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书香征文6篇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24456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八书香征文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八书香征文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八书香征文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八书香征文 6 篇【篇一】深居陋室,书房虽小却半壁皆橱。除了一张书桌两个板凳,两个大大的书橱占满了空间。喜欢书,喜欢于沉寂的夜晚拥书而坐,静静地细读那几经作者选择、过滤和心灵的火花撞击过的文字,让那文辞里积淀着人生哲理的语句流经苍白的心田,悄然渗入心底。喜欢一种深沉的书卷气但自己却没有,只是从心底里如饥似渴地追求着一种氛围。这份追求由来已久,是母亲将这份执著传给了我们。曾记得当年乡居的家中,虽不富足,父母依然把它经营得温馨如童年的伊甸园。不止是琴瑟般天然和谐的浓浓爱心,淡淡散漫着的墨香书香亦弥漫其间。我们姐妹便是在这样美好的氛围里健康成长的。母亲毕业于一师范学校,却从不自以为是读书人。多一些书香,据说这是我从未见面的曾外祖父对家人常说的一句话。想起他的话,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老学究一般古板而严肃的脸,骨瘦矍铄须发花白满面沧桑,一袭长衫气宇轩昂。他十八岁的女儿出嫁那天,只上了几天私塾大字识不得一斗,每日里锯、刨、墨斗不离左右,单靠祖传的木匠手艺养家糊口的外祖父,就是在这样的说不上是嗔怪还是训诫里,面露窘色赧然地将我的外祖母娶回家中,却将这句话铮铮铁誓般传给了我的母亲。自此母亲几经周折四处求学,并禀承了外祖父的倔犟性格。母亲颇喜欢藏书,“文革”时期,人们大都在家里偷偷精简书籍,母亲却敢于大张旗鼓地将书拿回家中,入室深藏。没有书橱或书架,母亲就将书放进一只只纸箱,摞得足有一人多高。父亲曾戏谑说母亲如养蜂人一般,那一箱箱或旧或新的书成了我们终日的伙伴。每天,我和小妹都要把书翻检一遍,累了,就拥书而眠。更多的是旧式的小学课本,上面有许多童话,如金斧头银斧头,又如小水桶的故事,给我的童年激起无数的欢乐和甜美的梦幻。除此之外,母亲也常给我们买书,尽管经济拮据,但为了买一本我们所喜爱的书或画册,不惜花掉几天的菜金。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让母亲买书,那就是每当我们顽皮打闹时,母亲就会从枕下取出一本不知什么时候买来的小人书,换取家中的那份清静。书存多了,在母亲的指导下,我学会了为书们分类编号,经常有同学到我们家借书,使我一直和同学保持着彼此十分要好的友谊。亲戚们也知道我们的嗜好,常买一些书或画册作为节日的馈赠。上二年级的时候,父亲曾经的同事,县文化馆的一位叔叔到乡下出差,送给我一本雷锋的故事,我爱不释手,天天捧读。雷锋的形象就是这样在我的心中树立起来,由此成为我人生旅途上的楷模与航标。因为喜欢读书,平时到同学家去玩,也先问有没有书看。乡下的孩子从不买书。但问得巧了,也总有一两本可看。一次,从同学的姐姐手里借得一本,封面很破旧,封底已不知去向,书页也缺了不少。半本书读来,慢慢竟就读懂了些故事,主人翁江姐、孙明霞、成冈等一个个英雄人物的情节,在我眼前展示出英勇壮烈的场面,让我心里生出从未有过的震撼。上初中时,语文老师因病休假,由新来的政治老师代课,但不教语文,整节课都在念报纸。老师站在讲台上面泛泛而读,我则将书藏在桌洞里偷偷地看,看着看着,被书中的故事触动了,不觉开始低泣起来。异样的声音招来同学们好奇的目光,齐齐地扭头来看。政治老师不知何故,停下读报,怔怔地对着我看了足有三分多钟,才慢吞吞背了手一脸威严地踱过来,立在我的背后,猛然将手在我的面前摊开。无奈,我只有乖乖地把书上缴。下课后老师问我:看的什么书?我说不知道。老师说,那是一本红岩。因为喜欢读书,曾给大人惹下不少麻烦。一个晚上,母亲要到学校开会,因为在家里害怕,便竭力要求跟了去,母亲同意了,带了我去,但不让我进办公室,把我安排在同校的一位阿姨家里。那位阿姨知道我爱看书,为我翻出一摞任我挑选。那天晚上没有电,阿姨特意为我点燃了蜡烛,放在床边的柜头。等母亲和阿姨离开,我取了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搬上小凳坐在柜旁看起来,不知怎么就睡着了。当被母亲紧张急促的动作摇醒的时候,我看到那位阿姨正在按着桌子使劲地擦洗。原来桌子上的蜡烛已燃尽,残留的烛蜡陷在火中,把柜面烧焦了一大块。望着那位阿姨心疼的模样,母亲一脸的尴尬和愠怒。如今的我依然喜欢读书,并把这种喜爱倾注于橱架上整齐排列的每一本书中。喜欢那些作者凭借人物故事或慷慨豪情,或低回咏叹,或施义布道,或劝谏陈词发人深省诗章;也喜欢那些富有哲理的小品或古朴沉重或含蓄婉约启迪心灵故事;更喜欢一种散文,乍看去笔锋白直平平淡淡,细品起来却犹如一缕馨香久漫心底。通过涓涓滴滴、丝丝缕缕的读书获得,我了解了悠悠五千年华夏历史文明,了解了我国东西部源远流长的民族风情;也使我更加珍爱这个秀丽富饶民风淳朴的家园,珍爱这片被烈士鲜血和劳动者的汗水浇灌过的土地。通过读书,使我对人生有了常知常新的顿悟和理解。面对世俗的繁文缛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和纷争各有感慨万千,闲愁无数,到不如静下心来读自己喜欢的书,走进那些平常而又曲折的心情故事,享受沉湎于书中的快乐,深味除自己之外的另一种思想,并与之产生共鸣,那一刻,仿佛日子就多了一些韵味,生命就多了一份厚重。兄弟姐妹共有五人,家庭幸福美满,事业各有所长。各家又生得一位“千金”,家人外人皆称作“五朵金花”。所喜的是这些“花朵”牢记家规不负众望学习优良,目前已有三人相继考入大学,有些已走上工作岗位。逢年过节偶尔全家人聚在一起,大人们论时事谈家教说故事;孩子们则说技术谈文学说工作,话也滔滔乐也陶陶,喜得母亲瞅瞅这个望望那个,满眼都是甜蜜的笑。女儿原本不爱读书,在这种环境下,却也逐渐有所改变。上小学的时候,已经从书橱里找她所需的资料了,先是我最爱读的散文集,再是英汉双解字典 随着年龄的增长,已是高中生的她常常将书堆满枕畔。前不久,刚刚考取了一所重点大学的侄女回来报喜,和女儿玩得火热,临走放下一包东西,我问是什么,女儿打开一看,惊喜地说:“妈妈,是书呢!”“多一些书香”,我又记起曾外祖父的这句话,不知道是否还含有其它玄机?母亲犹记得他家大门两侧红红的对联上曾写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字句。据母亲讲,当年日本鬼子侵占了他的家乡,罪恶的三光政策烧毁了他的家园和学校,致使一介穷儒居无定所无以为业的他并我的曾外祖母流浪他乡。【篇二】近来听到一句很意思的话,“如果不读书,即使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刚听来觉得有趣,后品品深觉有益。人生漫漫旅途,旅行是迈开双腿,探寻天地苍穹;读书就是打开心扉,走向精神世界,看一片世外桃源。开卷有益,益在于形。曾国藩,有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母亲好读书,在我幼时她便会摇着一把蒲扇,在夏夜里家门口的树下给我读孟母三迁,在知了吵吵的声音中给我说格林童话。家门口的灯有些昏黄,不完全懂事的我,有时候被灯下围绕的蛾子吸引,或在光下踩着自己影子玩得入迷,待玩过再回头看母亲,母亲却已沉醉在了书中。母亲说,对于长相普通的人读书又是另一种方式的整容,但整的不在容颜,而在心上,在改变原来那平庸的精神世界和浅薄的内心。三毛在书中提到,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可能认为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潜在气质里、藏在谈吐上、展现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这似乎也是对微博上很火的那句“人丑就要多读书”的另一番解释。开卷有益,益在于心。人生苦旅,经春夏秋冬,感冷暖炎凉,看灯火阑珊处繁华闹市,见成长路途中困难险阻,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保留的空白单纯之处日益稀少,那加快的生活节奏让我们趋于平凡而又无可奈何。当我为此苦恼求解于母亲时,母亲埋头于新买的书籍中,答之请多读书。我当时感到好笑,好像读书是所有问题的答案,或者又是所有事情的突破口。后我发现,书是闹市里的静地,亦是静地里的闹市,在茫茫大千世界中,书本是自己的小千世界,看游记品味自然百景,看人物传记知晓名人事迹,翻一本书即是开了一扇从古穿今的门,捧书立一方天地却能赏万千世界。书本能提供奇妙多彩的小千世界,当有了这么一个小千世界,即使大千世界狂风暴雨、雷电轰鸣,我们仍可在小千世界歇息落脚获一心安宁;即使大千世界人声鼎沸、流光溢彩,我们仍可在小千世界里寻一片安静林怀一份静心。林清玄有言,人生最美是清欢。我觉得这话甚好,人生最美是清欢,人生最美是淡然,这清欢和淡然来自于心,那淡然自省之心又藏于书,带着轻轻书墨味。当你茫然失落彷徨之时,当你大起大落充满自疑之际,那书本里的小千世界会给满身疲惫的你一个温暖的港湾,留一盏不灭的灯。杨绛先生说,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多了,内心才不会决堤,读书多了,内心才更认识自己,读书多了,你才知道什么样的自己,才是你向往并想发展的方向。开卷有益,益在随性。自入路参加技能竞赛,开始读客规或服务质量规范时起,我就怀有一疑问,终有天耐不住性子,询问母亲“书的种类不同,样子万千,以前读起来都觉有趣,但客规和各种规范说起来也是书本,为什么读起来却觉得费劲?”母亲答之,“因为你读书目的性增强了,自然读书的愉悦感就少了,要是能从多读客规和其他规范就能更好地帮助旅客,更好地服务大众这个角度切入,你就会觉得读此书实为一番益事。”在应试的过程中读书,不仅不会觉得有意思反而会有压力,目的性增强就不能体会到书本原来的魅力。鲁迅谈读书说道,读书在于嗜好不在勉强,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开卷可以随时,亦也重于随性,在于那求知之心和广读之情,更在于读益书从有意义之事。“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话用在读书一样适用。特别喜欢龙应台书中的一段话,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而读书正为人的前进提供了方向,为人的心境提供一片晴朗。读书是爱好,是寻找自我的方式,是在动荡和困境中的浮木,书山中行万里路得自我,书海中任遨游明自心,愿携书度此生不复光阴,则归来亦是少年人。【篇三】深夜,行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仰头一看。暗夜下,几点星光闪烁,像是在为我指引前方的路。回首,才想起昨天读到的一篇文章,刘继荣的每朵花都是赤足走向春天的,也如星光,牵引着我的心,在迷茫中打磨着我的眼,使我看清前方的万条大道该怎么走下去。念着这些日子,深情陪伴我的,或许是一本本使我能够静下心来,随着作者的心意,和着暖黄的灯光,就着一口暖茶的书籍。以前写作读书,总是华而不实,只是狠狠地用上那华丽辞藻堆砌。总是矫情地作上一些笔墨,想要沾上一点文艺的边,却总是只落得个写得好,但不够有内涵的名。于是,便总是爱在闲暇时刻抱上一本青年文摘,默默地嚼,静静地品。那时的自己好像一朵白色的无名花,那么地洁白,却又是有些虚空,没有什么文墨能填饱肚子。而青年文摘的出现,正使我能在这浮躁虚无的社会中做一朵努力生长的雪莲,不是那飘在空中的蒲公英,那么地耀眼又飘忽,而是踏踏实实地充实自己,学得些许本领,也低调的如同落入尘埃。只有自己知道,我是在蓄势待发,潜龙勿用,等待着某天的一鸣惊人。其实,书,真的带给我很多东西。它不仅仅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与充盈,更是了解世界和探索自我的一种方式。读书,总能让我在喧嚣的城市中安静。只是白纸黑字,却总有一种风韵,让你移不开眼。大概,像极了民国时期丰饶的女青年,更像是古街上的回眸、风中的小路、儿时的记忆、夏夜里的晚铃。它总是四通八达,通往我记忆中的各个路径,像是一圈圈迷宫,绕出来,便是一片四季如春的田野,以及那头戴草帽的小妹,邻居家的猫和狗。我好像总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半睡半醒中做上一做那南柯一梦,把书中的角色带进那虚拟的世界,有时一到半夜便笑着醒来,久久不能入睡。那个时候我只是无奈地想:这样子的,只有我了!或许是有那么一星半点的天赋,儿时读的些许书,都成了我的聊资、写作时的文墨。那时候,独爱余光中老先生的诗集你是那虹。总是一遍遍地读着他那极富想象力的文字,从那不漏风的角落悄悄地记下他的几首诗,恨不得撕下那孤独的文字,跑到学校的小池塘去好好地读一回。可惜,我的学校没有小池塘,我也舍不得撕下那几首小诗,只当是夏夜里做的一次白日梦,童年极少数的幻想。我爱幻想的习惯,大抵便从此而起,从何处而落,却不得而知了。现在再念起余老,心中只留得震撼。他写作善于从细节入手,发挥他得天独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一幅幅风景与风物,印入读者的心灵,仿佛与之共赏。他笔下的诗书,虽历经了一代又一代,却依然如星辰般闪烁,令人印象深刻。曾几何时,坐在阳光下阅读的我,曾经那样地青稚,觉得余老一定会在书中的某处,一直等待着我。而余老的逝世,却令我感慨万千。宇宙之大,天地浩瀚,怎么就容不下一位老人呢?时间,依旧是带走了他,正如一切世间万物,终究是抵不过时间这位老者。他走了,我的心,便也走了。而我,却依然要继续砥砺前行,从逼仄的角落,走进大千世界。这难道不残忍么?即便残忍,也得是继续往前看了。此后,我便再也未有看余老诗集时的感受了。怕是再也不能有了罢。直到,我遇到了一本书一路花开。这本书,不能算是我遇到的第一本好书,文字却细腻如丝,淡雅如菊。初品,只是觉得是一篇散文故事,再品,才方知其内涵与品性。原本,那种暗恋般偷偷阅读余老文字的感觉早已消失。早已成年的我已经不能、也不够再有那细细品味书籍的心境,却因为机缘使然,使我有幸能够目睹这本书。这书的本味,总是带着点清透和儒雅的气息,用女性独有的感官和艺术情怀写下温暖的文字,也撬开了我多年再未被打动的心。物是人非,人生几何。或许,我想在书中,等待着余老,等待着那些陪伴我多年的作者们,再度光临我的世界。【篇四】斜靠床头,翻阅看了一半的一路花开散文集。“日常生活中,在柴米油盐的繁杂里初春的天空如水洗过一样澄澈”。突然,闪电划亮夜空,响雷震得窗户玻璃一阵颤抖。被惊吓的我赶紧起身,看着另一床上熟睡的孩子安详甜美,丝毫没有受到雷电的影响,嘴角不由微微上扬。来到孩子床边,俯身轻拍孩子肩膀,轻拢孩子的被角,转身查看了一遍房间门窗,继续回到床上整夜,无眠。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缝隙,像跳跃的音符斑斓地撒在床边的地上,阳台上麻雀合着五线谱欢快地叽叽喳喳,推开窗户,近处的树叶干净翠绿,远处的高楼清新明亮。四月,春雨暖暖绵绵,承载着浓浓的哀思。清明假期,远的近的全家老小带着祭品揣着思念来到坟前祭奠外公外婆。外婆生有 8 个子女,全部养活养大。在严重闹饥荒的年代,实属不易。外婆是民国时期被缠脚的女人,在日本侵入中国时,为了逃避侵害被迫背井离乡。逃荒时认识了同样逃荒被当时国民党抓壮丁当伙夫的外公。为了感恩一碗糠粥的施舍,外婆死心塌地地跟了外公一辈子。外婆柔弱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坚强的心,为了美好生活不言放弃。年轻时身高只有 1 米 45 的她干着身强体健的壮劳力都要挑着干的活,建房子、挖土方、修水渠从没让自己闲下来。直到83 岁时还推着烟摊车到街上摆摊。那早,摔了一跤后变成植物人再也没醒来。主治医师都赞叹外婆坚韧的求生意识。我们都知道她还惦记着在家里守候她回去的外公。在外婆住院的半年时间,外公天天靠着一张椅子在家门口守候外婆回来,等不到外婆的外公生气、不吃饭、用脚踢蹲在一旁陪他的小狗。实在没办法了,他追着最小的重孙问:“你太奶去哪啦?”“太奶去走亲戚”。“老太婆去那么久都不回,烟叶都发霉了,要晒太阳的”,外公不满地埋怨。春节快到了,外公逮到谁都催着其叫外婆回家准备年货年迈的外公常蹲守在家门口。他瘦了,佝偻的背像削尖的竹笋,满脸的皱纹夹着刚毅执着的眼神盯着回家必经的路口。我绕开在家门口守候的外公,再回望,不禁泪流满面。外公在痴痴地等外婆。外婆走了。半年后,等不到外婆回来的外公追着外婆而去风水先生给找的两块地,外公外婆的坟间相隔一条乡道,外公在山头,外婆在山脚,两两相望,永远相守。四月,春的守候,远方驻守岗位的人让我心心相念。夜里一阵急促的铃声,伴随着风声、雨声、雷声,身旁的人早已穿戴工服雨具,一句简单的“睡吧,不要等了”转身“砰”的一声门响,急促的脚步声消失在不安的夜里。还没来得及交代“注意安全”的话语硬生生地止住。作为铁路职工、铁路家属,深刻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它不但紧系着我们小家赖以生存的饭碗,更关系着国家运输大动脉的畅通。曾几何时我们促膝长谈的儿女情长话题转为安全供电的分析,对事故的敬畏,对生命的尊崇。潜移默化中幼小的孩子都会模仿妈妈的口气:“爸爸,注意安全,早点回来!”细细算来他一年在家的时间也就三个月左右。闺蜜觉得不可思议,修灯、撬门锁、抓老鼠被我当成趣事徐徐道来,丝毫没有柔弱女子的胆怯。老鼠跑到家里耀武扬威,我总不能等他从单位管辖范围的最南头回来解决,我要给孩子做榜样的。在最无助的时候,我也生气地调侃:“家庭旅馆生意不好,要转行”。他也配合地呵呵笑“生意不好转行,转行”,然后每次休息在家都主动承担所有的家事。家,是归来时爱人递过来的一双拖鞋,是孩子蹦跳着贴进怀中的笑脸,是餐桌上冒着热气的一羹一饭;是床头灯辉映下透着甜蜜的双人床你在南疆坚守岗位,维护着电力机车安全用电永不交叉的两条线。我在家里默默守护,用老人的健康孩子的欢笑绘出一盘皎洁明月。四月,充满期待清新而婉约。一记响雷后开启春的印章。春天是令人期待的,暖暖的如那一抹淡淡的守望。【篇五】通过书香铁路读书活动,阅读了 70 年后作家文雪梅著作的散文集,99 篇散文散发着生命体温,徜徉在一路花开文字的芳香中去感悟生活激情的跃动。文章一度的温暖是这样写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给别人温暖就是给自己温暖。”抬眼看到那些整齐摆放在柜子里的文件档案,仿佛看到档案资料给他人提供帮助后露出的一张张喜悦笑容,一句句“谢谢”,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为自己深深感动着。猛然醒悟,干了二十多年的档案工作不就正应证了文章一度的温暖的那句话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给别人温暖就是给自己温暖。”接下来我就给你说说档案里的那些暖心事。2007 年 2 月,南宁物流中心百色分公司一位会计人员带着两位农民,列出 15 个人的名单,要求查阅 1995 年2005 年这 10 年期间在平果临管段、南宁车务段、百色车务段当装卸工时的工资单。我耐心倾听他们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批人今年陆陆续续年满 60 岁,达到退休年龄,根据当时的政策,只要能提供当初工作过的有效依据,就可以补交这段时间的养老金,然后视为养老金缴费时间的工龄。这 10 年工龄对于计算他们的退休金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此增加的退休金也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非常理解这些农民工,这笔钱对他们非常重要,他们付出了一生的辛劳,退休金是他们老有所养的依靠。但由于时间长、人数多,而且装卸工的工资和铁路职工发放工资的方式不同,装卸工的工资发放凭证是和其它会计档案的 15 年会计凭证一起存放的,查找起来难度非常大,短时间不可能全部查清。于是我让他们留下联系电话,回去耐心等待,承诺仔细帮他们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认真根据每一条线索连续翻阅了几天会计档案后,终于将这 15 名装卸工从 1995 年至 2005 年的工资清单全部查找出来。当我把全部复印好的工资签收单交到他们手里时,他们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连声向我道谢。2012 年的一天来了一位老同志查档,他原是地方铁路医疗系统的职工,因企业改制调入地方工作。由于企业和地方体制的差别导致他的任职资格证在地方无法使用,需要相关的批文相印证才能换发相应的证件。二十多年间经历过几次机构变革,相关的的批文不知是否能找到。如果铁路企业原有的职称不能得到地方的承认,老同志只能跟从学校才毕业的学生一样从最初职称起步,这对于即将退休的老同志而言实在难以接受。听了老同志的诉说,我感到档案是十分重要的依据,这也许是老同志的最后希望,我一定尽己所能,解其之难。为了更好的查询资料,我和老同志多次沟通,了解几次机构变革后他所需档案可能的去处与方向。经过几个小时的查询及多次的沟通与确认,我终于找到了老同志需要的那份批文。当老同志在电话里得知这一消息时,他激动得话都说不清楚。我此刻还清楚的记得老同志的爱人拿到文件时,紧紧地握住我的手,眼眶里含着泪说:“老头子辛苦工作了一辈子,他的工作是得到组织肯定的,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谢谢、太谢谢你了!”2013 年,人事部门领着一名死亡职工家属来到档案馆,希望我能帮她找到父亲生前的照片,留做纪念。她说:“我父亲去世时我和妹妹还小,妈妈也搬了几次家,家里找不到一张父亲的相片了,希望我能帮助她。”我通过查阅死亡档案,找到了其父亲的照片。她捧着父亲那朝气蓬勃的免冠黑白照片,非常激动,握着我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我一定好好珍藏”,其内心的激动和对档案人员的诚挚谢意不言而喻。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有不少人在评定职称时来查找其历年发表过的论文、获奖作品等,大部分人最后都如愿以偿得到满意的结果。从我接手档案工作开始,20 多年间,我巳经记不清楚为多少人查找、摘抄、传阅和借阅过文件资料,为多少资料进行过编检、索引、汇编和统计,但我却清楚地记得每一次因我整理好的档案替他们解决问题时,他们终于舒展的眉头和微微上扬的嘴角,此时此刻,我的心也荡漾在春暖花开的日子。耕耘在这片只有文字和数据的田野,我没有遗憾,没有厌倦,因为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数据,都在我的手指上留下一片温暖的暗香,为我的心田撒下一袭清怡的芬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给别人温暖就是给自己温暖。”我的工作就是这样,繁琐而平淡,这样的生活还在继续【篇六】我生在僻远的乡村,童年生活自没有城市少儿的多姿多彩。幸运的是,我的父亲智慧开明。父亲生于 1937 年,家族的地主成分让他一生命运多舛的同时,也带给他对知识的敬畏,对书香的热爱。时至今日,不能忘记:儿时昏黄的油灯下,父亲为我们讲他小时候私塾学习的短暂时光;为我们讲述背诵不出千字文、百家姓的同学承受先生戒尺的惩罚。戒尺,这个脑海中遥远的存在,在父亲的语言里变得鲜活起来。父亲对那段时光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也正是那种眷恋在我们姐弟几个的脑海中播撒下了好学的种子。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哥哥读初中,我跟小妹读小学。当时我们村庄的责任田大面积的种植棉花,县里专项扶持,派来农业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指导。春天的村庄,四周是幼小的棉花苗,一到夏天村庄周围全是绿油油的棉株蓬勃生长。最美的是秋天,棉花收获的季节,村南庄北到处是盛开的棉花,白花花的,像一片白色的海洋。那个时候家家户户收入可观,家家户户也缺乏劳动力。村庄里别人家的孩子几乎都辍学去忙活那一年就见成效的农活,我的父亲依然固执的让我们几个上学读书。家里的农活全靠父亲和母亲还有大姐操持。春、夏、秋三个季节,母亲都是一早就做好一天的饭食。我们去上学,他们去农田。一家几口人只有晚饭可以聚在一起。父亲的身体本来就不好,沉重的劳动让父亲更加吃不消。可父亲从不提说这些,而是利用吃晚饭的时间,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父亲说他爱读书,可因为成分的关系,他完小(小学)毕业就再无缘学堂,他要我们赶上了取消成分论的好政策就该好好读书。父亲还经常和我们一起畅想,我们长大了学有所成的美好时光。父亲说到那个时候他会把家里的房子盖成前院和后院,前院用来居住,后院他养花,把后院伺弄成花园。在父亲的描述中,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们家美好的未来已经鲜花盛开在一个精致的后院里,那里花色常漫,天色常蓝。现在想来,父亲堪称高明的教子能手,用励志的方式让他的孩子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祈愿,而这些祈愿又会化成动力,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游刃有余。让我们爱上千字文、百家姓,喜欢一切写有文字的纸张。当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成绩一塌糊涂而课堂上被老师批评的时候,我们姐弟永远是老师表扬的好学生。当别人家的孩子被老师罚放学不能回家的时候,我们几个早已背着菜篮去田野,帮家里干活了。那个时候的农村,极少有人家重视读书,父亲也因此成了村里好多人口中固执的人、不会过日子的人。记得一个夜晚,跟父亲相知的一个伯伯专门来我家,做父亲的工作,劝父亲让我们几个回家干农活,说是让孩子们费心劳力的读那不能吃不能喝的书本子有啥用,到头来还不是得回家种田。还不如早回家,省的将来农活干不了、庄稼种不好让人家笑话。伯伯跟父亲关系默契,谈话发自肺腑,谈了整整一个晚上。最后到伯伯打着哈欠走着的时候,也没有劝动父亲让我们放弃读书。伯伯也没弄明白,他这个看起来精明的兄弟怎么在这件事上就这么犯傻。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家已经四代同堂,老父亲也早已白发苍苍。父亲当年的付出早已有了回报父亲现在是我们村里最幸福的老人之一。父亲曾经自豪的对他的那班老朋友说:他一生无所成,就是生养了几个爱读书又懂事的孩子。感谢父亲!感谢父亲用他自己的方式将缕缕书香以及对知识的敬畏根植进我们的内心深处,正是这抹书香这种敬畏让我们终生学习不止,让我们的内心世界丰富深刻,我们也因此收获了幸福喜乐的人生。如我家爱书香一样,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传承,愿所有的传承都能落地、扎根、开花、结果。愿这缕缕传承汇成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和音,奏出当下时代最强劲的华美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