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采薇》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5404692 上传时间:2020-0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采薇》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采薇》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采薇》教学设计 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采薇教学设计 语文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教学策略】1.以诵读为切入点,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计划】 1课时【教学教程】一、新课导入(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二、问题设置1.学生朗读,纠正字词。岁亦莫(m)止:“莫”,同“暮”。 玁狁(xin yn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i)饥载渴:又饥又渴。 王事靡盬(g):没有止尽。 彼路(l)斯何:“路”,通“辂”。 四牡骙骙(ku):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i):隐蔽,掩护。 象弭(m)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我行不来(li):慰问。 雨(y)雪霏霏:下雪。2.自主学习采薇,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问:此诗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写的?是刚刚参军?是行军过程?还是回家路上?答:回家路上,第六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前五章都出于回忆回想中。问: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答: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三、深入探讨1.合作探究,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乡思情结的内涵:(教师总结: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2.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四、疑难探究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这四句诗是怎样的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2)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教师总结: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2.试着探讨本诗艺术上的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五、课堂小结诵读课文,我们体会到了重章叠句的音乐美;深入文本,我们了解了征夫的内心伤痛和对故乡的思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指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身影,一声幽怨的叹息。六、作业:1.背诵全诗。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七、板书设计采薇内容情感:军旅生活、悲苦心情写作特色:重章叠唱、情景交融八、学科组长点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基础较差的现实选择恰切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设置了难易程度适中而又突出重点的问题,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多角度对话,意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由表及里,深入探究的文本的能力,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宋莲荣)九、区县教研员点评这一教学设计从识记的知识开始,然后上升到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一点点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文章的主题、写法的分析很具体,用这个教案有可操作性,对于一般校的学生可以用这个教案尝试。(张全胜)十、教学反思:我所任教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常常是我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有时候,我想给学生多一些说的机会,让学生多表现,然而常常是学生不领我的情,课堂中出现沉闷的气氛。认真反思后,我发现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已经养成了依赖于“老师讲学生听”的习惯,二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能存在着问题。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本课问题的设计,基本上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到深的过程,问题设计有坡度、有层次,重点突出,适应了学生的需要。由于在备课这个环节上,对教材的熟悉和理解比较到位,能真正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学生认知角度来备学生,所以课堂上对教学重难点的探讨就形成了高潮,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参与度较高。特别是对于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讨论,效果最好,学生谈得很广、很深,很出乎我的意料。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才觉出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孜孜不倦的去探索、去完善,我会努力的!十一、精彩片断讨论、合作、探究采薇精彩片断实录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为什么这几句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呢?请大家前后座四名同学结成一个小组,开始讨论这个问题。生1:我们组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我觉得这几个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师追问: 能展开想象具体描述一下吗?生1: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眺望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于是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生2:我们组觉得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应该是情景交融的写法。师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2:感觉很好,具体来说不大清楚。生3:我们组认为这样写,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师: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生4:老师,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师:敢于否定前人的观点,很好!原因是什么?生4:通读全文,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我觉得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生5:我们组是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的。从意象角度来看杨柳常常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柳”与“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表惜别。如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生6:我们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了戍卒出征和归乡的时间“杨柳依依”的春天和“雨雪霏霏”的冬季,这中间很明显有一个时间的跨度。用时间的推移来表现相思之苦和戍边之久。生7:春去冬来,尽管戍卒个体生命在时间的流失中仍旧存在,而他在“今”与 “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 “杨柳依依”情境变化中,应该更为深切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以及战争对生命的摧残。师:是呀,尤其是文章结尾出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情感达到了极点,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让人愁肠寸断,哀婉不绝!资料:诗经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入选天津市高中优质课程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