与直线b不平行,图(1)中直线a,b看起来越往下越窄,图(2)中直线a,b中间略凹,图(3)中直线a,b中间略凸,延长下去会相交,不平行.生:我看直线a与直线b平行.师:我们不能这样争论,你们能说出各自的理由吗?你能想办法验证吗?生:用平行线的意义,把直线a与直线b延长后再观察.师:去掉背景线后观察;将直线a与直线b延长,再观察.生:原来它们是平行的.师:三组直线看上去似乎不平行,其实它们分别都是平行的,这是由于背景造成的视觉误差,所以仅凭观察来判断直线的平行关系是不够的,“眼见不一定为实”,用平行线的定义去验证比较麻烦,也不一定可靠,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寻求证据和判别方法,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直观感觉,引起视觉与知识的冲突,对“眼见为实”产生怀疑,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又为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埋下伏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引入知识,学生很容易沿着探索知识的过程进行探索和发现.探究活动1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思路一(1)猜想.【活动内容】如图所示,让木条b与黑板边缘垂直,怎样再粘一根木条a,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处理方式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一根木条b,使之与黑板边缘垂直,让学生到黑板上再粘贴一根木条,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观察木条a与黑板边缘的关系.追问:如果木条b不与黑板边缘垂直,怎样使木条a与木条b平行呢?设计意图在黑板粘木条的意图就是调动学生注意力,激发起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求学生现场操作,就是把实际问题直接搬到教室,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设计木条与边缘垂直这一特殊情况,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来解决;教师紧接着提出:如果木条b不与黑板边缘垂直呢?实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渡,点击重点,自然转入通过探索角的关系研究直线平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2)实验.【活动内容】学生拿出课前制作的学具.三根木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教师课件出示探索问题:1.在木条a的转动过程中,观察2的变化以及它与1的大小关系,你发现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木条a何时与木条b平行?处理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组内讨论,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1与2的大小关系为三种:2小于1;2等于1;2大于1.在这三种情况下,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为:21时,a与b相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