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五篇

上传人:冇种爱&****;兂可... 文档编号:522145 上传时间:2019-03-12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 村 建 设 调 研 报 告 五 篇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五篇【篇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要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开新步伐”。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明确提出了到 2020 年本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工作目标,加大城乡统筹协调力度,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市人大常委会为了促进本市新农村建设上新水平,把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情况列为今年重点监督项目,并开展专题询问。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了由洪浩副主任为组长的专项监督工作组。从今年 3 月至 6 月,对本市新农村建设情况开展了专项监督调研。一是举办代表履职培训班。组织部分常委会和委员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及涉农区人大常委会有关同志参加,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了解专项监督工作重点和要求,邀请市农委负责人作本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介绍,明确了与 9 个涉农区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专项监督调研工作。二是召开动员汇报会。3 月 27 日,常委会召开专项监督动员汇报会,洪浩副主任对做好本次专项监督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提出具体要求。会议听取了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水务局、市民政局等 5 个部门负责同志关于本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汇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旅游局等 13 个政府相关部门作了书面汇报。三是深入基层开展专题调研。3 月 27 日,殷一璀主任带队到崇明区进行新农村建设现场调研并对开展专项监督工作提出了要求。专项监督工作组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先后深入金山、崇明等 9 个涉农区考察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情况,听取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的情况汇报,与部分镇村负责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以及部分市、区人大代表等进行座谈交流。四是召开专题座谈会。分别召开涉农专家和联动开展专项监督调研的区人大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及农业与农村委(工委)主任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五是开展专题视察和听取工作汇报。5 月 17 日,洪浩副主任率领部分常委会、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对本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视察,为常委会开展专项监督和专题询问做准备。5 月 31 日,沙海林副主任听取了新农村建设情况专项监督工作汇报,并提出了相关意见。6 月 5 日,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召开第二十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专项监督调研报告。根据专项监督工作组调研情况,现将本市新农村建设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 总体情况从调研总体情况看,市政府高度重视本市新农村建设,相关部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重在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长效增收、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重点突破,将本市新农村建设纳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农村面貌不断改善,本市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一)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有新成绩围绕建设都市现代农业这一目标,把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茬口安排,推进“三三制”模式,降低耕地使用强度。推进水旱轮作、粮菜轮茬耕作方式,有效改善农作物生长土壤生态环境。切实抓好优势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工作,做优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双绿工程”,大力发展“三品一标”,整建制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孙桥、崇明、市农科院三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交易新机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二) 美丽乡村建设有新进展市政府成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本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意见。截至 xx 年底,全市已累计推进 50 万户农户的村庄改造,占全部改造农户数的 2/3,市级财政(含中央)累计批复奖补资金约 40 亿元。强化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整合工作,xx 年项目整合资金达到了 11 亿元,极大程度上发挥了各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制度,2014xx 年共计 45 个村被评定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形成了多种建设模式,有效带动了面上工作。(三) 农村人居环境有新变化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xx 年全市整治关闭了 2720 家不规范畜禽养殖场,推进了 424 家畜禽养殖场粪尿处理设施运行,完成 3741 个窝棚整治工作。推进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全市累计施用商品有机肥 23 万吨。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 5127 艘,拆除陆上违章搭建约 13000 平方米。全面推进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3%。制定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综合整治 xx2018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在 2018 年年底前,规划保留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加强粪污治理并符合环保要求,规划不保留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按计划实施退养。(四) 深化农村改革有新成效结合上海实际,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组织实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全市已有 1068 个村基本完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农户确权登记率达到 99.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公开市场建设,至 xx 年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达 75%。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截至 xx 年,全市已累计完成改制 1621 个村,占全市 1677 个总村数的 96.7%。全市累计 25 个镇完成镇级改革,中心城区“五区六镇”改革正在有序推进。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探索形成了各种模式。如集体经济组织依托开发区实行“区区合作、品牌联动”。强化镇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资产和资金的整合,采取入股等形式参与开发,实现抱团发展。探索推广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为集体经济组织留存一定比例的物业用于长远发展。(五) 促进农民长效增收有新举措按照精准帮扶的要求,落实农村综合帮扶各项政策,狠抓项目推进和措施落实,提高农村“造血”机制的内生动力。截至 xx 年底,全市提前完成第一轮帮扶“造血”项目申报工作。5 个受援区共申报项目 21 个,项目总投资 33.8亿元,涉及市级专项资金 9.96 亿元,部分项目已经开始产生收益,用于村级分配 1.5 亿元,长效“造血”机制逐步显现。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本市已累计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 4693 名。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打通了职业农民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合作联社就业期间参加职保的通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主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浦东、嘉定等区已推出了缴费补贴政策。xx 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5520 元,比上年增长 10%,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二、 主要问题从调研和座谈的情况看,虽然本市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但制约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工农和城乡关系仍需调整,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瓶颈问题:(一)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还不大一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不强。本市农产品价格易受大市场和不利气候的影响。如去年 11 月份以来,由于受大市场和暖冬气候影响,本市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田头交易价格大幅下跌。据有的区统计,今年 14 月,蔬菜上市 9.75 万吨,比去年同期 9.68 万吨略增,实现产值 8250 万元,同比减收69%,蔬菜生产企业或组织亏损严重。农产品品牌多而散,如地产大米的品牌就有 60 个左右。本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虽然已达到 70%左右,但农业科技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在种源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还缺乏核心品种和技术,在推进蔬菜、特别是绿叶菜生产机械化方面与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绿色农产品认证率较低,只有 5.56%,有机农产品认证率只有 0.06%,质量优良、品种多样的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三是农业用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解决烘干设施、仓储冷链、农机库房、农产品加工用房等配套设施。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配套设施所需用地难以得到落实。一些原来备案的用地由于期限已过成了违章用地。有些农业企业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场所用地无法落实,无法申办 QS 认证。有些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土地不能适度硬化,一些农业生产智能设备安装等需求得不到解决。(二) 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农村相关建设规划编制滞后。农村村庄规划编制相对滞后,各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进度不均衡,大部分镇的村庄规划尚未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因缺少规划依据和支撑,进程受到影响。农民集中居住专项规划进展缓慢,计划年内启动的郊区 6 个区 6 个农民集中居住项目进展迟缓。本市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刻不容缓,村庄风貌和村民住房风貌比较单调。二是农村水环境亟待改善。本市全面推进河长制管理后,农村中小河道黑臭现象正在改变,但有的河道水动力不足,水质状况无法改善,不符合农业灌溉要求。有的河道疏浚时,断头河浜需要打通,但涉及到基本农田保护,缺少统筹协调和解决办法。有的宅前屋后小河道污染严重,只采取截流或填埋处理,未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有些河道两侧、田间路边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农村住房相对破旧,农民住房改建呼声较高。由于本市农村建房管理办法正在修订中,有的区相关部门停止审批,农民新建住房与老宅翻新等需求得不到满足。四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庄改造标准较低。村庄改造奖补标准仍然停留在 10 年前的每户 2 万元,现在建材、人力等费用成本不断提高,奖补标准需要调整。五是对纯农地区支持政策有的尚未落实。2015 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本市纯农地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纯农地区迫切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政策措施。但有些政策落实不够,如关于新增的支农资金要向纯农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降低纯农地区乡镇用于各个农业项目的配套资金比例直至取消的政策,有关乡镇反映没有得到落实。(三)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有欠账也有新忧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维护缺乏后续资金保障。村庄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后,需要绿化养护、道路清扫、环境卫生、垃圾收集、村庄骨干道路路灯、村民健身设备等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但现阶段市级财力不安排维护资金,农业比重高的区因财政状况无力全部承担维护资金,乡镇、村普遍反映缺乏后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已建成的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因原建设标准较低,后续管理维护又缺乏资金,道路失管失养现象比较突出。二是农村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老年农民不愿离土离乡,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等养老设施数量不够,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养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加强。三是农业人才队伍力量比较薄弱。农村基层“三支队伍”力量薄弱,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员老化,专业素质不高,服务乏力。科创中心人才支持的有些政策还未覆盖农业领域,外籍农业高科技人才难以取得长期居住证,三个月一次办理签证,不利于开展工作。四是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教育等人才相对缺乏。特别在纯农地区,由于专业人才待遇不高,职业发展机会少,造成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医疗卫生机构等级低,药品种类少,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就医需求。(四) 部分地方农村改革进展不快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不快。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已累计完成本市总村数的 96.7%,剩余的扫尾工作难度大,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困扰改革的突出矛盾,推进问题解决的措施不多。镇级集体资产在本市农村集体资产总量中占到 70%左右,涉及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面更广,集体资产关系更加复杂,镇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任务艰巨,特别是中心城区“五区六镇”集体资产总量较大,集体组织成员关系更加复杂,深化改革难度较大,有些区镇推进力度不大。二是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还没有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虽已完成 99.3%,但全市尚未登记的农户还有 0.74万户,需要积极推进,确保工作达到预定目标。三是农村集体经济增长乏力。“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治理拆除的违章建筑中,属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物业占比较大,集体经济组织当年和预期收益大幅减少,对增加成员收益分配和提供村级公益服务带来影响,基层干部迫切希望寻找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在调研中,大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部分地区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二是对新农村建设中有些问题的复杂性估计不足,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块地”改革等政策性强,必须充分考虑历史沿革和现实要求。三是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如在村庄改造中,部分区镇统筹协调机制较弱,工作推进力度不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四是突破新农村建设中一些瓶颈问题的勇气和办法有所欠缺。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用地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基层呼声比较强烈。三、 有关建议新农村建设事关农业农村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上海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必须要在补齐新农村建设的“短板”上下功夫。为此建议:(一) 深化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在新时期要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根据市委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上的系统筹划和顶层设计,落实好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若干意见和配套政策文件。本市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各级政府,特别是涉农区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思想真正统一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 2020 年本市率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上来,把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增强责任感,主动作为,措施落实,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建设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得益彰的新农村,实现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走出一条符合上海超大城市特点的新农村建设之路。(二) 切实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统筹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确保村庄规划尽快编制完成。在完成 9 个郊区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审查,以及 20 个保护村村庄规划和 5 个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加快规划编制进度,特别是镇级规划的落地。在启动郊区 6 个区 6 个农民集中居住项目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农民集中居住规划,特别是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压走廊沿线,以及生态敏感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的主体责任,组织专门力量,科学编制规划,确保规划编制任务按计划完成,引领新农村建设。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对规划保留的村庄要在集中基础上做好村庄改造工作,顺应农村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在生产生活方式、整体布局、功能特点、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进行分类指导,留住乡愁、留住文化、留住根。要切实保证规划实施的权威性。规划确定后就要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严格遵照执行,防止“建了拆、拆了建”的浪费现象出现。(三) 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服务农业和智慧农业。抓住本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机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打造孙桥现代农业、崇明生态农业和市农科院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努力使之成为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担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战略任务的研发中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稳步推进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水平,进一步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民宿旅游业态,拓展农村休闲、体验、度假等服务功能。加快编制设施农业用地规划,加强对设施农用地管理,统筹盘活现有存量设施用地,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产品加工、工厂化生产、农机库房、粮食烘干、育种育苗及新产业新业态等农业设施用地需求。(四)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要培养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农村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积极加入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来。加强耕地和土壤环境监测和修复,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分类处理、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进一步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在郊区中小河道黑臭治理的基础上实施村沟宅河疏浚治理,净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防止在“五违四必”整治、河道和环境治理后出现反弹现象。要加大环保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五)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市级统筹力度和区级责任,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纯农地区、生态保护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要完善健全专业人才到农村工作的激励政策,使城市人才能向农村流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统筹规划,真正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问题,针对农村居住分散、老年农民离土不离乡等特点,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养老模式,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进一步解决老年农民的用餐、就医等基本需求。【篇二】根据常委会工作要求,今年 8 月,xx 乡人大主席团组织县、乡人大代表 20余人围绕全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通过实地察看、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全乡 5 个村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基本情况xx 乡是一个偏远山区乡镇,东与泉口接壤,南与横路、宋溪、甫田毗邻,西北与湖北省通山县洪港镇交界,距县城 64 公里。下辖鲁桥、畈上、箬田、岭下、彭坪 5 个行政村 46 个村民小组,人口 2597 户 9698 人。xx 乡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始于 2006 年,到今年已有 5 年,共有 35 个建设点进行了新农村改造,涉及 5 个行政村,其中“十三五”贫困村彭坪村 13 个村民小组新农村建设工作已达到全覆盖。主要做法一是做好村庄整治,加强引导塑造新风貌。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抓好“七改三网”基础建设,配套完善“8+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整治建设质量和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升级。根据“三多三少”原则,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水改厕率达 100%,进村路、村内主干道和入户路硬化率达 100%,房屋四周、村内改沟率达 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村内干净整洁,保洁制度健全,保洁设施配套完备,资金有保障;村内河道、沟渠、塘坝清淤畅通,雨污分流;村庄主次干道、公共场所、水系、空闲地及农户庭院四周有序绿化。二是定期督查指导,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挂点领导和新村办干部天天下村,对拆迁、工程建设等情况进行实时检查调度,并根据情况予以表扬批评。新村办坚持定期检查、随机抽查、评比排位,乡党委书记、乡长不定期到点督促检查工作进度及干部到岗到位情况,并在全乡进行通报。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对村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平时检查成绩按 50%分值计入年终考评总分。根据年终考评结果,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及个人,在全乡三级干部大会上进行表彰奖励。三是推进 “两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结合各村实际,把具有比较优势的猕猴桃、黄蜀葵、油茶作为新村主导产业,着力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以“一领办三参与”模式成立专业种养合作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户、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并带动周边群众到基地务工,助力脱贫攻坚,带动贫困户致富增收。存在的问题1、乡、村资金缺乏,如何用有限的资金去创建更大的成绩是一个难题;2、部分群众的认识还不到位,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3、各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存在不平衡性。几点建议1、强化干部队伍素质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抓好落实;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责任机制;3、巩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村级经济发展;4、加大宣传,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5、加大政府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为各村的经济发展起助推器作用。【篇三】根据xx 市人大常委会 xx 年工作要点,结合市人大常委会 xx 年立法调研工作计划,11 月上中旬,市人大法制委员会组成调研组,就我市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组织召开了市级相关单位座谈会,听取了市委农工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农牧局、市法制办关于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工作情况介绍;深入到仁和区、盐边县,与县(区)人大常委会和有关涉农部门的同志就新农村建与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座谈和交流。现将我市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决策部署,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新村建设为有效载体,以产业发展为重要支撑,着力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同时,强化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全市新农村管理。目前,全市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截止 xx 年底,全市累计建成2 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5 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幸福美丽新村 144 个,新村聚居点 184 个,“1+6 公共服务活动中心”151 个;全市新农村的各项管理工作不断加强、日趋规范。(一) 坚持规划先行,推动城镇乡村院落合理布局早在 2007 年我省就编制印发了xx 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2006年2020 年) 和 11 个分项规划。我市各县(区)也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编制和完善新村建设发展规划。目前,全市 44 个乡镇,已编制完成乡镇总体规划 32 个、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 25 个,已完成三区两县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工作;全市 349 个行政村,已编制行政村规划 126 个、新村建设规划 144 个。(二) 注重产村相融,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把产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培育成规模、上档次、有市场的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今年在北京、xx 和上海等地成功举办以“阳光的味道”为主题的 xx 芒果品牌推介会,推动了 xx 芒果的品牌打造。(三) 推进环境综合治理,逐步改善村民生活空间围绕农民生活生产需要,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电力、广播、电视、宽带入户连网,改厨、改厕建设大规模推进,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生产,让农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 坚持同步跟进,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制度接轨步伐,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一是结合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中心等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二是深入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补助水平,缩小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差距。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救助,完善农村社会低保救助机制,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四是着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村文化传承融入新村建设全过程。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虽然全市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 资金投入不足,资源配置存在偏差一是建设资金压力大。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宽量大,资金需求多,群众投资积极性不高,建设资金需求与政府财力和农民自身投入能力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二是市级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如 xx 年,我市农业(含农、林、水)财政资金总计投入 48186.29 万元,其中,中央、省级财政资金投入 46651.19 万元,市级财政仅投入 1535.1 万元。三是资金整合难度大。中央、省级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大多按行业划拨到地方,到基层很难整合使用,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四是资源配置上没有处理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一些地方不惜重金,在基础好、条件好的地方搞示范,集中资源塑造“形象”、打造“亮点”,忽视最需要投入帮扶的边远山区、落后地区,造成区域之间差距不断拉大。(二) 农民新村建设主体意识比较淡薄一方面,一些地方群众缺乏主人翁意识,投资投劳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既搭台又唱戏,大包大揽,让农民成为局外人、旁观者。(三)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农村面源污染比较严重。由于部分农户不能正确使用农用化学品,施肥结构不合理和施药不当,使得土壤受到严重污染,而且通过地表径流污染水体。二是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亟待改善。在中心场镇以外的广大农村,一般没有完善的供水系统,农户直接从河道、池塘、山泉、浅井取水,存在饮水安全隐患。三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建立完整的农村污水处理和排放系统,一些农户直接将污水排入江河湖溪等。部分聚居点没有就近建立垃圾堆放场点,垃圾处理运输成本过高,随意丢弃垃圾现象比比皆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是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工作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四) 部分相关现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新农村建设与管理领域基本上有法可依,但也有部分相关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真空地带以及操作性不强、刚性不足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开展。针对部分相关现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问题,市、县(区)部分单位提出了加强我市地方立法的建议以弥补上位法的不足,有的认为应当制定一部综合性的新农村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即xx 市新农村建设与管理条例,有的认为应当根据实际制定涉及 xx 市新农村建设与管理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此外,还存在新村建设产业支撑力度不够,新村建设项目后期管护不力,新村建设规划科学性、前瞻性不足,以及新村建设用地指标难以保障、宅基地低效利用和闲置突出、违法建筑较多等问题。三、几点建议根据我市新农村建设与管理工作存在上述问题和困难,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 贯彻十九大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发展新思路新举措,这对于我市加快振兴乡村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一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要依托 xx 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康养+农业”“康养+ 旅游”上下功夫,探索农业和康养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让田园变公园、产区变景区。四要按照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助推新农村建设。(二)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资金运行机制和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和合理有效利用资金是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与管理的关键。一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确保农业投入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并且每年应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二是进一步明晰财权和事权。在新农村建设中,哪些由政府投入,哪些由集体投入,哪些由农民投入应该进一步明确,并合理划分各级财权、事权,从而调动各种主体、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三是注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应清理归并部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对某些项目可只下达资金计划,将项目审批权限下放,为地方支农资金整合创造条件。应尽早下达项目,及时拨付资金,加强使用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科学高效。(三) 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一是要相信农民,依靠农民,让农民唱主角,努力激发广大农民建设和管理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参与规划、选址、建设、管理全过程,切实保护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决策权。三是对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管理等项目,采取由下而上,让民作主,自主决策,自主实施,实现农民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四) 坚持服务延伸,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努力破解城乡收入差距大和农民看病难、读书难、养老难、卫生条件差、文化生活单调等难题。一是继续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交通、集中供水、网络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厨、改厕、改水、改路,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二是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事业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努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生态观念,形成全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五) 强化产业支撑,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努力形成产业促新村、新村带产业的良好格局。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注重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上下功夫。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一些有规模、有市场、有效益、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通过重组、合作等方式,发展壮大,做大做强。三是创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着力培育壮大农村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农民群众在家乡留得住、有钱挣、过得好,就地就近实现增收致富。(六) 坚持科学立法,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只有在坚持科学立法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地方立法工作,才能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一是不能追求大而全。搞一个大而全的新农村建设与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不符合全国第二十三次地方立法工作会议关于“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质量,不追求数量,不搞大而全的”的精神。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本次调研反映出在新农村建设与管理领域有一定的立法需求,但不够强烈、具体,应当在调查清楚新农村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具体立法需求基础上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三是可以分“两步走”。市政府可以从创建机制方面先行探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新农村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政府规章;待条件时机成熟后,再由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新农村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篇四】这几年,xx 市人大常委会特别关注民生工程,将其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视察,对全市新农村建设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现综述如下:xx 市周边县区,乡镇政府 80 个,行政村 1181 个,自然村 9525 个,农村总户数 60 万户,农村人口 260 万。近几年来,我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一、主要做法1、突出村镇规划,建设生态家园。突出抓好村庄产业发展、村民建房、村组道路、给排水、绿化以及各种线路管网的规划,严格把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关。一是积极编制规划。全市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都编制了村镇建设规划,并有2252 个自然村完成了村庄规划。安义县推行了村镇规划、环境保洁“两个全覆盖”,设计近 120 种风格各异的房屋建筑式样供农民自主选择。新建区每年由财政拨出 1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编制,聘请具有较高资质的设计单位到村组进行规划编制,保证规划质量。xx 县完成了 171 个试点村规划工作和蒋巷现代农业示范园、黄马“两江”生态农业走廊的建设规划。进贤县聘请三支有资质的专业规划设计队伍与试点村实行双向对接,供村组自由选择。在具体实施村组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各地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三个尊重”、“三个保护”。即坚持编制规划实行专业队伍、乡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与“三结合”;坚持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尊重村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保护农村历史文脉、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真正使新农村建设体现自然风貌、乡土风情、田园风光。二是大力宣传规划。采取召开村民大会、组织村民代表参观、张贴宣传标语、布置宣传长廊、将村组规划图表制作上墙等形式,引导村民了解规划、认识规划、遵守规划。全市 669 个试点村整治建设,都认真按照村庄规划要求实施。三是严格执行规划。各地把村镇规划作为农村村镇建设的“法规”来执行,把村镇规划“全覆盖”的要求落到实处。安义县严格实行村庄规划由乡镇党委书记审批把关制,对公路沿线新建住宅则由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把关,有效地避免了农村乱搭乱建、未批先建、无证乱建等违规行为。湾里区把新农村建设同旅游风景区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村庄规划和村民建房由分管区长一支笔审批,确保了村镇规划的严格规范执行。2、突出产业培植,提升经济实力。突出抓好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引导试点村发展特色产业。新建县对农民发展新产业实行财政资金重点扶助,涌现了联圩乡湾上新基的网箱养殖、乐化镇大坪的千亩大棚蔬菜基地、樵舍镇波汾村的规模养猪、生米镇朱岗老屋的藠头种植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村。进贤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水果、山茶等特色种植,养鸽、养蟹等特色养殖,建筑施工、钢结构、医疗器械、文具用品等特色产业。安义县大力引导试点村发展蔬菜水果产业,发展塑钢产业,引导农民完善产、销、加工一条龙服务,使本县塑钢产品达到全国 60%以上的市场份额,为农民增收创造了重要平台,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xx 县专门安排 1000 万元创业基金,帮助和扶持广大农民发展无公害蔬菜、畜禽水产、农家乐等特色产业。3、突出环境整治,塑造农村社区。重点抓好“三化( 划)三改”,即:村庄规划、环境美化、生态绿化,改水、改厕、改路。2007 年在试点村整治建设进程中,完成村庄道路水泥硬化 1390 公里,改建自来水 34600 户,为试点村 33700 户农户改建了水冲厕,为 519 个试点村修建了下水道,新建沼气池 1700余座,新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2200 户,维修房屋 10000 多幢,526 个试点村开通了有线电视,595 个试点村开通了程控电话,建设村组宣传长廊 607 个,399 个试点村建设了村民文化活动室,264 个试点村购置了体育健身器材、修建了休闲小广场,为 536 个试点村植树 39.4 万株,整治山塘门塘 410 口,建立村级“五个之家”118 个, 197 个试点村配齐了村组卫生所。669 个试点村中有 420 个村发展起了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以及农家乐、旅游度假等“一村一品”产业,全市试点村改水、改厕、改路率三项指标均超过了省里要求的 95%或90%。试点村生态绿化建设,通过整治村塘门塘、植树造林、建设农民休闲健身广场和保护历史文脉、疏理畅通村组水系等举措,真正体现了田园风光、乡土风情、自然风貌。各地还根据财力状况,因地制宜地推进了试点村有线电视、广播、电话、互联网、沼气、太阳能的推广和普及。使试点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文明程度大为提升。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各试点村还建立了村庄环境保洁长效机制,设立了村庄环境保洁员,添置了环境保洁设施,对公共设施、环境卫生、集体事务实行社区化管理,通过整治建设,成为了房屋建设规范有序、环境卫生整治干净、生态环境山青水秀的农村新社区。三、几点体会1、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关键,统筹考虑关系农村长远发展的大事。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试点建设抓住要领、防止偏差。一是抓好村镇规划。坚持把搞好规划作为试点村整治建设首要的工作来抓,做到整治建设事先编制规划,整治建设中严格执行规划,整治建设后继续维护规划,实行村镇规划全覆盖。二是抓好产业发展。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力保障。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坚持把培植“一村一品”产业特色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市 669个试点 60%以上都有了主导特色产业。三是抓好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乡风,是实现农民群众和睦相处和农村社会协调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在试点建设中,坚持把建设和完善农村文体活动设施,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倡导农村乡土文化和文明健康向上的乡风作为大事来抓,建设村民文化墙、村民文化活动室、组建农民剧团、开展农民健身体育活动等,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四是抓好民主管理。在新农村试点中,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事务的管理,扩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还干部以清白,让村民得明白,进一步密切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相互关系,有效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3、新农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在凝聚各种建设项目和力量上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工程量大,所需资金量大,需要规划、拆迁、整治、改造的项目繁多,光靠少数人干是不行的。必须争取方方面面的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共同推进。一是要争取领导重视。市、县、乡各级在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中,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依靠领导重视,形成工作氛围,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声势和工作合力,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争取社会支持。各地通过召开村民群众代表会、在外人士座谈会以及组织开展各种对口帮扶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三是要争取群众参与。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建设要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特别是发挥村民理事会教育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重大作用,调动广大村民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做到新农村试点建不建、怎么建,都由群众说了算。引导村民配合和参与整治建设,自觉拆除违章搭建、捐资捐款、投工投劳,共同搞好试点村建设。总之,新农村建设要切实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认真按照省里关于“五新一好”即: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的工作思路,继续推进“产业发展特色化、村镇建设生态化、农民素质技能化、生产经营合作化、村落管理社区化,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农村文明和谐程度”。注重在新农村试点整治建设中,看环境综合整治的效果,看特色产业培育的效果,看社会事业发展的效果,看管理水平提高的效果,看集中连线成片的效果,看规模展示的预期效果。【篇五】根据中共 xx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新农村成效与作用调研工作的通知(川农领xx2 号)精神,我市由市委农工委牵头,于 xx 年 3 月 28日至 4 月 9 日,对全市五个区(县)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总体情况及初步成效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始于 2005 年,2005 年-2008 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处于区(县)零星自建状态。2009 年 9 月底,我市向省上成功申报并正式启动了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盐边县红格省级示范片、米易县湾丘-垭口省级示范片),同步启动了仁和区、东区、西区共 3 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片。近几年来,全市通过新农村示范片这个平台,大力促进了省、市级示范片内的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新村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文明新风建设,示范带动了示范片在区(县)的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 7627 元,比 xx 年增加了 1334 元,增长 21.2%,近 5 年来首次超过 20%,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 4.3 个百分点,是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最多的一年。已经完成了省委九届六次全会要求的在 2006 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尤其是省、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内的农民收入增加较快。全市 2 个省级示范片、3 个市级示范片都通过连片发展蔬菜、芒果、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初步实现了农村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大幅度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全市五个区(县)都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能充分满足农民群众意愿、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优惠政策措施,使农民在发展特色产业、新建和改造住房、产业化经营等方面享受到了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优惠,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如,米易县对列入统一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中新建、改造住房户均按不同标准给予户均补助 2 万元、最高贷款本金 5 万元的贴息扶持政策;对统一规划区内实施土地整理的农户户均给予 2 万元左右的补助。其他区县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2011 年 112 月,盐边、米易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 8851.86 元,和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 22.985%;仁和、东区、西区三个市级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 8651.16 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18.23%;省、市级示范片内农民的现金收入构成中,发展特色产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收入所占比重达到 70%左右,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2011 年,米易县湾丘- 垭口片区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9246 元,较 xx 年增加 1788 元,2009 年2011 年示范片农民收入年均保持 22%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011 年米易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7822 元,较xx 年增长 21.7%元);盐边县红格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2011 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8300 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22%;仁和区 2011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157 元,较 2006 年增长 210.78%;东区农民人均 7730 元,今年确保在去年基础上增加 1150 元;西区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9176 元,同比增长 21.9%。虽然省、市级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少数农民收入还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农民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仍占较大比例,农民劳务收入和财产性、转移性收入较少。(二)新村建设实现了连片整体推进。各区(县)在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中,结合本区域内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小城镇开发、灾后恢复重建、工业企业搬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积极引导农民按照“适度集中居住、着力打造依山就势、因地制宜、聚散有章、错落有致”的总体原则,先后建成了一些功能完美、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农民新村。米易县、盐边县两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新村建设成效最明显。米易县编制了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新村点规划,结合小城镇建设在城镇周边建设新型农民聚居点,建成了 11 个新村集中居住点,新建农房 1604 户,实施农房风貌整治 11039 户,开展“ 一池三改”3650 户,正在探索建设白马镇田坝村新农村综合体,力争形成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盐边县在做好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落民居建设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目标任务分类推进新村建设。一是桐子林镇金河村、纳尔河村片区的新村建设,围绕二半山区的芒果产业基地,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建设农民新居,具有攀西自然村落特色;二是西攀高速公路沿线的新村建设,由于原有农房建设质量好,主要分布在公路沿线,重点进行了风貌塑造;三是省道 310 沿线的新村建设,围绕打造乡村旅游景区,重点进行了农房庭院升级改造,村落房屋整体风貌塑造。在桐子林镇木撒拉村清源社区城乡结合部,采取失地农民集中安置模式,以新村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在红格镇国有农场集中安置点,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建设楼房,留出门面用于发展商贸,促进该片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截止 2011 年底,全市省、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内共建成 30 户以上规模的新村聚居点 25 个(2011 年建成 18 个),共涉及农户 10436 户(2011 年涉及农户 2604 户);两年内全市通过迁建、新建、改建、扩建、风貌功能改造等方式共建成新民居 19938 户(其中,两年累计新建 3666 户、两年累计改扩建和风貌功能改造 16272 户;2011 年新建 2218 户、2011 年改扩建和风貌功能改造 8829 户)。省、市级示范片都提前、超额完成了省、市规定的年度建设任务。其中盐边、米易两个省级示范片基本实现了“三年建设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东区、西区、仁和区也完成了 xx 年至 2011 年的新村建设目标。(三)主导产业连片发展。我市依据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精品、高效农业,整体推进主导产业连片发展。目前,已经形成早春蔬菜、晚熟芒果、冬春枇杷、软籽石榴等主导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带。截止 2011 年底,全市水果种植面积 36.8 万亩、早春蔬菜 11.6 万亩、烤烟 13.5 万亩,共有 11个省级、62 个市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达到 384 个,无公害农产品达到 38个,有机农产品 6 个、绿色食品 7 个。所有主导产业都按照“一个产业、由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专业合作社组织和连接、一个品牌支撑”的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经营。1、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主导产业连片成规模发展。截止 2011 年底,米易、盐边两个省级示范片连片发展的芒果、蔬菜、枇杷、烤烟等种植业规模达到 16.97 万亩(其中 2011 年建成 2.73 万亩) ,生猪、牛羊、家禽等规模养殖户达到 2396 户(其中 2011 年新完成 626 户),参与示范片建设的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 24 家(其中 2011 年新完成 6 家)、参与示范片建设的县级以上专业合作组织达到 72 个(其中 2011 年新完成 12 个)。米易县早春蔬菜达 7.5 万亩,其中设施蔬菜 4.5 万亩,推行“稻菜”轮作、立体套种等高效种植模式,蔬菜商品化率达 95%以上、外销率达 92%以上,年实现产值 5 亿元以上,亩产值最高达 5 万元以上。仅蔬菜产业就实现人均现金收入 2260.4 元,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 455.8 元。推行了“畜沼菜(果)”种养循环模式,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小区)81 个、种养循环示范片 11 个、特色林果基地 22.2 万亩、优质烤烟基地 6 万亩、无公害水产养殖1.6 万亩。错季蔬菜、枇杷、芒果已成为示范片的主导产业。盐边县特色水果连片发展 45560 亩,发展现代畜牧业适度规模养殖户 2357 户,打造乡村旅游(农家乐)160 户,农业科技贡献率达 56%。示范片内参与主导产业发展的农户 7295 户,占总农户的 70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 7820 户,占总农户的 75%,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 63%;示范片农业标准化率、良种化率达 93%;畜牧业标准化率、良种化率达 80%。设施农业面积达 21880 亩,占示范片耕地面积的 31%。示范片取得绿色食品认证 3 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1 个,著名商标 1 个,无公害农产品 7 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1 个。示范片有太阳能杀虫灯 500 盏、黄板 13 万张,培育绿色优质晚熟芒果 25000 亩,绿色有机蔬菜 1880 亩。2、市级新农村示范片主导产业连片发展。2011 年底,仁和区、东区、西区的芒果、蔬菜、枇杷、烤烟等种植业规模达到 4.0873 万亩(其中 2011 年建成 1.375 万亩) ,生猪、牛羊、家禽等规模养殖户达到 122 户(其中 2011 年新完成 25 户),参与示范片建设的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 14 家(其中 2011 年新完成 8 家)、参与示范片建设的县级以上专业合作组织达到 17 个(其中 2011 年新完成 7 个)。(四)新农村示范片内基础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