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27956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语文试题 含答案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机杼/伫立 裨益/刚愎 供给/口供 B苑囿/残垣 落枕/烙印 称心/称呼 C渣滓/浸渍 梦魇/赝品 炽热/奢侈D竣工/英俊 扁舟/翩跹 奔波/投奔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在被戏称为“石灰窑工业园区”的强拆现场,伴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40多座小石灰土窑顷刻间分崩离析,被彻底拆除。B有时候文学的看法和时代的看法总是背道而驰,这是因为文学有着超越时代的持久不变的原则,而喜新厌旧则差不多是每一个时代的原则。C谁也没有料想到,他作为一个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却通过自己数十年的潜心修炼,成为一代哲学大师。D新年伊始,行人若再在南京市街头闯红灯或不走斑马线,就可能被守株待兔的协管员逮住罚款。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杭州市地铁坍塌事件的教训太沉痛了,一定要采取措施,防止以后不再发生这种严重事故。B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元钱外,还有户口本、身份证、手机等其他证件。C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之后,在我国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一波具有鲜明形式探索意味的文学浪潮先锋文学。D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4.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义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3分)(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层林叠翠,白云缭绕A B C D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 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往见 C. 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 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 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7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君何以知燕王 B. 夫子何哂(shn)由也C. 妇啼一何苦 D. 何故而至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 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 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 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 ”给下列句子断句。(4分)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3分) (2)请赏析“一时放春入”一句。 (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王勃滕王阁序)(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 ,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李密陈情表)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文人画的艺术境界是痴狂,这个论断似乎不怎么新鲜,但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在中国文化的早期,就将痴狂当作一种智慧的表现。从人文的角度看,最早的狂人要推接舆。这位狂者的特点,一是看破世事,二是语发真情,三是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从后人对这些典籍的注释来看,皆认为是先贤借狂人之语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思想观念。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以至于后代不管什么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对“狂狷之行”、“狂夫之言”都采用了容忍甚至予以关注的态度,造成了中国两千年文明史对狂人狂言的一种特殊认识:太聪明会致狂,所谓大智若愚。而愚者狂人之言行是客观真理的显现。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完整塑造出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狂”的寄情达意功能“狂所具备的种种特质,与艺术创作的规律无不息息相通,因而十分自然地引入了艺术领域。由于狂言狂行能够得到社会的宽容与保护,所以艺术家就容易选择“狂”的艺术语言,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狂”就成为一种风尚。嵇康与阮籍两位狂士之别,关键是一个“佯”字上,这就是生存的智慧,正所谓“疯狂乃机变之一道。魏晋之后,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或者说,他们的狂言狂行就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我们再看,由于艺术创作主体的痴狂风格,就决定了艺术形式的痴狂性质,中国古典艺术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乃至大草、狂草。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乃至大写意、泼墨大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于非理性的“痴狂”持有否定态度。米歇尔福柯有一句话概括得很好,他说:“希腊的理性没有反对命题。”中世纪以来,“癫狂”被西方人认为是一种“罪恶”,因此对精神病采取隔离、驱逐的残酷手段。到了l7世纪中叶,排斥的态度就更加激烈起来,笛卡尔的哲学占据主导地位,确立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癫狂被视为非人性的东西。同普遍的艺术风尚相同,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俗”终。不狂而名之为狂的画家,为了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常常自称为“狂”。就说“扬州八怪”吧,其实他们一点也不怪,不狂,这些文人画家开始具备专业画家的性质,他们还要进行书画交易,借此为生。“痴狂”进入世俗化阶段,它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稳定下来。一方面,艺术家从事艺术而不必为此而发疯;另一方面,具有疯狂艺术个性的作品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欣赏者那种歇斯底里的情绪。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A在中国,人们对狂夫之言之行都采用了容忍的态度,那是因为当年孔子与庄子这两位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都将狂夫之言之行看做是超凡脱俗之举,有发聋振聩之作用。B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他们完整塑造了中国人心目中“狂人通道”的艺术典型。C中国艺术史到了魏晋时代,痴狂成为通达、脱俗、自由的代名词,成为文人艺术家生活的风格。D在中国古典的艺术创作中,书法的最高形式是草书,绘画的最高形式是写意,达不到这个境界,那就沦为匠人、匠气。 E扬州八怪”一点也不怪,不狂,他们的“狂言狂行”已成为自己的一种行为艺术。13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欣赏者歇斯底里的审美情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疯狂艺术个性作品的产生。B中国古代狂人虽有真伪之别,但他们都一样会语发真情,道破真理。Cl7世纪中叶的西方,理性是至高无上的。D文中引用米歇尔福柯话是想说明,西方文化从它的源头就对非理性的“痴狂”持否定态度。14文中说: “痴狂之风也是以雅始,以 俗终。”请分别解释这“痴狂之雅”与“痴狂之俗”的具体内涵。(4分)15为什么说“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与西方艺术家的痴狂完全是两个概念”?(4分)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俯向大地的身影许俊文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选自散文xx年第9期,有删改)15结合文意,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16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5分)17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形象。试选取其中的两种手法,对母亲形象的刻画作简单探究。(6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托尔斯泰的眼泪余 杰年轻的艺术家夏里亚宾跟友人、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一起去看望托尔斯泰。夏里亚宾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要知道,这是我有生以来初次面对这样一位以其语言和思想令世人激奋的巨匠。以前我只是从画像上见过列夫托尔斯泰,现在是活生生的本人。”以前,他从照片上得出的印象,托尔斯泰不仅是精神的巨人,而且身材魁梧:高大、健壮、宽肩阔背。但是,此时此刻的托尔斯泰却是中等偏矮的个子。托翁亲切随和地向他伸出手来,小伙子感到非常害羞。即使是比夏里亚宾年长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感到很紧张,双手冰凉,小声说:“如果让我演奏,真不知怎么办我的手都冻僵了。”果然,托尔斯泰请拉赫玛尼诺夫弹一曲。夏里亚宾忐忑不安,看来自己也要被点将唱歌了。不出所料,托翁让两人一起表演歌曲老伍士。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对面,两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带里。夏里亚宾有时无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发现托翁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注视着自己的眼睛和嘴巴。当夏里亚宾含着泪水唱出将被枪毙的士兵最后一句话:愿上帝保佑你们回到家乡吧,托翁抽出手来擦去了流下的两滴眼泪。唱完以后,所有的来客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赞扬的话语。然而,托翁既没有鼓掌也没有说话,而是静静地坐着,好像陷入了沉思之中。客人们不敢打扰托翁,默默地下楼去了。托尔斯泰夫人稍后对夏里亚宾说:“看在上帝的份上,您可别暴露出您已经发现列夫托尔斯泰流了泪。您知道,他有时很怪。他说是一码事,而心里除了冷静的思考,也有炽热的感情。”夏里亚宾问:“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喜欢我唱的老伍士吗?”托尔斯泰夫人握了握夏里亚宾的手,说:“我敢肯定,他非常喜欢。”于是,夏里亚宾动情地写道:“我也感觉到了这位严肃的宗教信徒内心的温柔,我觉得很幸福。”许多人把写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的托尔斯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巨人,当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托尔斯泰的那一串眼泪让我们窥见了他作为普通人的脆弱。在听演唱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托尔斯泰”来看待,他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演唱者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这时,他成了一个普通的听众。正是在这种平常的心境下,他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这个时候的托尔斯泰才是最自由的,也是最美的。流泪的托尔斯泰比海伦还要美丽,我觉得。在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与他最亲近的人物之一是年轻的秘书费布尔加科夫。布尔加科夫是托尔斯泰热情的崇拜者,当时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他在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忆到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穿着西伯利亚式的毡靴,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地走进来。“我真高兴,非常高兴,”他说,“你来了,我需要您的帮助”片刻之后,托翁关切地问:“您的嘴唇怎么这么干哪?您不舒服吗?”布尔加科夫回答说,可能是累了,因为晚上在车厢里没有睡好。“那你就躺着吧,”托翁指着沙发对布尔加科夫说,“休息一下,好好休息休息!”当我读到这个片断时,久久不想翻过去。这是一座怎样的大山啊,你已经感受不到它的高度。有的半高的山,很有些凌人的气质,做出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来。看看真正的大山吧这位代表着一个时代精神的最高成就的老人是怎样待人接物的:一见面,托翁就把年轻人当作家里人。托翁面对20出头、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时,就像是老爷爷见到小孙子一样。托翁真不愧是大作家,一个照面就发现了年轻人干裂的嘴唇。那句问候,真是让人如坐春风。一切繁文缛节都显得多余了。那些汗牛充栋的颂歌,在这样一些细节面前轻如鸿毛。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19文章第段花大量笔墨写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有何作用?(4分)20本文的细节描写比较成功,请以第段和第段中的细节描写为例,简要赏析。(5分)21为什么说“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五、语言运用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22请以诗人的名字为开头,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可增删个别词语)(6分)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因为牵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令人荡气回肠;“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将多少人的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23. 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两个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每句3分,共6分)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v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似乎有身边找不到的东西,不仅仅是自然风光、人文胜地更多的是一种梦想,一种精神归宿,一种灵魂里涌动的向往。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中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远方,充满放飞心灵的渴望。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拟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超出材料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二级语文质检试题参考答案xx年12月1C(Azh/zh,b/b,gng /gng ;Byun /yun,lo/lo,chn/chng;Cz/z,yn/yn,ch/ch ;Djn/jn,pin/pin,bn/bn。)2B(A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B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C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是个适用于集体的名词,和前面“一个”矛盾。D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3.C(A要说的是防止再发生,却在当中多了个否定词“不”,就变成了相反的意思。属于肯定否定不清。B“还有手机等其他证件”属于逻辑错误。D语序不当。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在主语后,“诚信不仅,而且”。)4.D(做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的除“语义连贯”外“音节和谐”的要求。第一组中,“俯瞰”二字与“置身山顶”相连,与“每逢深秋时节”字数相等,而且下句四个字“槐榆丹枫”也与下文字数相等。第二组中中的“绕”与下文的“茂”字押韵。5C 。( “谢”应解释为“推托”)6B 。(A项均是介词“用”的意思;C项均是“才” 的意思;D项均是介词“替”的意思;B项前“因”是“于是”之意,后“因”是“经、由”的意思)7A 。(B、C、D全是正常语序,B老师为什么笑仲由呢,C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D你什么原因(才)到了这个地步呢;A是介词宾语前置)8B。( “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错)9(1)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2)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附他?(非乎、盍、句意各一分)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到罢了。(若、第、句意各一分)【参考译文】杜环,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杜一元本来就是位好人,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各地方的知名人士。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个性谨慎而又有节制,很守信用,喜欢去救助别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掉,家庭破碎。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投靠,他看到了您,顾念和常允恭的旧交情,必定不会抛弃您。”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常母处境大为困窘。常母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作过官,那儿也许还有亲戚、朋友活在世上,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再度哭哭啼啼随人到金陵。打听过一二人都已经不在了,于是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那里,问:“杜一元现在可安好吗?”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很久了,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头。” 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淋着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她看到常母,大为吃惊,似乎在那里曾经见过面。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出来。杜环扶着常母坐下,向她礼拜行礼。再把妻子叫出来拜见她。环妻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常母问起允恭这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在那里。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说:“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事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吗?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停后,就坚决地要出去找找常允恭其它的老朋友。杜环就叫丫环跟在她后面。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杜环买了些布帛,叫太太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杜环全家人都把常母当母亲侍奉。 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道理真是难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实践他们的诺言、背弃离开对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哪!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了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10(1)“葱葱”指“郁郁葱葱”,写溪树之茂密;(1分)“靡靡”写江边丛草的繁盛,(1分)(或:综合回答两个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繁盛之貌2分),妙用叠音词,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1分)(2)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的景象,(1分)表现作者的欣喜(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分)11、(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12BC (5分)(B中“从楚狂接舆、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嵇康与阮籍”改为“从接舆到红楼梦里的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 C“魏晋时代”改为“魏晋之后”;A答案在第二段;D答案在第四段;E答案在最后一段)13B (3分)(B答案中“语发真情,道破真理”指的是接舆的特点;A在最后一段;C在倒数第二段;D在倒数第二段)14痴狂之雅:艺术家常常借痴狂来隐晦曲折地表露自己,来揭示真理。痴狂之俗: 一些不狂而自命为“狂”的艺术家常常借痴狂来向社会宣称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4分,各2分)15.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痴狂被认为是一种智慧(人生的智慧、艺术的智慧、生存的智慧);西方艺术家的痴被认为是非理性的,非人性的,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罪恶。(4分,各2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6.【参考答案】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母亲比作是“一座丰富的矿藏”,(1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自己很少写母亲是担心写不好,突出母亲的朴实深厚。(2分,此2分可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酌情给分,意思对即可)17.【参考答案】文章最后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从结构上看,照应了文章的题目俯向大地的身影和第三段有关母亲背影的描写;(2分)从情感上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爱与赞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3分)(根据学生作答情况酌情给分)18【参考答案】 通过正面描写展现母亲形象。A 第三段中,正面描写了母亲翻地、捡拾的动作,展现了一个纯朴、嗜粮如命的劳动者形象。B 第三段中“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及第五段中“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等肖像描写,都形象地突出母亲的辛劳与纯朴。 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第三段中“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第五段中母亲生病后父亲的唠叨,都写出了家人的心疼,侧面烘托出母亲的惜粮如命,顾家。 通过细节描写的点染。第三段中“举起,落下,举起,落下”的小锄头,母亲发现我后却站不起来的细节刻画写出了母亲细心翻地、捡拾的辛劳。(评分时应注意考生答题是否有手法判断(1分)、文本分析(1分)、形象概括(1分)三部分,必须有两种手法,每一种手法判断后围绕着上述得分点言之成理分析即可得满分。若选取的手法均集中在正面描写,分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分析,有手法判断、文本分析、形象概括三部分亦可得满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19.突出夏里亚宾和拉赫玛尼诺夫拜访托尔斯泰时紧张而激动的心情,(1分)体现了托尔斯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托尔斯泰的无比崇敬。(1分)同时与下文跟托尔斯泰进一步接触之后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托翁的形象。(2分)20.第段中着重描写了托翁欣赏我们表演老伍士时流下眼泪的细节,刻画出他完全沉浸在歌曲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的情景,反映出这位伟人平凡而又真诚的一面。(3分)第段中着重刻画了托翁初见莫斯科大学的学生布尔加科夫的细节,反映出这位文学巨匠惊人的观察力以及他热情、和蔼、关爱别人的一面。(2分)21文学巨人托尔斯泰,在生活中更多地展示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风貌。(1分)他从未以伟人自居,从未以名家自傲。不为名声所累,不为声名所扰,更多地还原回归自我的本真状态;他待人谦恭,把每一位客人当作朋友,给与每一位来访者最热切的接待,他让人们感受到他最真诚的一面。(3分)这种生命本真状态的展示,是任何赞颂溢美之词所无法达到的。(2分)22. 杜甫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将牵挂演绎得感人肺腑;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将牵挂吟唱得令人荡气回肠;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将多少人的牵挂抒写得缠绵悱恻。23. 解析此题要求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句子。首先分析例句,例句采用了“读读出了”的句式,内容上以拟人的手法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参考示例: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能说出事物特点,句式相近即可)(每点各3分)六、作文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试题,给出的材料是富有文采、富含哲理的一段话。认真阅读这段材料,整体把握其思想态度,特别要抓住“远方、梦想、归宿、放飞心灵”等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内涵,并加以归纳整合。作文立意可以是为理想而奋斗,永不言弃;可以是摒弃一切世俗杂念,淡泊名利,让心灵永远恬淡宁静;可以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敢于冲破一切传统观念,放飞心灵,开拓创新,铸就人生新辉煌放飞心灵周涛“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曾经被歌中所传达的信念深深感动,浮躁的心被它安抚平静,受伤的心灵与那双翅膀一起飞向天空。当一颗心刻下的只是失望的伤痕,当一朵朵怒放的鲜花渐渐萎缩,当一个个美好的瞬间转眼苍老了轮廓,当身心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到疲惫这时我们不妨给自己找一片自由的天空,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自由翱翔、自由呼吸。这时,你会发现沉闷的生活其实到处洋溢着生机,灰暗的人生其实暗含着美丽。放飞心灵,是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是李白那“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洒脱;是陆游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大气;更是岳飞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也许你没有陶渊明的淡泊,也没有李白的洒脱,但你可以拥有名利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让心翱翔在自由的天空,驰骋于梦想的草原,你将拥有一片心灵的净土。放飞心灵,你可以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一路收藏露珠的点点滴滴;你可以散步在柔软的沙滩上,一路捡起海贝的零零星星;你亦可以在万籁俱寂的夜空下看那流星划过,许愿的瞬间便是永恒太多太多的事可以做,太多太多的路可以走,太多太多的方式可以选择。放飞心灵,不需要大把大把的钞票,不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也不需要冥思苦想。你只需独倚窗边,尽情聆听雨点敲窗的美妙的韵律,品味人生意义的永恒。这时的你没有世俗的纷扰,不必为琐事所累,这一刻你的心灵早已展翅飞翔在那梦的天空!黄沙吹落了岁月的沧桑,驼铃依旧响在游子的心头。但吹落的是泪的苦涩,是心的犹豫,而驼铃荡出的是涤净的心灵!名师点评本文主旨鲜明,文采斐然,字里行间激情洋溢。从行文的艺术性来说,本文开头很好地运用了“以诗歌美句入题”的开篇法,结尾的议论抒怀毫不空洞浮泛,富有诗意,意味隽永,令人心潮激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