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流动流体阻力的计算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4950247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体流动流体阻力的计算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流体流动流体阻力的计算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流体流动流体阻力的计算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工原理 基础知识 1 2 4 流体静力学 流体流动的类型 第一章流体流动主要内容 3 流体动力学 5 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 6 管路计算 7 流量测量 流体流动的类型 雷诺实验为了直接观察流体流动的类型及各种因素对流动状况的影响 英国著名科学家雷诺 Reynolds 于1883年首先作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实验 揭示了流体流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动型态 故称此实验为雷诺实验 当水的流速较小时 玻璃管水流中出现一条稳定而明显的染色直线 表明流体质点沿管轴作直线运动 即流体分层流动 且各层流体以不同的速度向前运动 把这种流型称为层流或滞流 水的流速逐渐加大到一定程度后 染色细线开始弯曲并出现波浪形 表明流体质点不但沿管轴向前运动 而且开始有径向运动 当水流速度增大到某一临界值时 染色细线完全消失 与水流主体完全混成均匀的颜色 表明流体质点在总体上沿管路向前运动外 还有各个方向上的随机运动 把这种流型称为湍流或紊流 尽管湍流在流速快的部分有很强的径向混合 但在靠近壁的地方 流体流速很慢 原因是什么 在壁面上的流体则流速为0 这一部分流体层面很薄 常被称为层流底层 层流内层 层流底层与湍流层交界部分称为过渡区 边界层及边界层脱体边界层如何形成在层流中 圆管入口边界层的发展边界层的分离 脱体 现象 自学 流型的判据 雷诺数如何知道流型是层流还是湍流 雷诺发现 除了流体的流速可引起流动型态的转变外 还有管径和流体的粘度 密度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 雷诺把这些影响流型的因素组合成一个无因次的数群 此数群称为雷诺准数 简称雷诺数 以符号Re表示 什么是无因次 单位 m 单位 m s 单位 kg m3 单位 kg m s 因为雷诺数是一个无因次数群 所以不论采用何种单位制 只要其中各物理量用同一单位制的单位 Re值相等 例 密度为1000kg m3 粘度为0 001Pa s的水在直径为0 2米的直管中以0 1m s的速度流动 另一密度为800kg m3 粘度为0 005Pa s的流体在直径为0 5m的直管中以0 25m s的速度流动 求两种流体流动的雷诺数Re为多少 大量的实验证明 Re值的大小 可以判断流体的流动型态 当流体在直管内流动时 若 2 时 流型不固定 依赖于环境条件 可能是层流 也可能是湍流 称为过渡流 3 时 流动型态为湍流 1 时 流动型态为层流 由于流体流动的管路是由直管和管件 三通 弯头 管路截面突然扩大和缩小等 阀门 测量元件 如流量计 等组成 因此 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可分为直管阻力和局部阻力 分别以hf和hf 表示 柏努利方程式中的阻力损失是直管阻力和局部阻力损失之和 即 流体流动阻力的计算 直管阻力损失当流体在直管内以一定速度流动时 有两个相反的力相互作用着 一个是促使流体流动的推动力 此力的方向与流体流动方向一致 另一个是由于流体的内摩擦力所产生的阻止流体流动的阻力 其方向与流体流动方向相反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只有在上述两个力达到平衡 相互抵消的条件下 才能维持流体在管内作稳定流动 如图l 26所示为一长度为l 管内径为d的水平直管内流体以速度u流动时的受力情况 垂直作用于上游截面1上的力为 垂直作用于下游截面2上的力为 则流体流动的推动力为 w为单位管壁面积上的摩擦力 即管壁处摩擦应力 那么管内流动流体与管内壁间的摩擦力Fw 为 w dl 当达到稳定流动时 推动力与摩擦力达到平衡 即 或 上式中 p表示由于摩擦力所引起的压力降低 也是能量损失的一种表示形式 单位为J m3 净单位同压力单位 即N m2 常把 p记为 pf 若把能量损失的单位以J kg表示 则有 上式是流体在圆形直管内流动时能量损失与管壁处摩擦应力的关系 因为直接用计算有困难 为此作如下变换 以便消去 于是可写成 令 则 或 该式为计算圆形直管流动阻力的通式 称为范宁 Fanning 公式 对不可压缩性流体稳定流动条件下的层流和湍流均适用 式中 称为摩擦系数 是无因次的 要通过范宁公式计算流动阻力 关键是求取摩擦系数 流体流动型态不同 流体在流动管路截面上的速度分布规律和阻力损失的性质就不相同 所以摩擦系数的求法也因流体流动型态的不同而异 因此 对层流和湍流的速度分布和摩擦系数分别进行讨论 层流时的速度分布和摩擦系数层流时流体层间的内摩擦应力可以用牛顿粘性定律表示 故利用此定律可以推导出层流时速度分布表达式 为了研究层流时的速度分布 设流体在半径为R 直径为d的水平管路作稳定的层流流动 于管路轴心处取一半径为r 长度为l的流体柱作为研究对象 作用于流体柱上的推动力为 设半径为r处的流体层流速为ur r dr 处的相邻流体层流速为 ur dur 则沿半径方向的速度梯度为dur dr 根据牛顿粘性定律 两相邻流体层间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内摩擦力为 上式中取负号是因为流速ur沿半径r的增加而减小 即速度梯度dur dr为负值故取负号可使内摩擦力为正值 对稳定流动 根据受力平衡条件 则有 即 在管中心 r 0 ur umax 代入上式得 层流时的速度分布表达式 为抛物线方程式 表明圆管中层流时的速度分布呈抛物线 在空间中的速度分布图形为一旋转抛物面 工程上 通常以流体通过管截面的平均流速来计算阻力损失 因此 须找出平均流速和 pf的关系 平均流速 为了求得通过整个截面的体积流量V 在如图所示的圆管内流动的流体中划出一个很薄的环形体 其半径为r 厚度为dr 截面积为dA 2 rdr 由于环形体很薄 即dr很小 可近似取环形体内流体的流速为ur 则通过截面dA的体积流量为 平均流速 平均流速 即流体在圆管内层流流动时 其平均流速为管中心最大流速的一半 以R d 2代入上式经整理得 显然 流体在圆形直管内层流时 摩擦系数 仅是雷诺数Re的函数 经实验证明与实际完全符合 湍流时的速度分布与摩擦系数湍流时的速度分布 由于湍流流动的复杂性 目前尚不能像层流那样完全从理论分折来推导其速度公式 大都是综合了实验数据所得出的经验公式或半经验公 常见的是尼库拉则 J Nikuradse 在光滑管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提出的比较简单的计算湍流时速度分布的近似指数方程 即 式中n与雷诺数Re有关 其值随Re的增加在6 10之间变化 当Re 105左右 n 7 则有 称为普兰持 Prandtl 1 7次方速度分布方程 上两式表明了流体在圆管内湍流流动时的速度分布规律 但在管路计算中 更为有用的则是平均流速 根据湍流时速度分布的指数方程 进行与层流时相同的推导 则可得到湍流时的平均流速 与最大流速umax的关系 湍流流动时通过截面积dA的流体体积流量dV为 积分得 平均流速 由以上分析可知 umax随n值的增大而增加 由于随Re的增大n值在6 10之间变化 因此 umax在0 791 0 865之间 通常 流体在圆管内达到完全湍流流动 Re 1 105左右 时 其平均流速约为最大流速的0 82倍 湍流流动中存在层流底层 层流底层的厚度 尽管很薄 通常只有几分之一毫米 但它对湍流流动的阻力损失和流体与壁面间的传热等物理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且这种影响与管子的相对粗糙程度有关 将管道壁面的凸出部分的平均高度称为管壁绝对粗糙度 以 表示 而将绝对粗糙度与管径的比值 d称为管壁的相对粗糙度 按照管道的材质种类和加工方法 大致可将管道分为光滑管与粗糙管 通常把玻璃管 钢管 塑料管等列为光滑管 将钢管 铸铁管等列为粗糙管 因此 在阻力损失的计算中 不但要考虑雷诺数的大小 还要考虑管壁相对粗糙度的大小 粗糙度是如何表示的 管壁粗糙度对阻力系数 的影响首先是在人工粗糙管中测定的 人工粗糙管是将大小相同的砂粒均匀地粘着在普通管壁上 人为地造成粗糙度 其粗糙度可以精确测量 工业管道内突出物高低不同 难以精确测量 只能通过实验测定阻力系数并计算 值 然后求出相当的相对粗糙度 称为实际管道的当量相对粗糙度 d 由当量相对粗糙度可以求出当量的绝对粗糙度 湍流时的摩擦系数 因次分析法的应用也称量纲分析法 湍流流动情况比层流流动复杂得多 因此湍流时的摩擦系数不能像层流那样完全用理论分析法推导出计算公式 由于影响因素众多 因此实验量巨大 难以建立简单公式 解决办法 首先通过实验分析确定影响过程主要因素 变量或参数 再用因次分析法 相似论等方法将诸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转换为少数几个独立的无因次数群间的函数关系 最后通过实验建立无因次数群之间的具体关系式 因次分析法的理论基础因次分析法的基础是因次一致性原则和 定理什么是因次一致性原则任何一个物理方程式两边或方程式中的每一项均具有相同的因次 此即为因次一致性或因次和谐性 任何物理方程式都可以转化为无因次形式 什么是 定理指任何一个物理方程式必可转化为以无因次数群的函数关系式代替原物理方程式 而无因次数群 i 的个数i等于原物理方程式中的变量 参数 数n减去所用到的基本因次数m i n m 通过实验分析可知 影响流体在圆形直管内湍流流动的阻力损失hf的主要因素有流体的密度 粘度 管道的直径d 长度l 和管壁粗糙度 流体的流速u 则待求的关联式可以写成一般的不定函数形式 即 将上式的因数式写成指数方程式 即 待定数 7个 变量数 7个 基本因次数m 基本因次数m 3 即L M T 将这些因次代入上面方程 则有 合并同类项 得 要使左右的因次一样 原理是什么 得 该方程组中 有6个未知数 指数 但只有3个方程式 显然不能联立解出每个未知数 只能联立解出3个未知数 为此 将其中3个指数用另外3个来表示 如将a c x通过b y z来表示 可联立解出a c x 即 将a c x值代入式得 将上式中指数相同的变量合并 则得 2 不需更换流体和实验管道 可将通过水 空气等的实验结果推广应用到其它流体 将小型实验装置的实验结果应用于大型装置 1 因次分析法仅从变量的因次着手 纯粹从形式上对待求函数进行转化处理 不需要对物理过程的机理的深入理解 因次分析法也无助于对物理过程机理的深化认识 只是使实验工作量大大减少 因此 因次分析法是规划一个简单可行的实验步骤的一种有效手段 应用非常广泛 2 因次分析法的可靠性取决于所确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物理量 是否齐全和淮确以及实验测量的准确性 如果遗漏了对所研究的物理过程有重要影响的物理量 则得到的无因次数群无法通过实验建立起确定的关系 使用因次分析法注意事项 4 另外 最终所得到的无因次数群的形式 与联立方程组时所保留的指数有关 若不是以b y z表示a c x 而是采用其它方案 就会得到与前不同的无因次数群 3 如果引进了不必要的物理量 则可能得到没有意义的无因次数群 与其它无因次数群无联系 因此 为了确定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物理量和希望所得到的各个无因次数群尽可能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需要对所研究的物理过程作比较详细的分析考察 表示压力与惯性力之比 称为欧拉 Euler 准数 表示惯性力与粘滞力之比 称为雷诺 Reynold 准数 l d和 d均为特定几何形状中各有关尺寸的无因次比值 其中 d为对摩擦系数有重要影响的管壁相对粗糙度 实验结果证明 当d u 及 一定时 阻力损失与管长成正比 因此b 1 人们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处理 归纳出了不少经验公式和关系图 湍流时的摩擦系数按照 f Re d 的函数关系 对实验数据进行关联 得到各种形式的计算 的经验公式 下面列出几个比较常见的经验公式 这些经验公式的形式虽有差别 但在各自的适用范围内 计算结果均很接近实际 柏拉修斯 Blasius 公式 该式适用于Re 5 103 1 105和光滑管 顾毓珍等公式 该式适用于Re 3 103 3 106和光滑管 该式适用于Re 3 103 3 106和内径为50 200mm的钢管和铁管 柯尔布鲁克 Coiebrook 公式 摩擦阻力系数图 依摩擦系数 与Re和 d的特点 可在图上分为以下四个区域 Re 2000 为层流区 与管壁粗糙度无关 而只与Re值成斜率为 1的直线关系 即 64 Re 与理论分析结果相同 2000 Re 4000 为过渡区 在该区域内 流体流型处于不稳定状态 在计算阻力损失时 为留有余地 此区域中的摩擦系数 通常按湍流时的曲线延长线查取 Re 4000及图中虚线以下的区域 为湍流区 在此区域内 与Re和 d均有关 当 d值一定时 随Re的增大而减小 且Re值增至某一数值后 值下降缓慢 当Re一定时 随 d的增加而增大 此区域最下面的那条曲线为流体流经光滑管湍流时的 与Re关系曲线 图中虚线右上方的区域 为完全湍流区 在此区域内层流底层的厚度小于管壁绝对粗糙度 即 b 壁面上的凸出部分伸入湍流主体之中 流体质点与凸出部分碰撞和引起旋涡已成为产生阻力损失的主要因素 因此摩擦系数 与Re无关 而仅与 d有关 此时该区域的各条 Re关系线几乎与横坐标相平行 那么对一定的流体输送管路 由于d及 d一定 则 也为定值 由公式可知 即阻力损失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 故此区域又称阻力平方区 由图可见 对于相对粗糙度 d愈大的管道 达到阻力平方区的Re值愈低 局部阻力损失化工管路中使用管件繁多 常见管件的局部阻力系数可以查表 P31 常见的管件局部阻力系数要记住 流入大容器的出口 管到容器 1入管口 容器到管 0 5当量长度近似认为局部阻力损失服从平方定律近似认为局部阻力损失相当于某个长度的直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