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11月份)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20400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2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11月份)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11月份)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11月份)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11月份)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目录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1O1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1O2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75O3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84O4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84O1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语文卷xx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xx11)】O1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孤傲”俞平伯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 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选自名人传记 xx年1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开拓者之一。 B“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于1956年8月,这是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C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这体现了他憎恶贪腐、憎恶黑暗一面。 D20世纪50年代中期,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是由于研究红楼梦的事情。此后,他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了。 E“文革”开始后,俞平伯的家也受到一些乌合之众冲击,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被从老君堂抄走了。后来又被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学习班。【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答案解析】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A项,应该是“新红学开拓者之一”;D项,原因解说错误。C项,“贪腐黑暗”说得有点重。【思路点拨】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 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2)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种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与自身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有关(或自身文化素养);与许家人物的影响有关(只写“与他的爱情相关”给1分);与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有关。(每点2分) 解析:解析:答出4点,每点1分。审题目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俞平伯爱好昆曲“由哪些因素促成”;审文本立足全文。【思路点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3)文章第三自然段写了俞平伯先生的几件小事,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第三段描写了他在朋友家人前唱昆曲的事情体现了他对昆曲的喜爱;通过这些事情突出他对朋友、对家人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与下文俞平伯耿介孤傲的性格形成对比。 解析:先阅读第三段找出这几件事;再结合全文分析这几件事的作用;最后形成答案,注意语言的简明、准确。注意分值是6分,应该是三点。【思路点拨】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理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索,使之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另外,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因为它的篇幅较简短,更适合于高考命题时选用,因此考生对这一类型应给予更多的关注。(4)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请联系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传主特点,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解析】观点一:我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 从学术上看,即使受到不公平批判,依然进行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体现了知识精英本色的特点; 从和高官打交道上看,牡丹亭的成功演出能说明俞平伯不主动表功,不献媚的性格特征; 从受到批斗上看,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游街时淡然处之,能看出他遇困难从容的特点。观点二:我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理由要点: 在牡丹亭演出结束时俞平伯不能够主动和领导打招呼;对于高官的问话不能有礼貌的回答; 对于送工资的人,不说感谢,反而刁难。观点三:既有有风骨的一面,也有木讷的一面。(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此问题开放性强,观点明确、内容健康、言之成理即可。【思路点拨】探究题的文字表述思路步骤。根据答题思路组织文字。答题角度和思路要用明示语言一一标明。引述事实,力求从多角度、用各种思路去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语文卷xx届辽宁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xx11)】O1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傅小平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诞。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锺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她和钱锺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锺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锺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谢绝出席研讨会。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锺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锺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这并没有影响杨绛自己的文学成就。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1958年,她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她开始自学西班牙文。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1965年1月,第一部翻译完毕,并开始译第二部,很快“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直到1972年春,从干校回北京,杨绛接着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1976年,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全部定稿。次年,杨绛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底,堂吉诃德出版。因为翻译堂吉诃德,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锺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愈加通透。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在读者眼前。B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愿为丈夫解忧。C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D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E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感人的笔墨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A E 解析: A“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说法错误;E“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由衷敬仰”表达错误【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简朴的生活表现在:生活俭朴。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只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2分)高贵的灵魂表现在:生活低调,不张扬自我,希望人们把自己忘记。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自己有突出的文学成就却不愿显露;她的新著出版,她谢绝出席研讨会。奉献爱心,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美德高洁,无论在家庭诸事中还是国难中能够“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4分)【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3)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详写她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事?(6分)【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为了保证作品的原汁原味,她自学西班牙文,全部定稿后,又将全书通校一遍,突出作为一名作家对读者负责的态度。(2分)从翻译到出版,历时近20年,虽遭遇践踏批斗,从干校回北京后,便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突出杨绛在文学道路上的执著和上进的精神。(2分)由于翻译的堂吉诃德影响巨大,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从而突出其文学上的成就。(2分)【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技巧是:记叙文要通过记人、叙事来表现中心,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总是要表现出人物的某些精神品德,只有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写具体,人物的精神才能突出。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往往要表现出某一富有哲理的思想意义,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出来。事情写得具体,事情的意义才能表现得深刻。写人、记事要做到详略得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要写那些最有表现力的材料。写人、记事,在选材上,切忌平均使用力量,当然更不要喧宾夺主。(4)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观点一,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含忍生活,能够磨练心志,让自己的心灵自由,保其天真情怀;含忍能够保护自我,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含忍能够磨砺自我,奋发有为,这样才能够重获新生,获得自由。观点二,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含忍生活,压抑自我,束缚个性;含忍生活,往往被人误解为孤芳自赏,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没有自由;长时间的隐忍,看不到希望,容易让人丧失斗志,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解析:观点2分,每点1分,结合原文各1分,只答观点不分析,不给分。【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语文卷xx届西藏拉萨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试题(xx09)】O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共17分)晚清学人杨守敬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1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B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C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E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C、D 解析:C项表述和原文不一样,原文说的是“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而选项改为了“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D项属于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思路点拨】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先审清题干“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的要求,后把备选项与文本内容逐项比对,判断对错。概括作品的内容可从以下几点入手:找文章关键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分析文章写作背景。12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8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解析: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思路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是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分析综合”的第一条要求。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所谓“筛选信息”,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1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答案解析】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通读全文,找准相关答题区间;划分层次,概括内容要点。【思路点拨】对散文形象特征的概括,一是要找准信息区间,二是要抓住提示性的关键词句,三是概括要全面、准确。具体解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作答。明确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等等。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我们要特别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还应该把握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文学作品中塑造形象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形象与作品主旨之间的联系。散文中主要形象往往同散文的主题或作者的观点态度密切相关,考查的角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的考查,另一种就是对散文中主要物象作用的考查。作答时应从内容主旨、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语文卷xx届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10月月考(xx10)】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C“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 C D不给分。 解析:B项“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伤”错误;C项“高傲的张爱玲”不确切;D项“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错误。【思路点拨】要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2)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入佛门前:才华横溢并且外露;交际甚广,生活清闲雅致。入佛门后:与世隔绝,无己无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自由。(4分)世人评价:有人羡慕其对自由的追求,有人不解他如何做得如此决绝,有人认为他成了万众景仰的奇珍、明月。(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审题干“入佛门前”,限定答题范围;“哪些”说明不止一点。审要求“人生轨迹”“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思路点拨】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引用丰子恺、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评价,表现了众人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更加突出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这些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文章的知识性,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6分) 解析:审题目明确考查的语段和要求;审语段细品语段的内容;审关系本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位置,与上下段落的内在联系(内容上、结构上、表现的主旨上。【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阅读区间的准确定位。要对语段或穿插性材料在文中的位置准确定位,因为位置不同,其结构作用就不同。2从三个角度去思考: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散文的形象及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答案解析】我认为,李叔同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择,是因为人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独立的人格。他博学精艺,初始华丽,已经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后来的出家,正如丰子恺所言,是出于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2分)他之所以刳骨剔肉,抛妻别子,是因为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只有舍弃尘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2分)他大彻大悟,不求虚名,清苦自守,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传经受禅,普度众生。(2分)李叔同以一钵了却浮生,粗钵里盛满自由,通过宗教生活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圆满,灵魂的归宿。(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审题目明确探究的方向:李叔同的“人生抉择”;审要求明确探究的角度:精神、人格、理想。审文本找出答题区间。【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了解形象特点。散文中的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散文中涉及的一些人物)、自然景物、动物、作者的自我形象等。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往往通过塑造形象来传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2掌握鉴赏方法。鉴赏散文中的形象,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二是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三是形象的外显方式(表达技法)包括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语文卷xx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xx10)】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老人的陨落。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名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然而,他的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并没有被一般人看成是学问。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京城可算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平生头一次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王世襄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于据有事物,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与发展。即使是“雕虫小技”,王世襄都能玩出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像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也都非常精深。xx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舞乐、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存在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中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他父亲的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最终没收了杨宁史的240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全部拍卖回流到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致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将宝物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幅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陋室。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用了多年的买菜的提筐。xx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他们俩的墓穴中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展现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D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E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散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理解)。【答案解析】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A项,应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D项,文中是“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与文不符。B项,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览文本,把握大意。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这是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必经的一步。其次要局部揣摩,抓住关键。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最后,要把选项与文本进行比对,选出答案。 (2)文章写了王世襄的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在研究民俗方面,他是杂家也是通家,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文化发展;在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竭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在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为人淡泊,待人热情,重感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首先审题干,“文章写了王世襄的哪些方面”;其次,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形成答案,注意字数,注意简明、准确。【思路点拨】归纳、概括的思维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针对一个或几个段落而言,常用的方法是:摘句法。文章段落的主题句(首领句、总结句)和中心句就是对全段内容的概括,可以直接摘取。联词法。在段落中摘出能表达本段内容的中心词语、句子,将其联结在一起,但要注意语句的通顺。如上述试题中对空一的概括,就是使用联词法,通过对第二段的分析而概括得来。分层归纳抽象法。即先弄清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再将这些句子切分成合理的层次,确定层次的逻辑关系及作者的表达意图,然后舍次取主,以此为点,再找出各层的共同点,抽象概括出具有涵盖性的简洁的语句。归纳内容要点也要从文章整体出发,对题干中的提示语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3)王世襄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能把工作干好的吗?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鉴赏评价)。【答案解析】不矛盾。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和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后一句是王世襄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这两句话表明王世襄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却乐此不疲,很有收获。(观点明确2分,分析4分) 解析:审要求明确答题指向的“理解含意”;审位置看语句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开头、结尾、段首、段末);审手法语句有没有采用修辞手法;审关键词在这句话中,哪几个词最为关键,其含义是什么。【思路点拨】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意的方法:关键句定位解意。所谓关键句,就是对显示文章结构或揭示文章主旨起到重要作用的句子;定位解意就是根据关键句在文段或全文中的位置来判断它的作用,从而理解其含意。首括句往往在段首,起概括段意或引领下文的作用;总结句往往在段末,起概括、总结上文的作用;过渡句一般在文章两个较大的层次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旨句的位置较为灵活,还可能反复出现,但无论在文中什么地方出现,它都揭示文章主旨,起深化主题的作用。知道了这些规律,再去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就容易多了。复杂句语法解意。语法解意主要用于理解结构比较复杂、内涵十分丰富的句子或句群。有两种基本的解题思路:或者从分析单句入手,通过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全句;或者从关键词入手,分点逐步阐释后再综合理解。修辞句还原解意。有些重要句子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它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只需揭开“修辞”这层面纱,还原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这里所谓“还原”,就是根据语句的修辞方式对句子的内意和外意进行解析。例如根据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透过句子的字面意义揭示出作者想表达的实在意思或句子的深层含意。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是先确定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含蓄句依境解意。含蓄句,指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句子。依境解意的“境”包含两层意思:写作背景和语言环境。有些语句不能只看其表面含意,只有联系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在文章主旨的关照下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语句,才能理解那些含蓄句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4)这篇传记的标题是“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出了王世襄的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散文的形象及内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答案解析】示例一:学问与乐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做学问的动力,带着兴趣去做学问,那么在做学问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能获得发现、探究、创新的乐趣;在做学问的过程中,乐趣能产生强大动力,可以化苦为甘,使做学问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而成为有益的探索过程;一个人学问成就的大小,往往与他在其中感受到的乐趣成正比。(考生结合自身实际阐释也可)示例二:藏与散对一切藏品而言,藏是暂时的,散是必然的,藏与散是收藏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藏是珍爱,也是保护,但并不是个人在物质上的占有散是对藏品进行的更合理的再分配,藏品散于社会,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由此可以传承文化;人对喜爱的东西应该懂得珍爱,藏时竭尽心力,也应该懂得与人分享,散时散得洒脱。(观点明确2分,分析充分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的内涵。回答该题关键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思路点拨】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者呕心沥血和孜孜以求的。大凡名篇佳作都有一个好标题,在一瞥之间拨动读者的心弦,激发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遐思,吸引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因而,鉴赏文章标题成了散文“赏析文章内涵”的常见题型,解答这类题目,一般要从以下三点出发:1深刻理解标题中的词语。文章标题的赏析,一般来说重点是对构成标题的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从而把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有的文章以作品中的人物名字作标题,有的用作品中的主要事件作标题,有的用某些具有含蓄性或象征性的物体作标题,有的则比较直接全面地概括了作品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因此,我们在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注意修辞,分清虚实,找准突破口。2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一般来说,标题总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和作品内容发生关系,一个好标题与文章的内容总是紧密相关的,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就理解了标题的内涵;反过来,如果要赏析标题的内涵,对文章内容就一定要有一个清楚明晰的整体感知。标题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能够透过这个“眼睛”(窗户)去分析理解文章的有关信息,那么我们基本上就可以看出标题在内涵方面的妙处。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