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课时练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5071644 上传时间:2020-01-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课时练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上册课时练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上册课时练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选择题(15小题)1通过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情况。其主要判断依据是()A墓葬中是否有玉器B随葬品中是否有陶器C随葬品中是否有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D随葬品的多少2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考古学家发现:有的墓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这种现象表明()A个人对随葬品的爱好不一样B各地的风俗不一样C家里收藏的玉器多少不一样D出现了贫富分化3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4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形成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南稻北粟”生产格局。这种格局最早形成于()A原始农耕时代B夏朝C商朝D西周5假如假期中你要去参观半坡遗址,应该购买去哪的车票( )A北京周口店B山西大同C陕西西安D云南元谋6下列这些现象中,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是()家畜饲养磨制工具农作物的出现城市的出现聚落。ABCD7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早在古代就形成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南稻北粟”生产格局。这种格局最早形成于( )A原始农耕时代B夏朝C商朝D西周8“稻花香里话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栽培水稻的是()A北京人B河姆渡人C半坡人D山顶洞人9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半坡遗址10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兽较多。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A洞穴B干栏式房屋C搭上草棚的水井D半地穴式房屋11“周围一带系沼泽地,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从材料可以推断出所反映的原始人类应该是()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居民12下列人类遗址中,对研究我国北方原始农耕文化帮助最大的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13据考古发现,半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A种植水稻B种植粟C建造干栏式房屋D使用青铜器14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米饭,到普通的青菜,到各种山珍海味不管是在哪一地方,蔬菜都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佳肴。以下远古人类中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15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根据所学,下面哪项不是农耕文化的特点( )A会建造房屋,定居生活B会种植庄稼,经营原始农业C会建造船只,海上活动兴盛D会饲养家畜,以备不时之需二材料题(共6小题)16古为今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学习。材料一: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居住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那时候人们已经懂得种植水稻、粟和蔬菜,饲养家畜和家禽,有稳定的食物来源,人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四处奔波,开始了定居或半定居生活。材料二:黄河流域一带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多数带有伸出室外的斜坡或台阶的窄长门斗,室内中央均设有火塘,可用于炊煮和取暖。材料三: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的房屋,分上下两层,特点是提高房屋的底板,以利用下部空间,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当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别生活着哪一原始居民?他们使用的陶器如图二、图三所示,请对号入座,写出陶器所属类别。(2)材料一中水稻和粟分别是由我国哪一原始居民种植的?(3)从材料二及所学可知,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图片几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4)从材料三及所学可知,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住房是什么样式的?图片几反映了该住房的结构特点?(5)由材料可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居民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明显不同,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6)结合材料一,说一说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木桩插入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这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七千年前的奇迹材料三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郭沫若(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据材料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个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的房屋?(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D;3C;4A;5C;6A;7A;8B;9C;10B;11C;12C;13B;14C;15C二材料题16(1)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半坡居民; 陶器类别:彩陶。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河姆渡居民;陶器类别:黑陶。(2)水稻:河姆渡居民;粟:半坡居民。(3)半地穴式房屋;图四。(4)干栏式房屋;图一。(5)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6)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磨制工具、聚落出现(定居生活)。17(1)出现了原始的农耕;原因: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2)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3)半坡原始居民;粟。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