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件(课前练习)(全).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5333255 上传时间:2020-01-26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化学课件(课前练习)(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分析化学课件(课前练习)(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分析化学课件(课前练习)(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 下列情况各引起什么误差 如果是系统误差 采用什么方法减免 a 砝码腐蚀 b 试剂中含有微量的被测组分 c 天平零点稍有变动 d 读取滴定管读数时 最后一位数字估测不准 1 误差可分为哪两类 各有什么特点 可采用何种方法减免 第四章误差与实验数据的处理 2 1 误差可分为哪两类 各有什么特点 可采用何种方法减免 误差可分为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的特点 重现性 单向性 可测性 随机误差的特点 1 不确定性 2 不可测性 3 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系统误差的减免方法 对照试验 校正仪器 空白试验 严格操作 随机误差的减免方法 增加测定次数 3 2 下列情况各引起什么误差 如果是系统误差 采用什么方法减免 a 砝码腐蚀 b 试剂中含有微量的被测组分 会引起试剂误差 属系统误差 c 天平零点稍有变动 会引起随机误差 d 读取滴定管读数时 最后一位数字估测不准 会引起随机误差 会引起仪器误差 属系统误差 减免方法 校准砝码或更换砝码 减免方法 做空白试验 4 3 常量滴定管 25mL 读数时可估读到 0 01mL 若要求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0 1 在滴定时 耗用体积应控制为多少 4 分析天平可称准至 0 0001g 要使称量误差不大于0 1 至少应称取多少试样 第四章误差与实验数据的处理 5 判断题 1 精密度高 则准确度一定高 2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可减小系统误差 6 选择题 下面有关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精密度高 准确度必然高 B准确度高 精密度也就高 C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 D准确度是保证精密度的前提 5 3 常量滴定管 25mL 读数时可估读到 0 01mL 若要求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0 1 在滴定时 耗用体积应控制为多少 耗用体积应控制为20 25mL范围 4 分析天平可称准至 0 0001g 要使称量误差不大于0 1 至少应称取多少试样 至少应称取0 2g试样 解 解 6 第四章误差与实验数据的处理 5 判断题 精密度高 则准确度一定高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可减小系统误差 6 选择题 下面有关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精密度高 准确度必然高 B准确度高 精密度也就高 C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 D准确度是保证精密度的前提 C 7 四舍六入五成双 8 将下列值修约为四位有效数字3 6085 3 6075 3 608500001 3 607500001 9 根据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 1 2 187 0 854 9 6 10 5 0 0326 0 0814 3 OH 0 095mol L 1 求pH 7 判断题 1 滴定分析要求越准确越好 所以记录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位数越多越好 2 pH 4 05的有效数字是三位 8 第四章误差与实验数据的处理 7 判断题 1 滴定分析要求越准确越好 所以记录测量值的有效数字位数越多越好 2 pH 4 05的有效数字是三位 9 四舍六入五成双 8 将下列值修约为四位有效数字3 60853 60753 6085000013 607500001 3 608 3 608 3 609 3 608 9 根据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进行计算 1 2 187 0 854 9 6 10 5 0 0326 0 0814 1 868 0 000 0 003 1 865 解 原式 2 187 0 854 9 6 10 5 0 0326 0 0814 1 868 9 6 10 5 2 65 10 3 10 3 OH 0 095mol L 1 求pH 故 pH 12 59 11 3 表示1 00mL 标准溶液恰能与0 04000g 完全反应 此H2SO4标准溶液的浓度为 mol L 1 H2SO4 NaOH 0 5000 4 滴定分析中一般利用指示剂颜色的突变来判断计量点的达到 在指示剂变色时停止滴定 这一点称为化学计量点 5 用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时 以酚酞为指示剂 滴定终点的pH 7 00 第五章化学平衡与滴定分析法概论 12 13 14 6 标准溶液一定要用基准物来配制 7 NaOH标准溶液可采用直接配制法配制 第五章化学平衡与滴定分析法概论 8 用Na2CO3标定HC1溶液的浓度 称取0 2352gNa2CO3 滴定至终点时消耗HC1溶液22 42mL 计算HC1溶液的浓度 15 8 用Na2CO3标定HC1溶液的浓度 称取0 2352gNa2CO3 滴定至终点时消耗HC1溶液22 42mL 计算HC1溶液的浓度 解 Na2CO3 2HCl 2NaCl H2O CO2 16 第六章酸碱滴定法Acid baseTitration 1酸碱可以是中性分子 也可以是阳离子 阴离子 一 判断题 2H2O是两性物质 17 第六章酸碱滴定法Acid baseTitration 二 选择题 1下列物质属于两性物质的是 H2CO3 HCO3 CO32 H3PO4 H2PO4 HPO42 PO43 NH4Ac 2下列属于共轭酸碱对的是 HAc Ac H3O H2O NH4 NH3 H2O OH HCl Cl H3PO4 H2PO4 H3PO4 PO43 H2CO3 CO32 18 第六章酸碱滴定法Acid baseTitration 三 判断题 1 弱酸的解离常数为Ka 弱碱的解离常数为Kb 则Ka Kb Kw 2 在共轭酸碱对中 若酸的酸性越强 则其共轭碱的碱性也越强 若碱的碱性越弱 则其共轭酸的酸性也越弱 3 HA有三种型体 HA A H 4 弱酸HnA在水溶液存在 n 1 种型体 19 四 选择题 已知H2C2O4的各级解离常数为Ka1 Ka2 C2O42 的各级解离常数为Kb1 Kb2 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Ka1 Kb1 Kw BKa2 Kb2 Kw CKa1 Ka2 Kw DKa1 Kb2 Kw D H2C2O4HC2O4 C2O42 Ka1 Ka2 Kb2 Kb1 试求HCO3 CO32 的pKb值 已知 H2CO3的pKa1 pKa2分别为6 38 10 25 五 计算题 六 写出cmol L 1KHP的MBE CBE和PBE 零水准法 20 五 试求HCO3 CO32 的pKb值 已知 H2CO3的pKa1 pKa2分别为6 38 10 25 解 CO32 Kb1 Ka2 Kb1 KwpKa2 pKb1 pKw 14所以 pKb1 14 pKa2 14 10 25 3 75 H2CO3HCO3 CO32 Ka1 Kb2 Kb1 Ka2 HCO3 Kb2 Ka1 Kb2 KwpKa1 pKb2 pKw 14所以 pKb2 14 pKa1 14 6 38 7 62 21 第六章酸碱滴定法Acid baseTitration 六 写出cmol L 1KHP的MBE CBE和PBE 零水准法 MBE K C HP H2P P2 C CBE K H HP 2 P2 OH PBE H H2P OH P2 22 第六章酸碱滴定法Acid baseTitration 判断题 1HA有三种型体 HA A H 2弱酸HnA在水溶液存在 n 1 种型体 写出cmol L 1KHP的MBE CBE和PBE 零水准法 MBE K C HP H2P P2 C CBE K H HP 2 P2 OH PBE H H2P OH P2 23 解 因Ka1 Kb3 KwpKa1 pKb3 pKw 14所以 pKb3 14 pKa1 14 2 12 11 88Kb3 10 11 88 H2PO4 的酸性强 还是碱性强 已知 H3PO4的pKa1 pKa2 pKa3分别为2 12 7 20 12 36 当酸时 H2PO4 HPO42 H Ka2 10 7 20 当碱时 H2PO4 H H3PO4 Ka2 Kb3 所以它的酸性强于碱性 24 2 一元弱酸HA在溶液中以HA和A 两种型体存在 若一元弱酸的解离常数为Ka 两种型体的分布分数分别为 HA和 A 当pH pKa时 HA A 当pHpKa时 HA A 溶液中以 为主要的存在型体 当pH pKa 2时 溶液中以 为主要的存在型体 当pH pKa 2时 溶液中以 为主要的存在型体 1 二元弱酸H2A在溶液中以 种型体存在 此二元弱酸的 i pH曲线中有 个交点 已知pH 1 92时 pH 6 22时 则H2A的pKa1 pKa2 2 3 6 22 1 92 25 第六章酸碱滴定法Acid baseTitration 一元弱酸HA在溶液中以HA和A 两种型体存在 若一元弱酸的解离常数为Ka 两种型体的分布分数分别为 HA和 A 当pH pKa时 HA A 当pHpKa时 HA A 溶液中以 为主要的存在型体 当pH pKa 2时 溶液中以 为主要的存在型体 当pH pKa 2时 溶液中以 为主要的存在型体 填空题 HA A HAc Ac HA A 26 一 计算1 0 10 4mol L 1NaCN溶液的pH值 二 判断题 1浓度为cmol L 1HCl溶液的 H cmol L 1 2浓度为cmol L 1NaOH溶液的 OH cmol L 1 3一元弱酸均可用计算其 H 已知0 10mol L 1一元弱酸HB溶液的pH 3 0 则0 10mol L 1共轭碱NaB溶液的pH为 A11 0 B9 0 C8 5 D9 5 三 选择题 B 27 计算1 0 10 4mol L 1NaCN溶液的pH值 解 查表得HCNKa 7 2 10 10 3 1 10 5mol L 1 pOH 4 51pH 9 49 28 第六章酸碱滴定法Acid baseTitration 判断题 缓冲容量 值越大 溶液的缓冲能力越小 填空题 HAc NaAc缓冲体系 pKa 4 74 其缓冲范围为pH 3 74 5 74 1 计算0 10mol L 1NH4Ac的pH 2 计算0 10mol L 1NH4Cl和0 10mol L 1H3BO3混合液的pH 计算题 29 1 计算0 10mol L 1NH4Ac的pH Ka1为两性组分对应共轭酸的解离常数Ka2为两性组分生成共轭碱的解离常数 解 查表得Ka1 HAc 1 8 10 5 故 pH 7 00 30 2 计算0 10mol L 1NH4Cl和0 10mol L 1H3BO3混合液的pH 解 查表得H3BO3Ka2 5 8 10 10 因C1 Ka1 400 C2 Ka2 400 则可忽略酸的解离 此时 HA CHA HB CHB 若CHA KHA 400 CHB KHB 400 pH 4 96 31 NaOH溶液滴定HCl溶液时 当CNaOH CHCl 0 1000mol L 1时 pH突跃范围为4 30 9 70 则 当CNaOH CHCl 1 000mol L 1时 pH突跃范围为 当CNaOH CHCl 0 01000mol L 1时 pH突跃范围为 3 30 10 70 5 30 8 70 用NaOH滴定HAc时 当CNaOH CHAc 0 1000mol L 1时 pH突跃范围为7 74 9 70 则 当CNaOH CHAc 1 000mol L 1时 pH突跃范围为 当CNaOH CHAc 0 01000mol L 1时 pH突跃范围为 7 74 10 70 7 74 8 70 下列物质能否采用等浓度的滴定剂直接准确进行滴定 1 0 10mol L 1 CH2 6N4 HCl 2 0 10mol L 1NaAc 用NaOH滴定HAc pKa为4 74 时 当CNaOH CHAc 0 1000mol L 1时 pH突跃范围为7 74 9 70 则当用NaOH滴定pKa为2 50的弱酸HA 且CNaOH CHA 0 1000mol L 1时 pH突跃范围为 5 50 9 70 32 下列物质能否采用等浓度的滴定剂直接准确进行滴定 1 0 10mol L 1 CH2 6N4 HCl 2 0 10mol L 1NaAc 故不能用0 010mol L 1HCl溶液直接准确滴定NaAc CSP Ka 0 05 7 1 10 6 3 6 10 7 10 8 因CSP Kb 0 050 5 6 10 10 2 8 10 11 10 8 33 第六章酸碱滴定法Acid baseTitration 判断题 1强酸 强碱 滴定强碱 强酸 时 滴定的pH突跃范围只与滴定剂浓度 被滴定物的浓度有关 填空题 0 1 相对误差范围内溶液的pH值的变化范围 称为酸碱滴定的 指示剂的选择以 为依据 化学计量点前后 pH突跃范围 pH突跃范围 2强酸 强碱 滴定弱碱 弱酸 时 滴定的pH突跃范围只与滴定剂浓度 被滴定物的浓度有关 3所有的弱酸 弱碱 均可用强碱 强酸 直接准确滴定 34 若用0 1000mol L 1HCl溶液滴定20 00mL等浓度的NH3溶液 1 计算计量点时溶液的pH 2 计算计量点前后 0 1 相对误差时溶液的pH 解 1 计量点时 pH由NH4Cl解离所决定 pH 5 28 Csp 0 1000 2 0 05000mol L 1 35 2 计量点前 0 1 即加入19 98mLHCl H 5 5 10 7mol L 1 OH 1 8 10 8mol L 1 pH 4 30 溶液的组成为未反应的NH3和反应产物NH4Cl 组成一个缓冲体系 所以 验证 计量点后 0 1 即加入20 02mLHCl 此时pH主要由过量HCl决定 36 26 某一弱酸HA试样1 250g用水溶解后稀释至50 00mL 可用41 20mL0 09000mol L 1NaOH滴定至计量点 当加入8 24mLNaOH时溶液的pH 4 30 1 求该弱酸的摩尔质量 2 计算弱酸的解离常数Ka和计量点的pH 3 选择何种指示剂 解 1 1 250 M 0 04120 0 09000M 337 1g mol 1 2 当加入8 24mLNaOH时溶液的pH 4 30 此时溶液的组成为未反应的HA和反应产物NaA 组成HA NaA缓冲体系 因CHA 20 H Ka 1 3 10 5 37 计量点时pH由A 解离所决定 此时 pOHSP 5 25pHSP 8 75 3 选用酚酞 8 0 9 6 作指示剂 38 例 0 1000mol L 1NaOH滴定等浓度HAc溶液 计算滴定至pHep 9 2时的终点误差Et HAcKa 1 8 10 5 解 pHep 9 2时 H ep 6 3 10 10mol L 1 39 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某含有NaOH或NaHCO3或Na2CO3或Na2CO3与某任意混合物的样品 若V2 V1 0 则溶液组成为 若V1 V2 0 则溶液组成为 若V1 V2 0 则溶液组成为 若V1 0 V2 0 则溶液组成为 若V1 0 V2 0 则溶液组成为 填空题 V1 NaOH NaCl Na2CO3 NaHCO3 V2 NaHCO3 H2O CO2 Na2CO3 NaHCO3 Na2CO3 NaOH Na2CO3 NaOH NaHCO3 40 选择题 用双指示剂法测定某含有NaOH或NaHCO3或Na2CO3或某任意混合物的样品 若V2 V1 0 则溶液组成为 ANaOH NaHCO3 BNaHCO3 Na2CO3 CNaOH Na2CO3 DNaOH NaHCO3 Na2CO3 B 41 第六章酸碱滴定法Acid baseTitration 判断题 1强酸 强碱 滴定强碱 强酸 时 滴定的pH突跃范围只与滴定剂浓度 被滴定物的浓度有关 2强酸 强碱 滴定弱碱 弱酸 时 滴定的pH突跃范围只与滴定剂浓度 被滴定物的浓度有关 3所有的弱酸 弱碱 均可用强碱 强酸 直接准确滴定 42 第六章酸碱滴定法Acid baseTitration 用NaOH滴定HAc时 当CNaOH CHAc 0 1000mol L 1时 pH突跃范围为7 74 9 70 则 当CNaOH CHAc 1 000mol L 1时 pH突跃范围为 当CNaOH CHAc 0 01000mol L 1时 pH突跃范围为 填空题 7 74 10 70 7 74 8 70 43 选择题已知Ag S2O32 络合物的lg 1 lg 3分别为9 0 13 0 14 0 以下不正确的是 AK1 109 0 BK3 101 0 CK不稳1 10 9 0 DK不稳1 10 1 0 C 填空题 已知锌氨络合物的lg 1 lg 4分别为2 27 4 61 7 01和9 06 则其逐级形成常数K1 K2 K3 K4 102 27 102 05 102 4 102 34 写出 HY H2Y H3Y H4Y H5Y H6Y 与 Y H 的关系式 44 写出 HY H2Y H3Y H4Y H5Y H6Y 与 Y H 的关系式 MLn n M L n HY 1 Y H 解 H2Y 2 Y H 2 H3Y 3 Y H 3 H4Y 4 Y H 4 H5Y 5 Y H 5 H6Y 6 Y H 6 通式 HnY Hn Y H n n 1 6 45 判断题 MLn的形成常数 K 与解离常数 K 的关系为 第一级形成常数为第一级解离常数的倒数 第二级形成常数为第二级解离常数的倒数 第n级形成常数为第n级解离常数的倒数 选择题金属离子M与L生成逐级络合物ML ML2 MLn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 MLn M L n B MLn Kn M L C MLn n M n L D MLn n M L n D 46 已知Ag S2O32 络合物的lg 1 lg 3分别为9 0 13 0和14 0 则其逐级解离常数K1 K2 K3 10 1 0 10 4 0 10 9 0 判断题金属离子M与L生成逐级络合物ML ML2 MLn 则 MLn n M n L 47 解 查表得 pH 5 5时 KCaY 1016 46 KMgY 108 7 主反应 Cd2 Y PbY 副反应 Mg2 Y MgY Y H HY H6Y 今有pH 5 5的某溶液 其中Cd2 Mg2 和EDTA的溶液均为1 0 10 2mol L 1 对于EDTA与Cd2 的主反应 计算其 Y值 48 选择题 1当M与Y反应时 溶液中有另一配位剂L存在 M L 1时表示 AM与L没有副反应 BM与L的副反应相当严重 CM的副反应较小 DM与L的副反应较大 答案 A 在含有Ni2 NH3络合物的溶液中 若Ni NH3 42 的浓度10倍于Ni NH3 32 的浓度 问此体系中游离氨的浓度 NH3 等于多少 49 在含有Ni2 NH3络合物的溶液中 若Ni NH3 42 的浓度10倍于Ni NH3 32 的浓度 问此体系中游离氨的浓度 NH3 等于多少 解 Ni NH3 32 Ni NH3 42 的累积形成常数分别为 lg 3 6 77 lg 4 7 96 依题意 Ni NH3 42 10 Ni NH3 32 50 选择题 在pH 10 0的氨性溶液中 以0 02000mol L 1EDTA CY 标准溶液滴定体积为VZn 20 00mL等浓度的Zn2 已计算出 Zn NH3 104 7 Zn OH 102 4 Y H 100 5 则在此条件下 lgK ZnY为 pZnsp 为 已知lgKZnY 16 5 A8 9 B11 8 C14 3 D11 3E6 50 F6 65 G9 25 H5 65 D F 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的反应 In 蓝 M MIn 红 滴定前 向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加入指示剂时 溶液呈 色 随着EDTA的加入 当到达滴定终点时 溶液呈 色 红 蓝 51 选择题 用EDTA滴定金属离子M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答案 A A若CM一定 lgK MY越大 则滴定突跃范围越大 B若CM一定 lgK MY越小 则滴定突跃范围越大 C若lgK MY一定 CM越小 则滴定突跃范围越大 D若lgK MY一定 CM越大 则滴定突跃范围越小 52 选择题 在pH 5 0的醋酸缓冲液中用0 002000mol L的EDTA滴定同浓度的Pb2 已知 lgK PbY 18 0 lg Y H 6 6 lg Pb Ac 2 0 lg Pb OH 0 则化学计量点时溶液中pPbSP 应为 A 8 2 B 6 2 C 5 2 D 3 2 B 53 用计算说明 在pH 5 00的乙酸缓冲溶液中能否用0 02000mol L 1的EDTA直接准确滴定同浓度的Pb2 已知lgKPbY 18 0 lg Pb Ac 2 0 pH 5 00时 lg Y H 6 6 lg Pb OH 0 计算题 络合滴定中 指示剂的封闭现象是由 引起的 A 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络合物不稳定 B 被测溶液的酸度过高 C 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络合物稳定性小于MY的稳定性 D 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络合物稳定性大于MY的稳定性 产生金属指示剂的僵化现象是因为 A 指示剂不稳定 B MIn溶解度小 C K MInK MY D B 54 用计算说明 在pH 5 00的乙酸缓冲溶液中能否用0 02000mol L 1的EDTA直接准确滴定同浓度的Pb2 已知lgKPbY 18 0 lg Pb Ac 2 0 pH 5 00时 lg Y H 6 6 lg Pb OH 0 计算题 解 lgKPbY lgKPbY lg Pb Ac lg Y H 18 0 2 0 6 6 9 4 所以能用0 02000mol L 1的EDTA直接准确滴定同浓度的Pb2 故lgCM SP KPbY lg 0 01000 109 4 7 4 6 0 据题意CM SP 0 01000mol L 1 55 1 判断在1mol L 1HCl溶液中下列反应能否向右进行 2Fe3 Sn2 2Fe2 Sn4 2 计算在1mol LHCl溶液中 当 Cl 1 0mol L时 Ag Ag电对的条件电势 56 1 判断在1mol L 1HCl溶液中下列反应能否向右进行 2Fe3 Sn2 2Fe2 Sn4 解 上述反应由如下两个半反应组成 它们的条件电位可查附表十一得到 Fe3 e Fe2 Sn4 2e Sn2 故 2Fe3 Sn2 2Fe2 Sn4 反应可向右进行 57 2 计算在1mol LHCl溶液中 当 Cl 1 0mol L时 Ag Ag电对的条件电势 解 Ag Ag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可查附表十得到 Ag e Ag 当 Cl 1 0mol L时 体系的电位即为题设条件下Ag Ag电对的条件电势 查表得KSP 1 8 10 10 58 例计算在1mol L 1HCl溶液中下列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 2Fe3 Sn2 2Fe2 Sn4 解 上述反应由如下两个半反应组成 它们的条件电位可查附表十得到 Fe3 e Fe2 Sn4 2e Sn2 故两电对的得失电子数的最小公倍数n 2 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为 59 1 计算在1mol L 1HCl溶液中下列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 并判断是否满足滴定分析要求 2Fe3 Sn2 2Fe2 Sn4 2 若两电对在反应中电子转移数均为2 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 9 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A0 09V B0 27V C0 36V D0 18V 3 若两电对在反应中电子转移数分别为1和2 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 9 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A0 09V B0 27V C0 36V D0 18V 60 计算在1mol L 1HCl溶液中下列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 并判断是否满足滴定分析要求 2Fe3 Sn2 2Fe2 Sn4 解 上述反应由如下两个半反应组成 它们的条件电位可查附表十得到 Fe3 e Fe2 Sn4 2e Sn2 故两电对的得失电子数的最小公倍数n 2 反应的条件平衡常数为 可见 该反应的完全程度满足滴定分析的要求 所以 或 61 1 若两电对在反应中电子转移数均为2 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 9 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A0 09V B0 27V C0 36V D0 18V 2 若两电对在反应中电子转移数分别为1和2 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 9 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A0 09V B0 27V C0 36V D0 18V 62 若两电对在反应中电子转移数均为2 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 9 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A0 09V B0 27V C0 36V D0 18V 选择题 答案 D a n n1 b n n2 63 若两电对在反应中电子转移数分别为1和2 为使反应完全程度达到99 9 两电对的条件电位差至少应大于 A0 09V B0 27V C0 36V D0 18V 选择题 答案 B a n n1 b n n2 64 在1mol L 1HClO4介质中 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Fe2 溶液 试计算化学计量点时的电位ESP和E 0 1 E 0 1 解 滴定反应式为MnO4 5Fe2 8H Mn2 5Fe3 4H2OMnO4 8H 5e Mn2 4H2OFe3 e Fe2 65 计算在pH 1 0时草酸根的值 CO32 H HCO3 HCO3 H H2CO3 解 查表得H2CO3Ka1 4 2 10 7 Ka2 5 6 10 11 故 1 K1 1 8 1010 2 K1 K2 1 8 1010 2 4 106 4 3 1016 66 填空题 1 计算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时 滴定开始至计量点之前 体系的电位按 电对的条件电位计算 计量点之后的电位 按 电对的条件电位计算 2 直接碘量法是以 标准溶液为滴定剂 利用 的 性 测定 性物质 而间接碘量法是以 标准溶液为滴定剂 利用 的 性 测定 性物质 被滴定者 滴定者 I2 I2 氧化 还原 还原 氧化 I Na2S2O3 67 选择题 A防止Fe3 的水解 B增大 并增大E 0 1 C减小 并降低E 0 1 D增大值 答案 C K2Cr2O7法测定铁矿石中的总铁量时 以二苯胺磺酸钠作指示剂 加入硫磷混酸的作用是 68 卤化银对卤离子和几种常用吸附指示剂吸附能力的次序如下 I SCN Br 曙红 Cl 荧光黄 若以AgNO3滴定Cl 则应选择 作指示剂 填空题 当采用吸附指示剂指示终点时 必须控制适宜的酸度使指示剂在溶液中以 型体存在 若荧光黄的pKa 7 则当使用荧光黄作指示剂时 适宜的pH为 荧光黄 阴离子 7 10 5 69 以生成 的反应为基础的沉淀滴定法称为银量法 以 为指示剂的银量法称为莫尔法 以铁铵矾NH4Fe SO4 2为指示剂的银量法称为 法 用 确定终点的银量法称为法扬司法 沉淀形式与称量形式一定相同 以生成难溶性银盐 K2CrO4 佛尔哈德法 吸附指示剂 重量分析的过程包括 和 两个过程 分离 称量 70 1 试分析下列效应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 增大 减小或无影响 1 同离子效应 2 盐效应 3 酸效应 4 络合效应 2 当用HCl沉淀Ag 时 Cl 过量时 既有 效应 又有 效应 AgCl的溶解度先随Cl 浓度的最大而 当溶解度降到一定值后 又随Cl 浓度的增大而 同离子 络合 减小 增加 减小 增大 增大 增大 对于MmAn型沉淀 若Mn Am 均不发生副反应 则在纯水中其溶解度计算公式为 若Mn Am 均发生了副反应 其Ksp 应为 此时其溶解度计算公式为 71 热 1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是 2 无定形的沉淀条件是 稀 慢 陈 搅 浓 热 快 稀 再 3 用H2SO4沉淀NO3 Fe3 Cl H 中的Ba2 时 若H2SO4用量不足 则BaSO4首先吸附 AFe3 BNO3 CH2SO4DBa2 D 4 在沉淀BaSO4时 溶液中除Ba2 外 还有NO3 Cl Na Fe3 当H2SO4过量时 BaSO4首先吸附SO42 然后再吸附 AFe3 BNO3 CCl DNa A 72 黄色 物质选择性地吸收白光中某种颜色的光 物质就会呈现其 光的颜色 CuSO4溶液呈蓝色 是因为它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的 光 互补色 73 2某有色溶液 当用1cm比色皿时 其透光度为T 若改用2cm比色皿 则透光度应为 T2 3某显色剂R与金属离子M和N分别形成有色络合物MR和NR 在某一波长测得MR和NR的总吸光度A为0 630 已知在此波长下MR的透射比为30 则NR的吸光度为 0 107 4已知某有色络合物在一定波长下用2cm吸收池测定时其透光度T 0 60 若在相同条件下改用1cm吸收池测定 吸光度A为 0 111 1物质选择性地吸收白光中某种颜色的光 物质就会呈现其 光的颜色 CuSO4溶液呈蓝色 是因为它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的 光 互补色 黄色 74 1 吸收曲线 吸收光谱 是指 的关系曲线 吸收曲线中吸光度最大值处 吸收峰 对应的波长称为 吸光度 A 与波长 最大吸收波长 2 摩尔吸收系数 是衡量光度法 高低的重要指标 max越大 表明该物质的灵敏度 一般认为 max 的方法是较灵敏的 灵敏度 越高 104L mol 1 cm 1 3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由 五大部分组成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系统 信号显示系统 75 1 若显色剂或其他试剂对入射光有吸收 应选用 为参比液 若试样中其他组分有吸收 而显色剂无吸收且不与其他组分作用 则应选用 为参比液 若显色剂和试液都有吸收 或显色剂与试液中共存组分的反应物有吸收 则应选用 为参比液 试剂空白 2 用普通吸光光度法测得标液C1的透光度为20 试液的透光度为12 若以示差吸光光度法测定 以C1为参比 则试液的透光度为 A40 B50 C60 D70 C 显色空白 试样空白 76 1已知某有色络合物在一定波长下用2cm吸收池测定时其透光度T 0 60 若在相同条件下改用1cm吸收池测定 吸光度A为 0 111 2CuSO4溶液呈蓝色 是因为它选择性地吸收了白光中的 光 黄色 77 1用普通吸光光度法测得标液C1的透光度为20 试液的透光度为12 若以示差吸光光度法测定 以C1为参比 则试液的透光度为 A40 B50 C60 D70 2某含铁为0 2 的试样 用邻二氮菲亚铁光度法测定 1 1 104L mol 1 cm 1 试样溶解后稀释至100 0mL 在 510nm处用1cm的吸收池测量 希望测量误差最小 应该称取试样多少克 C 解 要使测量误差最小 则A 0 434 应称取的质量为 78 用等体积萃取要求进行两次萃取后 其萃取率大于95 则其分配比必须大于 A10B7C3 5D2 萃取过程的本质可表述为 A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过程 B金属离子形成离子缔合物的过程 C络合物进入有机相的过程 D将物质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的过程 含0 010gFe3 的强酸溶液 用乙醚萃取时 已知其分配比为99 则等体积萃取一次后 水相中残存Fe3 量为 C D 0 00010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