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学习心得七篇

上传人:冇种爱&****;兂可... 文档编号:493573 上传时间:2019-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教育大会学习心得七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国教育大会学习心得七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国教育大会学习心得七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 国 教 育 大 会 学 习 心 得 七 篇全国教育大会学习心得 七篇【篇一】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 9月 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力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从德智体美劳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据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并不是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应该更加重视考试,更加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评价对教育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育评价的全面促使了教育的全面,教育评价关心素质,教育就更关心素质。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在知识传授上要因材施教,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自身条件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同时,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主动地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体质体能、审美情趣、劳动技能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学生正处在对于世界懵懂求知的阶段,教师在教育学生中担任的引导作用必须建立在教师高素质的前提下,加强对于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一个资深思想道德水平高尚、科学文化知识丰富才能够言传身教出真正全面发展的学生。【篇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拥有最深厚的民意基础。中华五千年文明能够延续并不断得到发扬光大,与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间始终保持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十分不开的。师者肩负着传到授业解惑之神圣使命,学习中最难得的,既是尊敬老师,只有尊敬老师,我们才能尊敬老师所传授之知识、道理等。尊师重教,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前途,也关乎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盛衰兴亡,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得以源远流长的最重要传承。重教即重视教育。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尊重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具体体现。在“教育决定未来”“知识改变命运”的今天,教师更是被寄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的期待。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当教师真正“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当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这个国家必将朝气蓬勃,这个民族必定大有希望。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应从四个方面抓起。首先,提高教师的收入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事关教师的切身利益,对教师的成长和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有重大影响。为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应该建立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的保障机制。第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教师的权益,保障教师的专业权力,目前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大都是规范教师的行为,对老师的行为进行约束,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规范教师的社会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激发教师的士气。第三,加强媒体舆论对尊师重教的价值导向。多报道有关教师的正面新闻,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提高教师在舆论中的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第四,提高教师准入门槛,教师应当是经过系统性学习的转营业人员。教师应加强教育素养,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只有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不断增强教师的获得感,重塑教师职业尊荣感,才能源源不断吸引优秀青年加入教师行业,储备更多更优质的“灵魂工程师”,才能培养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担当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篇三】“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引来强烈反响。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这一讲话充分体现了中国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极具思想性、方向性、指导性,必将持续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国教育大会之所以受人关注,是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向秉承“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的理念,又信奉“强国之基在养蒙”,认为教育既关乎“修身齐家”,又关乎“治国平天下”,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经费连续 6年占 GDP比重超 4%,并突破 3万亿元,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而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教育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依然存在:入托难怎么破解?幼儿园管理谁来抓?小学择校问题如何改?高考如何在改革中彰显公平公正?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让人们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满期待。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每每激发社会热议,因为它不仅牵动无数家庭,也是构成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这决定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须臾不可动摇。【篇四】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把“品德修养”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摆在第一位的,这就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换句话说,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德者,才之帅也”,专业知识往往具有工具理性的一面,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知识的运用,则可能适得其反。蔡元培就曾指出德育缺失的后果:“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何况,加强品德修养,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可以说,德育既是学生入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是需要终身修炼的心灵成长与价值养成。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没有这种道德上的辨别力,就可能对同学、对师长、对社会缺少关怀,也可能越出行为的边界。现实中,论文抄袭等现象屡禁不止,违法“校园贷”瞄准一些学生的“奢生活”,这些问题固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但品德修养欠缺、道德辨别力弱化难辞其咎。事实上,真与善、知识与道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不可偏废,一个人只有成人才能成材,只有立心立德才能立功立言。然而,对于有思想、有个性、有见识的当代青年,德育决不能是凌空蹈虚、陈旧迂腐,而是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从挤绿皮火车几十小时去上学到行李靠快递的“空手到”,从背上包着铁饭盒的铺盖卷儿到手中一刻也放不下的手机,这是品德教育必然要面对的时代场景变化。如何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一样的问题,恐怕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回答。古人的道德实践路径,是从修身、齐家而治国、平天下。今天,同样需要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通过落细落小落实的无声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以品德润身、有公德善心、用大德铸魂。应该说,今天,我们加强品德教育,已经有了更丰富的资源、更先进的手段。比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可以更好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比如,以实践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基层,感受时代脉动、思考社会问题,培养责任心、公益心。加强品德修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最根本的就是要填上沟通的“代沟”、学会对话的“语言”,找到与当代青年的共鸣点,以生动的案例、感人的故事、亲身的体验,让学校真正成为化育为人的天地,而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发放文凭的场所。【篇五】在 9月 10日教师节当天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在中华民族 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都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 69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今天,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致力于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拓宽教师文化视野,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同时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让广大教师更好担当起神圣职责使命,我们就一定能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篇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国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份。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孙中山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倡导爱国主义、表达爱国热情是一门必修课。可以说,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 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 3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走出流血牺牲、生死考验的语境,走出神州陆沉、存亡绝续的背景,仍然需要我们一代一代这样问下去、答下去,才能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提供最深厚的底气、最有力的支撑。新一代的青年,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岁月,亲历了中国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不喜欢板起脸的说教,也不接受单向度的灌输,但他们从未拒绝崇高、绝非排斥意义。面对这生机勃勃的一代,更需以共鸣、共情激荡他们的爱国情怀,以对话、沟通引导他们的爱国行动,让他们在与祖国共奋进中,书写下最动人的青春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爱国主义教育要讲好爱国故事,需在情真意切、引人入胜上下功夫,在提高内容质量、教育实效上花力气,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把亿万人民的爱国心、爱国情,激荡成共鸣、汇聚成洪流,就一定能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推动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篇七】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让奋斗成为青春的底色,在成长中注入拼搏的精气神,坚定其脚步、强健其精神,这是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年轻干部要志存高远,有坚定的奋斗精神。要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反复证明,一切着眼未来、奋发图强的国家和民族,都会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青年;同样,一切有远大抱负、立志成才的青年,都会把一颗追逐梦想的心系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新时代的青年要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奋斗的轨迹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在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青春奋斗历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奋斗的青春才有意义也最美丽。广大青年应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努力践行奋斗精神,自觉抵制消极无为的“丧文化”,倡导积极进取的“燃文化”,抓住人生际遇,接受时代考验,做有理想有志向、敢拼搏勇开拓的“奋斗一族”,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群众团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