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6篇

上传人:浪*** 文档编号:522210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发言稿 6 篇篇一:让雷锋精神成为常态化的行动自觉2013 年我由部队转业到省政府办公厅工作。2002 年注册当了志愿者,并组建了“ 春之语” 志愿者服务社。一眨眼, “春之语 ”已经 3 岁 8 个月了。我们先后组织各类公益活动 200 多次,组织志愿者 4400 余人次,帮扶各类群体21000 多人。开展扶老助残、资助留守儿童、生态环保、无偿献血、春运暑运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也是有钱出钱、有车出车、有物出物、有力出力,为了奉献爱心我们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放弃了休息,但我们辛苦并快乐着。雷锋是人性中真善美的化身,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化形象。有人问我,做了这么多公益,讲讲让你特别感动的故事。我当时一下子懵了。不是没有故事,而是故事太多了,反而找不到特别感动的。比如说志愿者老林,每次社团购物时说到他的店拿东西,便宜点,结果东西挑好后经常不要钱;志愿者老池,为了“朗朗助学行动 ”,一年自费开车跑了三万多公里;志愿者小萧,为了志愿服务活动延迟回家结婚时间太多太多让人感动的故事真说不完。“春之语”每年都有几次志愿者培训,有两次是在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开展的。每次我都带着志愿者参观纪念馆,给烈士敬献花圈,当大家在纪念碑前庄严宣誓时,都止不住被烈士们英雄事迹所感动。每一次,我都会在“信仰的力量 ”这五个字前驻立很久。不少人问我同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你这么执著地去做公益?我真诚地告诉他们:信仰的力量!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精神是空虚的,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生活是没有动力的。篇二:不忘初心坚持助学十多年前,我在下乡工作时,看到有的适龄儿童整天无所事事游荡在乡间道路,有些过早步入社会加入打工的行列。我当时就思量如何帮助那些学习成绩好,但因家庭贫困辍学的学生。后来我与朋友商谈此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大家很感兴趣很支持,都愿意加入首批志愿者行列开展助学工作。刚开始做助学家访调查时,也曾被人当做骗子赶出来,部分学校老师也认为个人搞民间助学不现实,家访后如资金无法落实到位,不好向学生家长交待,因而不配合家访。我们只能在一些熟知的贫困家庭、亲戚和同学中尝试做家访调查,每次家访调查好一名学生资料就在当时的青海门户网站“江河源热线”上传公示,然后由其他志愿者朋友负责宣传,介绍给一些热心网友请其认捐资助。由于我们认真细致的工作,网友们积极响应支持,认捐汇款热情很高,有的还留言发短信说,这个世界多一份信任,就会少一个失学儿童。网友的无私援助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带动了更多朋友加入到捐资助学的行列中来。我们努力去做,坚持去做,既搞家访调查,也搞网络宣传,还动员学生及时写信反馈受捐助情况。民间助学属于草根性质的公益事业,没有任何经济报酬和社会福利,在家访调查中志愿者要自己用 AA 制方式出路费和其它费用。十四年来,在省州县主管部门的关怀下,在众多爱心朋友的长期关注和支持下,我们的努力获得了很大的回报,众多志愿者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出力出钱跑遍了门源、大通、湟中的乡野山沟,共接收爱心人士捐赠资助金 105 万元,学习及体育用品价值 15 万元,衣服及生活用品等各类爱心物资过百吨,成功组织资助了 1200 余名中小学生,先后有 500 多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考入了高等院校,踏上了新的人生征途。篇三:汇聚文化人才聚力文化服务xx 县文化志愿服务总队成立于 2013 年,是由 xx 县文化馆发起成立的一个服务文化领域的志愿服务组织,下设有安纳歌舞团、秦韵戏曲团、白毡帽花儿艺术团等 8 支团队,注册志愿者 450 余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为目标,围绕“文化兴县 ”战略,助力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培育文化志愿骨干,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贡献力量。目前,总队现有固定志愿者 82 人,社会志愿者 368 人,分设了 27 个文艺小组服务于各乡镇和社区。举办了“文化带头人”和“ 音响操控 ”两类培训班共计 12 班次,培训人数达到 620 多人次;全县新组建广场舞队 100 支,安昭队 8 支,藏舞队 1 支,农村歌舞队 14 支,新成立文化产业合作社 3 个,19 个乡镇都举办起了农民艺术节,每年“二月二” 群众文化活动期间有近 50个特色节目参与汇演。志愿总队申报的“民间艺人培育和基层文化团队建设”项目获得了共青团中央、民政部举办的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银奖,xx 县文化馆及 xx 县秦韵戏曲团分别获得了中宣部“双服务 ”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我们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组织编排了群众喜闻乐见的下乡文艺节目,通过文艺演出活动宣传十九大精神、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宣传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深入各乡镇、村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暨“ 学雷锋送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根据乡镇盘绣产业发展需求,下派设计、培训人员义务服务“绣娘”500余人,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动力。篇四:帮助别人快乐自己1991 年,我在 xx 县 xx 镇 xx 村小学从事教学期间,查出了胃癌,学校的师生和父老乡亲们的捐助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坎坷的成长经历,让我下定决心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退休后,我奔走四方,积极联系有关单位、爱心人士,做着“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公益事业。2015 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 xx 县民政局登记注册成立了“汪昌祥爱心志愿服务队”, 现有志愿者共 120 余人。截至 2018 年年底,我和我的爱心团队共扶助孤儿、贫困生、孤寡老人、残障人员等 700 余人,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360多次,为救助对象募集爱心款项近 250 万元。连续多年举办一些大型公益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认可。我们资助的 xx 县 xx 镇邦隆村胡玉生、胡玉娇兄妹俩,在他们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家中只有年迈的爷爷,全家靠政府的低保金维持生活。了解到他们的家庭状况,核实了困难情况后,我们联系到了江苏省慈善家徐晓燕女士,把胡玉生兄妹俩的情况介绍给徐女士,这几年中,胡玉生兄妹俩得到徐女士及社会的助学资金达 4 万多元。组织开展“金秋助学”、 “快乐手牵手,温暖爱心行”公益活动,为 xx 县刚考上大学的 74 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 x 元。受助学生王霞说:“ 正是因为有了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才让我们继续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我们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好知识,将来回报社会”。组织开展“敬老、爱老、知恩、报恩,九月九 青海情”重阳节大型公益活动,给百位老人赠送羊绒衫,给两位残疾老人发放了轮椅,给 15 名贫困老人发放了慰问金,展现出了当代人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多巴镇包垒村 73 岁的董秀奶奶竖起了大拇指说:“汪昌祥老师和他的爱心志愿服务队,这几年来不仅扶助孤儿、贫困学生、残障人士,今天还为我们老年人献爱心,我很高兴,也很激动,也希望所有老人都能幸福”。我和我的爱心团队将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汇聚向善向上的力量,持续深入开展帮助他人、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篇五:“五心”服务点亮前行的方向2001 年以来社区先后成立了党员、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 6 个志愿服务队,着力打造“五心” 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架起了密切联系群众的“ 连心桥” 。文化宣传志愿服务“明心” 。社区组建文艺演出队,将党的方针政策、传统节日、健康知识、法律安全、垃圾分类、青少年保护等内容编成快板和小品等,经常开展宣传演出。同时,以“我们的节日 ”“主题党日” 为载体,开展擦洗沿街护栏、过“ 集体生日 ”、文明劝导等活动。结合党员“三亮三比”在辖区开展志愿者“ 树形象”活动,设立“形象栏” 并标明志愿服务承诺。为辖区居民营造出积极向上、友爱和善的生活氛围。帮扶慰问志愿服务“暖心” 。关心关爱辖区内的弱势群体,举行“ 幸福夕阳红 ”关爱老年人健康公益活动,为辖区独居残疾人、老党员提供免费体检、理发、走访慰问、家政服务、困难帮扶等活动。举办“ 奉献爱心” 关爱妇女儿童众筹活动,为金海湾小区 8 岁患白血病儿童筹集爱心捐款 2 万余元。为海联家属院患肝硬化腹水的妇女筹集捐款 3 万余元。治安巡逻志愿服务“安心” 。开展“平安建设”活动,义务巡逻志愿服务队每日巡查辖区街巷道路、广场河道,物业公司志愿服务队巡查管辖小区,党员志愿服务队联合辖区志愿者在校门口做好安全保障工作。美化环境志愿服务“舒心” 。社区“三无”破产楼院较多,为了解决卫生保洁、供水供暖、物业服务等问题,每年在各小区内开展义务植树、保护蓝天碧水捡拾河道杂物等活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投放垃圾分类箱,安排专业人员宣传指导。关爱儿童志愿服务“贴心” 。搭建社区 “四点半课堂”、家长学校、未成年人成长驿站、青少年心理辅导室,开展法律宣传进学校、慰问困难学生、高考学子爱心服务等活动,尽心竭力地关爱未成年人。篇六:我们都是志愿者自 2000 年起,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开展扶贫支教。近 20 年来,共计有 92 名志愿者先后赴化隆县第一中学、第二中学、民族中学等多所学校开展支教扶贫工作。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们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志愿者,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志愿服务精神,来到青海奉献自己的热血青春。2011 年支教团赴青海分团发起了“玉兰千寻 ”物资捐赠活动,支教团成员通过社会动员、寻找圆梦人、募集爱心物资等方式,帮扶当地留守儿童以及乡村学校。每年筹集价值十几万元的公益物资通过“ 玉兰千寻 ”物资捐赠项目源源不断地送往青海、送往大山、送到贫困群众手中。八年来,我校研究生支教团累计发放了文具、棉服、棉鞋、书本等各类物资,价值一百万元以上。在做好物资捐助的基础上,开展了扶贫助学行动,主要通过大连理工大学师生及社会爱心人士募集资金,对学习成绩优异或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发放奖学金。自 2002 年至今,已经为化隆一中、化隆二中等校发放奖学金 90 余万元,其中包括第五届研究生志愿者陈晓辉用论文稿费设立的“ 志奋” 奖学金、第六届支教团成员赵一橙设立的“一橙” 奖学金等,资助学生 2500 余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