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检测二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18588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检测二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检测二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检测二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检测二细胞的能量供应与利用新人教版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ATP、GTP、CTP和UTP是细胞内四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只是碱基的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TP的合成常伴随着细胞内的放能反应B1分子GTP彻底水解可得到3种小分子物质CCTP中“C”是由胞嘧啶和脱氧核糖构成的DUTP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后可作为基因转录的原料解析:选C细胞的吸能反应常伴随着ATP的水解,放能反应总是与ATP的合成相关联,A正确;ATP、GTP、CTP和UTP是细胞内四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只是碱基的不同,1分子GTP彻底水解可得到3种小分子物质,磷酸、核糖和碱基,B正确;CTP中“C”是由胞嘧啶和核糖构成的,C错误;UTP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后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可作为基因转录的原料,D正确。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连接酶是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在DNA片段上BRNA聚合酶能在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CDNA分子的解旋不一定都需要DNA解旋酶D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量比Fe3催化时要多解析:选CDNA连接酶连接的是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A错误;RNA聚合酶能在核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B错误;DNA分子的解旋不一定都需要DNA解旋酶,如转录过程,C正确;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量与Fe3催化时一样多,只是速度不同,D错误。3如图曲线分别为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条件下(酶的最适条件)底物M生成产物N所需能量的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能体现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B该反应过程中有能量的释放C若改变酶促条件,则b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D若仅增加底物M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解析:选B该图将酶与无催化剂相比,只能体现酶具有催化的特性,A错误;该反应的初态能量高于终态能量,表明该反应过程中有能量的释放,B正确;该反应已经是酶的最适条件,若改变酶促条件,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C错误;若仅增加底物M的量,不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故图中原有的曲线不发生改变,D错误。4下列有关ATP、酶等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的表达需要酶和ATP,酶和ATP也是基因表达的产物BATP、酶、激素等都是细胞中的微量高效物质,作用后都立即被分解C细胞内Na浓度偏高时,为了维持Na含量平衡,需消耗ATPD酶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催化效率高,体现了酶的高效性解析:选C基因的表达需要酶和ATP,但酶不一定是蛋白质,ATP也不是基因表达的产物,A错误;酶作用后不被分解,可以重复利用,B错误;细胞内Na浓度偏高时,为了维持Na含量平衡,需要主动运输到细胞外,消耗ATP,C正确;酶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下催化效率高,体现酶作用条件的温和性,D错误。5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A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来自有氧呼吸B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产生水C肺炎双球菌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第二阶段消耗H解析:选C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没有CO2,因此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只来自有氧呼吸,A正确;有氧呼吸时,第二阶段消耗水,第三阶段H和氧气结合,产生水,B正确;肺炎双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没有其他细胞器,C错误;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第二阶段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酒精和CO2或乳酸,D正确。6如图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结构A上分布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和酶B细胞吸收14CO2,放射性出现的顺序为CO2C3甲C光合作用过程中,ADP和Pi从B向A处移动DH产生于B处,在暗反应中起还原作用解析:选D结构A为类囊体,其上分布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细胞吸收的14CO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先与C5反应生成C3,再经ATP和H还原生成糖类(甲);光合作用过程中,ADP和Pi向类囊体处移动,在类囊体上合成ATP;B是叶绿体基质,不产生H,消耗H。7为了探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在其他适宜且相同的条件下设置了20 、40 、60 三组实验来测定反应时间与产物量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反应时间B在三个实验组中,t3时刻60 实验组的底物量最少C分析三条曲线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是40 D在t2时刻,60 实验组中该酶不具有活性解析:选D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所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A项错误;对比分析图中的3条曲线可知,在时间t2、t3时,60 实验组的酶已经失活,所以产物量最少,B项错误,D项正确;曲线图显示:在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内,20 时产物浓度增加最快,而且最先达到最大值,说明酶的活性最高,所以该酶的最适温度是20 左右,C项错误。8如图表示某真核生物细胞中发生的某种生理作用的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代表有关物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B酵母菌和乳酸菌都可在甲和乙内发生生理过程C物质表示丙酮酸,物质表示ATPD丙表示线粒体内膜,该处能产生大量的ATP解析:选D该图表示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过程,即表示呼吸作用过程,A错误;甲、乙分别表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可以在甲、乙中分别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乳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只能在甲中发生该生理过程,B错误;物质表示丙酮酸,物质表示H,C错误;丙表示线粒体内膜,在该处H和O2反应生成H2O,同时产生大量能量,生成大量ATP,D正确。9研究人员以25片直径为3 mm的猕猴桃圆形叶片为材料,在一定光照强度下测量其在30 、40 和45 恒温环境下的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已知),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处理温度()304045净光合速率(O2 mol100 mm2h1)2.031.940呼吸速率(O2 mol100 mm2h1)0.310.500.32A.实验准备阶段需抽除叶片中的空气B实验中可用NaHCO3溶液维持CO2浓度的相对稳定C实验结果表明,与叶片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最适温度为30 D实验结果表明,40 时光合作用仍可进行解析:选C实验准备阶段需抽除叶片中的空气,以排除干扰;实验中可用NaHCO3溶液维持CO2浓度的相对稳定;30 、40 、45 时叶片光合速率分别为2.34 mol100 mm2h1、2.44 mol100 mm2h1、0.32 mol100 mm2h1,故30 不是与叶片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的最适温度,且由于仅有三个温度,不能说明其他温度时的情况,也不能确定叶片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最适温度;实验结果表明,40 时光合作用仍可进行。10将某绿藻细胞悬浮液放入密闭容器中,保持适宜的pH和温度,改变其他条件,测定细胞悬浮液中溶解氧的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绿藻细胞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是()A前5 min只进行呼吸作用B第4 min只发生光能转化为化学能C第7 min C5的数量瞬间增加D912 min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解析:选D由曲线图可知,第4 min时光照开始,说明前4 min只进行呼吸作用,A错误;第4 min时光照开始,光反应过程中发生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暗反应过程中发生ATP中的活跃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B错误;第7 min添加一定量的CO2,CO2与C5反应生成C3,故此时C5的数量瞬间减少,C错误;912 min溶解氧保持不变,说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D正确。11有关高等动物细胞利用葡萄糖进行细胞呼吸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产物CO2中的氧全部来源于葡萄糖B若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等于生成的CO2,则只进行有氧呼吸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都要产生NADPHD用18O标记(CH2O),在水中不能检测到18O解析:选D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有水的参与,其产生的CO2中的氧有一部分来自水中的氧,A错误;高等动物无氧呼吸不会产生CO2,只有有氧呼吸才能产生CO2,所以若细胞呼吸过程中消耗的O2等于生成的CO2时,可能也进行了无氧呼吸,B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H不是NADPH而是NADH,NADH是还原型辅酶,NADPH是还原型辅酶,C错误;用18O标记(CH2O),有氧呼吸过程葡萄糖中氧原子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CO2,因此用18O标记葡萄糖完成该过程后,产物水中检测不到放射性,D正确。12为研究影响线粒体耗氧速率的因素,按图示顺序依次向测定仪中加入线粒体及相应物质,测定氧气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注:图中呼吸底物是指在呼吸过程中被氧化的物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过程有水的生成B加入的呼吸底物是葡萄糖C过程比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DP不足D过程比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底物不足解析:选B过程为发生在线粒体内的呼吸作用,其中第三阶段有水的生成,A正确;在细胞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B错误;过程比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ADP不足,C正确;过程比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底物不足,D正确。13如图表示在适宜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水分等条件下,某实验小组所测得的甲、乙两种植株叶片CO2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O2浓度为b时,甲、乙植株真正光合速率相等B若将甲、乙植株置于玻璃钟罩内,一段时间后甲植株先死亡C只要有CO2,植株就能进行光合作用Da点时,甲植株叶肉细胞光合速率为零解析:选B 由于缺少两种植株的呼吸速率数据,因此无法比较两种植株真正光合速率的大小,A错误;a点表示甲植株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即甲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其大于乙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在低CO2浓度条件下,乙植株先于甲植株得到补偿消耗,所以将甲、乙两种植株置于玻璃钟罩内,一段时间后甲先死亡,B正确;当CO2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光合作用才能发生,C错误;a点时,甲植株叶肉细胞的净光合速率为零,D错误。14下列关于如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X代表实验温度,则Y可代表某种酶的催化活性,且该酶的最适温度接近乙B若X代表含氧量,则Y可代表苹果细胞呼吸总强度,且保鲜苹果的最佳氧浓度接近乙C若X代表层析后叶绿体色素与滤液细线间的距离,则Y可代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D若X代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间的距离,则Y可代表在质壁分离与复原中液泡色素的浓度解析:选A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活性逐渐增强,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活性逐渐降低,故若X代表实验温度,Y代表某种酶的催化活性,则该酶的最适温度接近乙,A正确;若X代表含氧量,Y代表苹果细胞呼吸总强度,则保鲜苹果时应选择呼吸总强度最低的氧浓度,B错误;若X代表层析后叶绿体色素与滤液细线间的距离,则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即Y可代表各种色素的含量,C错误;植物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随着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间的距离增大,液泡不断失水最后不变,其中色素的浓度应该一直增加,最后保持不变,D错误。15某班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时,两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开展探究,第一组选择淀粉酶水解淀粉进行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第二组利用肝脏研磨液与Fe3催化过氧化氢开展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甲曲线为Fe3催化的曲线)。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A两组同学都采用数学建模表示研究结果B酶的催化效率不一定比无机催化剂的高C两组实验数据都反映了酶处于最适温度时产物积累量或生成量最多D两组实验都反映了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不利于酶发挥催化作用解析:选C两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坐标曲线,这是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A正确;由图3可知,在高温条件下,酶变性失活,而Fe3的催化效率大大提高,因此酶的催化效率不一定比无机催化剂的高,B正确;由图1、图2可知,在最适温度(T0)条件下,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最高,而麦芽糖的积累量不是最多的,C错误;酶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活性最高,因此两组实验都反映了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不利于酶发挥催化作用,D正确。16下列各图分别表示两个自变量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除各图中所示的因素外,其他环境因素均控制在最适范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图中a点的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酶的数量B乙图中d点比c点在相同时间内叶肉细胞中生成C5的速率快CM、N点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P点的限制因素是温度D丙图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曲线走势将稳定不变解析:选D从甲图中可以看出,光照强度和CO2的浓度不再是a点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其限制因素可能是叶绿体中色素和酶的数量,A正确;乙图中d点与c点相比,光照强度增加,光反应增加,产生的ATP和H增加,因此相同时间内叶肉细胞中C3的还原量多,生成C5的速率快,B正确;图中M、N、P三点的限制因素分别是光照强度、光照强度、温度,C正确;丙图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曲线走势有可能下降,因为超过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降低,D错误。17小麦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 左右。小麦种子萌发时产生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等。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 和30 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和提取液。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如图所示),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入等量斐林试剂,摇匀并水浴加热,观察试管中颜色。结果是()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解析:选D萌发的小麦种子可产生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可溶性还原糖。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产生淀粉酶的量不同,30 时淀粉酶产生量大于20 时,因此提取液中淀粉酶的量大于提取液,故乙试管中产生的还原糖多于甲试管,丙试管中无还原糖,因此用斐林试剂检测,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即Cu(OH)2的颜色。18有一瓶酵母菌和葡萄糖的混合液,培养条件适宜。据此给出的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若测得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橙色,则一定存在无氧呼吸B根据放出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无法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C若测得V(CO2)V(O2)43,则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大于无氧呼吸D若测得CO2产生量为15 mol,酒精的产生量为6 mol,可推测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解析:选A若测得在酸性条件下能与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溶液由橙色变成灰绿色,则一定存在无氧呼吸,A错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CO2时,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而酵母菌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所以根据放出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无法确定酵母菌的呼吸方式,B正确。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放出的CO2之和与吸收的O2的比是43,所以若测得V(CO2)V(O2)K,则MNB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MN,则PKC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MN,则PKD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PK,则MN解析:选D据图可知,当温度超过最适温度时,随温度增大,酶的活性减弱,导致光合强度减弱,故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PK,则MN或MN,A错误;据A项分析,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MN,则PK或PK,B错误;据图可知,S点为CO2补偿点,Q点是CO2饱和点,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当MN处于CO2浓度饱和点之后时,则光合强度不变即PK,当MN处于CO2浓度饱和点之前时,则光合强度随CO2浓度增大而增强,即PK,C错误;据C项分析,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PK,则说明一定是在CO2浓度饱和点之前提高了CO2浓度,即MN,D正确。20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某种植物气体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a代表O2吸收量,e点时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是12B若a代表O2吸收量,可以判断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C若a代表CO2释放量,c点时植物根部释放的CO2一定来自线粒体D若a代表CO2释放量,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e点向右下移动解析:选D若a代表O2吸收量,e点时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量是8,A错误;若a代表O2吸收量,d点表示光补偿点,光合作用从d点以前已经开始,B错误;若a代表CO2释放量,c点时植物根部释放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若a代表CO2释放量,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光饱和点(e点)增大,向右下移动,D正确。21某生物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呼吸的有关问题,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实验中,先向气球中加入10 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后向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扎紧气球,置于装有30 温水的烧杯中,用重物拴住并固定,再将整个装置置于30 的恒温水浴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开始后30 min烧杯内液面发生了变化,原因可能是酵母菌只进行了无氧呼吸B为了消除环境因素带来的实验误差,应将不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注入气球作为对照实验C如果要确认气球内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可以检测发酵液中是否含有酒精D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的体积先增大后减小解析:选D实验刚开始时,气球内含有氧气,酵母菌可能先进行有氧呼吸,氧气减少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气球膨胀,烧杯内液面上升;为了消除环境因素带来的实验误差,应将不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注入气球作为对照实验;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有酒精,所以可以通过检测发酵液中是否含有酒精来确定气球内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整个实验过程中,气球的体积先不变,然后增大。22如图表示蝴蝶兰在正常和长期干旱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日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长期干旱条件下,叶肉细胞在04时不产生ATP和HB长期干旱条件下,叶肉细胞在1016时不能进行暗反应C正常条件下,12时CO2吸收速率最大,植株干重最大D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通过夜间吸收CO2适应环境解析:选D在长期干旱条件下,叶肉细胞在04时由于没有光照不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和H,但仍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和H,A错误;在长期干旱条件下,叶肉细胞在1016时虽然不吸收CO2,但能利用夜晚储存的CO2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正常条件下,12时蝴蝶兰对CO2的吸收速率达到最大,表明此时积累干物质的速率最大,之后虽CO2吸收速率减小,但干重一直在增加,故植株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的时间约是19.5时,此时植株干重最大,C错误;在长期干旱条件下,夜间(如04时)蝴蝶兰叶片表皮细胞的气孔打开吸收CO2,为白天的光合作用准备原料,在白天气温较高时气孔关闭,以免植物体内水分通过气孔散失,这种特性有利于植物适应干旱的环境,D正确。23如图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某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光合作用中温度主要影响暗反应阶段B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都受到温度的影响,其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适宜温度更高C温度在30 左右时真正光合速率最大D若温度保持25 ,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12 h 黑暗,该植物不能正常生长解析:选D 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需要更多的酶参加,因此温度主要影响暗反应阶段,A项正确;由图示可知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30 左右,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为40 左右,B项正确;由图示可知真正光合速率最大时为8,此时对应的温度为30 ,C项正确;温度保持在25 时,12 h光照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为4,12 h黑暗时的呼吸速率为2.5,两者差值大于0,因此该植物能正常生长,D项错误。24仙人掌等多肉植物生长于热带干旱地区,这些植物经长期适应和进化,发展成特殊的固定CO2的方式景天酸代谢途径(如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晚上气孔开放,CO2被PEP固定为OAA再被还原成苹果酸储存到液泡中B白天这些多肉植物通过光反应可生成H和ATPC白天气孔关闭,暗反应固定的CO2均来自细胞质基质中的苹果酸直接脱羧D采用景天酸代谢途径可防止仙人掌等多肉植物在白天大量散失水分解析:选C在热带干旱地区,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一般是白天气孔关闭晚间开放,由图知,在晚间CO2PEPOAA苹果酸,A项正确;光反应的产物是H和ATP,B项正确;光合作用暗反应固定的CO2,一部分来自细胞质基质中苹果酸脱羧,一部分来自线粒体中丙酮酸分解,C项错误;白天气孔关闭,能有效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水分大量散失,D项正确。25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图甲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光照相同时间,在20 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最多B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 相等C如果该植物原重X kg,置于暗处4 h后重(X1)kg,然后光照4 h后重(X2)kg,则总光合速率为3/4 kgh1D若将乙装置中NaHCO3溶液换成蒸馏水,则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B曲线解析:选B光照时间相同,在25 左右植物的CO2吸收量最大,即净光合速率最大,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A错误;光照时间相同,30 时总光合速率为3.50(净光合速率)3.00(呼吸速率)6.50(mg/h),35 时总光合速率为3.00(净光合速率)3.50(呼吸速率)6.50(mg/h),二者相同,B正确;若该植物原重X kg,置于暗处4 h后重(X1)kg,代表呼吸速率为1/4 kgh1,然后光照4 h后重(X2)kg,代表净光合速率为(12)/43/4(kgh1),则总光合速率为1/43/41(kgh1),C错误;若将乙装置中NaHCO3溶液换成蒸馏水,则容器内的植物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有氧呼吸,由于有氧呼吸吸收的O2量和释放的CO2量相等,因此,容器内的气体总量不变化,在黑暗条件下并不能测得B曲线,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26(12分)图1为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有氧呼吸过程简图。(1)图1中的结构在功能上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它的基本支架是_。功能越复杂上的_越多。(2)图1中含有少量DNA的细胞器有_(填序号)。(3)图1细胞中的原生质层包括_(填序号)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4)图2中过程发生的场所是图1中的_。(填序号)(5)2,4二硝基苯酚(DNP)对图2中过程的氧化过程没有影响,但使该过程所释放的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表明DNP使分布在_(填下列序号)的酶无法合成ATP。a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基质c线粒体外膜 D线粒体内膜解析:图1为高等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其中为细胞膜,为液泡,为细胞质基质,为线粒体,为细胞核,为叶绿体;图2为有氧呼吸过程简图,其中表示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1)图1中的结构表示细胞膜,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它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功能越复杂,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2)图1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含有少量DNA。(3)图1细胞中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4)图2中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5)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因此DNP使分布在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合成ATP。答案:(每空2分)(1)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2)(3)(4)(5)d27(14分)烟草是一种高等植物,其叶片烘干后可用于制作卷烟。某研究小组选用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烟草,置于不同光照强度且其他条件适宜的环境中进行了四组实验,一段时间后,获得如图所示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与强光照下相比,弱光照下叶绿素a的含量_。(2)由图中的数据_(填“能”或“不能”)确定该品种烟草植株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图中呼吸速率需要在_的条件下测定。(3)在实验时段内,第_组的植物有机物积累量最大。将第四组的植株(M)置于第一组的条件下,培养较短的时间后,测得其净光合速率小于第一组,对此结果的合理解释是_,导致植株光合速率降低,但呼吸速率不变。依据图中叶绿素a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变化趋势,可推测,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后,M的净光合速率_ (填“能”或“不能”)达到第一组的水平。(4)种植烟草的过程中,需要适时的去除顶芽,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更多的分布到_。(填“侧芽”“叶片”或“茎秆”)解析:(1)由图分析可知,与强光照下相比,弱光照下叶绿素a的含量较高。(2)图中显示,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该品种烟草植株的净光合速率仍在增大,故无法确定其生长的最适光照强度。为排除光合作用产生气体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测定呼吸速率时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3)在实验时段内,第四组的植物净光合速率最大,因此其有机物积累量最大。将第四组的植株(M)置于第一组的条件下,培养较短的时间后,测得其净光合速率小于第一组,对此结果的合理解释是其叶绿素a含量较低,导致植株光合速率降低,但呼吸速率不变。依据图中叶绿素a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变化趋势,可推测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后,M的净光合速率可以达到第一组的水平。(4)种植烟草的过程中,需要适时的去除顶芽,解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使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更多的分布到叶片。答案:(每空2分)(1)较高(2)不能黑暗(3)四其叶绿素a含量较低能(4)叶片28(12分)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温度下的发酵实验,取200 mL不同温度的无菌水倒入培养瓶,然后加入15 g葡萄糖及5 g干酵母,混匀后放在相应温度下水浴保温,实验进行20 min,观察现象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组别处理方法实验现象1冰水(0 )没有气泡产生2凉水(10 )只能看到少量气泡3温水(30 )产生气泡,由慢到快,由少到多4热水(55 )始终没有气泡产生(1)分析表格中实验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温度影响了_,从数据中分析_(填“能”或“不能”)得到酵母菌发酵的最适温度。(2)实验组3的装置中最初液滴未移动,在15 min后液滴缓慢向_(填“左”或“右”)移动,整个过程细胞中产生该气体的场所有_。(3)有的同学认为实验组1和实验组4现象虽然相同,但原理不同,老师建议他进行实验验证,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若_,则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解析:(1)温度影响酵母细胞内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呼吸强度。从表中数据判断,该实验中30 时气体产生量最快、最多,但不能确定酵母菌发酵的最适温度。(2)实验组3的装置中最初液滴未移动,说明进行有氧呼吸,氧气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释放量;在15 min后液滴缓慢向右移动,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整个过程细胞中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有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3)实验组1中酶活性较低,空间结构不变,实验组4中酶在高温下变性失活,要想验证该假设,可将实验组1和实验组4放在30 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观察气泡产生情况。若实验组1产生气泡,实验组4仍然没有气泡产生,则证明假设正确。答案:(每空2分)(1)酵母细胞内酶的活性不能(2)右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3)将实验组1和实验组4放在30 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观察气泡产生情况实验组1产生气泡,实验组4仍然没有气泡产生29(12分)甲图是生物兴趣小组在密闭的玻璃容器内进行的实验示意图(CO2传感器用于测量装置内CO2的含量),乙图表示在夏季晴朗的一天甲图所示密闭玻璃容器内24 h的CO2浓度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叶肉细胞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_。(2)甲图所示实验中对光照强度的控制可通过调节灯泡的亮度来实现,也可通过调节_来实现,装置中热屏障的作用是_。(3)乙图中代表植物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的点是_。(4)乙图中FG段相比EF段CO2浓度下降趋缓的原因是_。(5)利用仪器测定密闭玻璃容器内CO2含量的变化:先黑暗处理1 h,测得玻璃容器内CO2含量增加50 mg;再给以1 h的充足光照,测得玻璃容器内CO2含量比光照前减少了72 mg,则这1 h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为_mg。解析:(1)植物叶肉细胞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2)利用甲图装置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影响时,对光照强度的控制可通过调节灯泡的亮度来实现,也可通过调节灯泡与热屏障(或玻璃容器)之间的距离来实现,装置中热屏障可防止光照改变密闭玻璃容器中的温度,从而改变植物光合强度。(3)光补偿点时,植物的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乙图中代表光合强度等于呼吸强度的点有D、H。(4)乙图中FG段相比EF段CO2浓度下降趋缓,这是由于中午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CO2供应减少,导致光合强度明显减弱,植物出现“午休”现象。(5)由题意可知,给以1 h的充足光照,测得玻璃容器内CO2含量比光照前减少了72 mg,即净光合速率是72 mg/h;“黑暗处理1 h,测得玻璃容器内CO2含量增加50 mg”,表示呼吸速率为50 mg/h,因此这1 h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为5072122(mg)。答案:(每空2分)(1)类囊体薄膜上(2)灯泡与热屏障(或玻璃容器)之间的距离防止光照改变密闭玻璃容器中的温度,从而改变植物光合强度(3)D、H(4)中午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CO2供应减少,导致光合强度明显减弱(5)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